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3D魔幻电影:艺术传播文化自觉——《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为例

主题:西游记孙悟空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8

简介:适合不知如何写悟空西游记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悟空西游记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悟空西游记论文范文

西游记孙悟空论文

目录

  1. 一、故事传播——技术文化对经典文化视觉再造
  2. (一)3D“惊艳镜头”凸显魔幻情节
  3. (二)3D“视觉热点”刻画奇趣故事
  4. 二、形象传播——东西方魔幻文化边际融合
  5. (一)魔幻形象组合
  6. (二)魔幻形象异化
  7. 三、语言传播一古典文化与当代文化动态交织
  8. (一)延续的文化定位
  9. 西游记孙悟空: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10. (二)动态的文化体验

3D魔幻电影:艺术传播与文化自觉——以《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为例

万喃喃

提要:3D电影技术的发展对电影文化正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中国3D魔幻电影的艺术传播应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之上.本文以3D电影《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为例,分析如何将魔幻故事与现实体验以全新的方式交织与融合,让古老的民间故事焕发出新的光彩.《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的故事传播突出技术文化对经典文化视觉再造,形象传播折射东、西方魔幻文化边际触合,语言传播反映古典文化与当代文化动态交织,从中能够一窥中国3D魔幻电影在文化自觉上的探索.

关键词:3D魔幻电影故事传播形象传播语言传播文化自觉

魔幻现实主义的基本定义是现实和想象的结合、现实和民间传说的结合、现实和虚幻手法的结合等.《西游记》跟一般古代小说不同,具有魔幻现实主义的特点,虽然它以唐僧(陈玄奘)取经的真实故事为基础,但所塑造的各类栩栩如生的神仙鬼怪是虚幻的、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是古代人民和作者吴承恩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所共同创造的.同时《西游记》的故事又植根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之中,对社会现实的真切感受是作者创作的基础.孙悟空是《西游记》中个性最鲜明最成功的艺术形象,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且多次以真人演出、动画片等形式被搬上电影银幕和电视荧屏.2014年的3D魔幻电影《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以下简称《大闹天宫》)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获得了票房的极大成功,3D数字技术的融入,使得魔幻故事与现实体验以全新的方式交织与融合,让古老的民间故事焕发出新的光彩.

电影艺术的传播为人们的精神交往带来文化的滋养.当代电影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中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和快速的演变,与3D电影技术、文学、形象、语言、网络等多种文化和艺术形式频繁互动,中国3D魔幻电影艺术的成功传播应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之上.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对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3D魔幻电影《大闹天宫》既保留了《西游记》故事的精神内核,又积极采用新电影技术、新文化语境、新时代环境的思维解构老故事、重塑新故事.影片中体现出3D电影技术与经典文化的交往、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往、古典文化与当代文化的交往,多重交往使影片的故事传播、形象传播和语言传播碰撞出新的创意.一部经典的神魔小说,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被重新演绎,从中能够一窥中国3D魔幻电影在文化自觉上的探索.

一、故事传播——技术文化对经典文化视觉再造

电影是用影像叙事的一门艺术,是人类为了精神交流而借助高科技发明的一种艺术行为.人们借助电影进行的精神交流,离不开电影技术这样的物质手段.电影技术的发展往往滞后于人类的想象力,一直在致力于实现精彩的故事.电影讲述的是故事,具有一定的故事模式和叙事结构.主导叙事结构和主流故事模式有一个历史,更加重要的是,它们是多样化的,是可以不断被重复讲述的,是可以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需要再造的.3D电影技术还原了人们“两眼看世界”的审美感受,擅长呈现电影奇观和营造观影氛围,把观众的观影体验由在一旁“偷窥他人的故事”转变成了身临其境的“融入他人的故事”,用3D电影技术讲故事产生了不同以往的故事模式和叙事结构.《西游记》是3D电影技术擅长演绎的魔幻故事,《大闹天宫》对《西游记》进行了改编:设立了神、魔、人三界,将牛魔王作为重要角色加入戏剧冲突,还借用了民间传说女娲补天等,由此创造了自己的中心话语——技术文化对经典文化的视觉再造.

