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硕士论文 > 文章内容

抗战论文范文 抗战有关硕士论文范文2万字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抗战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6

抗战论文范文

《他者视域下抗战报道中的中国红军形象》

本文是关于抗战类学年毕业论文范文与他者和视域和报道和中国和红军和形象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摘 要:抗战时期报道中呈现的异国形象一直是我们研究的重点.通过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的文本内容进行梳理,试图分析抗日战争时期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红军形象,解释其如何通过文本构建出这种形象和他者视域下研究红军形象的意义.这有助于我们在新时代客观的认识红军形象,并进一步继承和弘扬“红军精神”.

关键词:他者视域;抗战文学;中国红军;形象;《红星照耀中国》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5.069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中国( 以下简称“”)以保家卫国为己任,为实现民族复兴,在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为了向世界报道真实的中国战时状况,一大批来自西方国家的新闻记者不畏艰险远赴中国,埃德加·斯诺正是其中的一员.1936年前后9年,斯诺在宋庆龄的推荐下得以进入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并成为第一个采访苏区红军的外国记者.他将苏区的采访资料整理成书《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并出版,一经发表便轰动全球.书中对中国红军真实的生活状况及抗战情景进行了客观地报道,颠覆了外界的一些对于红军的不实报道和舆论以及当时“妖魔化”的红军形象,斯诺也因此为当时国内外新闻界所瞩目.

1 抗战时期外界对中国红军的报道

在斯诺访问中国之前,国内外广大民众对中国红军的形象知之甚少.在当时国民党的宣传下,被描述为一群凶狠、残忍的赤匪流寇,国民党更是在文件和下达的命令中直接以“匪”称呼红军.在1933 年10月17日发布的《战守第二一三号训令》中,明确提到:“匪区纵横等故今日剿匪,不在时间之缓急.”在对外宣传工作中,国民党故意夸大自身战功战绩,而把描述成霸道的土匪形象,并通过国内外媒体的宣传,将不实报道扩大并传播到世界各地.如《日报》报道“围剿”红军的战斗中,利用“朱毛匪部西窜”“红军被击溃入绝境”“国军乘胜追击”等字词故意夸大国民党战绩,恶意歪曲红军形象.同时,由于国民党对外的新,外国记者几乎无法获取红军的第一手实质性资料,抗战期间西方有关中国红军的报道都是笼统的、不客观的.如《太平洋事务》在1930年7月的一份报道中使用‘红色和土匪活动’等字眼.由此可以看出,当时西方对于中国红军的唯一资料来源于南京政府通讯机构发布的消息,消息来源严重不足.抗战期间,国民党对模糊不清的报道严重贬低了在国际历史舞台上的地位.1936年,越来越多的远东专家、外国记者开始对“残匪论”持怀疑态度,一群年轻又具有冒险精神的探险家们冲破重重阻碍,想要深入了解这片红色的土地,斯诺就是其中一个.

2 《红星照耀中国》中展示的红军形象

2.1 质朴的红军领袖

《红星照耀中国》中对红军领袖、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都作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其中对的报道最多.全书总共有10篇文章写到了同志,内容涵盖了他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和人生经历等诸多方面.书中提到“南京政府公开悬赏25万元要的首级,但是他却毫不介意的和别人走在一起”,这颠覆了国民党宣称的霸道、凶狠、残忍的领导人形象.书中还提到,所有的财物不过是一卷铺盖和几件贴身的衣物,唯一的奢侈品是一顶蚊帐.可以看出在生活上朴实无华、勤俭节省.书中打破了国民党对红军的谣言,第一次向外界真实而详细介绍了同志的革命思想和革命历程.在斯诺笔下,他深谋远虑、关爱下属,生活简单质朴,是风度翩翩的君子形象.

2.2 年轻自信的“红小鬼”

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文本中描写的“红小鬼”,他们精神饱满、聪明勤劳又富有理想.在第二篇中斯诺故意招呼一名孩子帮他打水时有这样一段对话:“我抱歉的对他说‘谢谢你,同志’.‘没关系,’他说,‘你不必为了这样一件小事感谢一名同志!’”.斯诺在之前接触的中国儿童身上从来没见过这样高度的个人自尊,苏区孩子们身上表现出来的生气勃勃的精神让他感到惊讶不已.他们的制服虽然褪色了但是干净整洁,衣服虽上有补丁可是却没有衣衫褴褛的感觉,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神情.苏区里的小红军大部分年龄在19至20岁左右,其中有少年先锋队、青年团、儿童团,他们都是红军坚实的后备力量.在西北苏区一共有少年先锋队员约4万名,他们在红军里当通信员、宣传员、演员、马夫、护士、号手甚至教员,他们的英勇故事流传很多,其中许多人还同成年游击队员并肩作战过,他们的存在对维护苏区内的治安有着重要的作用.

2.3 军民和谐的团队

在行军期间,红军严格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十分注重民族团结.在陕甘宁一带,斯诺看到全体红军战士必须严格遵守党的团结和尊重少数民族的政策.斯诺在第二篇第四节“红军旅伴”中提到:红军们路过野杏林时会自觉四散开来去摘果子,临走时大家又自觉排列成行,赶紧上路不耽误行程.但在经过私人果园时却没有人去碰果树,士兵们在村子里吃的食物和蔬菜也是照价付钱.红军与民众之间和谐的关系如同斯诺与当地农民交谈时所听说的一样:“红军是农民的子弟兵”.因为,中国农民占红军的大部分,他们一个个坚忍卓绝,任劳任怨且态度和善,这一点在长征中已经表现得出来了.通过这次探访,斯诺还原了红军的真实形象,给世界人民呈现了一个与之前宣传所截然不同的红色边区,他们健康活泼、训练有素、勇敢有谋,勤于学习,而不是外界所传的“纵酒宴乐”、“舞女助兴”.

