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金融经济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金融经济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金融经济教育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30

金融经济教育论文范文

金融经济教育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金融经济教育论文范文参考: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研究
  2. 第二篇金融经济教育论文样文: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比较研究
  3. 第三篇金融经济教育论文范文模板:陕西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研究
  4. 第四篇金融经济教育论文范例:金融消费者保护理论研究
  5. 第五篇金融经济教育论文范文格式:农村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研究

★100篇免费金融经济教育论文范文,为你的写作提供相关参考,可用于金融经济教育方向的硕士论文和本科论文写作参考研究,每一篇都是经典优秀的范文格式模板,【赶紧阅读吧!】

第一篇金融经济教育论文范文参考: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研究

论文以劳动分工理论为基础,从金融发展、劳动分工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中论证了金融的劳动分工促进功能,建立了基于劳动分工的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决定模型,以此为基础,从中国金融发展的“省际”差异、“东、中、西部”差异和“八大经济区域”差异的“三维视角”全面揭示了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现实状况与生成机理,进一步对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机制与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变动特征进行了理论论证,并对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变动趋势与波动规律进行了实证考察.然后从效率差距与社会风险防范的角度,建立了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调控的基本模型,提出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调控的政策建议.

1.研究结论

(1)金融通过促进劳动分工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是金融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在一个有货币的经济系统中,商品交易效率和金融交易效率共同对分工演进与经济增长产生制约.但银行贷款效率提高对劳动分工与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二重性.在商品交易效率足够高的条件下,银行贷款效率与劳动分工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银行贷款效率的提高显著地促进了劳动分工与经济增长,在商品交易效率极低的环境里,银行贷款效率的提高对劳动分工与经济增长的正面推动作用并不显著.但因民间金融的作用,商品交易效率提高对劳动分工和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具有二重性.在银行贷款效率极低时,民间金融对正规金融产生替代效应,商品交易效率的提高同样能促进分工演进与经济增长,在贵州、青海、宁夏等正规金融发展落后的地区,民间金融对劳动分工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2)从劳动分工的视角来看,商品交易效率、金融交易效率、投资品的生产弹性系数、人均受教育年限、社会福利水平等因素共同制约着区域金融的发展.理论模型显示,从劳动分工的视角来看,一个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受到学习成本、投资品的生产弹性系数、投资品生产上的专业化经济程度、创新的激励水平、商品交易效率、金融交易效率、主观贴现率等七个因素的影响.这七个因素又可以归结为五个要素:商品交易效率、金融交易效率、投资品的生产弹性系数、人均受教育年限和社会福利水平.基于1992-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面板单位根与面板协整分析发现,金融发展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商品交易效率、金融交易效率、投资品的生产弹性系数、人均受教育年限之间具有稳定的协整关系.但在省际视角、东中西部视角和八大经济区域视角下,各变量的回归系数有明显差异,各变量对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贡献度具有差异.

(3)1992-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增长态势.论文借鉴了Zhang Jun、Guanghua Wan和Yu Jin(2007)的基于回归方程调整的方法从省际视角、东中西部视角和八大经济区域视角对区域金融发展水平进行了度量.根据省际区域金融发展水平来看,1992-2004年,中国金融发展水平总体上处于增长状态,1992年28个省市区金融发展水平的平均值为0.7246,2004年为1.0469.根据东、中、西部金融发展水平来看,1992-1997年,东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又略高于西部地区.1998-2004年,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显著高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又高于中部地区.2004年,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为1.1513,西部地区为0.9832,中部地区为0.8951.根据八大经济区域的情况来看,沿海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2004年,南部沿海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为1.2329,居第一位,东部沿海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为1.2260,居第二位.长江中游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为0.6864,居末位.从金融发展水平提高的速度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居第一位,2004年在1992年的基础上增长了108.73%,金融发展水平提高速度最慢的是东北地区,2004年在1992年的基础上只增长了6.15%.

(4)1978-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呈现“U”字型特征,1992年后,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呈现明显上升势头.论文从省际视角、东中西部视角和八大经济区域的“三维视角”度量了1978-2004年的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状况.发现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呈现“U”字型特征.从省际视角来看,在1992年后,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呈现明显上升势头.从东中西部和八大经济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分解结果来看,区域间金融发展差异占有重要地位.1992-2004年,八大经济区域间的金融发展差异占总差异的比例为35.78%,东中西部地区间的金融发展差异占总差异的比例为25.76%.尽管东中西部地区间和八大经济区域间金融发展差异在总差异中具有重要影响,但东中西部区域内和八大经济区域内金融发展差异依然是主体.