(一)3D“惊艳镜头”凸显魔幻情节

《西游记》的第一回中,孙悟空从仙石中孕育而出.仙石“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论文范文.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大闹天宫》中,以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来引入孙悟空的诞生,孙悟空孕育于女娲补天的晶石之中.

关于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淮南子览冥训》中有如下的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蘸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大闹天宫》对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做了高度渲染,营造了引人人胜的惊艳镜头.技术所构建出的“惊艳镜头”拉近了镜头中景物与观影者之间的距离,仿佛一切触手可及.而所谓“惊艳镜头”是学院派电影理论中的一种说法,指出屏幅度较大的镜头.如影片《阿凡达》中闪闪发光的“圣母种子”缓缓飘出银幕,让观众有种身临其境的奇妙体验.女娲娘娘补天是《大闹天宫》中惊艳镜头的典型代表.电影开篇神魔大战后,天庭被毁,残垣断壁悬浮在半空中.美丽端庄的女娲娘娘升到天庭之上,曼妙地挥动双手,手掌中发出温暖的论文范文光晕,并涌出无数个亮晶晶的小晶石,小品石溢出银幕四处漂浮,像是漫天飞舞的雪花散落在观众眼前,带来赏心悦目的观影感受.晶石与瓦砾碎片交织在一起,碎片状的宫殿屋檐、墙壁缓缓地弥合在一起,破碎的房屋完整了,倾斜的房屋直立了.在众神的跪拜之下,女娲娘娘双手一振全身幻化成晶石,消失在淡蓝色的光晕之中,光晕上布满了类似龟壳上的纹路,迅速膨胀,扩张,覆盖了整个天宫,残缺的天庭宫殿被晶石修补一新.其中一颗蓝紫色的晶石,从天宫龙头上滴落,晶莹璀璨,拖着长长的光芒,如同一颗彗星,坠落花果山,夹杂在山石之中.晶石内部的生命之芽奋力向上生长,孕育出一个蜷缩在母体中的胎儿,就是论文范文孙悟空.女娲补天的惊艳镜头中充斥着两种碎片:晶石与天官残垣断壁.晶石体积小巧、轻盈灵动、像是四处飞动的萤火虫,残垣断壁体积庞大,富有石材的质感和纹理.两种碎片对比强烈,交织在一起,环绕在观众的身边,强化了孙悟空出生这一重要情节的魔幻色彩和视觉冲击力.

(二)3D“视觉热点”刻画奇趣故事

《西游记》第一百回“径回东土五圣成真”写到:孙悟空因为在取经途中炼魔降怪有功,被如来封为“斗战胜佛”.在《西游记》全书中始终贯穿了紧张、激烈的战斗故事,特别是神仙、妖怪、孙悟空在打斗过程中的变化多端,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幻想,让故事更加趣味盎然.《大闹天宫》创造了一系列的“视觉热点”,重点刻画了神魔大战、师门斗技、孙悟空攻打南天门等场景,多次出现神仙、妖怪变化成为动物冲出银幕向观众扑来,给观众带来惊险刺激、亦幻亦真的趣味体验.“视觉热点”具体指的是3D电影在成像过程中银幕内某一物体突然冲出银幕框架向观众迎面飞来,这种虚拟的视觉效果刺激观众的心理反应,使得躲在电影院安全区域内的观众误认为危险物体突然越过安全区域向自己靠近而条件反射地避让这个危险物体.《大闹天富》以神魔大战开篇,在玉帝与牛魔王的对峙决斗中,玉帝幻化成金色的巨龙跃上云端,居高临下张嘴咆哮,道劲有力的龙尾甩到观众面前,龙嘴里喷出的蓝色冰雾弥漫在观众眼前,巨龙在云层中腾挪翻滚,不时张牙舞爪扑向观众.影片中师门斗技则生动刻画了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师兄弟尖刻的嘲讽激怒了孙悟空与其斗技.孙悟空先变成一只小蜻蜒飞下他栖身的树枝,在一团白色烟雾中,小蜻蜒幻化成一只吊睛白额大老虎,扑倒羞辱他的人,大老虎张开血盆大嘴长啸,众人惊慌失措逃离.不服气的大师兄跃上前来,与孙悟空你来我往斗在一起.孙悟空又变成犀牛,顶着锐利长角的犀牛将大师兄抛向了天空,最后孙悟空变化成小师妹的样子,斗败了大师兄.在片尾攻打南天门一战中,孙悟空受到众多天兵天将的阻挡.他拔下毫毛,变化为成千上万个孙悟空,密密麻麻似鸟群又似兽群,从银幕深处奔腾而出.忽神忽兽,忽男忽女,忽而黑烟弥漫,忽而火光冲天,巨兽不断跃出银幕,兵器接连刺向观众……《大闹天宫》用奇妙的“视觉热点”刻画了个性鲜明的有趣故事.

