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硕士论文 > 文章内容

中医药学术论文摘要怎么写 中医药学术论文摘要范文参考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中医药学术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11

中医药学术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论文摘要:大数据时代与中医药学术创新
  2. 第二篇摘要范文:现代科技条件下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反思与展望
  3. 第三篇中医药学术论文摘要:民国时期中医药学术演变及相关因素研究
  4. 第四篇中医药学术论文摘要模板:肖小河研究员中医药学术思想研究
  5. 第五篇中医药学术论文摘要怎么写:李今庸咳喘病辨证施治规律及学术思想研究
  6. 第六篇摘要范文:中医药学学科方向的变革与创新
  7. 第七篇中医药学术论文摘要范文:著名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传承研究之管见
  8. 第八篇中医药学术论文摘要格式:中医诊治带下病学术源流探讨及文献整理研究
  9. 第九篇中医药学术论文摘要:扎实推进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 努力提升中医药学术水平
  10. 第十篇摘要范文:岭南医家诊治肺系咳嗽病证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整理研究

【100篇】免费中医药学术论文摘要范文,为你的摘要写作提供相关参考,可用于中医药学术方向的硕士论文和本科论文写作参考研究,每一篇都是经典优秀的摘要范文格式模板,【赶紧阅读吧!】

第一篇论文摘要:大数据时代与中医药学术创新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及国际化需求高涨,以现代科学诠释中医药学理论实质十分迫切,但受小数据及还原分析方法限制,要实现中医药学术理论发展与创新仍步履维艰.随着大数据研究理念的提出,深入到中医药大数据研究领域去比较大数据与中医药学主要特点,探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中医药学术创新的可能性,试图通过转变中医药学研究思维,明确中医药大数据的来源及途径,实现中医药大数据的整合与应用,发现中医药大数据构建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等,以促进中医思维意识、中医基础理论及诊疗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第二篇摘要范文:现代科技条件下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反思与展望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西医药学与西方科学技术一道传入中国,不仅改变了数千年中医药独家经营的状况,而且对中医药学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现代科技大潮的冲击和现代医学的挑战,就现代科技对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理性反思,明确提出了现代科技指导下中医药学术发展前景,即建立中医药临床诊疗体系,构建中医临床疗效的评价体系,促进中医理论的创新,确立中医药学在未来健康事业中的地位.

第三篇中医药学术论文摘要:民国时期中医药学术演变及相关因素研究

民国(1912年1月—1949年9月)是中医药发展史上重要的时期.在此期间,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化、思想等承接清代中后期传入的趋势变得更加直接与广泛,新式学堂的普及和大学教育的发展,政体的改变,工业、商业以及城市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基本形态发生巨大变化.在医学方面,由于西医的传入以及中西思想碰撞、冲突、交融,中医受到来自多个方面的冲击,并由此引发了中医的变革与分化,阴阳五行等基本指导思想等受到一定程度的批判,中医临床模式与方法也在探索中出现变化,中医学术发生了数千年来前所未有的变化.当时中医界理论纷纭,学说各异,大致可以归纳为中西医汇通派、中医传统派、废止中医派三派.

第一派是中西医汇通派.他们承认西方医学有很多先进之处,并认为传统中医存在不足,中西医各有所长,于是他们探索发展中医的新道路,并力图把中西医两种学术加以汇通.在理论、临床、诊断、方药等方面,中西医汇通派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见解和主张.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衷中参西”,即中医不可废,西医要参用.中西医汇通派是民国时期影响最大也最有成绩的一派,其学术思想和主张直接影响了建国后的中西医结合运动,甚至对现代中西医临床都有一定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有张锡纯、恽铁樵等.

第二派是中医传统派.在具体的实践中,无论是从理论到临床,还是从诊断到方药等各方面,他们都恪守中医的传统,遵循中医的理、法、方、药的基本原则.并善于运用经方—药味少,疗效卓著.民国时期,在农村地区,中医传统派普遍存在,并且是农村中医队伍的主体,他们的思维方法极少地或者根本没有受到西医的影响,因此能够在诊病治病、谴方用药等方面,始终保持中医特色.在城市中,中医传统派也大量存在,他们坚信中医的卓越疗效,认为中医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有自己的不可替代的优势,而这些优势恰恰是西医药所缺乏或不具备的.他们认为西医有很大的缺陷,甚至也有很多谬误,所以不能够以西医理论为准绳.代表人物主要有曹颖甫、章太炎等.

第三派是废止中医派.他们认为中医药学是一门旧医学、封建医学、经验医学,处处都不如西医药,主张中医药从国家卫生体系中退出,回归到民间.并且认为中医药阻碍了西医药的传播,也影响了医疗卫生体系的现代化,因此他们主张废止中医,反对国家扶植中医.虽然这一派的人物少,但是影响却不小,他们借助当时的行政力量,通过相关政策法规,限制、约束中医药的教育、传播和临床诊疗工作,企图尽快地消除中医药在民众中影响力.废止中医派的人员来自于不同的领域,多数人具有西学背景或留洋经历.其代表人物主要有余云岫、胡定安、汪企张、范守渊、庞京周等.

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中西医汇通派、中医传统派、废止中医派各自的思想主张和主要代表人物.第二部分论述民国时期中医药学术演变的相关因素.第三部分对全文作总结,并对中医药的未来进行展望.

第四篇中医药学术论文摘要模板:肖小河研究员中医药学术思想研究

[目的]总结导师肖小河研究员的中医药学术思想,阐述导师学术思想在中国军事本草药用资源调研编撰及在军队特需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实例与经验.

[方法]采用文献整理的方法梳理导师中医药学术思想,总结导师学术思想主要内容,阐释导师对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的认识及提出的解决途径.采用资源调查与文献考证的方法协助导师编撰《中国军事本草》并开发信息系统.采用热分析技术及均匀设计方法,建立军用自发热制剂的处方筛选体系及质量控制方法.

[结果]通过对导师学术思想与科研经验的总结,将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概括为四个方面:中药品-质-性-效-用一体化研究、中西医结合肝病循证医学研究、肝病特色中药研究与开发、军队特需中药研究与开发;其对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的认识及解决途径可归纳为:“药为医所用,医因药而存——转化医学让中药现代化更好更快走进临床”、“药材好、药才好——基于生物效价检测的中药品质评价与控制;基于组分敲除敲入的中药药效物质筛选与质量控制模式和方法研究概论;基于道地综合指数的中药材品质评价与控制”、“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中药寒热药性差异的生物热力学辨识”、“有故无殒,亦无殒——中药毒性客观评价与合理用药”、“面向战备,服务军队——中国军事本草资源调查及信息系统开发及军特药研发”等几个方面的学术思想.

采用文献整理与资源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整理出版《中国军事本草》,共收录中草药590余种,涉及军事环境中多发病、传染病、生化辐射等防治及军队保健等品种;所载品种结合军事战区、可随军列装亦可就地取材,可极大地提高中医药军事卫勤服务能力.

