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坚持可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

主题:2016北京建筑工业化展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14

简介:适合工业化经济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工业化经济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工业化经济论文范文

2016北京建筑工业化展论文

目录

  1. 第二、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借助于信息化调整工业产业结构,推进新型工业化.
  2. 2016北京建筑工业化展:沈阳经济区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6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征程、新台阶,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GDP年均增长9.8%,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3%的速度.这些年来,我国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完善,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到2020年,我国将要完成四项宏伟战略目标任务:一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基本完成工业化历史任务;二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人口城镇化率将近60%;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建设经济更加发展、论文范文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更全面的、发展较均衡的小康社会;四是进人人才强国和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及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完成这四项战略目标任务,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阶段,将为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当时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打好基础,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向着富强、论文范文、文明、和谐的目标奋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为我国各族人民描绘出光辉灿烂的美好前景.

过去的一年多,世界经济遭受了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实体经济下滑,中国经济发展承受了巨大冲击.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反思我们经济发展中的相关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这里讲三个问题.

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更要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推进新型工业化

虽然发生了世界金融危机,当今中国仍然面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本世纪前20年作为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改变.那么如何基本完成工业化历史任务呢?

进入21世纪,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这里,国家对新型工业化道路做了科学而精辟的概括.这是充分运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科技进步的工业化;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工业化;是节省资源、能源消耗,优化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是重视人才培养和自主创新,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这就表明,只有坚持科技自主创新,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人才培养,才能推进新型工业化,到2020年基本完成工业化历史任务.现分别加以阐述:

1.坚持科技自主创新,推进新型工业化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社会生产力的每一次飞跃发展,都是由科学技术的重大创新催生的.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一个国家只有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以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高技术,尤其是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包括国防技术装备,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花多少外汇也是买不来的.

前已指出,我国确定的一个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进人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国际公认的界定创新型国家的主要指标是: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一般在70%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在2%甚至2.5%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在获得三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量上占优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产品多、国际知名品牌多.我国目前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只有40%;2008年,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54%,2010年为1.75%;对外技术依存度超过50%,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对外依赖性强,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尤其是一些重大技术装备还主要依赖进口解决.我国发明专利数量仅占世界总量的2%左右.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基本完成工业化历史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是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为了提高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尤其是提高国际竞争力,最为关键的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使企业拥有更多的专利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

我国提出的自主创新,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鼓励大中型企业加快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加大研发投入,形成一批集研究开发、设计、制造于一体,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骨于企业,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

统计表明,2008年我国已有207种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名牌产品少.怎样实现中国工业由“制造”向“创造”转变呢?突出抓好两方面:

第一,坚持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即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抓好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产学研用相结合,使企业拥有更多的专利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国际金融危机表明,拥有自主创新核心技术与自主知名品牌的企业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我国有些企业生产经营走入困境甚至倒闭破产,技术水平低,缺乏核心竞争力是重要原因.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造业大公司、企业集团之间的竞争,已不再完全拘泥于企业规模、销售收入、市场占有份额等生产经营指标上,要保持其强盛不衰,就要下力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雷沃重工主要生产工程机械、大马力拖拉机等农机,重视技术创新,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有强大科技研发实力,不断推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新产品市场贡献度近50%.

所谓核心竞争力,1990年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文,第一次提出“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的概念,论述了“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源”的观点,即企业所拥有的独特竞争优势,是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知识体系,是在公司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知识与资产互动的体系.这种独特竞争优势的本质,是以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发展战略、方式方法来展开竞争的.只有自主创新,才能拥有区别于竞争对手,而又使别人难以效仿的知名品牌、优质服务等.

核心竞争力是创新力,哪个企业具有这种创新力,哪个企业也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立独特的创新体系.常言道,一个好企业拥有畅销产品是关键.现在看,好企业的关键是在公司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因为任何产品如同一切生物一样,都有个生命周期,有其投入、成长、成熟和衰落的生命周期.

今天,我在山东讲学.山东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谭旭光说得好:企业必须拥有别人复制不了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这场金融危机,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潍柴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就是以“篮擎动力”为核心,打造产品组合竞争优势;以专业化服务工程为核心,打造后市场竞争优势;以动力总成系统为核心,打造产业链协同竞争优势.目前,潍柴已在全世界范围内设立6个发动机研发中心,保证了我们始终在技术上同国际水平保持一致,甚至领先一步.利用自己的产业链优势,研发出了世界第一款对于发动机、齿轮箱和车桥进行系统匹配和研发的动力总成产品.

