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中国现当代文学》特色化课程教学改革——独立学院中文专业为例

主题:中学生必读文学经典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12

简介:关于学生文学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学生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学生文学论文范文

中学生必读文学经典论文

目录

  1. 一、明确教学目标,以培养应型人才为核心
  2. 二、调整教学内容,增强文学课程吸引力
  3. (一)注重文学文本的阅读
  4. (二)开展多层分化教学
  5. 中学生必读文学经典:湖南理工学院第五届学生健康活力操*第一名*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6. (三)跟进自编教材建设
  7. 三、教学方法多元化,引导学生参与实践
  8. (一)活跃课堂教学
  9. (二)丰富课外实践
  10. (三)变革考核方式

(南昌大学 科学技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9)

摘 要: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中文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在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面临着一系列的危机和挑战.实践教学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独立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教学改革应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学生为主体,实践参与为特色,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以求得生存和发展.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实践教学;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 816X(2013)04 0427 06

Exploration of Feature-strengthened Course and Teaching Reform of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Take Chinese major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as the Example

KOU Ai li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Jiangxi,330029,China)

Abstract: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s a compulsory basic course of the Chinese major,which,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 is confronted with a series of crisis and challenges. Practice teach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to be solved urgently i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teaching reforms of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should be taking application-type talents as the training target,the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practice and participation as the feature, and carried out in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as well.

Key words: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Practice teaching, Independent colleges, Application-type talents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中文专业必修的基础课,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中文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国家大力倡导创新教育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包括该课程在内的高校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危机和挑战.教育界和学术界围绕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和广泛的探究.包括独立学院在内的各高校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开展实践教学探索已是势在必行,这直接关乎中文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效果和走向.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是被称为“90后”的一代人,在长期应试教育的挤压下,他们的知识结构单一、肤浅,除了一部分对文学感兴趣的学生外,其余的文学积累非常有限.加之受到就业压力和流行文化的影响,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并不在那些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经典名著,而更多倾向于与考试、就业有关的功利性阅读和网络文学、通俗文学等消遣、娱乐性阅读.诚如温儒敏先生所言,“受时代文化的影响,现在的大学中文系学生已经普遍失去了对文学的热情,也缺少阅读作品的动力”.在学习现当代文学这些文学课程时,很多学生倍感吃力,他们不愿意阅读和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缺乏文学感悟力,只能考前一味的死记硬背.而对于走职业化、应用型人才培养道路的独立学院来说,学生更强调学习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对于文学课的学习不够重视,很多只是要求通过考试,修到学分,拿到文凭.“文学无用论”在中文系的学生中也有泛滥之势.如何让“90后”的大学生接受甚至喜欢与他们有时代隔膜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围绕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培养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的改进等问题,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寻求突破.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独立学院在学生特点、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等方面都不同于公办高等学校.以往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都是从高校教育普遍性的层面展开的,而针对独立学院的办学思路、培养目标、学生特点等开展的研究和探索并不多.面对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独立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教学改革应该进行更为积极的探索,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与时俱进,求得生存和发展.