采用均匀设计方法,建立军用化瘀散寒自热贴载药系统;制备得到军用化瘀散寒自热贴,筛选最佳发热基质配比,以LKB2277微量量热仪检测不同发热基质的发热量、最大发热功率等参数,结果表明当铁粉:碳粉:硅藻土:盐:水为61.95:5.25:12.6:2.1:23.1时发热效率最高;采用微量量热法,对八种市售样品发热功率进行评价,可以较好地检测个样品质量的差异.

[结论]导师的学术思想可以概括为“中医中药结合、临床科研结合、科研服务临床、临床指导科研”的中医药学术思想.在导师为兵服务思想的指导下,开展军事中药药用资源调查及《中国军事本草》编撰,可提高中医药军事卫勤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及学术意义.结合军事卫勤服务需要,实践开发了军用化瘀散寒自发热制剂,对提高我军野战单兵常规卫勤保障装备水平,确保军队战斗力,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及军事意义.

第五篇中医药学术论文摘要怎么写:李今庸咳喘病辨证施治规律及学术思想研究

1.目的和意义

李今庸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中医药学理论家、临床家和教育家,全国中医院校本科教育中《金匮要略》课程教学的奠基人和该教材的主要撰稿人、全国《内经》学界造诣精深、成就丰硕的知名专家,展示和弘扬他的学术思想和成才经历,对巩固我校学术领先地位,保持鲜明的中医特色和优势,提高学科整体学术水平,推动中医药正确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的理论源自中医药学的传统理论,上至《黄帝内经》、《伤寒论》,下至隋唐、宋金元时期及至当代多位名医的著作当中蕴含了大量的呼吸病学的内容.系统整理先生的学术理论,尤其是关于肺系疾病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必将进一步强化中医经典教学,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好地服务临床工作.

2.研究方法

2.1广泛研读先生著作:《古医书研究》、《读古医书随笔》、《李今庸医案医论精华》、《内经选编》、《读医心得》、《中医学辩证法简论》、《金匮要略讲解》、《新编黄帝内经纲目》、《湖北医学史稿》、《奇治外用方》、《李今庸临床经验辑要》、《中医临床家李今庸》、《中医药学发展方向研究》、《舌耕馀话》、公开发表的论文,全面收集有关反映其学术思想的文献.在文献选择上一方面是先生的原著,再是有关先生学术思想总结的学术论文.

2.2整理分析

从众多文献中总结先生研究古医书的方法及学术成就、临证经验、对中医药理论的阐发、其在重视中医药人才培养、捍卫中医药地位、探讨中医药如何正确发展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之后,访谈先生本人,征求他对相关问题的意见.

3.研究结果

3.1先生在多年的临床、科研与教学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在临床诊疗当中,先生对肺系疾病的治疗有着丰厚的经验.他非常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以及临床对理论的检验作用,所以,先生首先从经典著作中整理了关于肺系疾病的理论,深入探究,以之指导临床.同时,他把多年的诊疗经验著之于文,先后撰写三篇文章论述咳喘.在这些文章中,先生系统归纳了咳喘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和治疗,为我们治疗咳喘病提供了理论和临床依据.在《李今庸医案医论精华》中,先生收人了十一则咳喘病医案.在选择病例时,因机证治相同者则选一例,这11例实质上是11个类型,体现了同病异治的辨证论治思想.

在60多年的中医临床医疗工作中,先生形成了他独特的医疗风格、完整的临床医学思想,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在临床医疗上,他坚持了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治疗疾病,以人为本,尤其善治疑难、危重病证.他善用经方,也常用时方,更喜用单验方.先生陆续出版了《李今庸临床经验辑要》、《中医临床家李今庸》、《奇病外治方》等临床方面的著作,向读者系统介绍了其临证经验.临证当中,先生用药方小量轻,以简制胜,提出了“方不在大,对症则效;药不在贵,中病则良”等经典性语言.

3.2在中医教育学上,先生开创和建立了两门中医经典学科教育.

其一,在全国中医界开创和建立了中医经典《金匮要略》现代学科的教育.先生是全国中医本科教育中,最早开设《金匮要略》课程和自编《金匮要略》教材的专家,1963年,他主持编写了全国第二版中医教材的《金匮要略讲义》,属我国早期《金匮要略》学科的主要带头人.

其二,对《黄帝内经》的杰出贡献:先生是当代《黄帝内经》学科研究的著名专家.他创建和发展了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经典理论《黄帝内经》现代学科教育(包括中医基础学科的建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方法,运用考据学原理,对《黄帝内经》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考证,解决了历来存在的大量疑难问题;对《黄帝内经》中的中医基本理论和学术思想,给予了正确阐明,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其研究成果已被多版《内经》教材引用,并为古籍研究所采纳.

先生以《内经》中的中医教育学思想为指导,立足于中医教育学现状,认为中医药学是一门特殊学科,所以在教育对象上必须要有所选择,要择人而教,因材施教,宁缺勿滥.先生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从单纯的追求数量过渡到注重质量,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3.3先生将清朝乾嘉时期所兴起的治经学方法,引入到古医籍的研究整理之中.他依据训诂学、校勘学、音韵学、古文字学的基本原理,以及方言学、历史学、文献学和历代避讳规律等相关知识,对古医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先生一直致力于古医籍研究,他撰写了我国第一部有关中医学文字研究考证的著作《古医书研究》,既有对成书的年代和地点的考证,又有义考、句考、字考,还有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对一些悬而未决、众说纷纭的问题,先生也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不少观点使人发蒙振聩.《古医书研究》一书在2003年出版之后,先生并没有停止对古典医籍的探究,在相关杂志上先生又发表了《读黄帝内经札记》、《读伤寒论札记》、《甲乙经析疑》、《神农本草经药名新诂二则》系列论文共二十余篇.对古医书中有问题的文字、内容,细心疏爬.他治学态度严谨,一言之取舍必有于据,一说之弃留必合于理.其研究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中医经典著作以及隋唐以前典籍中有关医学的内容.每有得则笔之以文.从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他发表了诸如“析疑”、“揭疑”、“考释”、“考义”这类文章100多篇.

3.4关于中医在当代应如何发展,先生多次向湖北省政府及党*提案商讨中医发展,他强调中医一定要保持自身特色,在发展过程中借鉴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提倡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一切检查手段,来延伸中医药学望、闻、问、切“四诊”,积累资料,以中医药学理论及其思维方式为指导思想,综合分析,找出新的规律,把它纳入辨证施治中,以发展辨证治疗.