第二、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借助于信息化调整工业产业结构,推进新型工业化.

当今工业化进入以信息化、自动化为标志和主要内容的新时代.加快发展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中之重.在我国现实社会生产力中,如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今后工业结构调整的两大重要任务.

2.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21世纪普遍关注的紧迫问题.1987年,在日本论文范文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通过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并明确定义为“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各国首脑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这是人类第一份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行动计划.会后,中国政府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重大发展战略.

新型工业化,有别于长期以来传统工业化模式,“新”就新在不同于传统工业化经历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模式,“新”在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核心是改变单纯靠增加投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新型工业化,要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和永续,使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都拥有生存和发展条件.人口基数大、资源浪费多、环境污染重是我国当今社会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三大突出问题.这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等基本国策,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相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内在统一的路子.

现代城市的最终追求,一是经济的繁荣发展;二是社会的文明进步;三是居住的环境舒适.鉴于我国人均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缓解资源、交通和环境压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合理集约利用土地、能源、淡水等资源,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今天,我在中国德州亚太集团和山东华宇职业技术学院讲学.亚太集团是我国生产制冷装置和空调设备的大型企业集团,华宇学院设有相关专业.这里结合亚太集团和华宇学院实际阐述发展低碳经济和保护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和臭氧层破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环境问题.为减少温室气体CO2排放,需要发展低碳经济.在制冷空调设备制造领域,1997年12月在日本论文范文签订的《论文范文议定书》,HFC3被列入温室气体清单.为防止臭氧层破坏,1987年9月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召开的会议上,对CFCs、HCFCs等物质规定限期淘汰.

当今世界,制冷空调设备制造业向绿色环保方向发展.一是制冷剂工质氯氟化碳 CFCs,如R12、R113等对环境造成危害,应予淘汰,并研究开发新的工质.二是在节能降耗上下功夫,压缩式制冷消牦大量电能,北京、深圳夏季集中空调用电量,已占全市总用电量的30%左右,发展利用太阳能、地热能是重要途径,太阳能光电转换,用光伏电池,发展压缩式太阳能制冷、半导体制冷等;用光热转换,以热能制冷;用于太阳能吸收式制冷,工质可用LiBr—H2O.三是发展变频空调,通过电子膨胀阀,根据系统热负荷变化,自动调节制冷剂流量.变频空调压缩机转速可随环境需求进行调节,具有节能省电的特性,再加上能创造较好的舒适性,保持室内温度相对平稳,特别适合于有老人及孩童的居室.

环境保护是我国长期实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要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开发低碳技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发展新能源,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以推动绿色经济增长.

第一,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经济是当前国际社会应对金融危机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发展绿色经济,不仅能促进可持续发展,也是迎接新一轮经济复苏的一大引擎.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适应人体健康需要为特征的经济.绿色经济包括开发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如水力发电、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及热能利用、生物质能发电(农村秸秆发电、城市垃圾发电)、地热能等利用,包括清洁能源技术、海水淡化技术、发展节能交通工具,如新能源绿色汽车、节能建筑、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及污水处理、地下水污染净化等.

河北省以太阳能光伏发电、煤基清洁能源和风力发电为主导,已形成天威英利、新奥光伏能源、新奥煤基清洁能源、晶龙集团和中航惠腾为龙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企业、集团,很有发展前景.

第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和能源梯次使用型经济,即把上一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料变为下一生产过程的原料或生产要素,使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实现环链式组合,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控制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增长模式,做到低污染物排放甚至零排放.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首钢搬迁与唐钢联合建设曹妃甸沿海钢铁基地,为节能降耗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充分发挥钢铁企业精品钢材制造、能量转换和废弃物消纳处理功能,将节能降耗减排与保护环境密切结合.这里建成的两座5400立方米的炼铁高炉,是世界上容量最大的高炉之一,为了充分回收利用高温高压“高炉气”的潜能余热,实现顶压发电,解决了该厂用电量的94%.这些“高炉气”发电做功后,形成的低压气,还可再供加热装置,使“高炉气”潜能得到更充分利用.这样,不但控制了污染物的排放,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其能量得到充分回收利用,提高了经济效益.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基于科学发展观,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弃物高效回收为主要特征的生态经济.

