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老人护理论文范文参考 老人护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老人护理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8

老人护理论文范文

老人护理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老人护理论文范文参考: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模式构建研究
  2. 第二篇老人护理论文样文:和谐社会视域下中国城市居家养老研究
  3. 第三篇老人护理论文范文模板:日本护理保险制度及其对上海的启示
  4. 第四篇老人护理论文范例:中国城市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5. 第五篇老人护理论文范文格式: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建研究

★本文收集了100篇免费老人护理论文范文,都是免费优秀的相关论文范文,可以做为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以及职称论文写作相关范文格式模板参考文献,【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老人护理论文范文参考: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模式构建研究

伴随着高龄化和长寿不健康的特征,我国的人口快速走向老龄化.截至2012年12月,60岁及以上和65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已分别占总人口的14.33%、9.40%,8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占总人口的0.58%.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60%-70%的有慢性病史,15%的患有严重疾病,伤残率是总人口伤残率的3.6倍.《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发布的数据称,截至2013年,我国的失能老人已超过3700万,并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到2020年,失能、半失能老人将突破4600万.由此可见,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问题十分严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需求不断增加并且日益呈现多样性特征.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问题,在先后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国办发[2006]6号)、《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2011—2015)》(国办发[2011]60号)、《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等文件中,反复强调失能、半失能老人照料和护理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发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业务,并提出根据实际情况对开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服务的机构给予政策扶持.然而,由于起步晚、时间短、发展慢,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有成熟的长期照护模式,对于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相关论述也仅仅散见于政府的养老服务文件中.现有的居家照护、社区照护、机构照护等长期照护供给方式无法完全同失能老人的需求匹配,不但造成大量长期照护资源的浪费,而且无法完全满足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需求.在上述背景下,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问题,不但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而且很大程度上决定政府养老事业的成败,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目前我国关于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模式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使用的研究方法大多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性分析或对理论的宏观概括性分析,侧重于讨论某种模式的供需现状及存在问题、介绍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等.关于如何处理家庭照护这一传统照护方式与其它社会化照护方式之间的关系,如何定位长期照护的不同责任主体等方面的研究较少,从整体上研究如何通过构建长期照护模式满足失能老人多样性需求的文献更为鲜见.鉴于此,本文以构建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模式为目的,从梳理长期照护模式在我国的发展演进历程入手,以分析失能老人的需求与长期照护模式之间的关系为逻辑起点,首先,阐述了不同类别失能老人对长期照护的一般性需求和特殊性需求;通过PEST方法和SWOT方法,分析了现有不同长期照护方式的微观特征及其所处的宏观环境,并同失能老人的多元化需求进行匹配分析.然后,建立有序probit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调查问卷所得相关数据,研究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模式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总结并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长期照护模式的经验,依据需要理论、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公平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及理性选择理论等基础理论,本着“既能够满足失能老人希望在家照护的意愿,又能满足他们多样性照护需求”的原则,提出构建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模式的基本思路,构建以失能老人需求意愿为基础的长期照护模式,并利用北京大学提供的CLHLS 2008年和2011年微观面板数据,通过建立转移概率矩阵,追踪老年人的健康状态转移状况,结合预测的2013年中国老年人口数据对比分析构建前后长期照护模式需要的机构床位数量,论证了模式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我国构建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模式的政策性建议.