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教育调查的城市取向对乡村教育的疏离——近三年湖南师范大学本科优秀教育调查报告述评

主题:发展乡村教育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06

简介:关于教育乡村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教育乡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教育乡村论文范文

发展乡村教育论文

目录

  1. 一、教育调查的取样缘起
  2. 二、教育调查的数值分析
  3. 发展乡村教育:成都猎人教育乡村夏令营
  4. 三、教育调查对城市教育的亲善
  5. 四、教育调查对乡村教育的疏离
  6. 五、对策与建议

张绍军1,李映红2

(1.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湖南长沙410081;2.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 湖南长沙410081)

摘 要:教育实习、“两课”社会调查与大学生创新实验和创新团队建设是湖南师范大学实施“质量工程”,促进大学生自主成长的重大举措.教育调查是教育实习过程中为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所做的调查、研究、分析和总结.对近3年湖南师范大学本科优秀教育调查报告的分析得出:教育调查客观上升华了教育实习效果,却仍禁囿于城市文化教育价值参照谱系,疏离了对乡村文化教育价值的应有关照.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背景是把现代化的工业文明或城市文化当作农业文明或乡村文化的应然效仿对象,城市文明被视为教育发展现代化的单一向度.为使教育调查更好地服务于城乡教育发展的长远鹄的,我们建议:1)构建双赢的农村教育实习基地;2)发挥教育调查在教育决策机构与高师院校间的联动桥梁作用;3)挖掘优秀的乡村教育资源,重塑乡村文化的自信.

关键词:本科优秀教育调查报告;教育调查;城市取向;乡村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0)02-0073-04

“十五”期间,我国高校生员持续大幅增长,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这种大众化的规模效益虽然客观上使量得以扩张,却屏蔽了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十一五”期间,政府从对生员数量扩张的推动延伸到对教育质量的控制,在追求适度规模效益的同时,注重教学过程的有效监控,并使之内涵化和质量化;注重生员素质的综合提升,专业学习的精深宽广,以及理论与实际的恰切结合.

一、教育调查的取样缘起

“十一五”规划头3年即将结束之际,我们有必要反省:教育的质量目标达到或基本达到没有?已采取了哪些新的或一以贯之、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来保证教学质量?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已达到称之为“人”的标准?为促成本科培养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培养目标的积极转型,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论文范文塔,走进“田野”,湖南师范大学围绕教师教育特色,努力实施“质量工程”,并使之规范化、常态化,其中有关学生自主成长的重大举措有:教育实习、“两课”社会调查、大学生创新实验和创新团队建设.教育实习,按照规定为6-8个星期内完成;“两课”社会调查一般在假期完成;大学生创新实验和创新团队建设时间1-4年不等,有的甚至更长;而至少花费师生两个月以上时间的教育实习和“两课”社会调查是每个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它除了反映学生的“中期”水平之外,还直接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校培养对象目标规格的达成程度.

2006年,教育部对湖南师范大学进行“211”本科教学优秀评估,进一步促使该校优化管理体制和深化教学改革,同样,作为常规必修项目的教育实习和教育调查也得到深化.这种“深化”的内涵在于:它不再是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单纯操演——从理论到实践、从A到B式的单向度的师生二元作用,而是班主任工作、教学工作和教育调查三者并举——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从A到B再到A式的良性循环.而且,教育调查所关涉的也不再仅仅禁囿于学校范围之内.

很显然,教育调查升华了教育实习的效果,成为教学质量提高的必然有效途径.它所带来的是整个教学方式的变革,如研究性学习和反思型教学,伴随而来的还有第一手鲜活的课程资源.坚持做教育调查成为湖南师范大学提高本科人才培养水平的一项新的策略.近3年来(2006-2008年),该项策略取得显著成果:共收取教育调查论文近2万篇,并精选其中优秀教育调查报告95篇,编印成册并已逐年发放至各二级学院,既彰显调查成果,又可备教学参照.

为进一步探求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调查报告体现教育在何种层面上的利益关涉,反映实践教学的何种价值取向,我们探究性地对近3年湖南师范大学优秀教育调查报告作一比较分析,以期透过教育调查的表象数据去洞悉当下教育调查的价值“话语”倾向.

二、教育调查的数值分析

对优秀教育调查报告的统计表明:2006年30篇报告中,有关城市学校的26篇,乡镇学校的2篇,其他没有明确学校类别的2篇;2007年38篇报告中,相应地涉及城市学校的32篇,乡镇学校0篇,其他6篇;2008年27篇报告中,涉及城市学校,乡镇学校和其他的分别为24篇,1篇,2篇.3年来,在总数为95篇的优秀调查报告中,涉及城市学校的共82篇,涉及乡镇学校的仅3篇,其他未具体说明学校类型的10篇,分别约占报告总篇数的86-%,3%和11%(见图1);95篇优秀调查报告中,围绕中学教育内容的82篇,以大学为题材的4篇,相关学前教育的4篇,其他未明确学校层次的14篇,涉及小学教育的报告没有1篇(见表1).