第三,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以低能源消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的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由于具有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特征,正在成为世界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共识.二氧化碳(CO2)是主要的温室气体,除了CO2外,还有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等.这种温室气体使地面热量不能正常散发,促使气温上升,全球变暖,产生“温室效应”.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低碳经济是在经济发展中,人类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CO2,获得最大产出的经济.低碳经济甚至“零碳未来”进入新能源时代,被认为是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改变世界经济的新浪潮.

加快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应对气候变暖,创造和改善适宜人类居住生存的自然环境的需要,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能源结构,蕴藏发展机遇,促进经济复苏的一大动力.目前我国已开始将应对气候变化提到重要议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求大幅度降低碳排放强度.

中国目前尚处于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当今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生产国和消费国.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27.2%,而中国则占68.9%,比国际水平高41.7%,再加上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压力很大.这样看来,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也确实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了机遇.所以,如何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消耗,增加可再生能源比重,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发电方式多样化,减少温室气体CO2的排放以及SO2、 NOx、烟尘颗粒物的排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确是一个重大课题.

发展低碳经济,最为突出的是从两方面调整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改善三次产业结构状况,稳定加强农业,改造提升工业,大力发展服务业,显著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调整能源结构,坚持能源结构多元化,发电方式多样化,着力发展新能源特别是低碳排放直至零碳排放新能源.要积极探索控制气候变暖的有效途径,目前有可能成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一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电等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发电包括水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海浪发电、潮汐能发电以及地热能、氢能源产业等;二是加强节能减排,提高能效,包括清洁煤发电、节能与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等形式的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余热发电、余热锅炉等;三是大力发展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碳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吸收CO2;四是参照国际间碳排放量交易市场的治理结构,逐步形成省际间、市际间碳排放交易市场.通过碳排放交易,调剂容量余缺,提高地方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积极性,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16北京建筑工业化展:沈阳经济区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在2009年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郑重承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和能源效应,提高森林覆盖率,争取到2020年单位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2亿立方米.这足以表明中国政府发展低碳经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决心.

2009年底,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敦促国际社会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全球变暖.目前,有一种论调要求所有国家都同一尺度减少CO2:排放却是不公平的.实际上,当今大气中CO2:浓度增高有个积累过程,1765年英国工业革命前,大气中CO2,浓度维持在280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左右,现已上升到 380ppm.这是世界发达国家在过去200多年传统工业化历程中以不到世界20%的人口,却过度消耗了全球70%左右的资源,向大气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结果.而在新中国建国的60多年前,中国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都没有现代工业,没有现代交通工具,也就没有多少CO2排放.今天强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无疑是对的,但发达国家不能以碳排放来限制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必须考虑到各国基本国情、发展阶段、人均排放、历史责任等来落实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

展望中国未来能源结构调整,仍要坚持能源结构多元化,发电方式多样化,其主要方向是可再生能源、绿色清洁能源、低碳装备、节能电器、节能汽车、节能建筑等.

3.坚持人才培养,推进新型工业化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发展是第一要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社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人力资源特别是人才造就培养和人才开发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的推动力量.

前已指出,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人才问题是关系2020年基本完成工业化历史任务、实现城镇化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人才强国和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以及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目标的关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定性问题.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都是我国现代化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庞大的人才队伍,是拥有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是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最为珍贵的战略资源.

当今和未来世界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强大的竞争优势.

我国要在坚持党政领导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一起建设的同时,强调造就高层次人才和培养高技能人才.

第一,培养造就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勇于献身祖国和人民、善于治党治国的政治家.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省部级、地厅级、县处级领导干部队伍.

第二,培养造就熟悉国际国内市场、重视科技创新和职工队伍建设的优秀企业家及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优秀企业家的培养和使用,要以提高战略开拓能力、规避风险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为中心,培养具有时代特征、富有现代生产经营理念、有真才实学、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复合型的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企业家职业精神,提高企业家政治思想、科学文化、经营管理整体素质,引导、激励和保护企业家勇于开拓市场、艰苦创业、合作竞争,为国奉献的精神.

第三,培养造就高级技术专家和工程技术人才.通过高等院校、科学院、工程院、社科院,培养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学科带头人、高级技术专家;培养造就发展新型能源工业、先进制造业和技术装备制造业需要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研发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或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以提高产品研发、设计水平,提高加工制造水平.

