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哈佛大学课程改革时期培养目标的历史演进

主题:香港教育大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03

简介:关于教育大学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教育大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教育大学论文范文

香港教育大学论文

目录

  1. 一、1869年之前的哈佛大学培养目标及课程
  2. 二、美国绅士
  3. (一)时代背景
  4. (二)美国大学
  5. 第二、论文范文特色
  6. (三)美国绅士
  7. 第一、个性自由发展
  8. 第二、甘做“精神贵族”
  9. 第三、承担“社会责任”
  10. 三、优秀公民
  11. (一)时代背景
  12. (二)通识教育
  13. (三)优秀公民
  14. 四、有文化的人
  15. (一)时代背景
  16. 香港教育大学:[RyuJina自拍]101122韩国晋州教育大学军队演奏会-强仁.Sorry,Sorry
  17. (二)核心课程
  18. (三)有文化的人
  19. 五、世界公民
  20. (一)时代背景
  21. (二)世界公民
  22. 六、启示

摘 要:哈佛大学是美国私立大学的典型代表,它扎根美国社会,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及时通过课程改革调整自己的培养目标,从培养“绅士”到培养“美国绅士”,到培养“优秀公民”,到培养“一个有文化的人”,再到培养“世界公民”,把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最好地结合起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成为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大学.研究哈佛大学课程改革培养目标的历史演进,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大学使命对大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更好地规划我国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哈佛大学;课程改革;通识教育;大学使命

中图分类号:G649.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6)04-0055-09

收稿日期:2016-02-29

作者简介:徐志强(1975-),男,河南确山人,教育学博士,郑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从事外国教育史、高等教育学研究,Email:xzqedu@sina.com;郑州,450044.

在美国大学,作为培养目标的载体,“课程是处于教学核心的战场”[1].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通过适时的本科课程改革来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正如文理学院前院长刘易斯(Harry Lewis)指出的[2]:

大约每25年,大学要随文化和社会发展重新评估其本科课程.然后,课程得到改革以反映社会和学术进展.科学、工程学以及人文学科被大学所赋予的作用,是大学在塑造本科生的世界观上如何理解自己的作用的指示器.

从艾略特(Charles Eliot)校长的自由选修制到21世纪初的新世纪课程改革,在140年左右的时间里,哈佛大学本科课程改革经历了五个阶段:1869-1909年艾略特时期的自由选修制、1909-1933年洛厄尔(Abbott Lowell)时期的“集中与分配”制、1933-1953年科南特(James Conant)时期的第一次通识教育改革、1973年起博克(Derek Bok)时期由文理学院院长罗索夫斯基(Henry Rosovsky)主导的第二次通识教育改革以及2002年起的第三次通识教育改革.纵览哈佛大学五次重大课程改革,其培养目标的演进顺序为:“美国绅士”→“优秀公民”→“有文化的人”→“世界公民”.本文主要从时代背景、改革内容和培养目标三方面论述哈佛大学课程改革时期培养目标的演进历程.

一、1869年之前的哈佛大学培养目标及课程

作为英属北美殖民地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哈佛学院被称为“荒野上的第一朵花”[3]4.哈佛学院的重要基础文献《1650年宪章》(The Charter of 1650)把哈佛学院的目标界定为“提升一切有用的文学、艺术和科学学问……在知识和信仰方面为本国的白论文范文印第安人青年的教育做出贡献”[4].创建之初的哈佛学院完全仿照英国大学,旨在为新英格兰的年轻一代在严格的宗教纪律下提供论文范文教育,把他们培养为“绅士”——通过语言、人文和科学培养年轻一代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成为有学问的、虔诚的绅士.

哈佛学院最初提供12门课程,其第一任同时也是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邓斯特(Henry Dunster,就任哈佛校长时年仅33岁)一个人教授所有年级的全部12门课程:逻辑、希腊文、希伯来文、修辞、历史、教义问答、植物学、*与政治、阿拉伯文、数学、天文、叙利亚文.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12门课程偏向古典文雅学科,但是就17和18世纪的知识体系而言已经相当完整,极大地反映了通识教育的精神.因此,哈佛学院被尊为“先知的学校”,哈佛学子也被称为“先知之子”[3]24.这一课程体系延续近一百年没有怎么改变,其他殖民地学院也都强调这种传统语言文学学科和哲学.就这样差不多又过了一个世纪.

