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戏剧论文范文参考 戏剧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戏剧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21

戏剧论文范文

戏剧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戏剧论文范文参考:中国戏剧典籍译介研究
  2. 第二篇戏剧论文样文:中国传统戏剧闹热性研究
  3. 第三篇戏剧论文范文模板:品特戏剧中的疾病叙述研究
  4. 第四篇戏剧论文范例:叶芝戏剧文学研究
  5. 第五篇戏剧论文范文格式:情境翻译与翻译情境

★100篇关于戏剧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戏剧相关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写作提供戏剧相关优秀论文范文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戏剧论文范文参考:中国戏剧典籍译介研究

中国戏剧典籍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学、文化价值的重要承载者,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牡丹亭》因其浓艳华丽的语言、恍惚迷离的情节、宏大辉煌的结构、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以及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和要求个性解放的主题,感染了千千万万个读者,成为英美文化系统译介中国戏剧典籍的代表.在近280多年的中国戏剧典籍“西渐”过程中,诸多汉学家和华裔学者如艾克顿、张心沧、翟楚/翟文伯、白之、宇文所安等人为中国戏剧典籍及《牡丹亭》的英译和对外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在诸多国家翻译文化工程推动之下,中国戏剧典籍迎来了对外译介的黄金时节,《牡丹亭》的对外译介呈现加速度的发展趋势,张光前、汪榕培、许渊冲/许明等国内译者的新译本竞相涌现.到目前为止,国内外不同版本、类别的英译本已逾二十余种.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包括《牡丹亭》在内的中国戏剧典籍译介研究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具有“单一性”、“规定性”、“分散性”的显著特征.研究者多从语文学模式出发,提出中国戏剧典籍“应该”如何翻译,而对作为跨文化交际意义而存在的戏剧典籍英译过程中涉及到的机构、市场、形式库、消费者等各种制约因素、尤其是译本在目地语系统的传播与接受情况多有忽略.这与中国戏剧典籍英译的跨文化特性大相抵牾,也与当前《牡丹亭》的英译盛况及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意图的实现格格不入.因此,本文拟以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理论、译介学、佐哈尔文化构建论为基础,以翻译规范、创造性叛逆、赞助者、诗学、意识形态等概念为切入点,在中英文学、文化系统之下客观考察、描述《牡丹亭》英译过程中的翻译、传播、影响等问题,总结其经验教训,以期对当下的戏剧典籍英译和其他翻译文化工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意见.

研究表明,在中国戏剧典籍《牡丹亭》“西渐”过程中,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汉学家、华裔学者“译入”模式和国内学者“译出”模式,而且两种模式产出文本的最终结果也截然不同.前者是英美文化系统在发展过程中,根据自身文化构建需求而对中国戏剧典籍进行的主动式译介.后者是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出于复兴中华文化、改变中国国家形象为目的,译者主体与国家意志相结合之后,面向英美文化系统的一种推介方式.

在第一种模式之下,身处英美文化系统之下的译者能够协调自身翻译活动与目标语机构、读者、市场等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灵活多变的翻译策略,以适应本土意识形态、诗学及文化形式库调整的需求.其翻译规范由面向译语系统的可接受性原则转向面向原语系统的充分性原则,最后定格在以译者为中心、充分性与可接受性有机结合的规范之下.尽管汉学家和华裔学者的翻译风格不尽相同,但在唱词/诗文、双关/暗讽等文字游戏、个性化语言、文化意象这些关键要素的处理上,他们基本上形成了一定的默契:尊重原文唱腔和诗词的格律和形式,但绝不因韵损义,而是以英语自由诗灵活多变的诗行、大致相仿的节律来翻译原文的内容和神采,必要时,辅之以扼要的注释来解释文中带有强烈中国文化特色的语言和文化现象;在处理双关/暗讽等文字游戏和个性化的语言时,译者首选的策略是在原文语义框架内创造性的再现原文的表达效果,并以地道的语言将不同人物的语域特征加以区分;在对待中国文化的立场上,他们采取的是尊重而非清洗的态度.其文本接受对象,也由普通的英语大众读者转向具有汉语语言和文学教育背景的专业读者.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由于翻译策略、外部影响因素等差异的存在,不同的文本在流通渠道和象征性资本再生产领域的表现各不相同.艾克顿、翟氏父子译本逐渐被边缘化,而白之、宇文所安、张心沧的译本则得到了英美文化系统读者的青睐.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白之译本在目的语市场、机构、读者等因素的推动之下,逐渐融入英美文化汉语文学教育体系,最终改变了目的语汉语戏剧文学形式库的构成.此外,白之所译《牡丹亭》还不断被收入专业人士所编各类中国文学选集、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研究工具书之中,实现了“经典化”,成为英美文化系统大中院校学生反复阅读的对象.就效果而论,白之《牡丹亭》译本的经典化不仅推动了《牡丹亭》在英美文化系统内的进一步传播和美国本土的文学创作,还对后续的文本生产、流通方式产生了持续的影响.

