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当代文学”方法——北京大学中文系生学位文选题为例

主题:30年代文学洛神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2

简介: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文学年代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文学年代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文学年代论文范文

30年代文学洛神论文

目录

  1. 一、“十七年”研究②
  2. 二、“新时期”研究
  3. 三、“文学”研究
  4. 30年代文学洛神:诺贝尔文学奖前评委会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十年力作《失忆的年代》精装版首发
  5. 四、“文化”研究
  6. 五、其他研究

摘 要:系统考察2001年至200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可以看到这些论文中蕴涵了独特的学术取向与丰富的学术意义,这些学位论文选题表现出多维视野,既有依当代文学史阶段划分为参照的选题,也有以“文学研究”、“文化研究”的对象区分为参照的选题.

关键词:当代文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中圈分类号:1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365 (2010)03-0025-04

通过对历年当代文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问题选择与研究方法的考察,可以大致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向.一方面,由于学位论文本身的性质,在导师指导与研究生写作的共同参与下,这种研究既在已有的学术积累脉络当中,又具备一定的创新倾向.另一方面,作为学术研究的后备力量——研究生群体的阶段性成果,同样可以呈现出本学科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方向.

本文以2001-200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为考察对象,初步探索进入新世纪以来,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倾向与研究方法上出现的新面貌、新局面,以及这些新变所蕴涵的学术意义与文化意义.

2001年至200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当代文学方向研究生学位论文总计109篇①,其中硕士学位论文75篇;博士学位论文34篇.

在具体的论述中,本文将以“十七年”和“新时期”为起点的文学史阶段划分作为参照,另以“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对象区分作为参考,选取部分代表性的论文展开.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划分(区分)仅仅是叙述的权宜之法,而学术研究的创新点恰恰是在其间的各种复杂关系中突显出来的.

一、“十七年”研究②

在宏观文学(史)叙述与体制建构方面,《五十至七十年代的文学“经典”重评——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的一个侧面》(2002):“经典”重评,是文学史中非常重要的现象.此文从“经典”是怎样构造的问题出发,对这种真理或知识的建构过程进行梳理和再考察.论述“经典”重评与建立“新文学(文化)”之间的关系.通过“经典”的理论讨论和50 - 70年代“重评”的历史描述,试图沟通文学内部和外部研究更为具体的关系.类似的论文包括:《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的市场化转型》( 2003)、《“论文范文”后期主流文学研究(1972-1976)》(2005)、《论十七年短篇小说的紧张状态——以文学批评为中心》(2006)、《共和国第八年-1957年的文学、文化状况与政党政治问题》(2009年).在题材(主题)演变与文学想象方面,《“农民”话语研究导论-1950、196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的“农民”叙事及其文化、政治与美学》(2006):作者对50、6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中关于“农民”、“农村”的叙事话语的讨论,认为叙事话语散布于当代文学生产的各个层次(诸如国家文艺政策、文艺理论与批评、文学创作等各个环节以及不同形态的文本)之中,并试图从这些散乱的叙事和话语中拖出“农民”话语内在的“问题框架”,从而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及中国现代历史建构了一套特殊的文化诗学和政治诗学.类似的论文包括:《论50-7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家庭主题》(2005)、《通俗小说在当代(50-70年代)的流变》(2005)、《民歌资源在当代的利用问题及其功能演变研究》(2005)、《五十年代小说中的城市空间》(2006)、《想象建设与革命的方式——以草明为中心的50年代工业题材小说研究》( 2007)、《“土改叙述”及其所开启的文学叙事传统与现代性想象》(2009年).在作家作品与历史经验方面,《“当代文学”中的浩然》(2005):作者认为,浩然创作的连续性,对当代文学中的断裂与关联研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解释浩然,也就是如何解释“十七年文学”与“论文范文文学”、“论文范文文学”与“新时期文学”、“新时期文学”与“90年代文学”之间的关系问题.该文以浩然为中心,探讨“左翼文学”在建国后各个时期的命运,在充分正视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左翼文学”传统在今天有没有继承的可能,如果可能,应该从历史中汲取怎样的经验与教训?类似的论文包括:《50-70年代小说言情方式研究——以三部作品为例》(2002)、《五十年代的路翎》(2002).