二、形象传播——东西方魔幻文化边际融合

银幕形象是传输电影艺术信息的媒介,是电影艺术形象的载体,是电影艺术表情达意的语言;观众也是通过银幕形象受到艺术感染,得到美感满足的.所有电影专业活动的最终结果,就是为着创造一个完美的视听银幕形象.《大闹天宫》的核心形象是孙悟空,有关《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形象起源,很多文论文范文历史学家有过争论.主要有国货说、进口说、混血说.鲁迅认为,孙悟空形象的来源是唐人传奇小说中的妖猴无支祁.胡适曾写道: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季羡林在《罗摩衍那初探》中指出: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基本上是从印度《罗摩衍那》中借来的,又与无支祁传说混合,沾染上一些无支祁的色彩.由此可见,小说《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形象就已经显露出中外文化交往的端倪.《大闹天宫》里孙悟空的形象特点表现为:既部分延续了以往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的经典元素,又融入了当代西方魔幻电影的典型符号,具有多元文化交织的印记.

(一)魔幻形象组合

《西游记》塑造和歌颂了孙悟空这个富有反抗性的神话英雄形象.孙悟空是一个大胆的、富有斗争精神的人物,从某些地方看来,简直有点无“法”无“天”.《大闹天宫>,中孙悟空是一个不属于“神”“魔”“人”三界的独立形象,是论文范文、美猴王、齐天大圣、金刚四种形象的组合,每种形象不仅外形、服饰各具特色,并且都蕴含着不同的神韵:论文范文的猴性、美猴王的懵懂人性、齐天大圣的非神非魔、金刚的兽性,孙悟空的形象最终杂糅了“神”“魔”“人”三界的不同特点.在论文范文阶段,孙悟空生活在花果山中,身披长长的金色毛发,他时而从一个山峰跃向另一个山峰,时而四足着地在森林里面奔腾跳跃,时而攀上树梢摘果子,加上不时地抓耳挠腮,显得“猴性”十足.孙悟空的面部表情也非常明朗,眼神清澈,嬉笑怒骂皆形于色,是一只在山水之间无拘无束的快乐猴子.论文范文追随菩提老祖学艺,被赐名孙悟空,学成之后,他回到花果山保护猴子猴孙,还前往东海龙宫,向龙王借得金箍棒,并穿上藕丝步云履,锁子黄金甲,凤翅紫金冠,成为威风凛凛的美猴王.这时的孙悟空经常像人一样站立或者坐着,面部表情也有了更丰富的变化:与小狐狸如雪聊天时的温情脉脉、与哪吒作战时的勇敢坚毅.为了学习起死回生的本领,孙悟空在牛魔王的建议下改名齐天大圣,前往天庭.他虽然被封弼马温,但是在天庭历经冷遇和磨难.因牛魔王从中挑唆,孙悟空误以为天庭毁灭了花果山,杀了小狐狸如雪,仇恨深深植入到他的心里.悲愤的齐天大圣孙悟空挥舞金箍棒攻上凌霄殿,他身上华丽的紫红色盔甲不见了,只穿着袒露胸膛的战袍,双眉紧锁,眼神阴郁,不时张嘴怒吼,面露狰狞.这时的孙悟空亦正亦邪,非神非魔.而在与牛魔王的决斗中,孙悟空又化作一只兽性十足的金刚.