先生多次论述,中医学与西医学产生、发展的条件不同,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医学理论体系,有其各自的哲学基础,两者不能互相取代,只能在发展的基础上互相取长补短.要使中西医学真正、有机结合,必须等待两种医学各按其内部规律发展到医学模式的转变,“届时中西医两种医学始有结合成为一个具有辩证思维形式的新的医药理论体系”.至于如何才能完成这两种转变,那就必须努力促使“西医中国化”、“中医现代化”.

第六篇摘要范文:中医药学学科方向的变革与创新

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学的学科方向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深刻地影响了中医药学人的思维与相关的行为.中医药学学科方向变革的现实需求指出了学科发展的朝向:在自然哲学的引领下实施健康医学行动,主要针对中医中药诊治的优势病种,开展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医学,不断完善中医药学疗效的评价方法体系,以获取共识性的循证证据,进而提高中医药学理论的科学性与技术的可及性,建立规范的中医药行业国内外通行标准,不断地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中医药学的学术创新门径是学用诠释学与循证医学.重视人才素质的培养与学术创新能力的提高,科学与人文要有机融合,学科带头人要能够兼通文史和*组学,重视表征的观察与体悟,重视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为构建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奠基.

第七篇中医药学术论文摘要范文:著名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传承研究之管见

通过开展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传承研究工作,对著名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传承研究的要点进行分析,认为中医药的传承研究工作应该把握学与术和传与承的辨证统一,学术因",承",而",传",才具有继承性.注重著名中医药专家学术见解在理论层面的原创性,经验技术在临床层面的实用性,以及在历史层面的科学性.在文化的氛围中理解中医药,在历史的语境下认识中医药,在科学的氛围里研究中医药,以推动中医学术传承创新发展.

第八篇中医药学术论文摘要格式:中医诊治带下病学术源流探讨及文献整理研究

目的:

带下病,多是指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又称“下白物”、“流秽物”.相当于西医学的*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妇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带下增多.属中医妇科临床常见病证,发病率很高,正如俗语“十女九带”所言不虚.除了具有高发病率的特点,带下病的高复发率也是其临床特点,故该病为妇科领域中仅次于月经病的常见病.其发病上,病情缠绵,反复发作,不易速愈,常常并见月经经期延长、周期缩短、经间期不规则出血等情况,导致流产、不孕症、妊娠期宫内感染、胎膜早破等疾病.如治不及时、治不彻底,致使病程迁延日久者,还会出现失眠、神经衰弱、焦虑、抑郁等神经精神症状,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

从历代医家到现代中医,对带下病的论述众多,其中不少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文献记载,以《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为起点,至明清时期及近现代,各派医家、学者诸多争鸣,期间以宋金元时期的学术争鸣尤为突出,新的学术观点不断涌现、冲击.随之而来的是诊治方药推陈创新,理论水平与诊疗效果的提升.迄至明清时期,各类医论医著空前丰富,多对前朝的医说医述进行归纳总结,也不乏新观点论述,多本医著分纲别领的对其概念性状、病因病机、证候证型,治法方药、预后转归进行归类分析,如《女科经纶》、《妇科玉尺》、《医宗金鉴》等,认识更为全面,更贴近于临床实际,治疗逐渐趋于理、法、方、药的理论化和系统化,带下病的辨证论治重要理论体系逐渐形成,且年代距今最为接近,对后世医家带下病的治疗和研究影响十分密切.近现代的带下病诊治认识研究已趋于完备,并逐渐形成系统理论,其中地域诊治特色开始涌现,逐渐向学派发展,可谓中医妇科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而近代中医妇科学术界对带下病的认知不断深化,现代医学认为带下病主要为细菌、病毒及原虫等的侵入感染或生殖道内菌群失调所致,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或多个部位同时受累;病情可轻可重,轻者无症状,重者引起败血症甚至感染性休克死亡.从治疗带下病的手段来看,目前现代医学多采用全身抗炎和(或)局部抗炎,此法虽能暂时杀灭细菌或寄生虫,但常引起生殖系统菌群失调而致久治难愈的生殖系统炎症,如何既能有效杀菌又能维持体内正常菌群比例是现代医学防治带下病的关键.此外现代医学对非*炎症所致者(称为非炎性带下病)疗效甚微.

基于以上研究现状得出,尽管在带下病的诊治研究中,中医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现代学者关于带下病证治研究重点仍然在临床,主要集中在药物、针灸临床诊治研究方面,对药物、针灸疗效做出评价,缺少对药物、针灸应用依据的文献探讨.


https://www.mbalunwen.net/gui/75935.html

而中医古籍文献对国人、甚至对世界而言,是一个巨大的珍贵宝库,本研究将带下病的诊治文献作为整体,立足于古代文献,以时间为主轴,从学术发展的纵向角度,探索带下病学术源起与发展脉络,横向宏观系统的整理凝练;以主体医家医著为纲目,领会医家在解决带下病诊治过程中的新问题,并总结再次过程中衍生出的新理论、新成就;同时在收集到的资料允许的范围内,注意岭南带下病诊治与域外带下病诊治的联系,关注深层学科观点的挖掘,加强区域视角与全局的交互渗透研究,提炼岭南区域发展的规律,为今天的临床提供借鉴.

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与理论评述方法完成学位论文.文献研究法:包括文献的发掘查找,资料的收集、鉴别、整理、汇编等.本论文研究方法上,着重阅读中医诊治带下病的相关古籍原著,查阅核准近现代文献资料的出处.共阅读中医古籍原著计有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薛己《女科撮要》、万全《万氏妇人科》、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傅山《傅青主女科》、萧壎《女科经纶》、陈念祖《女科要旨》、沈尧封《沈氏女科辑要》、沈金鳌《妇科玉尺》、陈佳园《妇科秘方》、不著撰人《妇科秘书》不著撰人《家传女科经验摘奇》,以及岭南医家盛端明《程斋医抄撮要》、何梦瑶《妇科辑要》(又名《妇科良方》)、谢泽霖《妇科学讲义》、吕楚白《妇科纂要讲义》等计有50余本,从这批古籍原著资料截取一手资料.因此本论文有关中医带下病证文献资料有部分是过去没有被引用过的.

论文充分利用汇辑近人点校出版的中医古籍,如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中医古籍出版社之《中医古籍珍本提要》、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之《近代中医珍本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之《明清名医全书大成》(收载明代13位、清代17位医家全书)、《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共4个朝代22位医学家著作)均列入收集范围.

现代名老中医诊治带下病证学术经验部分,主要参照2000年前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张文康主编《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以及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9年前后出版,朱世增主编的《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对近代著名中医专家对带下病证治的学术思想以及临床经验进行分析整理.依据的文献除中医古籍原著外,还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手工检索等方式.岭南地方医学文献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史文献教研室、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馆藏书.

理论评述法:在占有原创资料基础上,按照历史时期分段评述.每一时期中医诊治带下病证学术特点都有所不同,本文采用传统阐释、归类分析、临证解读、相关对比等方式,对历代医家诊治带下病证学术经验进行评述,探讨历代医家诊治带下病证学术内涵及及临床价值.