二、美国绅士

(一)时代背景

1861-1865年的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全面发展,大大推进了美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美国很快发展成为全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社会的飞速发展对教育提出新要求,传统教育必须与时俱进.19世纪中期,美国高等教育开始越来越明显地进行自我变革,纷纷把握住社会工业化现实,重视发展科学与技术教育,致力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实业人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美国国会颁布了《莫雷尔赠地法案》,大学开始创建研究生院,同时还出现了大批州立大学和农工学院,它们都以实用技术教育为主、以服务社会为目标.与此同时,新建私立大学也越来越受到实用主义的影响.1866年创建的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以“造就工业社会中有用的人”为培养目标,创办新型实用科技学院,强调职业技术教育.1867年成立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以基础科学研究为主,强调研究生教育.

在大学课程上,受社会发展和德国大学的影响,19世纪早期美国大学开始尝试实行选修制,而整个19世纪的美国高等教育可以说就是以选修制为中心战场的.“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界最多的争议,掀起了其他任何教育问题都比不上的热情,最明白无误地反映了现代技术对传统学院造成的深远影响.”[5] 美国教育家福斯特(William Foster)认为,“美国本科课程史的主要运动是选修制的逐渐发展导致规定课程最终瓦解”[6].另一位学者布茨(R.Butts)列出1860年前进行选修制课程改革的美国大学达到15所[7].然而,因为时代原因这些改革努力都没有取得成功.与此对应,1828年耶鲁大学发布《耶鲁报告》,极力反对选修制,坚持强调智力训练的旧理念.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新旧理念冲突中,以欧洲古老传统和文雅学科为主的哈佛大学越来越受到新英格兰其他蓬勃发展的大学的有力挑战.早在1844年,哈佛大学一名监委会成员就对大学校友说:“哈佛最近在不断丧失其声望的基础,社会上对哈佛的支持也大不如前.哈佛正在沦为一所波士顿及周边地区为青年人提供教育机会的高中.”[8] 哈佛大学亟需自我变革,确立新的发展方向.艾略特肩负起历史责任,通过强有力的领导,使自由选修制取得最终的成功,从而揭开了美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序幕.

(二)美国大学

选修制实施前的哈佛大学继承了英国的大学传统,艾略特的自由选修制则更多地借鉴了德国大学的学术自由.同时,艾略特深受达尔文主义和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的影响.1837年,爱默生以《美国学者》(The American Scholar)为题在哈佛大学发表了著名的演讲,阐明了学术改革的主旨.爱默生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教育要面向学生个性发展,要发展独具特色的美国文化:每个人都是一个新的“意志”,人活着不是为了重复别人的经历,也不是为了服从别人,而是要做自己.正确教育的秘密就在于尊重学生,让学生自由学习,课程不限于基本学科,而应包括文艺、科学、语言等诸多领域,这是论文范文社会教育的基本前提.[9] 这一时期的美国,是把握个人命运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艾略特紧紧把握时代潮流,通过自由选修制实现课程的优胜劣汰,使实用教育脱颖而出以打造独具特色的“美国大学”,进而为美国论文范文社会培养“美国绅士”.

徐志强:哈佛大学课程改革时期培养目标的历史演进第一,实用教育

1869年2月和3月,艾略特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Monthly)上先后发表了两篇文章,呼吁发展美国自己的“新教育”.在第一篇文章中,艾略特从美国父母的角度阐述了改革旧教育的紧迫性:和欧洲父母相比,美国家长有为自己和自己的孩子选择生活方式的充分自由,而自由同时意味着责任.他们会考虑[10]:

我能为孩子做什么?给他提供,而且乐于提供他能得到的最好的教育.……我想要给他一种实用教育(practical education);可以使他受到比我更好的教育,然后子承父业或从事其他热门职业.

艾略特指出,美国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现在还在接受50年甚至100年前的旧教育,而是应该享有具有时代气息的新教育.或许他们自己也不明白实用教育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但他们知道它绝不应该是现在这个样子的教育.艾略特进而提出,作为一种实用教育的新教育,要具有合理的学制、大量的教师、优秀的教材、日益扩充的重要校友群以及对所在社区的强有力的影响,以有力的共同纽带和伙伴关系吸引大量学生.

第二、论文范文特色

在第二篇文章中,艾略特指出,美国人拥有广泛的公民自由权,美国社会具有极大的流动性和大量的本土资源,这些独特优势是欧洲人不具备的.他认为[11]:

现在的问题不是我们的自由本身能给我们多大好处,而是通过明智的教育我们能给自由多大帮助.艾略特提出这样的观点:如果论文范文、提高社会地位的自由和表现自己的自由使美国显得与众不同,那么,它们也势必会使美国的教育办得与众不同.因此,艾略特所孜孜以求的就是在教育中体现论文范文:给每个美国人以机会,让他选择他想要的东西;开辟有助于他成长的道路;使所有人摆脱财富和阶级方面的人为障碍.