一、明确教学目标,以培养应型人才为核心

人才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程度和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程度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两个重要标准.面对新世纪我国社会高速发展的新形势,高校必须将人才培养战略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培养出大量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社会实践的高等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应具备不断更新知识的学习技能和实践创新的执业技能,能不断调整自己应对各方面的竞争和挑战.具体到高校的文学课来说,“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文学知识,更在于使学生获得文学审美能力、文学想象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深刻的人文思想、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较强的写作能力”.[1]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倡导“以人为本”,高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都应从学生的特点出发,科学、合理地进行设定.陈思和指出“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至少有三种教学对象:(1)全日制高校中文专业的大专生、非中文专业的本科学生和成人教育的中文专业学生(包括本科生);(2)全日制高校中文专业的本科生;(3)全日制高校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这三种层次的教学对象无论在教学要求、教学条件和培养目标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就要求我们从事这门学科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应分清自己的教学对象,针对不同对象的具体要求和具体条件,设定这门学科的教学要求和方法.”[2]独立学院中文专业的学生属于上述第二种教学对象.独立学院应克服对母体学校先天的依附性,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上创出自己的特色.这种“应用型院校应该定位于研究型和职业性的*和过渡:既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考核,又凸显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得学生既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基础,保证可持续发展和职业迁移能力,又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满足就业和执业实际工作需要”.[3]因此,独立学院的中文专业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要求各项课程淡化知识学习,强化实践应用,以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具体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我们应从自身学科特点出发,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革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现当代文学史知识,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还要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感悟能力和鉴赏分析能力,将文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素养的熏陶最终落脚到听、说、读、写这四大中文专业的实践应用能力上来,以培养出走向社会后能承担公务行政、基础教育、文学评论、文艺创作、新闻出版、文秘宣传等方面工作的中文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调整教学内容,增强文学课程吸引力

教学改革是包含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在内的一整套有机联动的体系,教学内容的调整乃是最关键的一环.“如果没有创新型的教学内容,那教学目的的更新就如同空中楼阁,既无坚强的支撑又无具化的文本,即使更新教法也会无用武之地,所以教学改革重在更新教学内容.”[4]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调整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以适应独立学院中文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注重文学文本的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讲解中国文学从1917年五四文学革命至当今的文学发展历史中各种文化思潮与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的发生与发展及其规律特征,讲解中国文学在这一历史时期所产生的重要作家与他们的文学创作实践特征,分析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与对中国文学发展所作的历史贡献,讲解中国文学在现代历史时期各种文体,如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的演变、发展和创新的特征.分析起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包含三个层面的教学内容:文学史、作家作品和文学理论.这三个层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作家作品乃是三者中最根本的、第一位的.因为“学习者如果没有阅读和了解20世纪中国文学的优秀作品,或者对其艺术内涵理解不深,那么,对文学史过程的学习也必然会缺乏感性的把握,难以真正学好文学史”.[2]缺乏对作家作品的了解,也会使文学理论的学习如同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升华的可能.可见,文学文本的阅读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学习的基础和源点,必须高度重视.

长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文学史和文学理论部分,使得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课堂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单向讲授,学生埋头记笔记的沉闷被动的模式,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更别说形成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了.加之高校文学基础课的课时量普遍被压缩,对于更加注重公共课、通识课、专业技能课的独立学院来说,开设在大学低年级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受到比一般高校更严重的挤压.如何让魅力日渐衰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走出困境?如何充分理用有限的课时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在这样逼仄的形势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不能再沿袭长期以来重“史”和理论研究的老路,而应“淡化‘史’的线索,突出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的分析”.[5]在课时大为减少的情况下,文学史的教学要做到内容集中、重点突出,“腾出空间,压缩篇幅,让文学教科书变‘薄’,以便留出一些时间给‘作品选’和其他一些更注重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现当代文学课程.”[6]我们要将教学的出发点和重点放置到文学文本的阅读分析上来.只有让学生与这些文学文本亲密接触,细细品味,才能深入其中,感受到文学世界的无穷魅力,并以此为突破口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进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产生思想的火花,提高学生的分析、评鉴能力,对文学史的掌握和文学理论的理解也不再是“空中楼阁”,无所依附;最后通过对文本的阅读鉴赏,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和人文情怀,作品中内蕴的人文精神正是当代大学生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为学生开列一份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书单,明确精读和泛读书目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水平的阅读需求.其中,经典名著和少量研究论著要作为必读书目,并将学生阅读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的标准之一.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做好导 读工作,可围绕作家作品设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比如,老舍《月牙儿》中的 “月牙儿”在小说中有何作用??周朴园是否是《雷雨》的主人公?为什么说张洁的小说创作表现出明显女性意识?《爱,是不能忘记的》是否更能体现张洁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阅读分析.“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讲解,注意结合学生阅读印象和问题来分析作品,侧重发掘与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感受力和分析判断力,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5]