《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不再是较为单一的“叛逆的战斗英雄”形象,而是更加立体、多元、饱满.近年来,孙悟空的形象作为一种中国文化符号与世界文化进行了频繁的碰撞和交融.2006年日本富士电视台拍摄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剧中孙悟空发生了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2008年英国广播电视公司(BBC)为北京奥运会制作了宣传片《东游记》,片中孙悟空嘴阔齿利,不似猴更似兽.在《西游记》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各种文化符号不断新陈代谢、交互影响,也使得《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形象更加人性化和现代化.

(二)魔幻形象异化

《大闹天宫》最精彩的对决之一就是孙悟空悟出真凶,战胜牛魔王,拯救天庭.孙悟空与牛魔王之战突破他们在影片中的其他形象,以动物原形出现,这也符合《西游记》中多处对神仙或妖怪最终现出原形打斗的描写.影片中,孙悟空和牛魔王为了最后的激战,各自幻化出原形:牛魔王是一头身体内燃烧着熊熊烈焰、遍体通红并且头顶巨角的大黑牛,孙悟空则不再是“尖脸缩腮”的猕猴样子,而是化身为一只身披金色毛发的巨大猩猩.这样的形象与《西游记》中的描写已经相去甚远,但并不陌生,因为在西方魔幻电影《指环王》和《金刚》中我们曾经看到类似的形象.《指环王》中的炎魔是“黑暗与火焰的生物”,充满了邪恶的力量,炎魔头上长有一对弯角,全身覆满火焰,通红的眼睛、含着火焰的嘴巴和牛魔王的原形十分相似.而孙悟空的原形则与金刚形象如出一撤,凹陷的眼睛、翘起的鼻孔、前凸的嘴巴,除了裸露的结实的胸膛外,全身覆盖着长长的毛发.孙悟空和牛魔王的打斗也设计成了充满力量感的兽类搏击,牛魔王奋蹄冲向孙悟空,却被孙悟空折断一只牛角,扔下了天庭,这一次它变成了一头白色的牦牛.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孕育了差异化的神、魔形象,艺术形象以自己的母体文化为中心,与其他文化进行了融合.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文化有中心和扩散的范围,远离中心的可以称为边际.边际是不能用界线来划定的.两个文化中心可以向同一地域扩散,所以常出现互相重叠的边际.中国电影既受到西方电影文化的影响,同时也非常注意发展自身的海外市场.孙悟空和牛魔王的形象异化,就是东西方文化边际互相重叠的折射,但重叠并非“全盘西化”,而是在延续中国影像已有的经典形象基础上,进行了尝试性的延展.

三、语言传播一古典文化与当代文化动态交织

语言本身是一种社会规范,是人类群一致同意的历史体系.同一人类群的人必须讲大家都能听懂的语言,这种不断的交流不知不觉地稳定着语法,增加着词汇,创造着文化.《西游记》在艺术形式上明显地保留着民间文学的特色,如书里采用的说唱相间的艺术形式就是从我国宋元说话艺术发展而来的.《西游记》的语言一般是口语化的,比较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主要人物的对话写得比较好,注意语言的个性化.《西游记》的语言来自民间,电影中的人物语言也就是对白定位于民间文化,融入了小品化语言和网络流行语,不仅保留了《西游记》的语言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特点,并且展示了语言在“不断的交流”中所形成的新的文化特点,是魔幻故事与当代现实社会的一种对接和互动.

