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专题报道: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涉农内容摘要)

主题:提高服务推进园区规划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16

简介:关于推进提高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推进提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推进提高论文范文

提高服务推进园区规划论文

目录

  1. 提高服务推进园区规划:共同关注 卫生部:推进医改 提高医务人员待遇

第二篇 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第五章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第一节 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广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将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建设成为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强粮食物流、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第二节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的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鼓励和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农产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推进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提高畜牧业产值比重.促进水产健康养殖,发展远洋捕捞.积极发展林业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第三节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做大做强现代种业.加强高效栽培、疫病防控、农业节水等领域的科技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实施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左右.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

第四节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加快建设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第六章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第一节 巩固提高家庭经营收入

健全农产品论文范文保护制度,稳步提高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完善大宗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使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收益.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等农村服务业,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第二节 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开展劳务输出对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务工.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努力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就业人员同工同酬,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增加县域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以创业带动就业.结合新农村建设,扩大以工代赈规模,增加农民劳务收入.

第三节 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

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继续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增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和报销水平,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农业保险费补贴品种并扩大覆盖范围.加大扶贫投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

第七章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第一节 提高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

适应农村人口转移的新形势,坚持因地制宜,尊重村民意愿,突出地域和农村特色,保护特色文化风貌,科学编制乡镇村庄规划.合理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合理安排县域乡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统筹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

第二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加快大中型灌区、灌排泵站配套改造,在水土资源丰富地区适时新建一批灌区,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集中式供水.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进一步提高通达通畅率和管理养护水平,加论文范文路危桥改造力度.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继续加强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大力发展沼气、作物秸秆及林业废弃物利用等生物质能和风能、太阳能,加强省柴节煤炉灶炕改造.全面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国有林区(场)、棚户区、垦区危房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加强农村邮政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节 强化农村公共服务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可及的基本医疗服务.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第四节 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治理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全面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和水污染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推动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开展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严格禁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

第八章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第一节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完善农村土地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等权利.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加快农垦体制改革.

第二节 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

加快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调整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征地制度,缩小征地范围,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加大国家财政支出和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向农业农村倾斜力度.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认真总结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积极探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新途径.

第三节 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建立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制度,增加对县级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在投资审批、工商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发挥县域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科学规划产业发展方向,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推动形成城乡分工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

第四篇 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深化专业化分工,加快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

第一节 有序拓展金融服务业

服务实体经济,防范系统性风险,有序发展和创新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发挥大型金融机构的综合性服务功能,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围绕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绿色经济、支持企业跨境经营,以及发展网上交易等新型服务业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更好地发挥信用融资、证券、信托、理财、租赁、担保、网商银行等各类金融服务的资产配置和融资服务功能.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金融市场的登记、托管、交易、清算系统.拓宽保险服务领域,积极发展责任保险、信用保险,探索发展巨灾保险,创新保险营销服务方式,规范发展保险*市场,推进再保险市场建设,建立健全保险服务体系.

第二节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加快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优先整合和利用现有物流资源,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衔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推动农产品、大宗矿产品、重要工业品等重点领域物流发展.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布局,支持物流园区等物流功能集聚区有序发展.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提高物流智能化和标准化水平.

第五篇 优化格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第一节 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

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网络,建设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和重点水利枢纽,加快推进油气管道和主要输电通道及联网工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地质灾害防治,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继续向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在资源富集地区布局一批资源开发及深加工项目,建设国家重要能源、战略资源接续地和产业集聚区,发展特色农业、旅游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支持汶川等灾区发展.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推进重庆、成都、西安区域战略合作,推动呼包鄂榆、广西北部湾、成渝、黔中、滇中、藏中南、关中-天水、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经济区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第二节 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发挥产业和科技基础较强的优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装备制造、原材料、汽车、农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旅游以及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服务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厂办大集体改革和“债转股”资产处置,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稳固的国家粮食战略基地.着力保护好黑土地、湿地、森林和草原,推进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促进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增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统筹推进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重点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哈大齐和牡绥地区等区域发展.

第三节 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壮大优势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提升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改善投资环境,有序承接东部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加强大江大河大湖综合治理.进一步细化和落实中部地区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加快构建沿陇海、沿京广、沿京九和沿长江中游经济带,促进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加强与周边城市群的对接和联系.重点推进太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原经济区、环长株潭城市群等区域发展.

第四节 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发挥东部地区对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自主创新中走在全国前列.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着力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域等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化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推进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重点推进河北沿海地区、江苏沿海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区域发展,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

第五节 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力度

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切实改善老少边穷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实施扶持革命老区发展的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大力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发展,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陆地边境地区享有西部开发政策,支持边境贸易和民族特需品发展.在南疆地区、青藏高原东缘地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西边境山区、秦巴山-六盘山区以及中西部其他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施扶贫开发攻坚工程,加大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力度.支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和发展.推进三峡等库区后续发展.对老少边穷地区论文范文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级并逐步减少市级配套资金.实行地区互助政策,开展多种形式对口支援.