本文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第一,失能老人群体内部具有整体性和个性化的特征,对长期照护模式的需求也呈现出相似点和异质性.从整体上看,绝大部分失能老人希望在家里或自已熟悉的社区接受长期照护,除非万不得已,很少有失能老人主动愿意去长期照护机构.以身体失能程度、家庭照护的状况以及患病情况作为分类标准,将失能老人分类后进一步分析发现,单纯的家庭照护、居家照护、社区照护、机构照护方式均无法满足失能老人的多样性长期照护需求.一是对于家庭照护来说,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实施的人口政策,加之改革开放后社会流动的不断加速,家庭在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中的功能日趋弱化.二是对于居家照护来说,其建立初衷是保证失能老人既能够享受家庭带来的精神慰藉,又能够得到专业人员提供的长期照护,减轻家庭照护者的负担,提高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质量和效率.现实中却由于内容缺乏针对性、缺失医疗康复护理功能等原因,居家照护无法为患病的失能老人提供长期照护,而且对家庭照护的替代作用非常有限,很多情况下家庭照护者依然承担大量的照护任务,甚至仍是照护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三是对于社区照护来说,也存在同居家照护类似的问题,无法为居家照护提供充分而且高质量的服务供给保障,无法满足居家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需求,从而无法真正实现其依托功能.四是对于机构照护来说,它能够为失能老人提供专业化、系统化的长期照护,但却由于存在缺乏精神慰藉、收费过高、有悖中国人的传统家庭情结以及供需结构失衡等问题,仍然得不到失能老人的亲睐.由此可见,单独依赖任何一种长期照护方式均无法满足所有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需求,构建一个兼具整体性和个性化的长期照护模式势在必行.第二,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模式需求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失能老人自身具备的客观条件和他们对客观环境的评估.失能老人的性别、婚姻状况、身体状况、居住状况显著影响他们的长期照护模式需求,女性、有配偶的失能老人、身体状况较好、非独居的失能老人,更倾向于选择与家庭及子女联系密切的长期照护方式;二是对不同长期照护模式的了解程度和态度.对于大部分失能老人来说,他们对居家照护、社区照护、机构照护的了解越客观,评价越高,越有可能选择这几种模式补充甚至是替代日趋弱化的家庭照护;三是选择长期照护模式时感受到的外界压力.失能老人本人、他们的子女、邻居和朋友越不排斥他们入住长期照护机构,他们越有可能选择与家庭及子女联系不密切的长期照护方式.第三,梳理与研究香港地区、台湾地区、日本和美国的长期照护模式后发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长期照护模式起步早,发展成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相比之下,我国大陆地区尚未有成熟的长期照护模式,已有的长期照护方式在发展中存在理念不清晰、设计不合理、配套支持不充分以及专业性缺乏等问题.由此得到以下启示:构建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模式时,应当在充分考虑国情的前提下,注重长期照护理念、立法保障、多元化长期照护主体的参与方式及其相互关系定位等方面问题.第四,以尊重失能老人的需求意愿为出发点,本着系统性、权利性、公平性、选择性以及渐进性的原则,构建了一个既能够满足失能老人希望在家照护的意愿,又能满足他们多样性需求的长期照护模式.该模式以家庭照护为核心,居家照护为基础,社区照护为依托,机构照护为支撑,家庭病床为补充,具体包括8种实现方式:家庭照护、居家照护、社区照护、养老院、家庭照护和家庭病床的结合、居家照护和家庭病床的结合、社区照护和家庭病床的结合以及护理院.其中,家庭照护对应的是不需要医疗护理且有充足家庭照护资源的失能老人;居家照护主要适用于处于轻度、中度失能,不需要医疗服务,并且没有充足家庭照护资源的老人;社区照护主要适用于处于轻度、中度失能,不需要医疗服务,并且家庭照护资源匮乏的老人;养老院主要是为重度失能、家庭照护资源匮乏并且不需要复杂医疗照护的老人提供长期照护;家庭照护和家庭病床相结合主要针对需要简单医疗护理且有充足家庭照护资源的失能老人;居家照护和家庭病床相结合主要适合于轻度、中度失能,家庭照护资源不足并且需要简单医疗护理的老人;社区照护和家庭病床相结合主要是为轻度、中度失能,家庭照护资源匮乏并且需要简单医疗护理的老人提供长期照护;护理院主要针对重度失能并且需要系统复杂医疗护理的老人.第五,以失能老人需求意愿为基础的长期照护模式具有可行性,能够有效缓解未来失能老人增加、家庭照护人员减少给养老院和护理院带来的长期照护床位供给压力.根据相关测算,该长期照护模式可以使养老院和护理院的床位供给压力减少约75%.而且,本模式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尊重失能老人的需求意愿,并且秉持了“持续照护”的理念;同时,遵循家庭优先的原则,尽可能地减少由于居住环境的改变给失能老人带来的不便,最大限度地保持老人和亲人、邻居朋友之间的交流,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他们的精神孤独.在实践中,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模式功能的有效发挥需要同长期照护系统中其它组成部分协调配合,因此,需要通过重新诠释并且宣传孝文化,促进传统文化观念与现实国情协调;同时,还需要完善政策、法律、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丰富长期照护内容,提供人才和物质保障,形成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长期照护供需协调之间的良性互动,唯有此,才能真正实现模式设计的初衷.