第二种模式生产的译本实际上出于原语文化建构的需求,对目的语文化形式库的一种的“规划”或“干涉”.在经历个人与国家意志结合的两种方式变革之后,在国家政治和文化需求或明或暗的影响之下,国内译者采用或选译、或编译或全译的方式,实现了《牡丹亭》的对外译介.其翻译规范由面向译语系统的可接受性原则转向面向原语系统的充分性原则,最终定格在面向原语系统为主、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规范之下.在杨氏夫妇早期的《牡丹亭》对外译介过程中,为英语读者计,译者对原文的戏剧形式、内容、文学意象、典故等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语言现象都被进行了简化处理,且少有注释.在唱词诗文的翻译上,译者不拘于原文的韵律和形式,采用自由诗的形式进行了对译.当20世纪90年代张光前英译《牡丹亭》时,译者对原文的文化内涵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在唱词和诗文的翻译上,译者采用素体诗英译的策略,并试图保留原文的节奏、韵律甚至是原文的分行方式.而2000之后出现的汪榕培、许渊冲/许明译本则从自身的翻译理念出发,对原文的戏剧诗学形式给予了较多关注.其翻译规范基本上服务于译者“传神达意”“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翻译理念.在唱词、诗文等关键点的翻译上,为了实现各自的翻译目标,三位译者都采取了多种方法来重塑原文的音韵和形式之美.但对原文韵律、形式的追求迫使译者不得不对原文诸多的语义信息、文学文化意象进行了抽象化、泛化、甚至是删节的处理.而且全剧55出,两类译文竟无一处英文注释对原文涉及到的历史文化现象进行解释.这实际上是对中国文化信息的一种过滤,与英美文化系《牡丹亭》英译的主流翻译规范存在较大反差.当上述译文借国家之力进入英美文化体系之后,无论是在流通领域,还是在象征性资本的再生产渠道,它们都未得到目标语读者的充分肯定.以白之为代表的英美文化系统生产的《牡丹亭》译本仍处于绝对的主宰地位,国内各译本目前仍然无奈的处于“边缘化”状态.

“经典化”与“边缘化”的强烈对比实际上言说了《牡丹亭》国家译介形式的失利.追根溯源,其原因主要在于《牡丹亭》对外推介行为发起者和组织者对文学译介活动和英美文化系统《牡丹亭》译介现状认识的不足.从操作层面来看,国内译者不太合理的翻译策略和意向读者的错位也是其失利的重要根源.它对当下的中国戏剧典籍对外译介及中国文学“走出去”诸多翻译文化工程的启示在于:在启动某些翻译出版工程之前,必须树立正确的文学译介理念;在制定计划时,要广泛征求英语读者,尤其是以汉学家为代表的专业人士的意见,进而理清“译什么”和“为谁译”的问题.在“谁来译”这一问题上,《牡丹亭》英译这一个案再次清楚表明单纯依赖国内译者的努力实在是不明智之举,充分发挥西方汉学家和华裔学者的优势,中外合作才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有效途径.在“如何译”这一问题上,则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操作之前,客观细致分析具体文本的译介现状,从目的语市场和读者需求出发,超越归化和异化的藩篱,或编译、或选译、或全译,以灵活务实的方式将中国文学作品译入英美文化系统.当然,延伸、拓宽中国文学对外传播途径,开拓新的传播渠道,切实施行图书制作、出版、发行的“本土化”计划也是推进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举措.