艾略特自信满满、高瞻远瞩地提出[12]:

美国大学还未从本有的土壤上生长出来,美国大学一旦出现,绝不应该是外国学府的翻版.也不应该如同暖房中的植物,却是从美国社会习俗及政治环境中慢慢自然而形成的产品,提供给一般人实现他的人生目的,也满足英才的雄心壮志.美国的学院是独特的,美国的大学也将是原创的,没有类似或相同的学府可以与之平行比较.

艾略特确信,一所现代大学要通过尽可能地增进知识并延揽有能力运用这些知识的专家,来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论文范文社会进步.当时的美国,正在告别以农场和小城镇为代表的农业社会,向以城市和大型组织为代表的工业化国家进行全面转变,选修制可谓适逢其时.

(三)美国绅士

从古希腊的自由民教育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绅士风度培养,再到启蒙运动时期的绅士教育,论文范文(自由)教育是西方人文主义教育的传统.论文范文教育强调培养人的一般文化素养,使其获得品德与智慧的最好发展,以促进使自由人趋于高贵的身心两方面最高才能的发展.可以说,艾略特致力于培养的美国绅士继承了洛克绅士教育的英国传统,但艾略特的成功在于,他赋予这样的绅士以“自由”和“论文范文”两大美国特色,这是美国社会的最大特色,也是美国大学的最大优势.

第一、个性自由发展

艾略特认为,“选修制既是宗教改革精神的产物,也是政治自由精神的产物”[13],它使古典文雅学科与新兴实用学科自由竞争,优胜劣汰,一切由能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天赋和才能、促进个人优秀和大学论文范文来决定.所有非职业大学课程都具有平等的文化价值,对于个人而言,大学课程必须量体裁衣,能够促进个人独特能力最高发展的课程是最有价值的课程.选修制的目的是尊重学生个性,激发自由选择的创造力,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术机会,使他们能够自由发展并更好地深入探索某一学科领域.

在学生层面,自由选修制使具有天赋和上进心的学生脱颖而出.而对于那些无视内容,一味选择容易课程的学生,这些“粗心、淡漠、懒惰的男孩子们,没有什么天赋和才智雄心,在统一的强迫体制下,又能有何作为呢?”[14] 在选修制下,他们则有从无精打采中被唤醒的可能.即使没有被唤醒,他们还有可能自己挑选一些比强迫体制下具有更高教学水平的课程.无论如何,在选修制课程体系下,不爱学的学生至少可以变得更适应.总而言之,选修制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把他们的学习动机从“外铄”转化为“内发”,从而能够最大可能地提高学习质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自由发展,都能获得时代所需的新知识和专业技能.

第二、甘做“精神贵族”

在退休后的一次演讲中,艾略特谈到了美国绅士的特点[15]:

首先,他是一个安静的人,说话彬彬有礼,举止文雅安详.曾经有许多来访的大学校长和老师对我说:“你们的学生在哪儿?我在校园里听不到他们说话.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安静的校园,和我们的很不一样.”事实的确如此.哈佛园作为这个国家最安静的大学校园广受赞誉.如果你听到一个人在这里大喊大叫,你可以百分之百地确信,他不是一个外来者就是一个新来者.绅士是一个沉稳的人.

其次,美国绅士具有公共精神,能够自觉服务国家利益.艾略特在1895年指出:“真正的大学对其主管者、捐助者、毕业生和学生而言都是一所具有公共精神的学校.我们致力于培养行动家,也就是那些以其成功业绩促进公众利益的成就者.”[16]14

艾略特认为,为了培养美国绅士,大学学院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首先,给予学生学科选择的自由;其次,提供学生在专业研究领域出类拔萃的机会;最后,建立能够促使学生肩负责任、砥砺德行的纪律制度.选修制可以使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由获得广博知识,这样就为进一步的专业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纪律制度促进学生自立自省,不断自我发展.在这样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们会逐渐养成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进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风和校风,大学的魅力就在于此.詹姆斯(William James)是美国著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同时也是哈佛学子,他对此深有感触[17]13:

真正的教堂多半是那个看不见的教堂,真正的哈佛也是那个看不见的哈佛.这个看不见的哈佛存在于哈佛之子的灵魂里.这些哈佛之子无畏地追求真理,独立不羁,往往能耐得住深深的寂寞.大学若是植物园的话,那么,它珍贵的种子就是思想.…… 最值得理*戴的大学应该是这样的:在这里,孤独的思想者最少地感到孤独,最多地得到升华,最大地享受到丰富.