基于文献研究与理论评述方法完成学位论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带下病中医诊治学术源流考,以朝代为纲纵向研究,按照年代沿革之先后,先秦两汉晋唐宋金元明清,及至民国,对自《史记》文史文献到内难金匮等经典医学著作,历代医家之论述,从流溯源.第二部分现代名老中医诊治带下病文献资料整理,着重于中医诊治带下病的理论学说内涵研究,从横向探讨带下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特点、方药治疗、医案举隅及防护等方面进行分类,取有代表性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发掘凝练.第三部分对岭南医学诊治带下病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析理,这也是地域性学派研究的现代延续.

结果:

第一部分为带下病中医诊治学术源流探讨,按照历史时期划分大体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中医诊治带下病的学术渊源于《内经》时代,《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始以“带下”作为正式病名出现在医籍文献中;《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篇中沿用“带下”的病名,开创了*纳药外治妇科疾病的先河;而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对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的记载:“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扁鹊之为带下医,犹幼科自称痘医也,痘虽幼科之一证,而亦人人多有之事,可见“带下”泛指当时的妇产科疾病.

②魏晋隋唐时期,中医诊治带下病认识逐渐深化.一方面,它延续秦汉以来“带下”泛指妇科疾病概念,《诸病源候论》有“带下五候”、“带下三十六疾”、“带下无子候”之说,病因不离六淫七情劳伤,病机冲任带经络损伤,发病部位在阴中,随经络发散至腰部、腹部、胁下等部位,诊治上亦有专药、专方;也泛指病邪痹阻肢体、经络、脏腑所致的各种疾病.另一方面,《千金翼方》在带下病的病名上又补充“白崩中”、“赤白杂汁”,而区分治疗“赤白痢”、“赤白淫”,说明三者均为带脉以下,阴中流出的浊物,带下病发展到这一阶段,痢疾、白淫与带下病等妇科杂病逐渐有所区分.

中医药学术论文摘要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中医药学术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10000字学士学位论文、8000字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中医药学术方向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中医药学术论文摘要范文选题

③宋金元医学理论创新,很大程度上发展中医诊治带下病的学说.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的医家在诊治带下病理论上均有新的突破,如刘完素、张元素、张子和等认为其成因为湿热,治以清热攻邪为法;李东垣以脾虚辨带,带下病多与脾胃虚弱及阴火有关,治以升阳补脾为法;朱丹溪主湿痰,治以湿热为主,兼痰,兼虚,对治疗带下病产生深远影响.而带下病属于妇科专科病,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认为“凡妇人有白带是第一病”,妇人以血为基本,治疗的根本在于调血,以四物汤为基准加减治疗.齐仲甫《女科百问》对于“妇人有带下或淋漓不断何以别之”鉴别:“秽液与血相称兼带而下,冷则多白,热则多赤,久而则为淋沥之病也.”宋代带下病的病名不如既往泛用在妇科疾患,已有部分医家将其局限在赤带和白带二者,严用和《严氏济生方》曰“今人所患,惟赤白二带而已”

④明清时期中医诊治带下病理论与临证经验日臻成熟,经、带、胎、产中医妇科四大证概念形成,在对带下病锁定在赤白带下、赤带、白带等之间,多渠道、多途径的辨带治带.对带下病诊治基调上有一定的学派聚集现象,如薛己《女科撮要》、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赵献可《邯郸遗稿》、万全《万氏妇人科》等,认为带下旨在脾肾亏虚气脱,止带以温补脾肾为主.而萧壤《女科经纶》认为带下属于风冷入脬、任脉经虚湿热冤结.傅山《傅青主女科》认为带下俱是湿症,加以脾气之虚、肝气之郁、湿气之侵、热气之逼而来.温病名家王孟英认为带下病“虚寒较少,故天士治带,必以黄柏为佐也”,清晰可见其清热治带的学术倾向.明清医家还创立临床治疗白带确有疗效的名方,如《傅青主女科》完带汤、陈佳园《妇科秘方》白带验方等.

⑤民国期间.近代随着西方医学知识传入,唐容川、张锡纯、张寿颐等是近代主张中西汇通医家.唐容川提出“中西汇通”口号,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尝试中西医汇通治疗带下病:“后观西法,亦谓大肠病则流白痢,子宫病则流白带,其理相同.法用儿茶、白矾、石榴皮、没石子等水洗之”.张山雷办中医教育,编撰《沈氏女科辑要笺正》作教本而广泛流传.民国时期妇科病证包括带下病的诊治,也逐渐接受妇科检查技术.中医诊治带下病诊疗技能通过学术刊物得到交流.

第二部分着重对现代名医尤其是妇科名医学术经验进行整理研究.包括叶熙春、蒲辅周、邹云翔、王渭川、王慎轩、朱小南、龚志贤、程门雪、韩百灵、裘笑梅、赵棻、徐荣斋、哈荔田、黄宗勖、邱茂良、许玉山、黄绳武、祝谌予、俞慎初、郑魁山、班秀文、庞泮池、何子淮、何任、王子瑜、蔡小荪、柴浩然、丁启后、徐志华、夏桂成、张良英、门成福等33位名老中医诊治带下病证学术经验.现代带下病的范围涵括盆腔炎、宫颈炎、*炎、阴痒等现代疾病中涉及带下量、色、质、味异常者;现代名老中医对带下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与论治,多在古代名医基础上延续前人理论学说,如遵清代傅山治五色带下之法论治,白带乃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则脾气受伤,湿土之气下陷,湿以脾精不守,不能化荣血以为经水,反变为白滑之物,由阴门直下.然而现代名老中医在认识上辨证分型上更为完善,认为带下即为湿病,治带即治湿,湿有内湿与外湿之分,内湿是由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外湿又多由湿邪入侵,流注下焦,任带失约而致.带下病的病机主要责之于脾、肾、肝,以及外湿、湿毒秽浊等.或因脾气受损,脾运失常,水谷精微及津液失于输布反聚为湿,湿浊*任、带失约而成;或肾阳不足,下元亏损,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滑脱不能固摄而成;或肝气郁滞,肝气失于条达,阻碍脾运,湿浊*而成;或久居阴湿之地,或湿毒秽浊内侵,损伤冲任之脉而成.然病因之关键乃水湿之邪,最后必致冲任损伤,带脉失约.对带下病证治疗,现代医家比较一致认同的是:尤其强调从白带的质、量、色、状,以及气味来分析,认为临床虚实相杂者多,全实者少,全虚者亦不多.治疗应着眼于湿,调治应注重以脾、肾、肝为主,必须兼顾冲、任、带脉.临证用药,现代医家多主张以内服药物为主,同时提倡酌加外用熏洗药、外涂药剂,内服与外用相结合,缩短疗程.辨病、辨证论治,中药、针灸兼可施行,取其多点、多效,联合取效.但若久治不愈,则应进一步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的病因.