第二篇戏剧论文样文:中国传统戏剧闹热性研究

热闹——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对于传统戏剧艺术的直观感受.如果你无法用语言来确切地形容一出戏之精彩,那么就说它是“热闹”的,便足以让人理解.这个最简单不过的常用词,涵盖了传统戏剧乃至诸多传统民俗活动所蕴含的深刻命意.“热闹”、“闹热”其实一也.闹热性是戏剧的本质属性,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更有可能接近并揭示中国传统戏剧的本质.

本文从中国传统戏剧的内涵与中国传统戏剧史分期的重新界定出发,主体共分六章,主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闹热性与戏剧史的关系;再为闹热性与戏剧本体的关系;三是东亚戏剧的闹热性.前两点立足于中国传统戏剧,为第一至第五章;后一点是第六章,从比较戏剧学的视角出发,对东亚汉语文化圈中日本、韩国和越南的传统戏剧之闹热特点做了进一步的分析.

闹热性与戏剧史.闹热性与戏剧史的发展相统一,不仅随着传统戏剧的发生而出现,而且伴随其发展成熟而变化.闹热性是推动中国传统戏剧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其作用下,中国传统戏剧经历了三个时期——原始宗教阶段、民俗演艺阶段、戏曲艺术阶段,完成了娱乐、艺术的两次转型,并呈现出顺序发展、辩证统一的三个形态——原始闹热性、民俗闹热性、戏曲闹热性.

闹热性与戏剧本体.中国传统戏剧的闹热性具有普遍性特点,其不仅通过传统戏剧的不同形态与大量“闹”字戏得以呈现,而且还存在于仪式、民俗、节日、文本、舞台表演、观演传播、戏剧审美等诸多方面.可见,中国传统戏剧本体与闹热性是统一的.

东亚戏剧的闹热性.东亚各国文化“同源异流”、“同根异花”,其戏剧构成了东亚戏剧圈.由于中国传统戏剧的影响,闹热性亦是东亚戏剧的主要特征,但又各具特点.日本戏剧闹热性“退而其次”,仅存一隅;韩国戏剧闹热性原始与民俗混杂,形成独特的民俗闹热特征;越南戏剧闹热性则颇具民间性特点.

传统戏剧及其闹热性是中国人传统闹热生活的直接产物,集中彰显了中国传统戏剧的特点,映射出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本文对于传统戏剧闹热之系统全面研究,具有补白意义.其次,本文从戏剧史、文学史、文化史等角度,运用民俗学、文艺学、戏剧戏曲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等学科理论进行新的研究和探索,以求打开一个传统戏剧文化研究的新视野,因此亦具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意义.此外,本文诸多的研究对象,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项目,故而研究兼具实践意义.结语部分,笔者在全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艺术的“回返”规律,这是对艺术规律的一次探索性发现,故又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本文在“一纵一横”——中国戏剧史、中国戏剧本体——两条线索上展开论述,而后又在东亚戏剧圈中“游走”一程,将中国传统戏剧的闹热性进行了全面发掘,并以此得出:闹热性是中国传统戏剧的本质属性.

第三篇戏剧论文范文模板:品特戏剧中的疾病叙述研究

疾病同生命的历史一样久远,是个古老的话题.原始社会时期,疾病长期作为神的化身存在,代表着神灵对人的不满和惩罚.随着人们认知世界能力的增强,疾病的神秘性有所降低,然而,疾病的隐喻意义却并未消失,而是随着人们的认识变迁而逐渐泛化,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文学中的疾病从来就不会仅仅等同于医学中所指的疾病,疾病的产生和发展被深深地打上了人类思维的印记,它的发展变迁与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物质文化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变成了承载社会文明、文化的载体,反映出作家同时代的社会风貌.近代以来,随着战争的频繁爆发、社会的转型变迁,城市化的进程,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之间的碰撞,个人与个人之间利益发生抵触,滋生出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给人们的心身造成难以愈合的伤痛.于是,作为现实生活的投射,疾病意象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现代、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疾病既是作家诠释世界、表达情感体验的工具,反之也是人们解读社会风貌及作家创作意识的一条通道.哈罗德·,品特生长于二战时期,历经社会的转型动荡,作为犹太人后裔,他幼年时期便体验到了伦敦大轰炸等种种苦难,造成了他的心灵创伤及身份认同.荒诞派剧作家通常使用隐喻的表达手法展示心中的情感体验,既然品特被添列其中,那么以代表苦难的疾病的形式表达对社会的伤痛体验恰是水到渠成.疾病作为一种人生处境,与它存在的社会环境相互映衬.对疾病的关注体现了品特敏锐的观察意识与观察能力,对疾病的理解与体验渗透在他的大多数文学作品中,借助于承载着各种社会文化的疾病,品特成功地展现了同时代的社会历史、政治、宗教等文化状况,表达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展现了自己的人文主义思想.