可以说,“最少地感到孤独”的“孤独的思想者”就是艾略特推行自由教育要造就的哈佛人,也是他理想中的美国绅士.用艾略特自己的话说,哈佛大学致力于培养这样一种“精神贵族”[17]24:

在高难体育上身手不凡,在专业领域里摘金夺银,在智力劳动和竞争中出类拔萃;这样的贵族,和平时期,捍卫着公共声誉,坚定不移;战争时期,浴血奋战,勇往直前.

第三、承担“社会责任”

1909年10月,洛厄尔在哈佛大学校长就职演说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提出,艾略特时期的个性化学院需要再社会化[16]44-45:美国大学的存在正是为了发展作为一个社会存在的人的能力.本科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隐士,各自囿于自己的知识领域,而是培养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并能与同事相互联络的人.

洛厄尔校长提出新的课程改革方案,以纠正自由选修制产生的弊端:自1914学年始,对哈佛大学文理学院本科生逐步实行“集中与分配”制.这一制度设计旨在保证专业课学习的深度,同时保障学生普通知识的广度,而且还能够照顾到学生的个人爱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样样通,一样精”(know a little of everything and something well).可以说,艾略特实行的自由选修制主要归功于德国的学习自由,而洛厄尔的“集中与分配”制则更多借鉴了英国大学.

艾略特推行选修制是把握住了19世纪美国的论文范文自由价值观,洛厄尔实行“集中与分配”制则是20世纪早期高等教育领域中进步主义运动的体现.洛厄尔的目的是为了把传统的价值观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中,并经由系统的调控来整合学问、实用以及自由文化等竞争性目标.“集中与分配”制使选修与一定的必修相结合,在自由和秩序之间建立一种必要的平衡,确保学生受到完整的自由教育,成为真正的“美国绅士”,由此奠定了哈佛大学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洛厄尔改革文理学院,是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哈佛大学的教学质量,因为没有优秀的本科学院就不可能成就论文范文的研究型大学.其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使哈佛毕业生在精英阶层中出类拔萃,使哈佛学子在国家发展中承担起更多、更大的社会责任.艾略特的自由选修制和洛厄尔的“集中与分配”制课程改革不仅使哈佛大学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也为后来影响深远的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

三、优秀公民

(一)时代背景

在300周年校庆前夕,哈佛大学一方面面临着全新的时代挑战,一方面面临着其他大学的激烈竞争.

二战前后,科学和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与人口日益激增,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同特征.在美国国内,意识形态的论争和文化模式的转变不仅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广泛然而深远的影响,也极大而深刻地影响了高等教育.美国通过两次世界大战一跃发展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国民收入迅速增长,科技人才倍受尊崇.物质主义大行其道,精神价值备受冷落.在大学内部,自由教育的传统价值逐渐丧失,不同的教育思潮争奇斗艳,对美国各级各类教育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深刻的社会变迁,急剧的知识结构变化,使美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它必须自觉变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育方法,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1933年科南特就任校长时,哈佛大学仍然在美国大学中排名第一,但人们已经不再把它视为自己心目中曾经的哈佛大学.通过艾略特校长40年的打造,哈佛大学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大学,但是现在有16所大学已经在规模上超过了它.当时的一份研究报告,把学术界的最高荣誉颁给了芝加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在赫钦斯(Robert Hutchins)的领导下,芝加哥大学拥有了8个美国重点院系,而哈佛大学只有7个.尽管科南特校长自豪地认为哈佛大学名扬国内,可是1939年9月的新生登记册显示,新招收学生中家庭居住地在马萨诸塞州的占了近40%.在1934年秋的一次演讲中,赫钦斯不无讽刺地对哈佛大学发出挑战:只对少数人开放、熟谙如何更好地交际并不是学术界的最高学问.哈佛大学在美国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即将终结,它正面临抉择:要么采取必要措施恢复自己在美国教育中的领导地位,要么躺在过去的辉煌里睡大觉.[18]

在哈佛大学内部,“集中与分配”制虽然一定程度上纠正了自由选修制的弊端,学生随意选修的情况得到了一定的遏制,然而大家很快发现,这一制度也存在很大的问题:集中和考试过于强调专业性,而分配又过于放任通识学习的随意性,学生在选课时没有明确的目的,所选课程缺乏内在的联系,结果造成学生学习的知识不成体系,很难获得统一的论文范文价值观.哈佛大学本科课程面临着新的变革.