(5)1992-2004年,导致区域间金融发展差异的第一重要原因是各区域之间经济地理条件和国家制度倾斜等方面的差异,第二重要的原因是各区域之间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差异.论文以基于劳动分工理论的区域金融发展模型和回归方程为基础,用夏普里值(Shapley value)分解法对中国省际区域金融发展差异、东中西部区域间金融发展差异和八大经济区域间金融发展差异进行了分解,从计量层面分析了1992-2004年“三种视角”下的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形成的原因.研究发现,各因素在“三种视角”下的贡献率虽然有差异,但各因素的影响趋势具有相似性.各区域之间经济地理条件和国家制度倾斜等方面的差异是形成区域间金融发展差异的首要原因,由于先行优势和试点效应,在金融改革活跃时期,这种影响更加显著.第二重要的因素是各区域之间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差异.同时,各区域之间商品交易效率、金融交易效率与社会福利水平的差异对区域间金融发展差异也有显著影响.但在三种视角下的贡献率及排名有差异.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商品交易效率与金融交易效率的内涵十分丰富,本文选择的替代指标可能过于简单,因此分解结果可能低估了二者对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贡献.但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来测度市场的交易效率.

(6)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变动路径近似于“草帽”型,1978-2004年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U”字型特征并不是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变动的全程特征,而只是一个局部特征.论文以基于劳动分工理论的区域金融发展模型为基础,从决定金融发展的生产者受教育程度、社会福利水平、商品交易效率、金融交易效率和政府政策干预等因素出发,论证了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机制.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可能呈现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直接政策干预期,第二阶段是市场化的趋异期,第三阶段是市场化的趋同期,第四阶段是效率差异稳定期.在对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变动态势的实证分析中发现,1978-2004年,三种视角下的区域金融发展差异显示的是“U”字型特征,与理论分析的“草帽”型特征不相符合.但从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角度来看,“U”字型特征并不是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变动的全程特征,而只是其中的一个局部特征.

(7)1992-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呈现加速扩张的态势.论文运用剩余法和Hodrick Prescott滤波方法对1992-2004年省际金融发展差异的泰尔指数时间序列进行了分解.结果发现,在1992-2004年,每增长1年,省际金融发展差异的泰尔指数的增长率会大约提高0.0004,因此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呈现加速扩张的态势.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区域金融发展极有可能依然处于趋异的状态,如果不进行政策调整与控制,在短期内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不会走向收敛.1992-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也具有波动性,从循环变动的走势图中可以找到两个峰,一个峰在1994年,第二个峰在2003年.两峰之间的距离是9年.由于没有出现轮回,还不能明确判定出其循环周期就是9年.仅根据图形来看,其是否具有稳定的循环特征也无法确定.田霖(2006)对省际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循环周期也进行过测定,其结果是8-9年.因此本文的结果与之是相近的.但本文测定的循环变动是在遵循一定长期趋势下的循环波动,是一种短期现象.

(8)根据目前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运行态势来看,有必要对区域金融发展差异进行适当调控.目前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处于市场化的趋异期,区域金融发展差异正以加速态势进行扩张,如不加以控制,可能会突破“陀螺空间”,增加社会经济的安全隐患,引发社会风险.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区域金融发展差异调控的同时,要促进区域金融发展的总体水平提高,要将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尽量维持在“陀螺空间”边界线与金融发展可能性边界线和效率差异线的三线交汇点上.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调控范式可以是自上而下的范式,也可以是自下而上的范式,但两种范式各有优缺点,理想的范式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有机结合的范式.

2.主要创新

(1)论文在回顾劳动分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基于劳动分工的金融交易效率模型,揭示了金融发展、劳动分工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论证了金融的劳动分工促进功能,从劳动分工的视角揭示了金融影响经济增长的方式与条件,深化了对金融影响经济增长内在机制的认识.