疾病意识贯穿于品特的各类作品中,包括诗歌、散文和戏剧.然而,由于戏剧公认为他最主要的成就,因而本文的研究也以他的戏剧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本文以医学理论作为划分基础,对品特戏剧中的疾病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并运用了精神分析法、叙事学、福柯身体政治、隐喻修辞、戏剧美学等理论,从品特戏剧中疾病对于品特戏剧创作以及剧情本身的推动、对于隐喻意义的传达、对于荒诞戏剧诗学功能的达成等几个方面展开探讨,试图深入品特戏剧的肌理,探索其戏剧诗学的构建思想及其社会意义.正文部分细致地考察了品特的具有较多疾病叙述的17部戏剧包括《房间》、《生日晚会》、《看管人》、《归家》、《微痛》、《家的声音》、《背叛》、《情人》、《一种阿拉斯加》、《温室》、《月光》、《茶会》、《山地语言》、《送行酒》、《归于尘土》、《新世界秩序》、《精确》等,同时还考察了他的部分诗歌如《英国中部的新年》、《战争》等,以及他的部分散文例如《茶会》等.论文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如下:

引言部分主要对品特及其作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了一个综合介绍,阐述了选题的缘由、本文的研究价值所在,并介绍了在研究分析品特戏剧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的重点、难点及作品的创新之处.这一部分意在为本文的生发进行阐释说明,并意图揭示全文的脉络概貌.

戏剧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戏剧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2000字电大论文、3000字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0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戏剧学科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戏剧论文范文选题

第一章首先展现了疾病叙述的演化变迁,并对品特戏剧中的众多的疾病进行了梳理,以医学理论为根据从生理疾病、精神疾病、损伤性疾病三个方面辨识剧作中的种种疾病,绘制出品特戏剧中的疾病图谱.品特戏剧中种类丰富的疾病让人深思其叙述动因,童年时代的品特经历了伦敦大轰炸,对于战争的残酷有了深入的理解;而作为犹太人后裔的身份认同,使得品特从小就体验到了社会的不公与生活的艰辛;嫉恶如仇的斗士性格更增加了他对弱小的同情以及对强权的愤恨.当然,疾病文学潮流尤其是同时代作家例如贝克特、卡夫卡等人对他的影响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以上这些因素形成合力,驱动品特将疾病选作他的作品构件.从后经典叙事学的观点来看,作者、文本以及读者之间是一个交流阐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本本身会产生动力,推动情节的发展、实现主题意义、强化人物塑造.品特戏剧中的疾病产生的不稳定性以及戏剧性生成所形成的张力,推动着剧情的发展,而疾病叙述视角与叙述声音的精心选取,有力地实现了主题意义的彰显.不仅如此,疾病叙述还推动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人物性格.

