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地方本科高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内部机制和外部保障

主题: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21

简介:关于高校地方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高校地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高校地方论文范文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论文

目录

  1.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NHK高校講座 日本史 第6回 律令国家 ~奈良時代の都と地方~

■浙江海宁/陈松

摘 要:向创新创业大学方向转型,是今后一段时期地方本科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分析地方本科高校在向创新创业型大学转型过程中存在的管理体制行政化、组织创新形式化、产学融合浅层化等问题,从内部机制和外部保障两个维度,为地方本科高校实现转型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型大学;转型;内部机制;外部保障

引 言

高等教育是实现人才培养、技术转移、科技发展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如教学与科研的脱节和背离、科研不能发展社会、科技成果无法转化或转化率低下、创新力下降、人才培养难以适应社会变革等.作为高等教育主要组成部分的地方本科高校,如何办出特色和水平,走出经费支持有限的困局,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是发展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向创新创业型大学转型,通过组织和发展体系变革,拓展生存空间、强化核心竞争力、走多元化发展之路,是地方本科高校今后发展的关键战略选择.

地方本科高校

向创新创业型大学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地方本科高校在建设创新创业型大学,从原有的办学模式向新模式的转变和发展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和基础支持,如内部机制和外部保障条件.目前,转型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1.管理体制行政化

创新创业型大学建设,既要求行政权力的集中管理,又要求重视学术研究的自由.尽管将教授治学、学者参与管理提上了日程,但是因为一些利益的分配和权衡,这些做法始终无法彻底解决问题的实质.改革开放至今,许多地方本科高校经过长期发展,原有的管理体制和思想固化较为严重,容易形成权力思想的僵化,权利主要集中于院校高层,而难以形成二级学院的权利自由.导致党政干部干预学术、拍脑袋想问题、与学术人员争资源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向创新创业型大学发展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度与广度.

2.组织创新形式化

地方本科高校在技术、科研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发展“短板”,往往广度不足,在学科研究、技术转移、产学研合作等组织形式相对较虚,与创新创业型大学发展的目标要求,存在的差距较大.

(1)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水平不高,缺乏跨学科研究经验,无专门的跨学科评价与考核机制,难以打破封闭的学科体制.

(2)大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和认识不足,未能有效组织技术转移和成果转移机制.

(3)地方本科高校难以准确定位科技园、不敢放手开展企业化运作、没有足够的科研成果支持,实际上制约了科技园的发展,成为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负担.

3.产学融合浅层化

“大学·产业·政府三元一体创新战略”是亨利·埃茨科威滋的三螺旋理论,该理论说明,创业型大学离不开产业、离不开市场,大学的研究需要源于市场,资金要取于市场,同时再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市场驱动力,实现市场经济增长的目的.然而,地方本科高校在参与市场活动中缺乏一定的主动性,产教融合性不强,合作往往流于表面,深度和广度不够,在服务地区、行业发展需求上缺乏鲜明的旗帜导向.

地方本科高校向创新创业型大学转型的内部机制

高等教育机制改革与创新是实现高等教育转型的内在动力,地方本科高校要向创新创业型大学转型,首先必须在高校内部达成共识,通过依托地方、依据地方特色,以地情、校情为基础,在组织制度设计、机构设置、统一思想、文化塑造和平台建设等方面下工夫.

1.制度导向

政府、教育主管单位、高校的一系列管理制度是高校管理者遵循的标准和意志的集中体现.形成有效的、有利于高校向创新创业型大学转型的制度,能尽快引导高校全体师生形成共同的目标和愿景,提升转型效率和效果.高校在此过程中,务必要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利用经济、开放的思维,实现制度的创新与突破.同时,要注意制度的辐射、导向作用,不仅要形成制度的聚集和放大效应,还要让制度的核心目标聚焦于一点,避免制度的反作用.

高校在制度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两点:

(1)制度的先进性有利于形成超越的基础,但必须以整个国家、地方的制度、要求为导向,既要满足地方本科高校自身向创新创业型大学转型的需要,又要符合国家、政府对地方本科高校办学的要求.

(2)相关制度的制定要具有适宜性,适宜的制度才有利于有效地执行,地方本科高校在自行建立制度的过程中,容易形成或高或低、或粗或细、或实或虚,遭到多方抵制,导致制度无法形成有效引导,难以形成合力.

2.组织管理

完善的组织管理架构,是实现地方本科高校快速转型的重要基础,创新创业型大学需要活跃的创新研究机构和知识转移与企业孵化机构,实现创新成果的企业化运作,进而推动企业技术的更新,为地方本科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新动力,实现创新驱动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形成地方本科高校项目孵化、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功能的闭环效应.