第三部分是笔者针对所在地域,对岭南医家诊治带下病的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进行整理研究.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述对带下病的诊治方法及药物,说明在岭南地域应用中医中药诊治妇科带下病至少有1600多年历史.论文研究历代岭南医家诊治带下病学术特点:

①带下病证乃湿热所化、湿盛脾虚.湿热所化如带而下,湿热冤结于带脉不散,热去湿除病自除.明代盛端明、清代何梦瑶、近代吕楚白、近代谢泽霖,现代蔡仰高、现代郑定良等名医,基本持这种学术观点.岭南医家从湿热病因认识妇科带下病,与气候炎热潮湿分不开,现代名医梁剑波强调黄带宜从湿毒医,罗元恺教授辨治白带分型有“湿热型”、“湿毒型”.带下病“湿热”概念,亦源于岭南气候湿热蒸熏,易为虫毒病菌滋生温床.

②诊治带下病,滋肾补脾养肝,或固本培元顾护真阴.岭南医家诊治带下病,既认识湿热、湿盛、湿毒带下而应用化湿清热解毒治则及方药,又重视妇人体质脾肾虚肝阴不足的另一方面,强调固本培元顾护真阴治则诊治带下病.清代刘渊、现代罗元恺,传承张景岳学说,应用滋肾补脾养肝治则方药诊治带下病证属于虚者.潘兰坪《叶案括要》卷八淋带篇,诊治带下重视顾护真阴固本培元,基于岭南人体质以气虚、阴虚、气阴不足或血热者多见.

③临证善于专方专药(包括草药)及外治方法治疗带下病.如近代谢泽霖推崇傅青主完带汤,现代蔡仰高名老中医诊治带下病,分别研制有扶脾胜湿汤、完带汤加味方、家传密验白带丸分别治疗各不同证型者;外用蛇床子汤煎洗*,治疗白带久流不止者.常用岭南草药有五指毛桃根、金钟根即牛大力、金樱根、白饭草即火炭母.罗元恺教授自拟方茵陈败酱汤方中金樱子,以及熏洗方大飞扬均岭南草药.

结论:

带下病中医古籍诊治研究构成了妇科中医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本研究从纵横两方面对先秦两汉晋唐宋金元明清,及至民国的古籍文献,以及近现代文献进行整理发掘凝练,丰富了中医带下病诊治的内容,对其概念、病因病机、证候分型、治则治法、预后转归做出了纲领性归纳.对带下病的诊治系统性的完善,并且加入所在地域的地方文献流派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一、上述关于中医诊治带下病学术源流五个时期的划分研究分类方法,以及各个时期学术特点与对原创中医古籍著作的引用评述,未见有更为详尽者,这是本论文创新点之一;二、现代以名老中医(包括岭南名医)学术经验为重点内容,从

第九篇中医药学术论文摘要:扎实推进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 努力提升中医药学术水平

中医药重点学科是推动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提升中医药学术水平的重要举措.在对32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中医药重点学科中期检查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考察和专家评审,结合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旨在更好地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为中医药事业",六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保障.

第十篇摘要范文:岭南医家诊治肺系咳嗽病证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整理研究

目的

现代中医内科学把感冒、咳嗽、肺痿、肺痈、哮证、喘证、肺胀、肺痨等八个病证归类入肺系疾病,而在上述肺系疾病中,又以咳嗽临床最为常见.咳嗽病证发作的年龄也不常限是儿童、年轻人或是老年人,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对生活环境的污染,有关肺系咳嗽病证的发病率也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咳嗽病证亦常伴随其他疾病一起发作,妨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的品质,严重者可发展为肺系的其他疾病如喘证、哮证、肺痿、肺胀等器质性疾病,更甚至危及生命.咳嗽病证作为临床常见的症状,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西医的急性咳嗽,包括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急性鼻窦炎、肺炎、过敏性鼻炎等,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等.西医的亚急性咳嗽,多为呼吸道感染后咳嗽,包括支气管炎、鼻窦炎、哮喘等.西医的慢性咳嗽,一类为初查X线胸片有明确病变者,如肺部感染、肺结核、肺癌等.另一类为X线胸片无明显异常,以咳嗽为主或唯一症状者,即通常所说的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简称慢性咳嗽).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为:咳嗽变异型哮喘、鼻后滴流综合征、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和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这些原因占了呼吸内科门诊慢性咳嗽比例70%左右.其它病因较少见,但涉及面广,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内膜结核、变应性咳嗽、心理性咳嗽、药物性咳嗽等.由于肺系咳嗽病证在临床的出现频率很高,病因病机也复杂多样,所以历代医家及当代临床医师都对该病予以了很高的重视.

岭南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多雨,其特定的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和人群体质等因素,对该地区疾病的发生、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岭南历代医家对肺系咳嗽病证的论述很多,其中有不少具有真知灼见者.在岭南历代医书中也有关于肺系咳嗽病证治疗的记载,积累了大量的方药、组合规律及临床经验,对肺系咳嗽病证的治疗留下了的丰富内容,值得我们研究效法与发扬光大.肺系咳嗽病证的诊治不仅为古代医家所重视,亦是近代医家及科研者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岭南医家对肺系咳嗽病证的论著内容丰富,然而,针对岭南历代医家的临床及学术经验方面,其内容资料和思想的整理厥如.因此,亟需要有一个切入点提纲挈领的进行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的归类、分析及研究.

岭南中医药历史悠久,岭南地区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逐渐发展出其独特的岭南中医理论和临床的效验.历代岭南医家诊治咳嗽病证积累丰富经验,本论文尝试从历代岭南医家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的论述中,作分门别类之整理和系统性研究.按照年代顺序从晋、宋、元、明、清、近代各岭南医家对咳嗽病证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现代则以广东省名老中医诊治咳嗽学术经验为主线,按照咳嗽病证的病因病机、证候分类、理法方药及临床治疗医案进行整理,从中寻找岭南医家对咳嗽病证辨证论治规律与特点,期待能对当今临床与科研提供借鉴和参考.因此,以咳嗽临床病证作为研究岭南中医学术史的切入点,从病因病机,证候分类、方药治法、临证医案等方面进行探讨,将岭南医学中论治肺系咳嗽病证的重要论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对岭南医家关于肺系咳嗽病证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探讨,整理岭南医家对在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成就,发掘岭南医家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特色.系统研究岭南中医药学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发展过程,使前贤宝贵的学术经验更清晰地呈现在今人及后学者面前,对今后岭南中医学术研究开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与指导意义.

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与理论评述方法完成学位论文.文献研究法:包括文献的查找,资料的收集、鉴别、整理、汇编等.理论评述法:在占有原创资料基础上,采用归类分析、传统阐释、临证解读、相关对比等方式,对岭南医家诊治咳嗽病证学术经验进行评述,探讨岭南医家诊治咳嗽病证学术内涵及及临床价值.