第二章指出品特的疾病产生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具有强大的社会文化隐喻功能.在品特的剧作中,疾病之苦难往往垂青于少数族裔人群,他们失明、失聪、失语,甚至还遭受肢体伤残或是灭顶之灾,这当然可追根溯源至品特的少数族裔身份,也与当代泛滥的种族歧视现象密切相关,疾病隐喻着少数族裔在当代社会的苦难生活.在尼采看来,上帝已经死亡,而存在主义先哲海德格尔则对人的生存目的深感困惑,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失常才是现代人的正常状态,在这些特定认识的影响下,品特在他的戏剧中,展现出众多心理变态的畸形人,他们扭曲了传统的爱情观、亲情观、扭曲了传统*道德观,人们信仰缺失、精神颓废,这是一个极端异化的世界,传统的仁爱宗教观念被消解了.疾病产生于身体,是身体的不正常现象,因而疾病政治其实也是一种身体政治.在宏观政治中,疾病被统治者所利用,在品特的戏剧中发挥了控制、规训、惩罚等功能,持异见者被视为他者,受到迫害、肢体损伤甚至死亡,弱者在国家权力的施行中致病、致死,遭受无情的践踏,疾病展现了不相和谐的国家权力关系.在微观政治中,疾病作为一种话语策略,被患者和非患者双方所利用,或是为了隐藏真实的目的,或是为了结成同盟以争夺生活中的种种利益,演绎出一场场看不见硝烟、却也惊心动魄的微观政治斗争,疾病展现了病态的社会个人关系.在女性政治中,疾病只是作为一种表象存在,病与不病其实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在女性看似喜欢受*的变态心理背后,其实映射出品特时期女性的生存状况.品特在他的剧作中还塑造出满目疮痍、肢体横陈的景象,这是残酷战争的威力与杰作,背后隐藏着作剧作家品特对战争的谴责与痛恨,也隐藏着他内心的伤痛.

第三章主要是对品特戏剧中疾病在构建荒诞诗学方面的功用进行了探讨.“不确定性”,以及“胁迫性”是品特戏剧的两个明显特征,是品特戏剧的核心风格.品特的戏剧不仅仅追求对白的韵律,还往往像诗歌一样只呈现意象,而不解释意象产生的原因.疾病强化了品特的“不确定性”这一戏剧特点,增加了文本的阐释可能.而疾病与生俱来的苦痛感觉,以及它存在的普遍性,再加上品特剧作中的疾病与暴力联姻,往往形成于暴力,同时又因为疾病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强化了品特戏剧的胁迫性.审丑就是审美,对丑的张扬产生了讽刺效果,疾病是人的非正常状态,而荒诞则是社会的不正常状态,对于作为“丑”的疾病的张扬展现了社会的荒诞,助力于品特实现讽刺社会现实的目的.疾病在达成品特的戏剧性、形成戏剧张力上功不可没,戏剧性的生成宣泄了观众的情感,也是剧作家品特对于他者地位的自我宣泄.

文章最后是结语部分.通过研究发现,疾病是剧作家品特对于生活的强烈心理体验,在构建品特的戏剧诗学方面作用显著,是品特戏剧中表现形式最为丰富、象征意义最为广泛、表达力最强、最为活跃的元素之一.而疾病的丰富性、暴力性、政治隐喻性等因素又使得品特的疾病应用在同时代的剧作家中独树一帜,既突出了品特的个人风格,又丰富了荒诞戏剧的建构形式.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疾病既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品特的疾病叙述映衬出社会的现实状况.如果说早期的传统剧作家认为戏剧能够进行道德教化,那么现代剧作家们则认为戏剧能够探寻或是指出人类的复杂性进而治疗自身或观众的心灵疾病,因而,疾病叙述在助力品特抒发自身情感体验的同时,客观上还起到了“揭示病痛、疗救众生”的效用,反映了剧作家高超的艺术技巧及浓浓的人文主义情怀.

第四篇戏剧论文范例:叶芝戏剧文学研究

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1939)作为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受到充分重视,获得世界性赞誉.相比之下,对其戏剧作品的研究较为薄弱.诗歌和戏剧作为不同的文学形式,承载的是其不同的文学理想和情感抒发.叶芝的戏剧创作是象征主义戏剧的实绩之一.他的戏剧理论与梅特林克静态剧理论一样,是象征主义剧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开创了现代主义戏剧思潮的先河.本文以叶氏的戏剧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文本出发,采用历史主义批评、原型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历史及生活背景,探究其戏剧作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色,以期对其戏剧创作全貌做一描述,并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除绪论部分外,全文分为八章.

绪论部分主要论述四个问题:一是本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确定叶芝戏剧研究的价值.二是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分国内研究综述和国外研究综述两个部分,每一部分均包括剧本翻译情况、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趋势分析.三是本文的研究目标和内容.欲对叶芝戏剧的创作轨迹、主题、人物、结构、戏剧性及理论等做出结合文本的分析.四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对本文做一个方法论的归纳,且明确创新之处.