(1)建立跨学科创新研究组织.地方本科高校经费有限、综合研究能力不强,对重大科研课题的承担能力较弱,研究机构仍难以较好地摆正行政与学术权力两者的关系,无法形成真正有实际效果的成果.当前,学科交叉融合已然成为今后创新发展的主流,传统的直线型科研管理组织机构已然无法适应时论文范文展的需要.高校内部各组织学科发展不均,不是每一个学科都具有创新创业优势,仅凭某一学科很难实现研究成果的资本转化,这就需要形成学科间的合作与互补.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206个科研单位中跨学科机构就有60个,它们并不依赖于院系组织而存在,所有的研究人员只为知识应用与研发服务.这种超越了传统院系边界的跨学科跨领域学科机构建设模式,被称为MIT模式.例如,浙江省某地方本科高校政府管制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要涉及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在为地方政府机构提供政策咨询中起到了良好作用,具有良好的社会美誉度.因此,建立交叉混合科研机构,是今后地方本科高校向创新创业型大学转型的良好途径之一.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NHK高校講座 日本史 第6回 律令国家 ~奈良時代の都と地方~

(2)完善知识创新转化管理组织.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双重影响下,寻求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经济效益的契合点,是当前高校发展的探索方向.地方本科高校办学资金压力大、市场经济影响明显,有必要完善知识创新转化管理组织.主要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服务传统产业,地方本科高校与本区域企业互派人才,共建研发机构,实现技术的快速横向转化.二是协同地方政府、企业和高校布局建立众创空间,共同扶持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的纵向转移.

3.文化烘托

创新创业文化的形成需要多方面共同的作用,高校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组织文化制度,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帮扶、宣传等形式,培养全体师生形成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精神,进而建立创新创业的人生价值观.当然创新创业文化的培养和积累,需要做长远的谋划,这不仅体现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上,更体现在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管理方式等的转变上.

(1)全员动员,广泛宣传.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型大学的建设既具有他独特的优势又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地方本科高校相对来说“船小好调头”,与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这些都是其独特的优势.但地方本科高校师生整体素质、科研条件、设备与经费等不足是现实存在的问题,当然,这中间首要问题,还是在于高校全体师生对创新创业型大学建设的价值观转变与信念.因此,地方本科高校一方面要逐步确立学校办学定位与发展愿景,采取各种形式宣传和倡导创新创业精神与文化,在教育、宣传和学习,逐步形成全体师生的共同价值观并为之奋斗;另一方面,在价值认同的基础上,开展创新创业管理与服务.分析当前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情况,主动出击拓宽渠道、整合资源,培养一批具有较强执行力和冒险精神的创新创业团队,创新地方本科高校活力,激活全体教职工创新创业思想,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在区域乃至全国知名的创新创业品牌.

(2)机制创新,转化成果.高校科研考评主要以理论学术价值为依据,对科研转化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跟踪和考量不足,难以形成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创新创业型大学不同于传统大学,其科研转化能力、转化效率和转化价值都比传统大学更具优势.因此,首先在改变现有的科研考核激励机制,形成“理论、创新、产业、社会”四要素共生的评价体系.地方本科高校可以考虑设计多类别教师岗位,教师可以按特长和兴趣进行选择,增强教师的自主选择权.当然,地方本科高校对师生创新创业应该从人、财、物、制度等多方面全方位予以支持,激发师生创新创业的论文范文和意识.

4.平台支持

创新创业型大学的成果形成与转化的最大优势在于具有比传统大学更广泛的政产学研合作基础,这种政产学研合作的基础来源则是建立相应的合作平台.政产学研主要是指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四个方面的组织,合作平台建设可分为四种形式.

(1)政学共建研究院所.研究院结合地方本科高校自身学科优势和区位经济、产业特点,形成具有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成果培育和科技产业化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创新体,既能满足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和科研的需要,又能实现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与共赢,对地方产业升级、调整生产管理组织方式、推进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产学开发合作模式.地方本科高校除了与政府开展合作共建以外,还可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经济成果共享等方面与企业合作,开发产学合作模式,推动创新创业型大学转型.高校因其自身条件的限制,对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追求不足,在创新技术的转化和突破上往往容易迷失方向,如果有效建立产学新合作模式,对理论价值与经济价值间的关系重构将形成更好的推动.

(3)政产学同筑众创空间.美国旧金山的“硅谷”发展得益于周边众多高校,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区域地方经济的发展.无论地方政府、高校还是企业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发展和提升.因此,以改造落后产能、转化科技成果、培育高新企业和人才,以创新创业驱动经济低碳、快速、持续增长的众创空间建设势在必行.地方本科高校应积极主动对接政府、企业,实现人、财、物、技术等资源的共享.