https://www.mbalunwen.net/dajjemi/085554.html

第二篇老人护理论文样文:和谐社会视域下中国城市居家养老研究

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任何一种单一的养老方式都不能满足老人养老的需求,需要建立家庭、社区、政府、非营利组织共同支撑的养老保障网络——居家养老,它是一种顺应福利多元化趋势的养老方式.发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正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解决养老问题的共识.

第1章,中国城市居家养老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居家养老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是近十年的事情,它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社区照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社会化福利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到目前为止,居家养老的概念还没有统一起来,有场所论、主辅论等五种观点,为大多数人所认可地为“主辅论”.居家养老的内容包括:物质帮助、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医疗保健等.居家养老特征主要有:养老功能全方位性、多元性、社区性、方便性.

第2章,中国城市居家养老主体的地位与功能.居家养老的主体有家庭、社区、非营利组织、政府.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细胞,是社会福利的原始提供者;社区既可满足老人在家养老的愿望,又能弥补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的不足;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是通过政府向非营利组织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非营利组织提供养老服务来实现的,非营利组织起到桥梁作用;政府在居家养老中发挥主导作用.

第3章,中国城市居家养老典型分析.中国的居家养老主要有三种典型方式,分别是大连的居家养老院、上海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宁波的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中国的居家养老存在服务项目少、内容简单、资金缺乏、功能设置不合理、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居家养老需要政府大力支持、社会参与、服务专业化,以及提供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

第4章,英国、日本的居家养老.英国、日本特别重视家庭的养老功能,英国主要采用社区照顾的方式,为老年人和社会需要援助的人提供适当的社区照顾和支援,从而使这些人在自己熟悉的家中和社区环境中过独立、正常的生活;日本制定护理保险法强化居家养老护理服务,服务内容多达142页,分别有居家上门服务、短时托付服务、长期照顾服务、健康指导服务.

第5章,构建中国城市居家养老体系.中国城市和谐居家养老体系包括:政府、社区、家庭、非营利组织等多种主体,在居家养老中,需要政府科学掌舵、社区积极服务、非营利组织大力合作、家庭履行义务.居家养老应遵循:实用性、多元性、以人为本、法制原则.居家养老所要达到的目标: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第三篇老人护理论文范文模板:日本护理保险制度及其对上海的启示

21世纪全球许多国家都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所带来的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家庭观念和文化因素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何在享受社会进步所带来正面因素的同时,积极应对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对老年人自身及其家庭,以及社会所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面对的严峻问题.