(2)突破了金融发展理论中的机构分析范式与结构分析范式,突出交易范式分析和功能范式分析,建立了一个基于劳动分工的、涵盖教育和创新的金融发展模型,为理解金融发展水平的决定机制提供了规范的分析框架,为探索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原因、研究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变动规律以及区域金融调控机制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3)基于劳动分工理论,从中国金融发展的“省际”差异、“东、中、西部”差异和“八大经济区域”差异的“三维视角”,运用Shapley value分解法,对区域金融发展差异进行了分解,从计量层面揭示了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生成机理,将对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原因的研究从一般的描述性分析推向了计量分析.

(4)以基于劳动分工的金融发展水平的决定模型为基础,对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机制进行了开拓性的理论研究,并对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变动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论证了发展中国家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变动可能呈现的“草帽”型特征,而目前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表现的“U”型特征只不过是市场化趋异期的片断特征,不是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全程特征.

3.政策建议

(1)要充分重视金融的劳动分工促进功能,缩小区域金融功能差异.国家要运用灵活多样的金融调控手段,以劳动分工促进为导向,将金融体系的资金配置到能够最大限度促进区域劳动分工的领域.特别是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改造传统小农经济,深化农村社会分工,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组织化程度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当前迫切需要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的分工促进功能,提高农村金融的运行效率,要将农村金融的资金主要配置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升级、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同时要合理疏导和规范民间金融的发展.在正规金融发展落后的地区,民间金融会对正规金融产生替代效应,从而对劳动分工与经济增长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民间金融交易效率受到政府管制态度的影响,政府应当采取合理、规范的手段来发展民间金融,而不能片面地进行打压,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区域,要充分尊重民间金融的主体地位.


https://www.mbalunwen.net/dajjemi/084776.html

(2)构建动态的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机制,缩小金融发展条件差异.第一,应当逐渐调整国家的金融经济发展战略,在着力推进发达区域金融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要兼顾落后区域的金融经济的发展,不能让金融发展差异超越“陀螺空间”.在国家总体目标效率不降低的条件下,要给予落后区域更多的倾斜政策,要适当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尤其是中部地区,在1992-2004年,因为享受政策的倾斜十分有限,金融约束更加严重,应当受到政策层面的足够重视.第二,根据国家“分步走”的发展战略,要逐步将发展重心向落后区域进行转移,促进“跨时公平”,从动态上给予各地区平等的金融发展条件.第三,要加强区域金融发展的政策协调,促进区域金融合作,建立发达区域对落后区域的金融反哺机制.第四,在货币金融政策的执行中,要充分考虑各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性,打造区域货币政策运行平台,建立有效的、具有区域针对性的区域货币政策的调控机制,实施有差别的区域金融政策.

(3)推进教育投入体制综合改革,努力缩小区域间教育水平差异.第一,要改变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职责体制,建立主要由省级财政负责基础教育投入的机制.第二,要依法不断增加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投入体制,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教育投入保障制度.在深化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将农村教育经费投入纳入政府公共财政体制范围.第三,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于教育,建立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沿海地区(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对内陆地区的教育扶持与对口支援机制,第四,理顺财政与金融的教育投入关系,大力促进金融支持教育的金融创新,实*融与教育的结合发展,建立教育发展与金融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4)适度提高落后区域的社会福利水平,完善区域创新激励机制.第一,要加大落后区域社会福利的财政投入水平,依法建设社会福利的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落后区域的劳动部门对职工提供的福利津贴、

第二篇金融经济教育论文样文: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比较研究

发端于美国而蔓延至全球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各国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重视,主要国家纷纷将金融消费者保护列为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随着我国金融业不断发展,金融改革不断深化,金融商品与服务创新不断增加,金融消费者群体日益发展壮大.与此同时,我国金融商品交易中侵害消费者权益问题日渐端倪并呈迅速扩大趋势,凸显出我国现有金融立法及相关法律中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严重缺位.

本文以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主要发达国家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的重要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现状,对我国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提出整体性、全面性、分阶段性落实的建议.

本文除引言和结论部分外,共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金融消费者保护概述.本章是全文的基础部分,界定了金融消费者概念,论述了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理论基础,提出了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主要国家金融消费者保护立法演进.本章对美、英、日三国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和比较,尤其对上述国家金融危机后金融消费者保护立法的最新进展进行了介绍,并据此分析金融消费者保护与金融监管及一国国情的关系,归纳出金融消费者保护发展轨迹与发展方向.