(二)通识教育

1945年,哈佛大学发表了第一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报告,即《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简称哈佛《红皮书》).报告指出:在科学与技术迅速发展、知识与社会日新月异的时代,美国教育必须加强通识教育,特别是在中学和大学各个水平实施以提高人的基本综合素质为目的的通识教育,使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机结合、相互统一,使大学发展遵循自身规律,以追求真理为最高理想.科南特校长在《红皮书》导言中指出,自由传统和人文传统的传承是通识教育问题的核心,应该在每个教育阶段都不断地为学生提供价值判断的机会[19]导言.4:

今天,我们关注通识教育——自由教育——并非为了少数人,而是为了多数民众——最重要的是让每一代人中的绝大部分都能接受通识教育,而非(只是)少数进入四年制学院的学生.

科南特因而提出,用“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替换沿用了两千多年的“论文范文(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要求负责报告的哈佛委员会在研究“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目标”时放宽视野,同时考虑中学和学院两个阶段的通识教育问题,使大学通识教育上下贯通中学教育和社会教育,探究通识教育的内涵和理念,为美国论文范文社会做出自己特殊的贡献.

哈佛委员会的成员大多是人文主义教授,他们受爱国主义激励,对论文范文深信不疑,因而在《红皮书》中对通识教育进行了如下简明扼要的定义:学生作为论文范文社会负责任的个论文范文公民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要接受的那部分教育.促进论文范文与自由是通识教育的基本目的,这就需要在所有公民之间形成一种“特质和远景”共同体:“成功的论文范文(成功不仅意味着一种管理体制,而且作为论文范文它也部分地代表一种精神理想)要求其所蕴含的特质和远景被尽可能多的人所共享.”[20]123 以“遗产”和“变化”为核心理念,《红皮书》把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与美国社会时论文范文展需要紧紧结合起来,可谓雄心勃勃.其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不单单为哈佛大学设计,同时也是为美国教育甚而美国社会而设计,旨在为整个美国教育制定“统一的目标和理念”——“哈佛不仅要做私立高等教育的领导者,还要成为所有教育阶段不同学校的领导者,从小学到研究生教育,不管公立还是私立.美国论文范文社会的需要和希望贯穿整个报告.”[21]

哈佛大学第一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使通识教育上下贯通,提出为“自由社会”培养具有“共同社会理解和纽带”的优秀公民,在美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对美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吸收了自由选修制和“集中与分配”制的优点并加以综合,形成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集中与分配为指导的独具特色的选修制.

(三)优秀公民

科南特校长早在1934年就提出[19]呈送函.2:

美国教育的要务不是使少数幸运的年轻绅士学会欣赏“美好生活”.它是要将自由的和人文的传统灌输到我们整个教育系统之中.我们的目的是培养最大量的未来公民理解自己的责任和利益,因为他们是美国人,是自由的人.

也就是说,通过一种共同的知识核心,让学生理解到作为美国论文范文自由人他们的责任和利益.

在科南特的教育理念中[22]59:

教育的目的有三,第一是公民教育(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第二是良好生活的的教育(education for the good life),第三是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第一个目的在于实现美国传统的理想,以确保论文范文社会的发展.第二个目的,在于培养未来论文范文的公民,使其过有效而满意的生活.第三个目的,在于发现和教导各种各类的才能者,引导其进入适当的职业途径,以造成高度工业化的国家.

前两个教育目的通过通识教育来实现,第三个目的经由专业教育而达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形成合力,以造就自由论文范文国家的优秀公民.一方面,基于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教育要致力于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实现个人的最大发展.另一方面,教育是社会历程,是达至美国论文范文理想的途径,大学不能仅仅满足于为社会培养“高等”人才,更应深入思考:每一正当职业都有精英存在,应从中学阶段就开始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使他们不把大学教育视为“高人一等”,也不把职业教育视为仅仅追求“一技之长”.正如《红皮书》开头就提出的[19]2:

教育要完成两件事情:其一,帮助年轻人成为一个个体的人,拥有独特的、个性化的生活;其二,竭力使他们能适应公共生活,也就是说,作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继承者,他们应该与他人共享文化传统.……这部有关通识教育的报告,必然要从广义上的“人”的“完整性”而不是从狭义上的个人“能力”角度来探讨教育如何为人生做准备.