第一章为叶芝戏剧创作的背景.依次对爱尔兰历史概况、文化氛围 mbAlunWen.net及其戏剧概况进行归纳,将叶氏戏剧放到关于社会、历史、文化及艺术的大氛围中去,以便于对其思想和艺术进行溯源,从而更好地把握其特质.创作背景突出了英国和爱尔兰复杂的历史关系和17世纪初之后英国对爱尔兰的文化殖民,这种客观状态促成了叶芝拯救传统文化重塑民族精神的初衷.

第二章为戏剧主题流变.梳理了叶芝三个阶段的思想动向和戏剧创作特点,将其整个戏剧创作分为三个阶段:早期(1885年-1907年),中期(1908年-1922年),晚期(1923年-1939年).在每个时期,其戏剧都有着重表达的主题.早期主要是神话传说主题和民族主义主题.他或者将爱尔兰丰富的民间神话传说直接作为作品的构架,或者在作品中直陈民族主义情绪,统领之的是其彼时浓厚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叶芝希望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实现提高大众民族意识实现民族独立的目的.随着与民族主义者裂痕渐生,他逐渐疏离了激进的民族运动,继续追寻很早就接触到的神秘主义思想,由此进入中期创作,主要探讨神秘思想主题和艺术使命主题.随着时间推移,他的神秘思想已然体系化,形成了关于人格类型、历史规律和宇宙秩序的哲学体系,晚期剧作成为其哲学思想的图解,主要探讨了贵族文明主题和死亡-复活主题.前者表达了其贵族文明将在下一个阶段重临的历史循环观,后者则是作者对生之大限的思考,他的基本观点是生死转化灵魂不灭,并将这一观点植根于原始信仰之中.通过此章,可以勾勒出叶芝戏剧创作的整个过程和思想流变.他在这些主题中表达的观点与其对社会、环境和宇宙的理解息息相关,又总随着后者的变化在变动之中.

第三章论述作品人物.叶芝戏剧人物较少,越到晚期这一特点越明显.随着人物数量逐渐减少,其象征意义愈加增强.其戏剧系列主要塑造了三类人:英雄(以库丘林为代表)、理想女性(以艾玛为代表)和符号化人物.库丘林式英雄,代表了叶芝所崇尚的英雄气质,同时也与所受尼采哲学的影响有关.女性的品质一般比较隐忍,对英雄人物基本是服从的表现,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进行解析,可以看出叶氏对女性的看法,并从其真实生活中对女性的态度得到印证.符号化人物更多是其某些思想观念的形象化,包括象征预言者的符号化人物、象征精神世界的符号化人物及象征生死转化的符号化人物.叶芝正是通过象征方式图解其哲学著作《幻象》中的抽象理念,所以要理解其人物形象必须与《幻象》相结合.

第四章论述作品结构.叶芝戏剧篇幅不长.有限的篇幅里,他对结构的安排经历了一个从有序到无序的过程,打破了常规清晰的戏剧结构范式.结构可分为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前者表现为情节极度弱化,后者表现为场面呈片段式和时空模糊不清.这样的特点决定其戏剧是一种开放式结构,观众可以有多个解读视角,使戏剧营造出多向语义空间的模糊性.非逻辑的开放结构的内在支撑点是神秘主义思想,对世界直觉的理解方式决定了其会采用整体含混的结构形态,而象征正是这一艺术过程中最恰当的思维模式.从戏剧演进过程看,叶芝促使戏剧结构由说明性的方式过渡到了直接表现的方式,对于其后的现代主义戏剧发展有着相当的启发作用.

第五章论述作品的戏剧性.叶芝的戏剧作为诗剧,本身动作性不强,与惯常意义上的“激烈”、“遽然”、“夸张”、“离奇”的“戏剧性”相异,不以事件变化和情节突转见长,属于“抒情”和“情境”戏剧性,而非传统的“动作”与“冲突”的戏剧性.通过人物的诗性语言,去捕捉情绪暗示情感,蕴含着丰富的抒情性.叶氏戏剧不是没有冲突,只是将其内在化,压抑于人物情绪中;看似静态的场面,隐含着深层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此外,在有些戏剧中,作者意图着力通过情境表现出来,更加深入到内在的心灵世界和形而上的人生意义,将很多难以言表的观念准确而丰富地展现出来,使情境走向前台和中心,揭示了很多以往难以表达的主题和内涵.