第十九章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第一节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引导人口和经济向适宜开发的区域集聚,保护农业和生态发展空间,促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对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部分城市化地区要优化开发.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化地区要重点开发.对具备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产品主产区,要着力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对影响全局生态安全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对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要禁止开发.

第二节 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

基本形成适应主体功能区要求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利益补偿机制.论文范文财政要逐年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特别是中西部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省级财政要完善对下转移支付政策.实行按主体功能区安排与按领域安排相结合的政府投资政策,按主体功能区安排的投资主要用于支持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的发展,按领域安排的投资要符合各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修改完善现行产业指导目录,明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鼓励、限制和禁止类产业.实行差别化的土地管理政策,科学确定各类用地规模,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实行不同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环境标准.相应完善农业、人口、民族、应对气候变化等政策.

第三节 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

在强化对各类地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评价基础上,按照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差别化的评价考核.对优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强化经济结构、科技创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的评价.对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综合评价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质量效益、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吸纳人口等.对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别实行农业发展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工业等指标.对禁止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全面评价自然文化资源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情况.

第四节 建立健全衔接协调机制

发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国土空间开发方面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作用.按照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规划编制,做好专项规划、重大项目布局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衔接协调.推进市县空间规划工作,落实区域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功能区布局.研究制定各类主体功能区开发强度、环境容量等约束性指标并分解落实.完善覆盖全国、统一协调、更新及时的国土空间动态监测管理系统,开展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跟踪评估.

第二十章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第一节 构建城市化战略格局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若干城市群为依托、其他城市化地区和城市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

在东部地区逐步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在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培育壮大若干城市群.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缓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压力,强化中小城市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推进大中小城市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积极挖掘现有中小城市发地发展小城镇,把有条件的东部地区中心镇、中西部地区县城和重要边境口岸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

第二节 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充分尊重农民在进城或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切实保护农民承包地、宅基地等合法权益.坚持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特大城市要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大中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继续发挥吸纳外来人口的重要作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落户条件.鼓励各地探索相关政策和办法,合理确定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的规模.

对暂时不具备在城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改善公共服务,加强权益保护.以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保证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并做好与高中阶段教育的衔接.将与企业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建立农民工基本培训补贴制度,推进农民工培训资金省级统筹.多渠道多形式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鼓励采取多种方式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第三节 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原则,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健全城镇建设标准,强化规划约束力.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规范新城新区建设,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调整优化建设用地结构,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张.预防和治理“城市病”.

统筹地上地下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交通、通信、供电、供热、供气、供排水、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水平,增强消防等防灾能力.扩大城市绿化面积和公共活动空间,加快面向大众的城镇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推进“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改造.加强建筑市场监管,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深化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发行市政项目建设债券.加强城市综合管理.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信息化和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注重文化传承与保护,改善城市人文环境.

第六篇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第二十一章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坚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重,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的作用,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第一节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综合运用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增加森林碳汇等多种手段,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严格用能管理,加快制定能源发展规划,明确总量控制目标和分解落实机制.推进植树造林,新增森林面积1250万公顷.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控制工业、建筑、交通和农业等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探索建立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推进低碳试点示范.

第二节 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制定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总体战略,加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观测和影响评估.在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重大项目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加快适应技术研发推广,提高农业、林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和沿海、生态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水平.加强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和预防,提高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的能力.

第三节 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参与国际谈判,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制度.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国际交流和战略政策对话,在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推动建立资金、技术转让国际合作平台和管理制度.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持和帮助.

第二十二章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大幅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各类资源保障程度.

第一节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

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健全奖惩制度.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制订完善并严格执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标准,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完善能效标识、节能产品认证和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制度.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强节能能力建设.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第二节 加强水资源节约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严格水资源保护,加快制定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加强水权制度建设,建设节水型社会.强化水资源有偿使用,严格水资源费的征收、使用和管理.推进农业节水增效,推广普及管道输水、膜下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新增50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支持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在保障灌溉面积、灌溉保证率和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工农业用水水权转换机制.加强城市节约用水,提高工业用水效率,促进重点用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和居民生活节水.加强水量水质监测能力建设.实施地下水监测工程,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大力推进再生水、矿井水、海水淡化和苦咸水利用.

第三节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从严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实行先补后占,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减少.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从严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按照节约集约和总量控制的原则,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时序.提高土地保有成本,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鼓励深度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严格用途管制,健全节约土地标准,加强用地节地责任和考核.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30%.