(4)政产学研共设协同创新机构.地方本科高校可凭借地方区位优势,在与地方企业、政府开展合作的同时,积极引入与第三方高校或科研院所等的合作,通过相互间的资源共享、项目分工,在各主体之间发挥纽带与桥梁的作用,协同完成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以地方本科高校为第一主体的区域性创新体系建设.地方本科高校向创新创业型大学转型的外部保障

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推进,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向创新创业型大学转型,是高校寻求办学突破、重新焕发活力的重要途径.当然,对地方本科高校来说,必须寻求社会与政府双重支持.

1.政府保障

地方本科高校向创新创业型大学转型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科研水平较低,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和效益教差,高校与地方政府关系疏远,高校与企业合作少或者不紧密等.这些问题都极大地影响了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制约着高校向创新创业型转型的时间和水平.因此,政府要支持与引导地方本科高校向创新创业型大学转型,改革自身体制、转变职能身份,不仅要做转型发展的引导者,还要做转型发展的参与人,促成地方本科高校快速形成创新创业型大学建设理念,为创新型国家战略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助力.

(1)发挥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职能.地方本科高校向创新创业型转型过程中,政府应首先摆正自身位置,实施政府引导与高校自治相结合,激励高校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为地方本科高校创建良好的区域经济、文化、社会、法制环境.高等教育的就业与创业教育密不可分,政府应首先对地方本科高校重新确认办学定位、转型发展上提供引导,采取鼓励政策,从旁协助、服务地方本科高校完成转型发展政府可以考虑从资金支持向项目、税收、土地支持转化,从无偿资助向有偿共享发展资助转化,逐渐形成地方政府与高校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领域的广泛联系与合作,同时又能确保高校自身的自治管理不受约束和影响,使地方本科高校在接受论文范文和地方两级管理的同时,能够自主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目标的战略规划.

(2)建立有效的政策导向.政府的政策导向往往会成为高校办学的“风向标”,因此,政府在研究和发布政策导向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实际,分批次区别引导.向创新创业型大学转型的地方本科高校,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学术科研优势,对服务地方经济和科技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因此,政府对于这些类型的高校其考核观测点应该重点考虑科研成果的转化上,完善并能切实执行政产学研合作共赢的相关制度,对收入分配和权属义务能出台更加明晰的条款.二是在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上独树一帜,对培养区域性产业人才具有积极的影响.所以,高校的创新创业能力今后也应该作为评估此类高校办学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指标,完善高等教育的评估政策,建立多元创新创业教育督导平台,增强地方本科高校办学活力.

(3)配套的财政支持.财政政策往往是困扰高校发展转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政府应在保护知识产权及其归属等问题上制定倾向高校的制度,对知识产权和发明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资助高校,调动高校创新创业转型的活力.同时,政府还可对一些在创新创业中表现突出的师生给予在资金、场地等资源支持.地方本科高校资金来源和资金募集能力不强,在前期转型过程中,除了原有的政府拨款与资源供给外,应对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提供发展性资源配置,对这些资源的分配可考虑分层分类配套,并要求地方本科高校对配套资金的使用必须要有规划、有实施、有成效,同时引入评估考核和倒逼机制,对于评估通过的可以继续予以支持,对不能通过评估的高校做出整改或撤销处理.

2.社会保障

社会力量支持有利于减少政府压力,促进高教事业发展.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过程中,需要社会各方力量对高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氛围,提供转型的机会与条件.

(1)强化合作的广度与深度.高校是知识创新与科技创新的重要集散地,而企业则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执行主体,因此寻求校企科技合作,共谋发展是今后地方本科高校寻求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以科技合作为触点,共同制定以供给侧为导向、以需求侧为目标的项目合作、资源共享、机构共建、人才互派、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方案与目标,拓宽学校与社会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提升地方经济社会实力和高校育论文范文社会服务水平.

(2)形成浓郁的创新创业社会环境.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和评价观使得地方本科高校难以寻求发展与突破,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要求,对创新创业型大学的建设造成了一定的阻力.形成尊重和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社会环境,是对高校向创新创业发展和转型的最大精神支持.营造这种社会环境,可以通过政府政策和社会舆论两方面下功夫,积极倡导转变民众思想,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创新共识,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全民创新创业价值观,转变官本位思想,实现创新创业体制和文化新环境.

结论

借鉴国外知名高校向创新创业型大学转型的成功经验,有利于加快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向创新创业型大学转型的步伐.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的社会环境,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需要地方本科高校举全校同心之力,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支持下,通过较长时期的努力才能实现.当前,全国还未有一个地方本科高校实现转型,地方本科高校向创新创业型大学转型仍然任重而道远.

作者简介:陈松,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管理.

编辑贾树海

总结:主要论述了高校地方论文范文相关参考文献文献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引用文献:

[1] 高校论文范文 高校方面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2万字
[2] 高校实验室论文范文 高校实验室方面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2万字
[3] 高校图书馆论文范文 高校图书馆类本科论文怎么写2500字
《地方本科高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内部机制和外部保障》word下载【免费】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