二、“新时期”研究

可以看到,这一时期关于宏观问题的讨论不多,但并不意味着此向度的缺失.在文学形态与具体时空方面,《“九十年代诗歌”研究》(2002):在确认“九十年代诗歌”具备了相对完整的断代诗歌史状貌前提下,对“九十年代诗歌”这一文学生长空间进行论文范文土壤、依存环境、观念和文本构造等方面的“勘测”,为可能的文学史叙述打下一个基础.借鉴布尔迪厄的“文学场”理论,试图把“预叙”的倡导者和被“预叙”所排挤的成分作为一组“二元对立结构”并置于一个动态的、功能性的框架之中,在叙述重心上把前者形成的写作形态作为一个“规范性形态”加以详察.类似的论文包括:《知青题材小说研究一一从论文范文时期到90年代》(2003)、《“新时期”小说的苦难叙事》(2004)、《九十年代中国城市诗研究》(2005)、《论“新时期”前期“论文范文”和“知青”小说中的城市空间》(2008)、《70年代小说中的身体叙事与新时期转型(1972-1979》>,(2008).在作家作品与思想精神方面,《新启蒙时代的红卫兵精神——中国现代思想传统中的<,北方的河>,》(2003):集中于80年代前期的新启蒙主义运动这一大的思想史背景,通过对在这一运动中产生巨大影响的经典文本《北方的河》的深入分析,以期具体揭示出对于今日具有有效平衡作用的批判性和建设性的精神资源.类似的论文包括:《在上帝的笑声中思索——论王安忆九十年代的小说创作》(2002)、《“知青一代”的青春叙事》(2002)、《张枣诗歌论:“传统”建构及体制化》(2006)、《后革命时代的家族叙事——以(古船)和(家族)为中心》(2007)、《“唯物”的新美学——论当代小说的日常生活叙事》(2008)、《1970-1980年代之交人道主义话语考察》(2009年).

三、“文学”研究

在北大中文系当代文学专业内,文学创作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方向存在的.虽然下述论文并不是这一方向的直接成果,却也体现了当代文学专业教学与研究的特色.在小说美学与写作模式方面,《小说之“美”的鉴赏与探寻》(2002):探讨小说的一些内在规律,“鉴赏”与“探寻”.“鉴赏”的部分重点在于阅读,探讨“什么是好的小说”,有无标准以及这一标准受到哪些因素的牵制.作为小说评价标准的“真”,固然是评价一部作品的重要尺度,但并非是唯一的尺度,现代小说对“真”的片面追求已使之走向了歧途.作者的中心问题是“如何才能写出好的小说”,探讨的是作家的精神资源与其创作的关系,涉及到作家与文学传统的关系、作家的生活经验与文学想象的重要性等问题,也涉及到写作中的精神与技术问题.类似的论文包括:《50-70年代中国小说模式研究》(2002)、《旗帜上的风景——论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风景描写》(2003)、《从于坚的写作看中国新诗的内在矛盾》(2004)、《第四种批评——以格非、曹文轩、张大春为例》(2006)、《中国当代文学中自杀描写的写作策略》(2008)、《中国当代小说中的“饥饿”谱系》(2009年).在主题创作与比较文学方面,《中国当代小说视野中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2008):中国当代小说的视野很大程度上与80年代的文学观念一脉相承.80年代以降,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文坛引起了极大的影响.中国文学界更多地将魔幻现实主义看作是一种全新的阅读感受、先进的文学技巧和独特的美学风格.而作者以为,魔幻现实主义与其说是一种新的美学体验,不如说是一种“标准的对抗”.对于中国文学来说,拉美小说的价值在于提醒我们,文学的内部与外部是统一不可割裂的、文学与社会是统一不可割裂的.类似的论文包括:《“城里城外”——(围城)与(洗澡)比较研究》(2002)、《“70年代后女作家笔下的小城记忆》(2004)、《徘徊在城乡之间——论近年来农民工主题小说》(2007)、《被解放的故事——以三部关于兄弟的小说叙述为例》(2008).

30年代文学洛神:诺贝尔文学奖前评委会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十年力作《失忆的年代》精装版首发

四、“文化”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理论对文学学科的影响越来越大,与此相关的论文也不断涌现.就本文讨论的对象上看,在文学文本与文化文本方面,《大众文化生产与消费机制中的文学选择——以王朔和海岩为例》(2006):以王朔与海岩的文学创作和“大众文化”实践为个案,从文学生产者文学观念的变化、出版机制的改革、影视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大众文学”的意识形态建构以及受众对“大众文化”的消费状况等方面考察了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生产与消费机制的转变对“文学”产生的根本性影响.类似的论文包括:《镜中的女性》(2003)、《“低龄化写作”研究》(2003)、《今何在网络小说创作研究》(2005)、《“京漂”现象研究——从文学出发》(2006)、《网络时代论文范文文学及女性意识》(2009年).在新兴媒体与大众文化方面,《想象的突围——世纪末小剧场戏剧与与中国思想界的分化》(2003):90年代作为一个富有戏剧性的时代深藏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中,而中国“小剧场”戏剧从“戏剧的造反”(戏剧实验)到“造反的戏剧”(思想的宣传)的转变过程,正是90年代中国社会戏剧性的戏剧性映照.该文的目的就是为了探寻这种“时代的戏剧性”,考察我们这个“时代的戏剧”.类似的论文包括:《对几米绘本及其流行的分析》(2004)、《纪实与虚构——“底层”题材电视剧的叙事方式》(2005)、《从出场到谢幕——影视作品中顽主形象的特征与变迁》(2005)、《在幕启幕落之间——对邓丽君现象的多维解读与意义探寻》(2007)、《狂欢与抵抗——网络文化中的戏仿现象研究》(2008)、《主体的生成机制——十七年电影内外的身体话语》(2009年).