我们要确立以作家作品的审美感受与艺术分析为主导的教学新理念,放弃“原来一分析作品就是思想和艺术的旧模式,要求学生着重阐发作品中的精神内核和艺术美感”.“不再让学生被动的接受那些现成的结论,而是让他们用心灵去感受作品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思想震撼力”.[7]比如,教师讲解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大可不必按部就班地去介绍创作背景、概括思想主题、分析艺术特色,而应该引导学生去感悟理解诗人空灵飘逸的诗句和唯美的康桥美景背后流露出来的淡淡的忧思和惆怅.这样才能深入地了解徐志摩思想情感的转变和无法实现的人生理想,从而切中诗歌的本意,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开展多层分化教学

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学生的知识需求和发展方向呈现出多层分化的特点,这一点在独立学院的学生身上尤为突出.大部分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的文学知识和理论,目的是为进一步学习像语文教育、对外汉语、秘书学等专业课程打基础,不求深入研究.因此,在教学难度上就不能像公办高校看齐,而应以普及性、实用性为原则,做好基础教学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文字书写、教学授课等实践技能.在降低教学难度的同时,还应想方设法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如当代文学方面可增加学生更感兴趣的“新时期文学”的教学比重,相应地减少有时代隔膜的“十七年文学”、“论文范文文学”的比重;还可开设“网络文学专题”、“港台文学专题”等易于让学生产生共鸣的教学板块.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反过来也能促进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文学素养的熏陶.

独立学院也有一部分想要继续深造,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的学生.这就需要开设一些选修性质的专业提升课,如“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当代散文研究”、“现代诗歌鉴赏”等,使学生在扎稳学科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学科发展现状,吸纳最新学术成果,培养其分析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的能力以及开展学术研究、写作学术论文的能力.

中学生必读文学经典:湖南理工学院第五届学生健康活力操*第一名*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三)跟进自编教材建设

独立学院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通常采用同母体学校或其他公办高校相一致的教材,如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洪子诚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等.“这些被公认的文学史教材往往其价值、特点主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及学科建设方面.它们一方面保留着各个不同时期文学史教材编写的历史痕迹,一方面大都是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成果,滞后于新世纪初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情势.许多文学史教材与有限课时的教学不相适应,史料过多、内容学术性太强,学生理解、掌握有困难.”[8]这些教材在知识难度和理论高度方面更适合于培养较高层次的“学术型人才”,并不适合学科基础较薄弱、更注重实践应用的独立学院的学生.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独立学院的中文专业编写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材.为此,独立学院除了选用一些更适合自己教学特点的教材之外,还应跟进自编教材的建设.教材的编写要在融合被广泛应用的、权威性的教材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共性和个性需求,强调文学知识的普及性,降低理论学习的难度,并且在保留系统、完整的文学史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强化作家作品的鉴赏分析.

三、教学方法多元化,引导学生参与实践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很多学生抱着着浮躁的心态,热衷的是那些时尚潮流和西方文化,难以沉下心细细地研读文学文本,对于鉴赏和分析作品更是提不起兴趣.如何增强文学课程的吸引力,是所有高校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我们应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不断改进和丰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增进师生的交流互动,使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状态由被动、沉闷走向动态、活跃,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以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一)活跃课堂教学

独立学院中文专业的学生思维活跃,富有表现欲,动手能力强,但文学体验力和感受力不足.因此,“课堂教学就不能是独白式的自讲自说”,而需要通过建立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平等对话的互动模式,引导学生深入到文学文本的世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注重实践应用.“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最好的角色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甚至于对个别他们比较熟悉的文学现象和作家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己设计,把课堂交给学生.”[9]

1学生参与授课

通过让学生参与授课,师生在课堂上可以建立平等对话关系,及时的交流和反馈教学信息,既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又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学相长”.学生参与授课主要由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教师将下一个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分解,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负责讲解相应的内容,如作家的生平简介、文学思潮的发展概况、文学社团的主要活动等.另一种形式是教师对作家的代表作进行示范讲解,然后让学生对该作家的其他作品进行拓展阅读,并在课堂上为其他同学讲解.