可以说,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美国通识教育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把西方人文主义教育传统中的论文范文教育扩展到全体社会公民,把培养论文范文社会中的优秀公民作为教育的基本目的,抓住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使论文范文教育在由科学主义主导的时代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美国大学成为科南特所说的“学者们高度独立的自治区,进行专业化的教育,促进知识的进步,涵养文雅教育的场所,以培养未来公民的领袖”.[22]61

四、有文化的人

(一)时代背景

克尔(Clark Kerr)曾经预言:“(美国)国家的发展引擎在上世纪后半期是铁路业,在本世纪前半期是汽车业,本世纪后半期很可能是知识经济.大学处于知识进程的核心.”[23]19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这一事件在美国引起了举国震动,社会各界纷纷深入反思美国教育,很快掀起了全国性的教育改革浪潮.包括科南特在内的美国教育家和政治家普遍认为,苏联科技的超越在于其教育的成功,美国必须通过改革教育,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美国人肩负战后责任,这样就能确保论文范文胜利.在接下来的20年时间里,美国立法者对国家的教育机构提供了史无前例的支持:在1940-1960年间,主要为了科学研究,美国论文范文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增长了100倍,占整个大学预算的15%,占全部大学研究资金的75%.在哈佛大学,1960年预算中政府投入占25%.[23]19仅仅在1957-1958年两年间,美国国会的议员们就提交了大约1500份教育议案,其中至少80项与教育有关的法案得到通过,包括最重要的《国防教育法》.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会又通过了一系列教育法案以及与教育密切相关的法案,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直接促成了延续到70年代的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代.

香港教育大学:[RyuJina自拍]101122韩国晋州教育大学军队演奏会-强仁.Sorry,Sorry

另一方面,美国国内在20世纪60、70年代也出现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民权运动进入论文范文;学生反战运动不断发生;现代技术的负面影响造成人的物化和异化,社会文化趋于颓废,人文精神日益沦丧,反主流文化思潮粉墨登场.在人们越来越深入反思这些问题的同时,通识教育却在不断衰落,新的教育理论相互争鸣,学生来源的多样化促进着多元文化趋势的形成,这些都对当时的课程模式造成冲击和挑战.另一方面,二战后美国大学生人数的激增也为大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00-1955年间大学入学人数比大学适龄人数增长10倍左右,1940-1960年间全职大学生人数从150万增加到了320万,而此时18-20岁的美国人口却略有减少.[23]20在此时代背景下,哈佛大学不甘落后,及时酝酿新的变革,1978年发表“核心课程报告”,开始了第二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

(二)核心课程

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计划是对通识教育进行的时代探索,也是对“知识人”进行的时代界定,它致力于解决的问题是:用什么样的通识教育来培养现代知识人?在1975-1976年的院长报告中,罗索夫斯基为当时的通识教育初拟了一个最低标准,描述了“一个有文化的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特征:有能力清晰而有效地思考和写作;在某一知识领域有所建树;具有批判意识,获得并运用关于宇宙、社会和我们自身的知识和理解;具有系统思考道德和*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具有高度的审美能力和道德水平;了解其他文化和其他时代.[23]42-43

依据这些基本特征,哈佛大学文理学院为本科教育制定了五类核心课程,作为共同基础课程:(1)在文学和艺术领域,使学生了解重要的文学与艺术成就,并能批判性地对世界上的生活体验做出艺术性的表达.(2)在历史学领域,使学生用历史的观点观察当今世界的主要问题,并能了解人类历史中具体事件的复杂性.(3)在社会分析和道德领域,使学生熟悉主要的概念和观点,具有对当代社会个人与社会生活的各个主要方面进行系统思考的能力.(4)在数学和科学领域,使学生理解物理学、生物学和行为科学的基本原则,具备用科学知识观察人类和世界的能力.(5)在外国文化领域,扩大学生的文化知识范围,使学生对本国文化的基础和传统的观念产生新颖的见解,并了解重要的和具有特色的外国文化.[24] 这些核心课程同主修课程、选修课程相互结合,共同保障所有学生具备坚实的知识基础.

(三)有文化的人

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和学术领域关注的是论文范文社会中的生活质量问题,是人的自我价值问题.和战后许多学者一样,罗索夫斯基对论文范文的生命力坚信不疑,他担心的不是论文范文的丧失,而是论文范文滑落为一种最低的“共有物”.在大学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过程中,核心课程的作用至关重要,它必须高度重视知识的多样性和人文性,必须致力于揭示人的存在目的,使人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一个“有自我价值的人”.首先,核心课程强调获得知识的主要方法,能够使学生在未来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更好地生活.其次,核心课程思想尤其适用于终身学习和多重职业.第三,核心课程发挥了最重要的教育功能.[25]127-128