日本自1970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后,老年人口系数由7.1%上升到2005年的20.2%,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2576万人,据预测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在2042年将达到峰值,为3863万人,到2055年老年人口比例将为40.5%,约2.5个日本人中就有1位老人.面对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日本政府以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为突破口展开了社会保障基础体制的改革,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家庭护理照料功能缺失而造成的“护理地狱”的社会性问题以及老年人“社会性入院”而造成的国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巨额财政赤字问题.经过8年来的制度运作,虽然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社会性的老年人护理问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保险基金赤字扩大化趋势及由此带来的沉重财政负担,但是从遗留的问题来看,制度本身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究竟这样的制度出台以及相应的制度运作能够为我们提供何种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本论文通过三部分的内容进行阐述和说明,其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为日本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及改革.结合日本社会福利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走向,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层面,对日本建立护理保险制度的思想和制度基础,以及制度建立的背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老人护理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老人护理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5000字专科论文、5000字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老人护理专业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老人护理论文范文选题

第二部分为日本护理保险制度的反思与启示.通过考察日本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的运行状况及问题所在,解析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反思日本运用现收现付资金筹集模式的社会保险方式运作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剖析了日本护理保险制度的“得”与“失”.

第三部分为上海构建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分析及研究结论.结合上海人口老龄化的变化趋势,分析上海老年护理照料的需求与供给的矛盾状况,并通过上海与日本的比较分析后得出上海目前暂不具备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的条件,可以通过长短结合来完善上海老年护理照料体系.

本研究虽然在查阅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整理和分析,也针对上海的城镇老人的护理照料问题作了粗浅的讨论,但老年护理照料体系的构筑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政府、企业、个人等多方因素和多方利益的复杂难题,还需要在今后做更具体、更细致、更合理的深入研究.

第四篇老人护理论文范例:中国城市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联合国的统计指标规定,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就称为人口老龄化.早在1965年,法国就率先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是全世界第一个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国家.继法国之后,世界上众多发达国家先后步入老龄化社会.如今,人口老龄化已逐渐成为全球性问题,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人口老龄化的困扰和影响.

自1999年起,我国也步入了老龄化社会.截止到2009年底,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了1.67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2.5%.其中,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已达1899万,失能老人1036万,半失能老人2123万,他们都不同程度地需要社会为其提供照料服务.中国的老龄化呈现出不断加快增长的趋势,高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空巢老人队伍庞大.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尚不发达,或者说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出现的,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同时,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地区间不平衡等特点十分明显.

《2006年世界卫生报告》指出:中国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为男性70岁、女性74岁,人均寿命72岁.然而,我国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卫生部的相关统计资料显示,老年人群中60%-70%有慢性病史,平均每位老人患2-3种疾病,60岁以上的老年人慢性疾病的患病率是总人口患病率的3.2倍,患病天数是一般人群的2.2倍,伤残率是总人口伤残率的3.6倍.

虽然,中国老年人的平均寿命延长了,但是,大多数老年人需要不同程度的护理服务,一些老年人的晚年是在身体不健康的状况下度过的.据测算,平均每位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的照料与医疗成本开支约为65至74岁老人的14倍多.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有养老服务需求的老年人口也越来越多,并且几乎呈几何级数增长.我国《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的意见》里明确指出:支持发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服务业务,支持兴办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性质的医疗机构,鼓励医疗机构开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服务.根据实际情况,对开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服务的机构按规定给予政策扶持.然而,由于我国老年护理事业起步较晚,老年医疗保健体系还很不完善,也没有建立起一个科学的养老服务体系.我国的养老服务在制度上和现实中面临着双重困境.