目前,我国科技创新人才、企业管理人才短缺,技能人才特别是技师、技工等高级技能型人才尤为短缺.全国仅数控机床操作工就短缺60万人.我国高级技工仅占技工总数的4%,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30%至40%相比,差距很大.我国许多制造业企业急需数控机床、机械加工中心、模具制造、特种焊接和机电一体化等技术操作人才.国家急需培养发展先进制造业尤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需要的人才.因此,除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外,要努力办好高等职业教育和专科技术院校,培养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具有娴熟技艺和高超手艺的技师,培养大批能掌握计算机技术和机电一体化复合技能的技师,提高操作工的技术水平.

总之,要围绕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先进制造业,尤其振兴装备制造业,需要大量培养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包括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大专生、中专生、技工等,做到合理配置,满足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迫切需要.

目前,许多制造业企业最伤脑筋的是熟练工不好招,技工特别是高技技工、技师资源稀缺,招工难寻.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目前在技能劳动者中,技工和高级技工仅429万人,约占全部职工的4%,需求缺口上千万.为什么同一张设计图纸,不同企业加工出来的产品,其性能、质量和使用寿命明显不同,说明加工制造和总装配工艺的重要性.因此,能否培养出更多的技工乃至高级技工,直接关系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新型工业化不单是发展工业,而是推进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全面协调发展

新型工业化,“新”在不局限于发展工业,同时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基础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国际金融危机告诉我们,那种过度依赖“外贸出口和低成本优势”的所谓亚洲型经济发展模式急需进行调整.中国应逐步降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加快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因为在与南亚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竞争中,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已经大为降低了.在金融危机下,外需萎缩,一些因素也在促使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加.因此,必须扩大内需,尤其增加消费这一最终需求,形成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的发展格局.

经济增长决定于需求.需求结构可分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三部分.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需求对经济的稳定增长和良性循环有着决定性作用.一个国家特别是世界大国,要保持国民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增长,就必须保持合理的消费率.

消费决定生产.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对经济增长起着直接和最终的决定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约束已由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短缺经济的供给约束转变为需求约束,决定生产规模和投资规模的主要因素转变为市场需求空间的大小.从社会再生产看,投资需求只是中间需求,只有消费才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和新的起点.

从对GDP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看,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有消费贡献率、投资贡献率和净出口贡献率.在世界金融危机面前,外需大幅萎缩.内需快速增长,是中国经济实现回升向好的关键.200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43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6.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33.3%.讲消费率较低是因为投资率增长更快,投资率即投资占GDP的比重更高.当今中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发展时期,投资率高是很自然的.因此,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主要靠国内消费和投资两大内需,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较低,有的年份还是负数.这就充分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不是出口主导型的,也主要不是靠外需拉动的.但我们的政策仍是鼓励工业制成品尤其是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这是考虑到每年需要进口大量急需的技术装备和紧缺的能源、原材料;增加外贸出口,可更多地增加就业岗位.

新型工业化是以高技术发展特别是以国民经济信息化为特征的,强调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1.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它决定着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是21世纪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最高点,是一个国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高技术产业是指知识和技术密集度高、资源和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关联度、先导性和渗透力强、应用较广泛,但需要更高的研发投入,更加依赖于人才,拥有知识和创造力的产业.从全国来说,着力抓住两个重点:一是重点发展软件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海洋技术等;二是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制造业,特别是那些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经济效益好、经济增长潜力大的先进制造业,要大力发展计算机制造业、通讯产品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工程制造业、新能源及新材料制造业等.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加强科技自主创新、重大技术突破和广泛潜在发展需求为基础、掌握核心技术、提高产业竞争力,能够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强力带动作用的产业.近期,我国将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论文范文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等.

2.发展基础产业和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

这里所说基础产业,包括农业、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等.一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现代农业.在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作为加快新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基础,是世界大国工业化及城市化发展的共同规律.二是发展能源工业.能源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与粮食、水资源相并列的人类三大战略资源之一,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三是大力发展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发展制造业是工业化的中心,要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特别是振兴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发展是现代科技水平的集中体现,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依托.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关键是实现产业振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冲击的严峻形势,国务院制定并实施了钢铁、汽车、船舶、装备制造等十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经过一年的实践,这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开始显现成效.

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对孪生姐妹.工业化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推进工业化,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没有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就不会有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如同一个车子两个轮子,只有坚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协调发展,才能同步推进,直奔现代化目标.