这两种形式都需要教师提供阅读书目,包括文学史资料、文学原著、理论书籍等,引导学生展开广泛阅读和搜集整理资料,并撰写读书笔记和教案.课堂上拿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讲解,由教师和其他学生对其进行点评和补充,并及时展开讨论,将教学引向深入.例如,讲授“新文学运动”之前,教师先将这部分内容分解为背景、发生、发展、理论、实践等板块,由各个学习小组分头准备.通过学生在课堂上讲解、展开讨论,学生注意到新文学发生期的理论缺失,认为新文学理论家强调了文化,而忽视了文学本体;注重“写什么”,却忽视了“怎么写”,教师对此给予充分肯定,并进一步阐释这一理论缺失的多方面原因.此外,在学期结束时,还可以开展优秀教案和读书笔记的评比活动.

2开展专题研讨

“培养学生的平等观念和自主学习能力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而课堂讨论是最能有效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平等观念的方式.”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课堂讨论环节的设计和开展,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发表独立见解的思维空间”.[10]教师围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等,设置讨论的话题,激发学生的思考,鼓励他们各抒己见,形成思想的交锋.例如,由《野草》引出关于鲁迅的生命意识、死亡意识、虚无意识等话题的讨论.由张爱玲《金锁记》的主人公曹七巧的心理变异过程,引出与《雷雨》中周繁漪形象的比较讨论.也可以针对当下文坛的热点话题展开讨论,如对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影视改编的得与失的讨论.专题讨论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的观点撰写成规范的学术论文并争取发表,甚至鼓励学生开展相应的学术研究.

以上两种方法可以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技能的应用相结合,既能促进学生主动、广泛的阅读文学原著,丰富现当代文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以训练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资料的搜集整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授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等,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3运用多媒体资源

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当代大学生,十分注重对网络、电视、电影等多媒体资源的运用.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接触一些文学史资料,增强文学课的吸引力,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除了自己制作内容丰富、生动直观的多媒体课件,还可在讲述有关内容之前,推荐一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精品课程网站、学术期刊网站,介绍一些与文学史内容或作家作品相关的影音资料如现当代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百家讲坛》的现当代文学专题讲座等,供学生自学使用.课堂上师生再围绕阅读、观看的有关资料展开讨论,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又可以增添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比如在学习老舍的经典话剧《茶馆》之前,让学生在阅读剧本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资源对比观看话剧版、电影版和电视剧版的《茶馆》,使学生更直观地把握剧中人物的言谈举止、性格心理,一扫传统课堂说教的沉闷枯燥.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亲自打造学科精品课程网站,将教案、课件、学习指导、习题库、科研论文、影音资料等上传,实现课程教学资源的网络共享.这有助于锻炼学生科学地选择、鉴别信息,综合运用多种学习资源以及开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对课堂教学也是一个有力的补充.网站还可为师生的文学习作、文艺评论等实践成果提供交流评价的平台,实现教学的开放、立体、互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丰富课外实践

要实现打造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独立学院必须走出开拓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新路.除了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实践教学活动外,还应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与课内教学紧密配合、相得益彰.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外实践活动,如专题讲座、话剧编演、课题研究等;还可以鼓励和指导学生成立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以打造实践交流的平台,在多样化的文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锻炼他们的组织管理、写作编辑等实践能力.