人口老龄化及老年人服务缺失是现阶段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在这一现实背景下,研究如何建立一个结构完善、功能齐全、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的养老服务体系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正是在这样的情景下,本文在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大连这一具有老龄化特征,而且在目前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比较完善的城市为调查分析样本,对城市居民的养老服务意愿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从现实层面解析了大连市的养老服务体系.基于上述研究和分析,结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实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设计了我国城市养老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发展战略.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1)对中国养老服务模式的演进历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通过对调查样本的统计分析,深化了对影响城市居民养老服务意愿的关键因素的认识.(2)提出了构建“适度普惠型”城市养老服务体系的理念,并且认为,“适度普惠型”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应当能够确保老年人享受养老服务的自立性、普遍性、权利性、公平性和选择性.(3)将家庭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依托社区开展的各种养老服务进行系统整合,构建了*城市养老服务体系的多维视角;设计了养老社会服务的援助网络模式,改变了以往多数研究只关注其中一个方面的单向性研究思路.(4)根据调查数据及国家相关战略,提出了我国城市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目标,即在适度普惠的基础上,由基本保障型养老服务体系→服务型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型养老服务体系.本文认为,我国“适度普惠型”城市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应分为三个阶段:2011—-2015年为“基本保障型”养老服务体系发展阶段,2016—-2020年为“全面服务型”养老服务体系发展阶段,2021—-2050年为“快速发展型”养老服务体系发展阶段.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最终使我国的老年群体能够享受到社会化、产业化、网络化和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使老年人能够过上具有较高质量的、体面的老年生活.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适度普惠型”城市养老服务体系追求的是“适度普惠”,养老服务的提供者包括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一方面,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政府的财力物力有限,还不能实现国家统包统揽的高福利,在政府提供基础性养老服务的同时,还需要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的广泛参与.另一方面,国家统包统揽的提供方式由于排斥了竞争性,会导致服务供给的低效率.养老服务体系是适度普惠的,更应该是高效率的.政府是基础性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政府可以通过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基础性的养老服务.非政府组织主要包括社区、企业、家庭、个人、各类社会组织等,在市场机制下,主要提供可供选择的养老服务,同时,还提供部分基础性的服务.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同时作为养老服务的提供者,实际上体现的是政府与市场的分工,可以避免单纯由政府提供服务的高成本和低效率,也能够使非政府组织在养老服务提供的过程中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达到政府与市场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目的.同时,我国城市养老服务体系的健康运行需要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支持.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法制环境,一些养老服务制度将难以有效运行.

作为一种具有竞争性的公共物品,城市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然而,也有许多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深入研究.

第五篇老人护理论文范文格式: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建研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持续改善,人类的平均预期寿命在延长,从1950年延长了20年,达到66岁,预计到2050年将再延长10年.而人口政策的实施和生育观念的转变,导致婴儿出生率下降,使得老年人口在整个人口中的比例不断提高,人口结构趋向老龄化、高龄化.到205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将从6亿增至近20亿,所占总人口比例预计增加一倍,从10%增至21%.联合国对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有关的问题非常关注,199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老年人原则》,明确规定了照顾原则,即老年人的健康要在既合乎人道又安全可靠的环境中得到保护和康复,指出老年人享有照顾和社会支助的权利;2002年在马德里举行的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上,决定通过了《2002年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要求世界各国必须将老龄问题和老年人的关切纳入国家发展框架和消除贫困战略的主流,积极应对21世纪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机会和挑战,将创新方案、募集资金和发展必要的人力资源同时进行,建立起正规和非正规的社会支助制度,加强家庭成员在家庭内照顾老年人的能力,不断提高老龄健康和福祉以及确保有利和支助性的环境.

2006年我国老龄办发布《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还表现出两个显著特征:一是老年人口抚养比提高.200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对老人赡养比为15.6%,预计到2050年上升为48.49%.如果再加上对幼年子女的抚养,劳动年龄人口的总抚养比上升得更为迅速,2050年达到76.8%,人口老龄化将使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负担日益沉重;二是高龄化趋势明显.到2050年,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448万,占老年人口的21.78%.中国高龄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很快,重度老龄化和高龄化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赡养老年人所面临的困难越来越来严重.为应对老龄化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2006年国家先后出台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两个纲要性文件,对加速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我国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难题提出重要规划设计.