提高服务推进园区规划:共同关注 卫生部:推进医改 提高医务人员待遇

第四节 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和合理开发

实施地质找矿战略工程,加大勘查力度,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的战略接续区.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加强重要优势矿产保护和开采管理,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严格执行矿产资源规划分区管理制度,促进矿业权合理设置和勘查开发布局优化.实行矿山最低开采规模标准,推进规模化开采.发展绿色矿业,强化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矿区土地复垦,完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加强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执法监察,坚决制止乱挖滥采.

第二十三章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减量化优先,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第一节 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

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在农业、工业、建筑、商贸服务等重点领域推进清洁生产示范,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降低资源消耗.加强共伴生矿产及尾矿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进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和建筑、道路废弃物以及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2%.按照循环经济要求规划、建设和改造各类产业园区,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构筑链接循环的产业体系.资源产出率提高15%.

第二节 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

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加快建设城市社区和乡村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回收网络,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加快完善再制造旧件回收体系,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建立健全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完善分类回收、密闭运输、集中处理体系,推进餐厨废弃物等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第三节 推广绿色消费模式

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推动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和节能省地型住宅,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过度包装,抑制不合理消费.推行政府绿色采购,逐步提高节能节水产品和再生利用产品比重.

第四节 强化政策和技术支撑

加强规划指导、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制订循环经济技术和产品名录,建立再生产品标识制度,建立完善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深入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组织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推进甘肃省和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示范区等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第二十四章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综合治理,明显改善环境质量.

第一节 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

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行严格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制度,提高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加强造纸、印染、化工、制革、规模化畜禽养殖等行业污染治理,继续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湖库及河流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加大重点跨界河流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推进火电、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治理,强化脱硫脱硝设施稳定运行,加大机动车尾气治理力度.深化颗粒物污染防治.加强恶臭污染物治理.建立健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控制区域复合型大气污染.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的比例达到80%.有效控制城市噪声污染.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80%.

第二节 防范环境风险

加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以湘江流域为重点,开展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加大持久性有机物、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污染防治力度,开展受污染场地、土壤、水体等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强化核与辐射监管能力,确保核与辐射安全.推进历史遗留的重大环境隐患治理.加强对重大环境风险源的动态监测与风险预警及控制,提高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能力.

第三节 加强环境监管

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完善环境保护科技和经济政策,加强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实行严格的环保准入,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强化产业转移承接的环境监管.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强化总量控制指标考核,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环保社会监督机制.

第二十五章 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第一节 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和南方丘陵山地带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其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点状分布的国家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第二节 强化生态保护与治理

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成果,推进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保护好林草植被和河湖、湿地.搞好森林草原管护,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偿奖励机制.强化自然保护区建设监管,提高管护水平.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加大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力度,有效防范物种资源丧失与流失,积极防治外来物种入侵.

第三节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研究设立国家生态补偿专项资金.推行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鼓励、引导和探索实施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生态受益地区对生态保护地区的生态补偿.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制定实施生态补偿条例.

第二十六章 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继续推进大江大河治理基础上,积极开展重要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增强城乡供水和防洪能力.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第一节 提高供水保障能力

完善南北调配、东西互济、河库联调的水资源调配体系,建设一批跨流域调水和骨干水源工程,统筹推进中小微型水源工程建设,增加水资源供给和储备能力.推动解决西南等地区工程性缺水和西北等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新增年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加强雨洪资源和云水资源利用.推进水文水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和重大水利工程调度管理系统建设.

第二节 增强防洪能力

继续加强淮河、长江、黄河、洞庭湖、鄱阳湖等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和重要蓄滞洪区建设,建成一批控制性枢纽工程,提高重点防洪保护区的防洪能力.加大中小河流堤防建设和河道整治力度,基本完成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有防洪任务的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加快病险水库和水闸除险加固,消除安全隐患,增强防洪能力.加强海堤达标建设和重要河口综合治理.搞好跨界河流国土防护治理.

第三节 加强山洪地质气象地震灾害防治

提高山洪、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加快建立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加快实施搬迁避让和重点治理.加强重点时段、重点地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对滑坡、泥石流等重点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实施监测预警和综合治理示范,开展重要城市和地区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缓变性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提高地震监测分析与震灾防御能力.

(来源:论文范文社)

总结:这是一篇与推进提高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

提高服务推进园区规划引用文献:

[1] 园区规划和产业规划专升本论文范文 关于园区规划和产业规划相关论文范本2000字
[2] 园区规划和智慧园区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园区规划和智慧园区方面在职毕业论文范文2万字
[3] 如何提高英语口语类论文题目 如何提高英语口语毕业论文题目如何定
《专题报道: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涉农内容摘要)》word下载【免费】
提高服务推进园区规划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