与《红皮书》的理念想契合,核心课程既强调自由教育传承下来的经典内容(“遗产”),也强调根据时论文范文展吸纳新的内容(“变化”),“在永恒经典(经典也需要每一代重新阐释)和当前最佳实践呈现之间取得平衡”[25]103.罗索夫斯基更多地强调个人发展而不是社会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要把质量控制引入教育系统.他提出的“一个有文化的人”应有的基本特征都是从个人角度提出的,强调个人在论文范文社会乃至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担当和责任.罗索夫斯基深刻地指出,在一个思想多元、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优秀公民”不能只满足于“作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继承者”而学习,还应该更多地思考作为一个“有文化的人”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思考人性价值,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责任,对“自我价值”的清醒认识.这是以罗索夫斯基为代表的哈佛大学对时论文范文展的深思,也是哈佛大学核心课程改革对通识教育发展的最大贡献.

五、世界公民

(一)时代背景

21世纪初,世界进一步全球化,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课题.全球化超越国家概念、跨越民族界限,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是一个包含了一体化与多样化、民族性与世界性、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过程,是一种从分裂走向整合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在全球化浪潮中,不同的民族国家相互交流、碰撞、融合,对全球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对那些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决定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进行反思,寻求共同的解决之道.作为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全球化成为21世纪初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态势,对促进全球教育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教育全球化对世界各国教育产生了普遍而深远的影响,世界许多国家对教育目标进行了重大调整,一方面要实现由培养“国家公民”向培养“世界公民”转变,另一方面强化民族认同,以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作为美国大学的典型代表,哈佛大学自然不甘人后,在2002年开始了第三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世界公民”的响亮口号.

(二)世界公民

这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学习和研究的国际化以及科学和技术的重要性,在课程选择上体现了灵活性,注重全面培养学生,使他们在知识、技能、思维习惯和生活基础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具备认识自身和世界的多种视角,具备世界眼光.通识教育的学习不仅是丰富自我存在的价值,同时也是传承和发展人类共同的文明成就.哈佛大学致力于在以下方面发展学生:提升对所处环境的自我意识;对自我的信念与选择能有更多的反省;对既有观念的预设与行为动机有更多的批判意识;在解决问题时能展现更多的创造力;增强对周围环境的知觉与关注;有能力面对生活中出现的有关个人、专业及社会的议题.据此,哈佛大学21世纪初的通识教育课程提出了四大目标:

第一,培养根植美国的“未来公民”.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学生成长为当地的、全国的乃至全球的积极有为的公民,能够批判而平衡地理解和欣赏美国的历史、制度和价值观,理解当地、美国和全世界变化的驱动力.

第二,厚植学生的文化认知和多元的态度.教育学生理解自己是美国传统文化思想和价值理念的参与者与传播者,同时理解文化冲突,认识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的重要性.

第三,为世界变化做出批判性和建设性响应而准备.通过全面教育使学生了解现代生活论文范文化和改革的动力,增加掌握自己生活的能力,具备掌握时代脉动的能力,以更好地参与未来的社会生活.

第四,使学生理解自己言行背后的*要求.通识教育不仅为了获取信息、科技和技能,也为了道德意识的觉醒,为了帮助学生学会批判地反思和理性地论述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面对不同的价值观,学生有自我意识并谨慎地自我检视,深入不同民族的信仰体系,洞悉不同民族之间的的文化、宗教、社会经济和价值观等差异,从中发现许多冲突的原因.经过良好的训练,这样的“世界公民”知识系统而全面,具有反思精神和创造能力.他们能够立足民族文化,严谨而有社会责任感,而且具有世界眼光和未来意识,能对国家和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能在未来世界“成功航行”,并做自己的“舵手”.

六、启示

哈佛大学历次重大课程改革都取得了成功,也深刻影响和激发了美国其他大学的课程改革.在自由竞争的社会环境中,美国大学一方面注意保持自己的特色和传统,一方面通过适时的改革与时俱进,一起推进着美国高等教育不断向前发展,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引领者.作为世界著名学府,哈佛大学的课程改革一直备受瞩目,其经验也最值得我们借鉴,归结到一点就是:大学要自觉肩负起自己的大学使命和时代使命,一方面致力于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方面把握时代脉搏,立足所在民族文化,吸纳世界文明精华,成为时论文范文展的灯塔以烛照未来.正如有学者说[26] :

哈佛最大的优势,也可以是每一所大学的优势,就是一种秉持大学独特使命不断创新,而不过分考虑传统或别的大学在做什么.哈佛稳步前进,不寻求任何‘阶梯’,也不在意众多潜在的竞争者.哈佛一心在爬自己的山.在一个需要百花争艳的高等教育园景里,正是哈佛特色值得争相超越.