当前,我国家庭结构因社会工业化、都市化和生育率的下降而产生变化,由传统大家庭转变为以经济为主的核心家庭,家庭结构朝向垂直发展,平均子女数量减少,将无法像过去那样集合多数子女的力量,承担起老年人口经济及照顾上的问题.未来老年人口的生活照料问题已无法完全由家庭来承担,且传统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安全网络,已经失去了保障老人的功能.据此,老年人口的护理需求性风险已无法完全由家庭来负担,也非市场所能适当提供,老年人口的长期护理需求正在由个体风险演化为整体性社会风险,亟需政府调配国家资源,凝聚整体社会共识,实施长期护理保障的制度化发展,以此协助传统家庭护理功能的发挥,乃至扩展长期护理服务的供给主体.按照联合国的标准,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较早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为解决老年人口的护理需求问题,帮助老年人筹集足额的护理购买资金,避免家庭及个人因支付护理费用而背上沉重的经济精神负担,切实保障老年人能够幸福地安度晚年,并在很大程度上力求缓解国民对公共福利需求的压力,降低政府对长期护理成本的财政支出,这些国家纷纷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到20世纪中期,长期护理保险(Long-term Care Insurance,简称LTCI)制度作为解决老年人口护理问题的有效措施应运而生,该制度利用保险原理筹集护理资金,加快了护理产业的专业化发展,化解了老年人口长期护理难题.德国、日本采用社会保险运作模式,由保险费作为长期护理的资金来源.其中,德国强制全民进行保险,保费由保险对象和雇主共同分摊;日本保障四十岁以上的民众,保费由政府、雇主及保险对象共同分摊.美国的长期护理服务由Medicare、Medicaid、美国老年人法方案及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等多个体系加以供给,而Medicare、Medicaid、美国老年人法方案属于公共福利政策,政府负担全部费用,但其保障未能涵盖全体国民;因而于19世纪80年代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兴起,目的在于保护个人免于庞大的长期护理支出而产生的生活危机以及满足民众多样化的护理需求,其费用完全按照保险原理运作.

比较而言,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速度快于发达国家,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其老龄化的显著特点是未富先老,人均收入刚过1000美元,而农村老年人在经济上可谓两手空空,同时我国农村老年人口的比重又大,因此此种经济、人口形势与日益加重的护理费用形成强烈反差,极易构成个人及其家庭的沉重经济和精神负担,对整体社会、经济、政治结构产生重大而长远的影响.因而我国必须对老年人口长期护理服务所引发的财务问题,及早因应和规划,构建起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体系,在保障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同时,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国家的和谐稳定.本文首先介绍长期护理的概念、长期护理保险的基本理论及保障内容,分析了长期护理保险与健康保险、养老保险及残疾收入保险的区别和联系,阐明长期护理保险是专为分摊老年人口护理风险而设置的保险计划;其次,本文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从效用最大化的视角出发,借鉴保险需求的理论模型,通过对影响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多因素分析,构建出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理论模型—三世代模型;第三,分析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实践经验,对其实施背景、运营模式、保障内容、监管政策、税收优惠以及发展前景进行了比较分析,寻找各国策略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第四,利用人口统计学、卫生经济学、精算学等理论,从宏观角度分析了我国老年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趋势,并按照2004年我国国家统计局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的抽样调查数据和美国、德国、日本的老年长期护理体系标准,通过建立人口模型、数理模型来预测我国老年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趋势及总体费用支出,指出我国应基于老年人口多、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的基本国情,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长期护理发展模式;最后,本文在国际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并考虑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政府财政实力,主张国家应积极借助保险的方式来筹集护理资金,采用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并行的模式,有社会保险提供最基本的、必要的长期护理服务或其费用支出,并对这种长期护理进行全民强制保险,而商业性护理保险用于满足民众对护理的多样化和多层次需求.

此文是一篇老人护理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老人护理引用文献:

[1] 老人护理方面论文题目 老人护理专业论文题目怎样拟
[2] 新颖的老人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老人护理期刊参考文献哪里找
[3] 老人护理论文提纲格式 老人护理论文提纲如何写
《老人护理论文范文参考 老人护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老人护理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