工业化通常指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及服务业劳动就业增加,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不断减少的过程.总的看,目前中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必须将工业发展与农业、服务业发展协调推进,使工业化成为推进农业、服务业发展的动力.

3.新型工业化要求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

服务业主要指国民经济中在生产生活、流通、科学文化教育、社会公共需要等领域提供各种劳务的行业.要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与高新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环保服务、工程承包、服务外包以及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等*行业,这些现代服务业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要加快服务业信息化,依托信息网络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要把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使服务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世界经济发展表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大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中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发展服务业可更多地增加就业岗位.问题是,如何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中国目前尚处于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这几年,有的大中城市领导,对发展制造业是发展服务业的基础认识不高,不结合本地实际,大力发展制造业特别是发展先进制造业,而抛开制造业片面强调发展服务业,结果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欲速不达,服务业发展受到制约.

中国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三次产业结构一直在调整中.表1列出我国2003-2010年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变化.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都在稳步上升.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平稳下降,这是符合经济规律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略有上升,然后缓慢上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些年份却有所下降(表1),这正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之所在,可明显看出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增长缓慢.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而服务业就业比重尚未超过农业,说明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表2).

当前,我国从产业发展上仍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即做强制造业,做大服务业,形成“两业”相互带动、相互支撑,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发展;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这些年来,德州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重视加强农业、能源工业、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制造业,促进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发展.因为制造业发展带动了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等汇集流转,促进了商品物资流通业、交通运输通信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的蓬勃发展.

新型工业化必须坚持大力发展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与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以体现中国特色,更多地增加就业岗位

世界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企业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强调机械化、自动化,结果带来严重失业的社会问题.目前,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力资源丰富.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1%,劳动力资源占全球的26%.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居才能乐业.城镇每年有1300多万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包括城镇自然增长的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推进城镇化转移就业、复员转业军人等.因此,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处理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好发展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处理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扩大劳动就业的关系.

1.正确把握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

当今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工业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信息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要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先进制造、新材料等领域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进程.同时要看到,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传统产业并非“夕阳”工业,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后,仍是蓬勃发展的产业,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这样,才能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和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结构优化效益、规模经济效益、科技进步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科学管理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要坚持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工业企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技术改造和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

要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工业内涵式发展.技术改造是优化提升存量资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的重要途径,技术改造不铺新摊子、避免重复建设,是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风险小的发展路子.

2.正确把握好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劳动生产率高,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载体,通常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既要注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又要积极发展那些能大力安置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在鼓励支持知识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资本密集的装备制造业与重化工业、机械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等产业发展的同时,要鼓励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以更多地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确保社会安定.

推进新型工业化,蕴藏着巨大的就业潜力.第二、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呈现着就业潜力.所谓就业弹性,即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值,表明经济增长对增加就业的拉动效果.当就业弹性一定,提高经济增长率,则就业增长率相应增大,即扩大了就业岗位;当经济增长率一定,提高就业弹性,则就业增长率相应增大,也可扩大就业.

3.正确把握好发展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

通常所说的实体经济是指构成国民经济的农业、工业和建筑业、服务业包括商品物资流通业、交通运输通信业等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贸易的经济活动.虚拟经济是伴随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也是市场经济发育程度的一个标志.虚拟经济是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以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形式出现的虚拟资本的运动形态.实体经济是发展虚拟经济的基础,发展虚拟经济必须为发展实体经济服务,发挥好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如果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发展失控,盲目扩张,过度膨胀,就容易造成“泡沫经济”,破坏实体经济,导致经济衰退,甚至引发金融危机.因此,要正确把握好发展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趋利避害,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指引下,适度发展虚拟经济.

(作者简介:1983-2000年,叶连松同志先后任论文范文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长、常务副省长、省委副书记、河北省人民政府省长、论文范文河北省委书记.

叶连松同志还历任论文范文十三、十四、十五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论文范文十三届论文范文候补委员,十四、十五届论文范文论文范文委员,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孙铁铭

总结:主要论述了工业化经济论文范文相关参考文献文献

2016北京建筑工业化展引用文献:

[1] 建筑工业化论文范文 建筑工业化方面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2万字
[2] 建筑和建筑工业化专升本论文范文 关于建筑和建筑工业化方面在职开题报告范文2万字
[3] 智慧校园和北京建筑大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智慧校园和北京建筑大学有关论文范文素材2万字
《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坚持可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word下载【免费】
2016北京建筑工业化展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