第六章论述其悲剧精神.叶芝的戏剧几乎全是悲剧,尤其喜好以高贵人物所受到的挫折和灭亡来表现其悲剧情感.主人公在戏剧一开始就处于难以逾越的困境,预言所预示的命运无法改变,无法逃脱它的掌控.在经过种种徒劳的挣扎和努力之后,悲怆而坦然地接受悲剧性困境.虽然必定是失败,但坚强的精神状态、自由的自我意识和坚决的反抗意志才构成生命的意义.叶芝的悲剧精神以人为出发点,是一种人本主义思想,一种现代悲剧精神.作者秉承神秘主义思想,汇通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否认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认为只有直觉可以到达真正深层的生命本体.

第七章论述戏剧理论.作为一位富有独创的剧作家,叶芝有着自成体系的戏剧观,其戏剧理论有一条较为明晰的流变轨迹,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建立神秘象征的民族戏剧以教化大众的理论;中期:寻求象征新方式增强仪式性的摹仿能剧理论;后期:将戏剧作为抽象宇宙哲学和理想模式图解的仪式化戏剧理论.这一发展链条上,戏剧的民族化色彩由浓厚变为淡然,而仪式化痕迹则由隐蔽到彰显,理论和创作相辅相成,理论为创作的导向和纲领,创作是理论的实践和具体化,两者具有一致性的特点.应该说,他的理论贡献绝不仅限于象征主义,还连接了其后的表现主义,并孕育出荒诞派戏剧的某些要素,为其后戏剧的合规律发展指引了方向.

第八章论述叶芝戏剧的接受史.在欧洲,从19世纪80年代末叶芝的戏剧作品发表开始到21世纪,各界的评论随时间呈现出不同特点.变化趋势可以这样归纳:评论的范畴由重内容到重形式,研究的方法由单一到多元,接受的情绪由极端回归理性.叶芝戏剧与日本能剧有很深的渊源,是有鲜明特点的跨文化戏剧实践.他在内容和形式上对能剧进行了积极的借鉴和化用,创造出崭新的戏剧形式.对仪式化、神秘化、象征化、悲剧化的崇尚是叶芝对能剧进行指向性审美注意和目的性选择的出发点.中国对叶芝戏剧的接受高峰集中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在叶芝领导的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直接启发下,中国发起“国剧运动”,回望历史的得失,可以为我们当下的文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第五篇戏剧论文范文格式:情境翻译与翻译情境

本文以“情境”为逻辑起点对戏剧翻译元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全部论证和研究可以概括为一个命题:戏剧翻译是情境翻译和翻译情境,其内在关联是剧本之情与译者之情的契合.


https://www.mbalunwen.net/dajjemi/090804.html

戏剧翻译研究一直未能成功构建系统性的翻译理论体系,主要原因在于,已有戏剧翻译研究过多关注戏剧翻译本体*的研究.只有回归戏剧翻译本体,才有构建戏剧翻译理论体系的可能.同时,本体视域下、严格意义上的戏剧翻译,是戏剧研究、翻译研究和戏剧翻译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基石.

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为假设求证法,在分析论证过程中,使用了文献法、多学科研究法、互证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首先,本文找出了已有戏剧翻译理论和研究中的根本分歧:戏剧翻译的界定是狭义还是广义、戏剧文本特性是文学性还是剧场性、戏剧译者作用是主导者还是从属者.同时,提出解歧方案:应在狭义上界定戏剧翻译、戏剧文本特有的戏剧性既包括文学性又包括剧场性、戏剧译者在戏剧翻译中具有主导作用.其次,本文从已有研究中挖掘出戏剧翻译本体研究路向:以剧本形式和译者心理为研究对象,以戏剧翻译的“本质”和“本源”为研究切入点;并提出理论假设:戏剧翻译的元问题是情境翻译和翻译情境,情境翻译是戏剧翻译的本质,翻译情境是戏剧翻译的本源.