大学的发展离不开它所身处的社会环境,而且事实上正是深受这些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大学.正如艾略特校长在1869年就职演说中指出的:“高等教育机构……始终是一面忠实的镜子,明亮地反映出该民族的历史和性格.”[27] 因此,大学不能遗世独立,裹足不前,而必须及时适应它所存在于的民族的重大变化.然而,在与时俱进的同时,大学也不能见风使舵,而要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高瞻远瞩引领时论文范文展.[28]

大学必须抵制住为社会包揽一切的诱惑.大学不过是影响社会的众多因素之一,它必须总是关注于自己的使命,抵制住使自己变得更有用、更有实用价值、更受欢迎的冲动,不辱使命.

说到底,大学之大不是由大楼、教师、学院、研究所的数量所决定,不是由它涵盖的知识或专业领域的数量所决定,也不是由它招收的学生的数量来决定,而是由它对自己使命的认识、它对学生发展的促进、它在发挥自身作用的过程中体现出的活力以及为它赢得认可和尊重的社会角色来决定.而要实现这些,大学必须首先拥有自由.没有自由,大学就会辜负使命,就会沦为贬值了的“职业介绍所”和“大众服务站”.归根结底,大学的存在价值超越现实,它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继往开来.□

参考文献

[1]Rudolf, F. Curriculum: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Undergraduate Course of Study since 1636[M].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1978:5.

[2]Lewis, H. R. Excellence Without a Soul: Does Liberal Education H论文范文e a Future[M].New York: PublicAffairs, 2007:2.

[3]Morison, S. E. Three Centuries of Harvard: 1636-1936[M].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7.

[4]Hofstadter, R.&, Smith, W.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A Documentary History, Volume I[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8:10.

[5]Brubacher, J. S. &, Rudy, W. 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 A History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97:100.

[6]Foster, W. T. Administration of the College Curriculum[M].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11:v.

[7]Knight, E. W. Fifty Years of American Education: A Historical Review and Critical Appraisal[M].New York: The Ronald Press Company, 1952:159.

[8]刘易斯,H.失去灵魂的论文范文——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7.

[9]Good, H. G. A History of American Education[M].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62:129.

[10]Eliot, C. W. “The New Education” [J/OL].The Atlantic Mothly,1869(2).[2015-10-11].http://www.theatlantic.com/magazine/archive/1869/02/theneweducation/309049/.

[11]布尔斯廷,D.J.美国人:论文范文历程[M].谢廷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558-559.

[12]林论文范文.美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374.

[13]Marsden, G. M. The Soul of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From Protestant Establishment to Established Nonbelief[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188.

[14]Carnochan, W. B. The Battleground of the Curriculum: Liberal Education and American Experience[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17.

[15]Wildman, E. Famous Leaders of Character in America from the Latter Half of Nineteenth Century[M]. Boston: The Page Company, 1922:111.

[16]Bethell, J. T. Harvard Observed: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17]本廷克-史密斯,W.哈佛读本[M]. 张旭霞,等,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18]史密斯,R.N.哈佛世纪——锻造一所国家大学[M].程方平,等,译.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2006:128.

[19]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0]Christensen, C. M. &, Eyring, H. J. The Innovative University: Changing the DNA of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 Inside Out[M].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2011.

[21]Man论文范文ield, H. C. A More Demanding Curriculum [EB/OL].(s.d.)[2015-10-11].http://isites.harvard.edu/fs/docs/icb.论文范文ic733185.files/Man论文范文ield.pdf.

[22]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3]Keller, P. Getting at the Core: Curricular Reform at Harvard[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24]姜文闵.哈佛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40-41.

[25]Rosovsky, H. The University: An Owner’s Manual[M].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2010.

[26]Eyring, H. J. &, Christensen, C. M. The Innovative University: Changing the DNA of Higher Education[M].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2011:11.

[27]Eliot, C. W. Educational Reform: Essays and Addresses[M]. New York: the Century Co., 1908:35.

[28]Bloom, A. 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How Higher Education Has Failed Democracy and Impoverished the Souls of Today’s Students[M].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Paperbacks,1987:254.

(责任编辑曾山金)

总结:本论文可用于教育大学论文范文写作参考研究。

香港教育大学引用文献:

[1] 热门大学德育教育论文题目 大学德育教育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2] 最新大学安全教育论文选题参考 大学安全教育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3] 最新大学教育论文选题参考 大学教育论文题目哪个好
《哈佛大学课程改革时期培养目标的历史演进》word下载【免费】
香港教育大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