第三章,金融消费者主要权利比较研究.本章提出了金融消费者应享有的八项基本权利,结合美、英、日相关法律规定,重点对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隐私权和受教育权内容进行比较研究.

第四章,金融消费者救济制度比较研究.本章概述了金融消费者的保护途径,将金融消费者救济制度分为金融消费者纠纷解决制度和金融消费者补偿制度,并重点对主要国家的金融消费者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民事诉讼机制中的群体诉讼、示范诉讼、小额诉讼问题、以及金融消费者补偿制度进行比较研究.

第五章,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问题研究.本章介绍了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全面分析了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存在的问题,包括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总体性问题、金融消费者权利保护存在的问题、金融消费者救济制度存在的问题,在前文比较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存在的三大类问题,分别提出相关完善建议,并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的现实选择与未来选择.

第三篇金融经济教育论文范文模板:陕西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研究

区域金融是大国经济金融发展的一种客观现象,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条件的地域差异,金融运行和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中国是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差异特征显著的国家之一,经济改革和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经济结构急剧变动,这种变动也体现在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上.对区域金融时空运动规律进行探讨,研究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发展趋势和相关条件,对区域经济发展乃至整体经济健康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动过程中,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农村金融发展中面临的四大问题之一即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金融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农村金融作为区域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将区域差异研究的视角转向农村金融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经济教育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金融经济教育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2000字专升本毕业论文、3000字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金融经济教育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金融经济教育论文范文选题

位于欠发达地区的陕西,从北到南形成了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地貌区,独特的地理特征决定了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的差异.陕西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时期,“三农”呈现的特征之一即是区域差异性,不仅区域农村经济特点鲜明,而且区域农村金融发展差异特征也十分显著,以该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为研究对象,不仅能够丰富区域金融的研究内容,而且可以为如何从金融视角探求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增长提供理论支撑.

基于上述研究背景和现实情况,研究选取陕西农村正规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为研究对象,充分运用金融学、金融地理学、宏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体系,建构涵盖数量和质量的农村金融发展指标体系,从区域间(各市间)和区域内(县域间)两个层面对陕西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表现进行准确衡量,探索其形成机理和原因,分析其长期变动趋势,对其现存差距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为推动陕西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实现区域内金融均衡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运用按照这一逻辑关系,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如下:

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选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已有研究的现状,论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基于农村经济主体金融需求的视角构建了农村金融发展决定要素的理论框架,将农村金融发展视为系统内要素(农村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主体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创新能力)和外部动力要素(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行为以及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共同推动的结果,是农村金融系统不断升级发展的过程.基于这些要素衍生出决定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理论模型,认为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是外生机制(制度要素和区域固有要素等)和内生机制(农村经济水平和创新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三章,陕西农村正规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的表现.建立包含数量和质量的农村正规金融发展衡量指标体系,从区域间(各市间)和区域内(县域间)两个层面对农村正规金融发展的规模、速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陕北贷款规模近年远超过商洛和渭南地区,区域涉农贷款规模差距不断拉大.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呈现出农业银行脱农现象严重,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邮政储蓄以及其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不足的特征.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相对差异分析认为陕西农村正规金融差异呈现“U”型特征,且区域内差异远远大于区域间差异.其中,榆林农村金融发展县域间差异1997-2009年呈递增态势,渭南和商洛呈“U”型特征.对陕西农村正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关系进行判断,结果显示短期内存在单向促进关系,长期存在阻碍现象.陕西农村正规金融支农绩效的差异比较中,渭南地区最高,商洛次之,榆林最低.

第四章,陕西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成因解释.基于协整检验和夏普里值回归分解方法,对陕西整体和样本地区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虽然在不同区域影响区域农村金融发展差异的要素有所差异,但区域固有要素(耕地、劳动力等要素)的影响最为重要,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创新能力以及体制要素对区域差异形成的重要性因地区不同而出现差异.

第五章,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差异变动趋势分析.陕西整体、榆林和商洛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县域间差异呈现异化现象,而渭南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差异未来会呈现缩小趋势.随着区域经济、教育水平、创新能力以及政策干预等决定区域农村金融的要素不断收敛,区域农村金融发展会趋向收敛.σ收敛检验结果显示各地区σ收敛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和区域性,2003年之前不论整体还是县域间都具有σ收敛,之后仅渭南地区有σ收敛,绝对β收敛结果显示榆林地区农村金融发展一直呈现扩散状态,其他地区检验结果与σ收敛基本一致.