在本论文的主体部分,我们从戏剧情境本体论和译者心理学两个维度,结合现象学美学、语言哲学和文艺心理学等领域的成果和方法,对戏剧翻译元问题中的本质和本源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证.在论证过程中,阐述了情境翻译和翻译情境的具体内涵、作用和意义,并结合具体文本对情境翻译和翻译情境进行了分析.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情境翻译指把源文本的戏剧情境在译本中再现出来,戏剧情境是戏剧翻译同一的标准;翻译情境指译者的内心情境,是戏剧翻译发生的情感动力,翻译情境蕴含于译本中,是译文具有差异性的根本原因.在对“情境翻译是戏剧翻译本质”进行论证时,侧重译本的生成过程,由翻译过程顺向推导出论题的合理性;在对“翻译情境是戏剧翻译本源”进行论证时,侧重译本的心理蕴含,由译本和源文本、译本和译本之间的比较分析,逆向推导出论题的合理性.

一方面,本文对情境翻译展开全面分析论证,扼要阐述了谭霈生提出的戏剧情境本体论,在引入戏剧翻译时,对其内涵进行了补充,认为心灵意向性借助语言指向戏剧情境.本文指出,情境是衡量译本和源文本具有同一性的标准,以情境为戏剧翻译单位可以保证译本和源文本具有同一性.本文以英加登作品层次说、戏剧意象思维和诗化语言观为理论依据,把戏剧情境分为三个层次:语言层、意象层和意蕴层,把握住这三个层次可以更有效地理解所译剧本的形式和意义.戏剧翻译诗学关注戏剧形式的翻译.在戏剧翻译表达阶段,本文提出了情境言表述、象表述和情显现的同一,这些同一具体化为诗性标记的同一.

另一方面,本文对翻译情境进行索隐式分析论证.本文提出的翻译情境指译者的心理情境.依据“人是翻译的根基”观点,确立翻译情境为戏剧翻译本源,解答戏剧翻译从何而来(from)和依何而来(by)这个“本源”问题.本文从心理学角度,把译者必然进入的翻译情境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次,指出翻译情境对戏剧翻译具有本体意义.本文认为,在翻译过程中,正是翻译情境超越译者的愿望和行动与译者一起发生.然后详细论述了翻译情境中译者无意识的本源性表现:译者翻译移情、情境翻译和翻译情境的同构与张力、译本的心理蕴含.从言表述、象表述和情显现三个方面分析了翻译情境对戏剧翻译的隐性影响.在翻译情境对戏剧翻译的显性影响中,回答了戏剧翻译为何要20年一重译的谜题.因译本语言老化,翻译情境的异质性压倒了源文本和译本中戏剧情境的同一性,源文本需要新的语言质料来重构译本中的戏剧情境.最后提出戏剧译者的任务:确立戏剧翻译观、自觉研习戏剧理论与剧作、翻译移情与译笔中立的平衡、译者爱与责任的合一.

对情境翻译和翻译情境进行分析论证后,本文确定理论假设成立,即:戏剧翻译元问题由情境翻译和翻译情境构成,其中情境翻译是戏剧翻译的本质,翻译情境是戏剧翻译的本源,其内在关联在于剧本之情和译者之情的契合.这一研究结果可被反复验证.本文还界定了可以谈论戏剧翻译的术语,如:戏剧翻译、元问题、情境翻译、翻译情境、同一性、差异性、意象、情境虚实、情境节奏等.以情境为尺度,不仅可以回答“戏剧翻译是什么”和“戏剧翻译如何是”这两个最根本的问题,还可以解决其它一直缠绕不清的问题,如:戏剧翻译对象的确定、戏剧翻译质量评价标准、戏剧译者的作用等.

戏剧翻译元问题的解决不仅是戏剧翻译理论构建的逻辑起点,而且在实践上会促使更多严格意义上翻译作品的诞生.戏剧翻译元问题是戏剧翻译研究的首要问题,内含着整个戏剧翻译现象的内在矛盾和秘密.因戏剧翻译元问题的解决,本学科中其他一系列理论问题也就有所归依.所以对戏剧翻译元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本体论意义,还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戏剧论文范文资料.

戏剧引用文献:

[1] 关于戏剧表演的论文题目 戏剧表演论文标题怎么定
[2] 最新戏剧戏曲论文选题参考 戏剧戏曲论文标题怎样定
[3] 容易写的戏剧影视文学论文选题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论文题目怎样拟
《戏剧论文范文参考 戏剧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戏剧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