(一)延续的文化定位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西游记》的成书过程跟《儒林外史》《红楼梦》那样由作家个人写成的情况不同,跟《水浒传》《三国演义》却有类似之处,其故事都是经过长期的流传和许多人的记述或创作,最后由一位作家做了总结性的再创作而后写定的.《西游记》是一部来源于民间的文学作品,长期流传与多人记述使得它大量地采用了口语化的民间语言,非常“接地气”.也正因如此,奠定了作品广泛传播的基础,保持了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在当代民间文化形式中,小品是一种短小精悍的艺术形式,小品语言以谐趣、活泼、生活化的平民幽默见长,小品化语言富有生活气息,传播迅速,雅俗共赏.《大闹天宫》的对白借鉴了小品化的语言方式,延续了原著的民间风格,保持了民间文化定位,使影片带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在《大闹天富》中,孙悟空和小狐狸如雪坐在星空下聊天,如雪问:“我还小,也就一百二十岁,你多大了?”孙悟空答:“不知道.”如雪说:“你看上去很年轻啊,也就两百五十岁吧.”孙悟空高兴地跳起来,喊到:“二百五十岁,我二百五,我二百五!”在中国传统语境中,说某人“二百五”往往带有贬损的意思,代表愚昧、不知事理,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的词汇.孙悟空在花果山与儿时朋友小狐狸重逢,二者都是还未经世事,一派天真.出现“我二百五”的台词反话正说,衬托出两人之间的纯真情谊.东海龙王到天庭告状,二郎神杨戬问:“龙王,发生什么事了,慌慌张张的?”东海龙王答:“二爷,我那个东海龙官没了,我那个东海龙宫里的奇珍异宝也都没了.还有我那个至宝金箍棒也没了.我们东西南北四个龙王开了个会,南海龙王我们家老二,西海龙王我们家最小的,北海龙王我们家老三,我们一致同意,我要面见玉帝,我要告御状!”在这段“车轱辘”话的台词表演中,东海龙王面带委屈,絮絮叨叨,不仅生动刻画了东海龙王怯懦庸碌的形象,还调节了影片的节奏,使观众在大量的3D特效打斗镜头之中被绷紧的神经得到放松.

西游记孙悟空: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二)动态的文化体验

艺术是人类为了精神交流而创造的媒介.借助电影对白所进行的精神交流能够带来独特的文化体验.精神交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动态既代表一种发展,又表现为一种互动.《大闹天宫》的对白设计蕴含时代气息,频繁出现的网络流行语将现代的民间语言嫁接进了古代故事中,在观影的过程中激发观众的“共感”.

网络流行语来自民间,是当代民间故事的一种微叙事,并且正在逐步影响主流语言文化.一些网络热词已经被收录进了2012年出版的代表论文范文话语典范的《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大闹天宫》中,孙悟空到东海龙宫借兵器,看到精美的盔甲,东海龙王介绍说:“它可是有灵性的,如果穿在好人身上可以陶冶情操.穿在坏人身上,它就变得低俗论文范文.”“我年轻的时候穿还是很有情操的.”孙悟空与哪吒激战之时,哪吒喷出火球攻击孙悟空,孙悟空挥动金箍棒回击,大喝一声:“走你!”孙悟空在南天门遇到二郎神,论文范文:“你第三只眼睛的位置是不是跑偏了?”“情操”“走你”“跑偏”等词都是网络上的流行词汇,极富时代气息.《大闹天宫》借用网络流行语,拓展了《西游记》的民间文化特色,这些耳熟能详的对白强化了与观众的互动,往往引发观众会心一笑.

总的来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能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与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条件.中国3D魔幻电影的创作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源泉,古典文学名著中有着众多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故事.处于世界电影文化激烈竞争之中的中国电影,如何汲取传统文化的丰厚营养,用好3D电影技术,将传说、想象、虚幻、现实完美结合,实现文化自觉,明确自己的文化定位,从而传播中国电影文化,仍然任重而道远.

(万喃喃,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1 3级博士研究生,200241/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讲师,200072)

总结:主要论述了悟空西游记论文范文相关参考文献文献

西游记孙悟空引用文献:

[1] 孙悟空论文范文 孙悟空方面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2万字
[2] 孙悟空论文范文 孙悟空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3000字
[3] 宋朝和孙悟空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宋朝和孙悟空类本科论文怎么写5000字
《3D魔幻电影:艺术传播文化自觉——《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为例》word下载【免费】
西游记孙悟空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