第六章,陕西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合理性判断.陕西整体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差异较长的时期内会持续存在,不同区域内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基于对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满足度和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度视角对陕西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趋势进行判断,结果显示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拉大是农村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是合理的,个别地区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收敛是农村正规金融发展低水平均衡的体现,长期可能不利于经济发展.

第七章,实现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均衡发展对策建议.针对陕西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和区域差异长期存在的现状,提出了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提高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促进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以及调控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对策建议.

第四篇金融经济教育论文范例:金融消费者保护理论研究

伴随着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的普及无疑成为近几十年来金融业发展的主旋律.消费者除了可以享受传统的银行、保险、证券服务以外,还可以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基金定投、储蓄连接保险等等创新型的金融产品与金融衍生品,享受信用卡、互联网金融服务带来的便利,极大地方便了消费者,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可以说,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已然渗透到普通消费者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整个金融消费领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是,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使人们不得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繁荣背后的隐忧.这场自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之后,波及范围最广、破坏力最大的全球性危机,给整个世界的金融体系造成巨大的负面冲击,同时也将“金融消费者保护”这一主题推向前台,使之成为目前金融领域受关注度最高的主题.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纷纷意识到,正是对金融消费者利益的漠视与保护不足,诱发了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在坚持审慎性监管的同时,突出金融消费者保护目标的重要地位,避免监管缺位,以防止新的危机的发生,已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

事实上,金融消费者保护并不是次贷危机爆发后才出现的新鲜事物,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金融消费者保护便已经随着全球轰轰烈烈的消费者保护运动而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成为消费者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后,金融消费者保护逐步被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纳入本国的金融监管体系,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英国经济学家Michael Taylor(1995)“*理论”(Twin Peaks)的提出,金融消费者保护已经成为与审慎性监管并列的金融监管目标之一.世界各主要经济组织和监管机构以及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与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条例,涵盖银行、证券、保险、非银行金融机构等涉及金融消费的各个行业,应该说,在世界范围内,已然搭建起了一个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基本框架.

但是无论在传统的消费者保护体系内,还是在金融消费者保护框架之下,都没能使消费者在金融消费领域的权益得到切实的保障,随着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地位平衡不断被打破,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受到各种掠夺*易的侵害,严重动摇了消费者对于金融市场的信心,破坏了金融业赖以发展的基础,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因此,有必要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相关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必须搞清楚其中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包括:金融消费过程中,哪些消费者的权益应该受到特殊的保护传统的消费者保护以及现有的监管保护为何都没有起到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的作用究竟哪些因素导致了金融消费者利益受损这些潜在威胁到底是如何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产生影响的现有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为何没能有效的消除这些潜在威胁如何构建真正有效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以及在这过程当中需要避免哪些问题等等.

本文的出发点正是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试图通过对现实中所存在的种种侵害金融消费者的现象进行剖析提炼,归纳出导致金融消费者利益受损的关键性问题,运用更加严谨的经济学工具加以分析,弄清金融消费者利益受损的真正原因以及应对策略,并结合各国现有监管保护体系的缺陷与不足,探讨如何构建可行高效的新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全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国际上现有相关文献从三个维度进行了梳理:以需求一方为研究视角、以供给一方为研究视角以及以监管方为研究视角.同时,本章也介绍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在肯定现有研究贡献的同时,归纳已有理论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归纳提炼出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理论框架.即:金融机构一方的垄断地位与信息优势使金融机构有能力实施掠夺性的金融交易,从而榨取金融消费者的利益,损害金融消费者的权益.金融机构形成的利益集团可以凭借自身强大的力量影响监管机构的决策,阻碍金融消费者保护政策的订立与执行,使消费者的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而作为金融交易需求一方的消费者,由于自身的专业知识不足与认知偏差,使自身的处境更加不利,有可能被金融机构所利用,并加剧了自身的弱势地位.因此,实施金融消费者保护,构建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应该从打破金融垄断、消除信息不对称、降低利益集团的影响、通过金融教育提高金融消费者专业能力、消除认知偏差以及提供必要的金融救济几个方面入手.