另外,从调查报告对城市学校的关注领域看,统计显示:关于学科课程教学与学习策略的有48篇,关于人际关系与师生交往、家庭及其他环境教育、学生心性态度价值观、其他课外人格养成活动等有44篇(教师生活相关的3篇报告除外),分别占报告总数的50.5%和46.3%,且每年的相对基数比较均衡,这表明,对城市学生认知与非认知这两大方面的关注已渐趋成熟(见表2).

发展乡村教育:成都猎人教育乡村夏令营

近3年湖南师范大学优秀教育调查报告的分析表明:1)报告没有涉及乡镇学校或乡镇企事业实体,更没有涉及乡村教育和乡村生活;2)报告主要关注城市中学教育,很少关注大学教育和学前教育,而对小学教育的关注则是一片空白;3)对城市中学教育的关注一直以来都是教育调查重点,相应地对城市中学教育各个层面——学科教学、学习策略等认知方面和师生交往、家庭环境教育、心性态度价值观等非认知方面——的关注相对均衡并已趋成熟.

三、教育调查对城市教育的亲善

我们不排除有少数调查报告将“视角”投向于乡村教育甚或“涉足”城市小学教育的可能性,但毕竟具有代表性的95篇“优秀”报告却没有1篇.倘若缺乏对城市小学教育的关涉可以理解的话,那么“逃离”于乡村教育大背景的教育调查可谓失却了师范教育的另一半教育鹄的,尤其是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过程中.教育调查范围仅禁囿于城市中学,让人不禁忧思教育实践活动是否发生了偏离.

毋庸置疑的是:教育调查的立足点和考察对象存在严重的城市取向问题,更确切地说,是严重的城市中学取向问题;教育调查对乡村教育缺乏应有的切实关照,在轰轰烈烈调查城市教育的“全面”与“现代”背后却更彰显当下教育价值对乡村教育的疏离.

造成这种对城市教育“亲尚”的直接现实是教育实习基地建设与教育成本支出.出于培养中学师资的渊源关系,湖南师范大学在省内各城市中学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且大部分在长沙市内.较之于乡村学校,市内的实习基地交通便利、管理先进、教学设施好、师资水平高、学生接受力强、信息技术发达,将基地建设于此——从“现代性”的教育视角看——有利于教学管理,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有利于节约学生和指导老师的住宿与交通论文范文支出等.基地建设于此,教育调查的范围亦难逃此藩篱.

四、教育调查对乡村教育的疏离

称其为对乡村教育的逃离,并非否定那些优秀报告对城市教育及其资源利用与开发上所引发的积极作用,亦无要求此种调查完全或主要地倾向于乡村教育,而是揭示“城市话语”的某种主流倾向,表达城市与乡村教育之间缺乏至少是相对平等的关切.

教育调查对乡村教育的疏离,表现之一是对乡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所带来的诸多教育问题太多且“积重难返”而“不愿问津”.众所周知,建国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成为城乡教育巨大差别的始作俑者,以致乡村教育的普遍现象仍然是:中小学生辍学、教师待遇低下、教师人才流失、教学设施简陋等,这些现象集中到一点——对乡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自实施义务教育以来,在农村义务教育资金的投资比例中,论文范文政府负担的部分仅为2%,省和地区(包括地级市)的负担部分合计起来也只有11%,县和县级市的负担为g%,而乡镇则负担了全部的78%”,而“农村乡镇基本都属于‘吃饭’财政,根本无力解决义务教育所需要的大量资金”等.相对城市教育而言,乡村教育表征为思想保守、水平低劣、观念落后,乡村教育较之于城市文明俨然成了受排斥、受批判的参照标靶而日趋边缘化.从众心理影响教育调查主体的“主流”意识,进而影响对非主流的乡村教育调查的动力.

对乡村教育疏离的另一个表现则是缺乏从心底里对乡村教育的应有关切,尤其是缺乏对乡村教师和乡村少年的应有关怀.那些未受到基本生存关照的、已流失的或即将流失的乡村教育师资,恰恰是“在乡村知识人逃离乡土、乡村文化主体缺席的情况下,乡村少年勉强可以依赖、又必须依赖的精神绿洲”的乡村学校的中流砥柱.而被贴上“留守儿童”标签的乡村少年一旦失却了“可以依赖、又必须依赖的精神绿洲”的精神引领之后,其所能做的也许是与更形象“标签化”了的“空巢老人”共同留守“空巢村庄”.在总计95篇优秀教育调查报告中,竟然没有1篇关乎乡村学校、乡村教师和乡村学童.现代教育的这些调查业已说明:城市教育与乡村教育的博弈中,后者已然“神伤”.