以话剧编演活动为例,学生分组对课堂学习的经典剧目进行自编、自导、自演,由教师按演出效果评定成绩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为了找到一个比较适合自己演出作品的人物角色,必须大量阅读,进行鉴别挑选.学生还必须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主要内容;弄清剧情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把握剧本人物动作、表情、言语等等.与此同时,排演剧目,亦可以促使学生把文学理论、小说理论、戏剧理论等抽象知识,在实践运用中得以准确理解.”[11]例如学生通过排演曹禺的《雷雨》,可以感同身受地去把握各个人物的性格特色及命运遭际,深刻地理解剧本主题的多层意蕴,从而突破既定的课堂讲授和书本分析,激发出学生理解、分析文本的主体意识,甚至可能对剧本和人物形成新的诠释,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什么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除了排演经典剧目,还可以让学生把中国现当代的经典小说如《祝福》、《伤逝》、《小二黑结婚》、《华威先生》等改编成适合演出的剧本,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小说和戏剧这两种文学体裁的异同,又可以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文学创新能力.

此外,独立学院还可以推广“以赛代练”的做法,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级别、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如小说创作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文学经典作品的教案设计比赛等.学院要出台相应的奖励机制,如施行实践教学成果与教师职称评定和收入相挂钩的规定,施行学生优秀实践成绩的学分奖励机制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设立学生科研、竞赛奖励基金.这样一方面可以鼓励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热情投入,另一方面能有效激励应用型优秀人才的成长.

(三)变革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是教师安排教学和学生开展学习的指挥棒,也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如果不变革考核的内容和方式,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很难有大的突破.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进行配套考核方式的改革至关重要.

为凸显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应改变过去卷面测试的单一考核方式,采取期末成绩为主、平时成绩为辅,两者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由于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把大量的精力耗费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史的讲授中,相对应的期末卷面测试主要采用客观识记的题型,如填空、选择、名字解释、简答题等等,致使许多学生认为只要考前突击背诵笔记,就可以拿到高分.这样的考核方式根本无法考查学生的文学感受力和激发出学习的动力,使得高分低能成为许多高校中文专业学生的通病.因此,教师在试题设计上,应减少客观识记的题量,而增加主观理解的题型,如作品赏析题、论述题等.这样既可以考察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可以考察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平时成绩的考核应体现出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主要是考查学生回答问题、参与授课和专题研讨等课堂实践活动)、文本阅读情况、竞赛获奖情况、文章发表情况、科研活动情况、学期论文写作等,以彰显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和督促学生加强实践参与.

总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各大高校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在理论和实践上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而有关独立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才刚刚起步.这就需要各个独立学院积极探索,交流、分享成功经验,共同推进教学改革的成功,以实现该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卫平.师范大学文学课教学的困惑、问题与出路[J].北京大学学报,2003(5):28.

[2]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3]张增林,关秀峰,沈呈民,等.立足独立学院学生特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56.

[4]盛翠菊,王为生.由知识传授走向素质培养——应用型本科中文专业中国先当代文学的实践教学与改革[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2):80.

[5]温儒敏.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如何适应时代变革[J].北京大学学报,2003(5):20.

[6]袁国兴.现代文学教学中的“认知”和“能力”问题[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1):295.

[7]张全之.人文教育:商海大潮中的自救之舟——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6):99.

[8]杨洪承.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如何适应大学教育改革的思考[J]江海学刊,2006(3):196.

[9]陈元峰,袁宪泼,汪贻菡.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以独立学院教学为例[J].科技信息,2009(26):405.

[10]黄雪婷,王敦.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阅读实践教学实施策略[J].文学教育,2011(4):114.

[11]胡德才.走出困境:阅读经典与“动态”授课——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改为个案探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1):15.

(编辑:佘小宁)

总结:本文关于学生文学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参考文献。

中学生必读文学经典引用文献:

[1] 中学生和文学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中学生和文学有关论文范文文献3000字
[2] 中学生和文学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关于中学生和文学方面论文怎么写2500字
[3] 中学生和文学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中学生和文学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2500字
《《中国现当代文学》特色化课程教学改革——独立学院中文专业为例》word下载【免费】
中学生必读文学经典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