五、其他研究

香港、台湾的文学与文化同样是北大当代文学研究的特色之一.在这方面,《寻找台湾——以陈若曦为中心一代台湾知识者的历史处境与文学想象》(2005):以台湾当代作家陈若曦的作品和经历的历时变化为纵线展开,又以共时的空间变化所造成文学想象和建构“历史”的复杂矛盾为横线,从以陈若曦为代表的台湾作家的历史处境和具体作品人手,探讨“国族认同”和“传统与现代”等现代性的冲突在台湾这个特殊地域的具体作家身上的演变,揭示出寻找一个理想中国在当代台湾知识者身上的冲动.类似的论文包括:《海上花的开落——侯孝贤电影中的台湾“空间”与“历史”》(2003)、《香港后殖民语境中写作人的自我文化身份建构——论董桥的专栏文章》(2007).此外,在跨专业、跨学科视野的拓展与影响下,出现了一些有新意的论文,如《被误解的“国士”——陈寅恪的“自由”、“国家”观念与悲剧感》(2005):陈寅恪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学术界、思想界被“突然”地“发现”为一位“自由主义思想家”.作者对陈寅恪1920年代后期一批重要文献进行细读后,认为陈寅恪的“自由”观念是和他的“国家”观念历史性地结合在一起的.正是这种家国之思、学术事业与个人生命感受三者在其诗文中的高度结合,才使得陈寅恪的著作能够穿越时间的黑洞,帮助我们理解历史、思考现实.又如《90年代后尼采阐释的转折——以刘小枫(尼采的微言大义)为中心》(2007)是对“尼采与启蒙”这一历史问题在当下中国语境下的再观看,论文从诗学、历史学、视域这三个角度论证尼采接受的复杂性与可能性问题,并试图从史前史、内涵及影响等角度具体分析对于新尼采形象具有转折意义的《尼采的微言大义》这一文本.

立足今日视角,纵观论文整体,可以大致看出几点鲜明的特色:第一,在时间划分上,在传统文学史脉络中的“十七年文学”、“论文范文文学”、“新时期文学”“90年代文学”、“新世纪”划分外,将整个60年的中国当代文学视为一个总体,研究范围并不拘泥于狭窄割裂的各个时期,从而有效的激活各种传统资源,贯通了对当代文学观念的新理解;第二,对文本研究的选择上,随着文化研究的扩展,如影视、网络、音乐等表现形式被以更灵活的方式纳入到研究视野中.第三,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一方面延续着20世纪80、90年代对西方文沦的大规模引入和借鉴,另一方面理论不再作为一种更“新”的框架投射于对象上,而是更多的从材料自身出发,去试图寻找理论的裂隙与历史的可能性.应该说,上述变化无论从研究问题还是从研究方法上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对跨时期、跨学科理论的引入,原有的材料呈现出更多更深的层次:将文学放置于更大的背景之上,原有的理论容易导致的机械生硬的结果才会被发现与反思.也正是在这种相互联系与影响下,当代文学学科以自己的方式展开着.

注释:

①本文参考的学位论文及主题摘 要均出自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位论文资料库.

②为了论述的整体和方便,本文是在代表符号意义上使用“十七年”新时期”这两个概念的,前者包含“17年文学”、“论文范文文学”;后者包括“新时期文学”、“90年代文学”、“新论文范文”,并且仅作为时间阶段的划分,关于这些概念的学术界争论不在考虑之内,特此说明.

【责任编辑余三定;责任校对杨年保】

总结:关于免费文学年代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

30年代文学洛神引用文献:

[1] 艺术和洛神赋图论文范文素材 关于艺术和洛神赋图类自考毕业论文范文8000字
[2] 洛神赋图论文范例 关于洛神赋图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2500字
[3] 艾略特文学相关论文题目 艾略特文学论文题目如何定
《“当代文学”方法——北京大学中文系生学位文选题为例》word下载【免费】
30年代文学洛神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