造成教育调查对乡村教育疏离的深层背景是:乡村教育在城市教育强势面前的弱势地位,尤其在现代城市科技文化“基频”的辐射下.当科技文化以“基频”的姿态“参与到现代文明所达到的所有社会文化之中”,并作为“诸多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共同载体”【的时候,即使在当今“农村城镇化”的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施推进中,乡村文化却远没有孕育现代文明所体现的理性、规范、批判、创新、效率等科学精神和价值观念.正因如此,并在此背景下,实践教育调查的职前教师们自然而然地把现代化的工业文明或城市文化当作农业文明或乡村文化的应然效仿目标,将城市文明视为教育发展的单一向度,却自觉不自觉地陷入“单一文明论”而忽视了文明的多样性.正如马尔库塞认为,“发达的工业文化较之它的前身是更为意识形态的”,当现在的人们享受着“起着思想灌输和操纵作用的产品”时,“它们所进行的灌输不再是宣传,而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由此便出现了一种单向度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凡是其内容超越了已确立的话语和行为领域的观念、愿望和目标,不是受到排斥就是沦入已确立的话语和行为领域.”由此看来,在长期城市文明“基频”的辐射下,教育调查主体在享受“单向度”文明及其丰富产品所带来的观念和行为浸染中,其视域显现出狭隘,思维受到遮蔽当实属必然.

五、对策与建议

尽管教育调查对城市中学教学主体的认知和非认知方面及教学各个层面的研究相对较为成熟,但作为一所培养新课程改革所需教师的“211工程”院校来说,调查偏安于城市中学“一隅”,其范围之狭窄却无论如何是不契合新时期教育实际的.有时一所学校根据安排同时接收几支不同学科专业的实习队伍,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且不说该校能否承受其人员之“众”,单从教育调查的视角而言,难免对象重复,资源匮乏,老调重弹,难有新意.既然如此,何不拓宽调查范围?何不分散调查主体?何不进行城乡互动,使教育调查走向“田野”?为使教育调查主体资源更合理分配和流动,为使城市资源得到创造性补充,为使更多鲜活的乡村教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更为新课改在城市如火如荼的推进中诸多优秀的乡村教育和乡村文化不被疏离,我们有如下建议:

一是构建双赢的农村教育实习基地,关注乡村教育,拓展教育调查新天地.这不是一项短期的权宜之计,而是高师本科院校教育调查的“乡村转向”和优秀教学资源定期、稳定输出的一项切实策略,也是农村教育质量和科研能力提升的切实需要.农村中小学亟需先进教育思想的引领,亟需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亟需优秀人才影响、帮助其教师树立新型的课程资源观,这正好与教育实习的目的和策略相吻合.实习基地就是高师本科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的前沿教研窗口,相应地,互惠、双赢的教育调查亦可随之展开.

二是联动教育决策机构与高师院校,发挥教育调查的基础性桥梁作用.实施教育调查的一个重要旨意,就是促进基础教育的各项措施、政策、制度得以公开公正实施,为缩小城乡基础教育差距和高层教育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和智力支持.关于城乡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如:1990~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共五版)发行、国家教委计划建设司组编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3年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袁振国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杨东平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北京大学出版社),还有各年的《中国教育年鉴》等.这些课题、报告的出炉为正确的教育决策和教学评估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奠基作用.

三是挖掘优秀的乡村教育资源,重塑乡村文化的自信,作为教育调查的另一项长期使命.当前,“农村教育面临着教育投资、师资力量、教育改革动力方面的巨大不足,教育和社会的关系不协调等等问题,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我们的一代又一代的农民失去了自信心,农村教育没有能够引导农民正确理解他们所生产、所传承、所享受、所创造的文明”.“一个13亿人的国家如果有8、9亿的人失掉了自信心、总是认为哪怕砸锅卖铁也要把孩子送到城市里,这恐怕根本不是通过经济手段、增加投资能解决的问题.”正因如此,教育调查有必要厘清农村教育中农民们所生产、所传承、所享受和所创造的乡村文明迹象,甄别乡土人文所蕴含的优质教育资源,并彰显其对乡村孩子特有的教育意义.与此同时,教育调查还要疏通阻隔城乡二元教育观念融通的诸多关节,还要做更多相关乡村文化资源的定量和定性研究,以使城乡之间教育理念发生有机粘合,使城市教育与乡村教育相互“亲尚”,进而缩短历史形成的城乡教育差距,淡化彼此身份距离.

参考文献:

[1]鲍传友.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政策审视[J]一E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3):21-26.

[2]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回归[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3]何亚平,张钢.文化的基频[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4][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5]石中英.失重的农村文明与农村教育[A].钱理群.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C].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总结:该文是教育乡村论文范文,为你的写作提供相关参考。

发展乡村教育引用文献:

[1] 乡村教育教学论文选题范文 乡村教育教学论文题目哪个好
[2] 最新乡村教育教学参考文献 乡村教育教学核心期刊参考文献哪里找
[3] 乡村教育教学论文提纲格式样本 乡村教育教学论文提纲怎么写
《教育调查的城市取向对乡村教育的疏离——近三年湖南师范大学本科优秀教育调查报告述评》word下载【免费】
发展乡村教育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