2.4 追求自由平等的女性形象

在斯诺的笔下,有这样一批英勇善战的“娘子军”,她们在中国革命时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斯诺看到,苏区的广大妇女看起来就像正规的红军战士,都剪着短发,身穿军服头戴军帽,拿着微薄的补贴和红军战士们一起为中国革命战斗着.在教育方面,中国通过由窑洞组建成的学校来教导女孩和妇女.“抗战期间,在安定开办了一所女子纺织学校,招收了100名女学生.每天有3小时的文化课和5小时的紡织训练”.在土地政策方面,实行了男女平等平分政策.这使得广大农村妇女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对于在工厂工作的女工,则实行“同工同酬”的制度,并规定女工在怀孕生产期可带薪休假4个月,还为工人的子女设立了简陋的托儿所,做母亲的可以得到一部分“社会基金”.在社会生活中倡导恋爱自由,这使广大妇女摆脱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传统.

3 斯诺如何报道红军形象

3.1 使用*称描述,真实客观

斯诺以一个新闻记者的独特视角,使用*称真实描绘了红色中国领导人的工作和生活,以此来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在保安,“时常会放下手头的报告和工作,甚至取消一些会议安排”与斯诺进行长谈,有时会“连续几个晚上同他谈论共产主义和关于红军长征到西北的经过.谈話经常从晚上九点多持续到第二天凌晨两点.”这样的直接采访的经历使得斯诺的报道能够非常客观、真实,准确得表达的观点、立场和对国民党的态度.斯诺同曾进行过多次长时间的谈话,仅同他谈话后形成的访问记录就有两万多字.在进入苏区的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斯诺亲力亲为,广泛调查,深入实地,全情投入到采访中去,除了必要的睡眠时间,他几乎都在进行采访,这一切为斯诺采用客观的表现手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第一手材料.

3.2 善于描绘地理环境与历史故事

斯诺的报道将中国自然风貌与地域文化间蕴含的东方色彩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红星照耀中国》中,随处可见斯诺对中国西北部地理环境的描写以及对中国历史的描述.在第一篇第四节中这样写道“等渭河流域历史悠久,孔子的祖先们在这里发展了他们的稻米文化,是如今在中国农村的民间神话里仍然占据一定地位的传说.”从这里可以看出,斯诺对中国尤其是他经过区域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他沉浸式的采访也体现了他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的综合素质.在第五篇第三节中,斯诺用石达开因生儿子而贻误战机的故事与红军在的成功进行鲜明的对比,一方面突出了渡河的艰难和大峡谷地理位置的劣性;另一方面也从侧面赞扬了红军战士们的骁勇善战.斯诺将地理环境与中国历史中的重要人物穿插起来报道,生动地向读者描绘了一幅立体的红军战时图,还原了陕甘宁边区的战时生活情况,将重要的军事人物都展现在读者面前,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

4 他者视域下报道红军形象的意义

形象学研究国别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异民族的他者形象.法国形象学大师巴柔将异国形象界定为“在文学化,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的对异国的认识的总和.”巴柔认为异国形象不仅是一国文学中对他国的描述与塑造,也是与作家特殊的个人情感体验与其所处社会主流文化有直接关联.斯诺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同时也是一位独立作家,他对中国红军形象的报道既受到西方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也源于他的个体生命意识.斯诺出生于带有强烈的西部地域特性的密苏里州,西部人的冒险与远征精神使他自出生便孕育了一种独立开创个人前程的意识,这种原始冒险意识促使他冒险进入苏区,用记者的敏锐的观察和文学表达呈现出他眼中的红色中国.

巴柔把作者对异国的态度划为三种,分别是狂热、憎恶、亲善.亲善是其中唯一能真正实现双向交流的态度.我认为,斯诺正是怀着“友善”的态度打量中国的.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红军是一个被国民党宣传为陌生化和妖魔化的群体,西方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形成了一种固定偏见,“赤匪论”的观点长期充斥在西方各大媒体的报道中.在此语境之下,斯诺深入苏区调查,深刻认识到中国是改变当时中国现状的主力军,并且在报道中塑造了一个致力于摆脱列强欺辱、积极向现代化道路前进的中国形象.同时,这些报道有力地呼吁了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支援抗战.在他的在华报道的影响下,罗斯福总统开始关注中国,再次架起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斯诺对于中国红军形象的“他塑”,为我们在抗战期间民族形象传播的研究提供了本土之外的外位视角和国际视野.

参考文献

[1]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红星照耀中国[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

[2]金一南.苦难辉煌[M].北京:华艺出版社,2012:132.

[3]犁余.国统区对红军长征的报道[J].红岩春秋,2016,(10):12.

[4]肯尼思·休梅克.美国人与中国人[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18

[5]杨蓉.埃德加·斯诺笔下的中国形象[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6]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86.

本文汇总,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他者和视域和报道和中国和红军和形象方面的抗战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抗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抗战引用文献:

[1] 论抗战时期的美中经济关系 论文大纲格式模板
[2] 抗战论文范文 抗战有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2万字
[3] 抗战论文范文 关于抗战方面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2万字
《抗战论文范文 抗战有关硕士论文范文2万字》word下载【免费】
抗战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