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库CNKI(2001年1月~2012年12月),中医有关咳嗽的论文共计有4152篇.文献检索及综述的结果,仍未见有专门从文献整理、理论升华的角度,系统地探讨肺系咳嗽病症的学术源流和思想,以及各医家的学术论著.笔者寻找到咳嗽病证学术前沿空白点,即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有岭南医家诊治肺系咳嗽病证专门研究.论文研究方法包括资料收集汇编整理、学术理论分析评述凝练两部分.

1.资料收集汇编整理.

发掘收集历代岭南中医古籍文献,充分占有第一手资料.包括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宋代刘防《幼幼新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年出版;元代释继洪《岭南卫生方》,中医古籍出版社2012年出版,明代玉华子《程斋医抄密本》,2002年国家图书馆分馆编,国家图书馆藏稀见古代医籍钞(稿)本丛编第十三册;清代何克谏撰《生草药性备要》,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年出版;刘渊《医学纂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陈复正《幼幼集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出版;何梦瑶辑《医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年出版;潘名熊撰《评琴书屋医略》及《叶案括要》,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科技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程康圃《儿科秘要》,广东科技出版社2011年出版;陈珍阁《医纲总枢》,1892年醉经楼藏板;民国陈伯坛《读过金匮卷十九》,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年出版;卢朋著《四圣心源提要》,民国21年9月(1932年)出版;黄省三《流行性感冒实验新疗法》,广东人民出版社1958出版;黄恩荣《洄溪医案唐人法》,1933年黄干南药行出版;卢觉愚《觉庐医案新解附医话录存》,香港雅露毕印务公司1938年出版;胡真《山草药指南》,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年出版.现代以广东省名老中医诊治咳嗽学术经验为主线,广东省名老中医是指1962年出席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座谈会”的广东省各地名老中医共72人,197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刘赤选等67人“广东省名老中医”荣誉称号者,他们公开在刊物著述发表有关咳嗽病证诊治学术经验,选择其中对咳嗽具有系统论述及鲜明见解的名老中医,将其诊治咳嗽病证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进行汇编.

2.学术理论分析评述与凝练.

已收集的原创岭南诊治咳嗽文献资料非常宝贵与不容易,论文采用纵向研究即按照历史年代沿革之先后,从晋*始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历代岭南医家著作中对有关对肺系咳嗽病证的相关文献著作进行分析与评述,包括肺系咳嗽病证的各种理论论述、病因病机、症候特点、证治特点、用药特点等进行分析与理论凝练,从内科方药乃至儿科等相关论述内容中,溯其源流,审其变迁,归类整理发掘,整理汇编各岭南医家在其论著中对肺系咳嗽病证的论治与相关理论、方药等,提取与肺系咳嗽、咳喘、喘咳、咳逆相关的医论医案,将每个医家论治肺系咳嗽病证的相关内容特点,依咳嗽病证治之相关内容,分门别类提纲挈领地归内内容,列出相关研究的纲目顺序,从纵向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

在附录部分采取横向研究方法,按照现代中医内科学体例,分为咳嗽病的定义、咳嗽病的病因病机、咳嗽病的治疗原则、咳嗽病的辨证论治(包括外感咳嗽、内伤咳嗽、杂病咳嗽、小儿咳嗽)、咳嗽病的预后转归、咳嗽病证医案举隅、当代岭南治咳制剂进行分类整理与资料汇编.并展示本文涉及的古代文献的书影.

有基于此,本文主要采用研究方法有:①文献调研,包括文献的查找,资料的收集、鉴别、整理、汇编等,将其录入电脑,以Word、Excel、图片等形式保存,形成整个研究工作的基础研究素材;②理论评述及资料分析,采用归类分析、归纳演绎、传统阐释、相关对比等方法,对原创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凝练学术观点,以《中华医史杂志》、《中医文献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行业标杆发表论著为行文体例,按照其行文规范的要求,对岭南咳嗽病证学术源流进行研究,最终形成学位论文.

结果

1.晋唐宋元时期岭南医家论治咳嗽病证文献收集与整理.论文从学术发展纵向的研究角度,对自晋代起及至清代,岭南医家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研究分时段进行探讨.晋唐宋元时期岭南医家论治肺系咳嗽病证的文献评述,该段时期岭南医著较少,重点整理了葛洪《肘后备急方》、刘昉《幼幼新书》、释继洪《岭南卫生方》.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诊治的急救方和食疗方,在诊治咳嗽病证,针对各症候证型的治疗中,方药特点是方小药物少,药物制剂多元化,如汤剂、丸剂、散剂等;服药方法不拘一格,尽服、频服等;治疗方法多元,有服药、灸法、吐法、渍法,外治法熏法,食疗兼补等;论述中不乏对药量服用详细说明.

宋代刘昉《幼幼新书》论述儿科有关肺系咳嗽病证,包括咳逆、喘咳上气、咳嗽作呀呷声、咳嗽声不出、惊膈嗽、伤风嗽、痰嗽、寒嗽、热嗽、久嗽等诸症,对小儿肺系咳嗽病证的内容汇编,从诊断、辨证、治疗、方药、用药规范、护理、预后等无不论及,且药物制剂及服用方法详备,除常用的丸、散、膏、丹外,亦有针法,灸法及外治法.本书收集的小儿肺系咳嗽病证和代医学文献的内容,症候之多也是史无前例的,其辨证论治内容,全面地反映了古代儿科肺系咳嗽病证各家学说和学术争鸣.

元代释继洪《岭南卫生方》论述南方热带传染病瘴疟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和方药特点,体现了岭南医学的特色.瘴疾咳嗽兼证,释继洪分别应用苏子降气汤、六和汤、参苏饮三方治疗.释继洪主张因地因时制宜,注意甘温扶正,调理阴阳升降,《岭南卫生方》中“无痰不作疟”的思想,贯穿整个治疗过程,该书重视气候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特别重视岭南气候炎热等因素导致人体阳气常泄、引起以上热下寒为特点的病理变化,在防治时主张保护阳气和脾胃,重用温法而慎用清法,对目前临床仍有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2.明清两代岭南医家诊治咳病证理法方药收集整理与评述.明清时期岭南医家论治肺系咳嗽病证的文献资料逐渐增多,重点对明代盛端明《程斋医抄密本》、何克谏《生草药性备要》、刘渊《医学纂要》、陈复正《幼幼集成》、何梦瑶《医碥》、潘兰坪《叶案括要》、《评琴书屋医略》及陈珍阁《医纲总枢》、程康圃《儿科秘要》进行研究.

明代《程斋医抄密本》仍然未脱离辑录方药的范畴,但其中亦收录了较为经典的理论论述,较之岭南前代的单存辑方有所进步.强调外感咳嗽之“湿邪”,认为“湿有自外入者,有自内得者,阴雨湿地,皆从外入,治宜汗散,久则踪通渗泄之”,内伤咳嗽当效法遵从李杲,内伤脾胃.