三、金融垄断与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关系.目前世界各国普遍存在金融垄断.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通过测算证明,我国的整体金融垄断状况较之西方发达国家更加明显.金融垄断抑制了市场竞争,使金融机构得以实施垄断高价、不合理收费等市场滥用行为,并给金融消费者维权造成困难.

四、信息与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关系.阐述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在消费金融市场的表现、成因.虽然信息披露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但在金融产品风险较高时,金融机构缺乏信息披露的动力,为了提高自身收益,对金融消费者隐匿产品风险等重要信息.因此,监管部门有必要制定披露规则,强制金融机构披露影响消费者决策的重要信息,对金融消费者进行倾斜性保护.

五、掠夺性金融的产生及其对消费者利益的损害.金融机构依托垄断地位与信息优势来实施掠夺性金融交易,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但是使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受损,对整个社会的福利也是一种损害.监管机构可以通过对金融产品的限价以及引入竞争来实现对掠夺性金融的监管,起到保护金融消费者的作用.

六、金融消费者认知偏差对自身利益的影响.分析发现,由于金融消费者专业知识缺乏,容易对金融机构产生依赖,错误的认为金融机构以消费者利益为决策出发点.而由于现有金融产品的盈利模式,导致金融机构有激励利用消费者的盲从心理向消费者推销不适宜产品.即便金融消费者以期望收益最大化的标准来进行理性选择,由于决策之初的错误认识,仍可能被金融机构利用,风险偏好被放大,购买不适合自身抗风险能力的高风险产品,对自身利益构成伤害.因此需要通过金融教育等方式增强消费者的风险意识,扭转消费者的错误认识,降低消费者对金融机构的依赖与盲从,保障金融消费者利益.

七、构建科学高效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首先对现有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存在的弊端进行剖析,进而结合前文的理论分析,从保护目标、构建原则、立法保障、机构设置、机构职能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有针对性的构建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最后提出了构建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倾斜性保护体系过程中可能碰到并且力争避免的几大问题.

简要概括本文的脉络,就是从金融消费的现实中提炼问题,通过经济学理论分析解决问题,最后再将分析结果运用到指导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实际工作中去,完成现实到理论再回归现实的升华.

第五篇金融经济教育论文范文格式:农村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研究

农村中小企业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实施“以工补农、以城补乡”战略部署的重要载体.自2002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农村信用社改革、邮政储蓄银行成立、村镇银行和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建立,对缓解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仍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制约瓶颈之一.本文通过分析金融资源配置、农村金融市场对资金供求状况以及农村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融资意愿以及融资行为选择,从政府、社会、企业等视角出发提出解决农村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措施,以期实现农村金融资源的均衡配置,从而为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的决策行为提供理论指导和相关建议.

本文以经济学及管理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行为.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比较分析与历史分析,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等方法进行研究.

本文在对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评述的基础上,分析了金融资源配置与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理论,从农村金融理论的两个系统观,即以金融为出发点的局部到整体的系统观和以社会为出发点的整体到局部的系统观出发,分析了农村中小企业、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农村中小企业金融供求行为的分析,找出了农村金融供求矛盾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运用SCP范式分析了金融机构与农村中小企业之间的借贷行为.

在对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中小企业金融需求的特性,并构建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意愿.

通过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的个案研究,表明关系型借贷可以有效缓解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小银行优势”的假说,进一步论述了“小银行优势”与关系型借贷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银企关系型借贷的动态博弈,得出农村金融市场中借贷双方之间的“囚徒困境”的现实问题是广泛存在的,提出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以弥补关系型借贷的不足.

基于前面的分析,提出重构农村金融体系的设想.首先从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几方面分析了重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必要性,然后提出重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目标,并主要从农村合作性金融体系、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等方面提出重构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路.

最后,提出解决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建议:一是从政府角度出发,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改善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二是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强化金融的社会责任.三是从中小企业自身出发,加快农村中小企业自身建设步伐.四是加快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关于免费金融经济教育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

金融经济教育引用文献:

[1] 最新金融经济教育论文选题参考 金融经济教育论文题目哪个好
[2] 金融经济教育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金融经济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数量是多少
[3] 金融经济教育论文大纲模板样本 金融经济教育论文提纲如何写
《金融经济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金融经济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金融经济教育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