清代刘渊《医学纂要》在定义和病机上提出理论并做了证治分类,总结咳嗽病辨证论治、各临证特点及咳嗽的症候,并列出有关肺系咳嗽病证的肺痈咳喘等相关病证,系统总结咳嗽病证各个症候特点和证治要点.肺为五脏华盖,主一身皮毛,喜清凉而恶风冷,爱滋润而嫌*.脾湿动而为痰也,有痰有声,曰咳嗽,因伤肺气而动于脾湿也.其要有二:一曰外感,二曰内伤.因此,在肺系咳嗽病证的立法和治疗中,内伤宜审阴阳注重温补脾肾,外感宜分寒热为其诊治大法.

清代陈复正《幼幼集成》分析小儿咳嗽和成人咳嗽的病因、病机、治疗和预后,论治咳嗽病证的主要证型有:伤寒、肺热、肺虚、肺阴虚、痰嗽、食积、木火刑金等,在病因病机方面则强调小儿咳嗽病因无非“寒热”二证,对于咳嗽病证的治疗主要方法有:清肺、降逆、润肺、补虚等.陈氏汇集儿科诸家之说,研究其肺系咳嗽病证的诊治病案可知,陈氏著书之理论是参以已见编撰而成,无论在儿科理论,还是在诊断治疗方面,都有独到的发挥.在治疗方面,更是独具卓见、补偏救弊之功.除了理论方面提供的临床指导外,在临床实际操作方面,给予更多的启发和理论依据.

清代何梦瑶《医碥》以外感、内伤为总纲,认为咳嗽皆以肺为主,外感邪从皮毛入,内伤则脏腑之火,上干于肺.何梦瑶认为:火刑肺金,燥痒不能忍因咳.咳因瘁,痒因火燥,是咳必有火,然有虚实之分.何氏论治肺系咳嗽病证中,对五脏生克学说、阴阳水火理论、八纲辨证要点、治则治法等基本理论都有独到的见解,对先前诸医家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之医理叙述详明,并掺以个人见解.尤其是,由于久居两广,何氏对岭南多种温热病的证治匠心独运,依据岭南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临床辨证论治,全面体现何氏“因地制宜”的临证理论.

清代程康圃《儿科秘要》提出儿科“八证六字说”.八症者何一风热,二急惊风,三慢惊风,四慢脾风,五脾虚,六疳积,七燥火,八咳嗽是也.六字者何平肝泻心补脾.咳嗽为儿科八证之一,程氏曰:凡咳嗽,总因内先有痰,更与肝风盛、生心火,心火相克肺金,而成咳嗽.治宜平肝、泻心,兼理肺虚,兼理脾以生肺气,要在心、肝、脾、肺四经,风、火、痰而作用.重视小儿咳嗽的指纹辨证,对小儿百日咳提出病因由“乳痰积结,肝肺*,肝肺火郁,薰蒸气管而成”,治以“清肺化痰”为法的学术观点.

清代何克谏《生草药性备要》继承了清代以前岭南地区药物学发展的成就,所著《生草药性备要》,第一次系统地整理了岭南民间使用草药治病的经验,对后世医学家颇有影响.何氏从食疗调理、制剂要求、草药生长环境及形态、泡制功效的差别及药物不同部位的功效主治等方面全面汇集整理,直到今天,岭南医家在诊治肺系咳嗽病证时,在岭南地区临床中,这些药物常常被使用,且取得很好的疗效,如七叶一枝花、枇杷叶、桑树皮、五爪龙、万年青等.

清代潘名熊《评琴书屋医略》、《叶案括要》,囊括了肺系咳嗽病证的理论思想及理法方药.其中包括肺系咳嗽病证的各种兼夹症候,以及各类痰嗽证的理法方药.潘氏在整理前辈的方药同时,发挥自已的临证经验及对药物及其剂量的认识.在辨证论治中强调脉诊的重要性,在对肺系咳嗽病证的全面论述中,潘氏把脉诊、药物使用和对《内经》天人合一的理论实践,极致地运用发挥在临床的辨证论治上,为后世学者研究相关肺系咳嗽病证的理论和临床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

陈珍阁《医纲总枢》具有早期中西汇通特点,将咳嗽喘证病位定在“小息管”,认为“咳嗽为病,息管受病也.”接受西医解剖学的认识,突破传统中医定位在“肺”的藩篱,分别定位在小息管、肺内卫筋、息管等,体现了他对解剖学知识的熟悉,从中西医汇通角度论述喘、哮、咳、嗽等症,丰富了岭南医学论治肺系咳嗽病证的理论体系.

清代岭南医家论治肺系咳嗽病证最显著的特点是对中原不同中医流派学术观点的传承,如《医学纂要》传承了张景岳温补学派的观点,《医碥》引进了王肯堂的学术理念,《叶案括要》及《评琴书屋医略》更是全面继承叶天士的理论学说.不同学术流派的理论、观点在岭南的传播与争鸣,促进了岭南医学治疗肺系咳嗽病证的进步.此外,清代岭南医家在辨治岭南咳嗽也开始出现原创性的系统理论总结.《生草药性备要》第一次系统地整理了岭南民间使用草药治疗肺系咳嗽病证的经验;《儿科秘要》在治疗肺系咳嗽病证上运用“平肝泻心补脾”进行系统论述.由此看来,明清时期是岭南医家论治肺系咳嗽病证学术发展中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时期.

3.民国时期岭南医家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文献资料研究与评述.收录了陈伯坛《读过金匮卷十九》、卢朋著《四圣心源提要》、黄省三《流行性感冒实验新疗法》、黄干南《洄溪医案唐人法》、卢觉愚《觉庐医案新解》、胡真《山草药指南》等.

陈伯坛《读过金匮卷十九》是民国时期注释《金匮要略》的巨著,对仲景学说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理论的阐述极其详尽.陈伯坛注解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有关条文,反映他咳嗽病证学术观点:本条注重在肺咳,心肺位居上焦,异在心恶热而肺恶寒,因心肺交换寒热之故,于是不为寒咳为热咳.论治咳逆(咳嗽)上气,陈伯坛解释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二证使用指征.

卢朋著《四圣心源提要》传承了黄元御的学术理论.其论咳嗽,认为乃肺胃气逆所成:咳嗽者,肺胃之所病也.胃气上逆,肺无降路,雾气湮塞,故痰涎淫生,呼吸壅咳,则咳嗽发作.其多作于秋冬者,风寒外闭,里气愈郁故也.而胃之所以不降,全缘阳明之阳虚.造成肺胃气逆的病因有肺寒、*、土湿,卢朋著治疗肺胃逆升咳嗽推崇姜苓五味细辛汤.

黄干南《洄溪医案唐人法》,其对徐灵胎《洄溪医案》的注解,传承了徐灵胎的学术观点.当然黄干南对咳喘证诊治也接受近代西医知识:西医以肺中小气管痰结塞,忽然收缩,气不通行,膈肉向上挺住,翕而不张,气倡不得出,因之咳喘,此体肌物理之变化.治法祛痰开喘,衣必格、或乍波兰的,为发表类中最要药.近始发明麻黄精,明中土麻黄发表定喘之效力(桔梗素治咳亦新近发明).

卢朋著《四圣心源提要》与黄干南《洄溪医案唐人法》这两部书使岭南医学中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继承了更多不同的学术流派.但与清代又有所不同,表现在中西医汇通观点的崛起.如黄干南《洄溪医案唐人法》在传承了徐灵胎的学术观点的同时,结合西医观点论述了其对喘证的认识.卢觉愚《觉庐医案新解》、黄省三《流行性感冒实验新疗法》更是在中西医汇通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理论达到较高水准.如以咳嗽为主病名嬗变为支气管炎、肺炎型流行性感冒等.黄省三对流行性感冒即使热退后咳嗽仍不止者,用“黄氏贝母紫菀汤方”,卢觉愚对麻黄医治喘息作用及其有效成分的分析,反映这一时期中西汇通诊治咳嗽学术特点.

胡真《山草药指南》对岭南草药治疗咳嗽者专门集中论述,有“咳嗽药”专篇,篇中罗列岭南治疗咳嗽的草药共33味,篇中所提到的咳嗽有热咳、内伤咳嗽、小儿乳咳、痰火咳嗽、风寒咳嗽、哮喘咳嗽、风痰咳嗽、血热咳嗽、寒痰咳嗽等,说明已能从病因、病机辨治咳嗽.其中,治痰火咳嗽的药物最多,有7味药,既然岭南治咳草药中治痰火咳嗽者最多,也反映岭南咳嗽以痰火证居多.对岭南草药治疗咳嗽者专门集中论述,在本草学上也超越前代岭南本草专著.该时期岭南医学在诊治肺系咳嗽病证方面已渐趋成熟.

4.现代广东省名老中医诊治咳嗽病证学术经验整理.收录了钟耀奎、陶葆荪、沈炎南、刘仕昌、文子源、黎炳南、何炎燊、邓铁涛、岑鹤龄、董岳琳、甄梦初、关汝耀、罗元恺等岭南当地名医.他们是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前人经验与岭南临床实践相结合,解决现代临床疑难问题的典范,他们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展示出融古今中医学术理论为一炉的水平,并有系统的南药使用经验,针对岭南咳嗽病证的岭南特点做出了阐述与发挥.呈现出岭南医学学术特点与理论特质.本章还收录岭南百年老店潘高寿出品的治疗咳嗽病证的中成药,以此作为岭南诊治咳嗽病证在临床实践上成就的一种展示.

岭南医家的理论思想及临床经验,均并注重着中医的基础理论和秉承着临床的经验.每个时期,岭南医家在中医文化深厚的理论指导下,将肺系咳嗽病证的方药和地域人群个体体质,匠心独运地以其特有的文化和思想,精妙应用在临床上,使岭南中医独特的方药理论和思想集中地体现,每个时期,不论是外感或是内伤咳嗽,不论是成人咳嗽或是小儿咳嗽,岭南医家在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实践与理论创新上,都发挥着特有的临证特点.

5.附录分二部分.附录一为岭南医家诊治咳嗽病证文献资料分类整理,将已经收集古代近代岭南医家有关咳嗽病证有关论述文献资料,按照现代《中医内科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年)方式,分类整理为咳嗽定义、咳嗽病因病机、咳嗽与肺痈、肺痨、肺胀、哮喘的鉴别、咳嗽病的辨证论治(外感咳嗽、内伤咳嗽、杂病咳嗽、小儿咳嗽各证)、咳嗽病的预后转归和治验医案等,方便读者对原著查阅.“治验医案”选录明代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治疗咳嗽医案十则,张继科、陈复正、黎庇留、潘名熊、蒋希曾、黄晖史、孙言言、陈任枚、陈渔洲、陈应期各一案,有些医家在上文中未有论述,但其治疗咳嗽的医案展示出其独到的学术见解,故采录之以补阙.如:张继科重视脉诊,引经据典,对所诊嗽喘证论理极详;从蒋希曾与陈应期的医案可见其对咳嗽、肺痿、肺痈、痨证的鉴别.

附录二收录文中涉及的古籍书影16张,依次是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之三·,治卒上气咳嗽方第二十三》、刘防《幼幼新书·,卷第十六·,咳嗽诸疾·,咳嗽第一》、盛端明《程斋医抄密本·,第六:三因门·,咳嗽》、刘渊《医学纂要·,利集·,咳嗽病因》书影、陈复正《幼幼集成·,卷之三·,咳嗽证治》书影、《医碥·,卷之二·,咳嗽》书影、《叶案括要·,卷二·,咳嗽》书影、潘名熊《评琴书屋医略·,卷三·,咳嗽》书影、程康圃《儿科秘要·,论咳嗽症治第八则》书影、陈珍阁《医纲总枢·,卷三·,咳症》书影、陈伯坛《读过金匮卷十九·,肺痿肺痈咳逆上气脉证并治第七》书影、卢朋著《四圣心源提要·,咳嗽》书影、黄省三《流行性感冒实验新疗法·,黄氏贝母紫菀汤方》书影、黄干南《洄溪医案唐人法·,痰喘亡阴》书影、卢觉愚《觉庐医案新解·,肺病与麻黄》书影、胡真《山草药指南·,咳嗽药》书影.各书具体版本信息见正文.以图片的形式增强对岭南医学的直观认识,也以此保留珍贵的文献材料.

结论

1.本论文以朝代为主轴,从晋、宋、元、明、清、近代这一轴线,对岭南主要医家及其论著观点进行剖析,总结前辈们的成就成果,并分析前辈们的医学思想.重点阐述从晋*始,经历宋、元、明、清、近代各历史时期岭南医家临证思想及其对肺系咳嗽病证的论述.大致而言,肺系咳嗽病证,最早见于《内经》,并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等理论观点,为后世医家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基础.汉代张仲景对肺系咳嗽病证痰饮、喘咳等证理法方药的阐述为后世临床提供理论和方药研究.至晋唐中医药学全面发展的阶段时间,岭南医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成为第一部岭南

中医药学术引用文献:

[1] 中医药学术方向论文题目 中医药学术论文题目哪个好
[2] 热门中医药学术论文参考文献 中医药学术参考文献有哪些
[3] 中医药学术论文提纲格式样本 中医药学术论文提纲怎么写
《中医药学术论文摘要怎么写 中医药学术论文摘要范文参考》word下载【免费】
中医药学术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