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比较文学硕士论文范文参考 比较文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比较文学硕士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31

比较文学硕士论文范文

比较文学硕士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比较文学硕士论文范文参考:新时期美学译文中的“现代性”概念研究(1978-1992)
  2. 第二篇比较文学硕士论文样文:中国近代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3. 第三篇比较文学硕士论文范文模板:中英文学交流语境中的汉学家大卫·,霍克思研究
  4. 第四篇比较文学硕士论文范例:中国创意写作学初探
  5. 第五篇比较文学硕士论文范文格式:中韩现代女作家的女性意识比较研究

★100篇关于比较文学硕士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比较文学硕士相关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写作提供比较文学硕士相关优秀论文范文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比较文学硕士论文范文参考:新时期美学译文中的“现代性”概念研究(1978-1992)

“现代性”问题是近年来中国学术界众说纷纭的热点话题之一,关于现代性内涵、边界与理论渊源地考察和讨论,以及这些讨论所产生的分歧表明,要弄清这个概念的来龙去脉,最切实际的方法就是返回它被译介、引进到汉语学术体系的历史语境中,在动态的历史现场中考量“现代性”概念的本义及其在译介、使用过程中的意义转换.

考察新时期美学译文中的“现代性”概念;寻找现代性思想和理论离开其原产地传播到中国文化情境后的种种“遭遇、变形、调适、重组与再造的过程及其规律”;探讨此一概念在中国学术语境中“起承转合”的理论命运问题;并进而对新时期中国美学得以形成的系列理论命题进行较为详尽的言说与阐释,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论文主体分为五章:

第一章主要回顾了新时期以前中国美学领域对“现代性”的译介情况.“现代性”之进入中国学界,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二十年代,“二周”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本里发现了“现代性”,作为判断艺术优劣的标准,它是真理,并永不过时;三十年代卢勋借日本学者三木清之手将尼采所“厌恶的现代性”介绍进入中国,“现代性”的危机初次显现;四十年代,袁可嘉将西方“现代性”言说中关于“都市现代化”、“现代都市体验”及现代文明反思等问题译介进来,明确概括了“审美现代性”之特征;解放后,“十七年”间受苏联文艺理论系统的影响,人民性、革命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内涵为“现代性”赋予了新的“光环”,它又成为了衡量一切艺术形式的“唯一”标准.

第二章对新时期翻译及讨论“现代性”的现场进行还原.重点考察新时期三大译丛——“美学译文丛书”、“走向未来丛书”、“文化:中国与世界”系列丛书不约而同地将有关“现代性”讨论和争鸣的资料视为学术关注点的原因.另外,以《世界美术》杂志为个案,梳理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的接受与实践过程,希图提供对美学译文中的“现代性”概念和西方现代派艺术的“现代性”思考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的历史背景.

第三章从中国八十年代早期的美学译文中发现“现代性”概念内涵发生变化的征兆.人们对“现代性”的绝对合法性产生了怀疑,此概念中的“新”、“先锋”、“革命”等内涵,伴随着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弗洛伊德等人对直线演进的历史时间观的批判而瓦解.当现代性的历史被证明不是直线前进的过程,现代性成为了一种与过去有着本质区别的艺术观——传统成了先锋——这打破了现代性关于新和独创性的概念范畴.

第四章现代性概念中有关“都市现代生活的体验”随着波德莱尔和本雅明作品的译介再次进入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本雅明笔下的“现代生活”被看作是都市化的、基于工业生产的并具有社交流动性,性质由资本或一切皆可进行财富交换的观念所界定.这为新时期以来的“现代性”研究扩展了方法论和批评视野,对“现代生活”的体验已不仅仅是诗人们的抒情内容,它已变成每个“现代人”对正在改变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特性的回应.波德莱尔对“现代性”的经典定义,以及他所提出的“新的美学”问题,后来成为本雅明哲学的理论构架.波德莱尔和本雅明强调“光晕的丧失”是新艺术产生的历史机遇,现代性失去了权威性,这为新时期中国学术界对“权威”和“学院派”的批判和争议提供了理论背景.

第五章考察“现代性”在后新时期、新世纪成为研究热点的原因,这基于新时期中国学界对贝尔、詹姆逊、韦伯、哈贝马斯和利奥塔等人的后现*论文本的大规模翻译与介绍.在中国,“现代性”成为热点是后现*论回溯的需要.两次“后现代主义”学术研讨会的举行证明中国理论界和学术界对“现代性”话语实践和理论反思,在新时期结束之际已然展开.

结语对“现代性”问题之所以最先为文学、艺术领域所关注,最集中地反映到美学译文中进行了反思.

第二篇比较文学硕士论文样文:中国近代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它反映了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特色.中国近代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高等教育模式的引入,并逐渐形成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两大特性.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受到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人才培养理念、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和校园文化等方面形成自身特点,培养出大批优秀外语专业人才,为近现代中国众多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深入研究近代大学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度建设以及办学成效,有利于总结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加深对大学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对于当前中国大学外语人才培养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论文从通识教育的视角,围绕外语专门人才培养的主题,系统考察和分析中国近代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模式和保障制度的变迁、总结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与规律,为当今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简要论述论文选题的缘由与意义、界定相关概念,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厘清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探讨中国近代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嬗变.从洋务外语学堂的“中体西用”人才观,到清末确立以“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办学宗旨是理念演变的第一阶段.民初《大学令》提出“硕学闳才”的教育宗旨是第二阶段.到二十年代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的输入是第三阶段.1938年共同必修科目表的颁布与推广,标志着通识教育理念的最终确立.第三章具体考察近代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不同大学组织模式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要素(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外活动和师资队伍)进行论述,阐明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第四章探究近代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制度保障,论述教学管理制度和师资管理制度对外语专业教育的作用与影响.第五章以清华大学外文系教育模式为个案,探讨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模式及实施特点.第六章是成效分析.从五个职业领域探讨外语专业人才的成就与特点,并剖析其成才原因.第七章为理论探讨.运用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阐释制约近代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归纳其在人才培养理念、课程设置、师资队伍以及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为当今大学外语人才培养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比较文学硕士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比较文学硕士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2000字自考论文、5000字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9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比较文学硕士方向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比较文学硕士论文范文题目

通过历史考察与理论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中国近代大学外语专业教育是在西学东渐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它注重通识教育,适应了近代社会发展需要,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在教育理念与培养模式上,中国近代大学外语专业教育经历了从培养“中体西用”专门人才到培养“会通中西”人才的变革过程,最终形成通才教育的模式.通过文理兼习的共同必修课与以文学课程为主的专业课相结合,以及营造人文教育氛围,达到培养知识面宽广、人文素养深厚的外语通才的目的.

第三,在教师选聘和教学管理方面,采用教师聘任制、导师制、教师兼课制和教授学术休假研究制,实施选科制、学分制、评价制度和转学转系制,为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高水平教师队伍和制度保障,促进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

第四,中国近代大学外语专业教育人才辈出,通识教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识教育理念拓展了大学外语专业教育的发展空间,通才教育模式为外语专业学生成才奠定了基础,高水平的大学外语师资队伍为外语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五,中国近代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历史启示在于:大学外语人才培养应以人文通识教育为基础,“通”、“专”结合,加强“通识”师资建设,改进通识教育课程结构,构建以文学和文化类课程为主的专业课程体系,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外语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第一,从通识教育的视角,系统考察中国近代大学外语教育理念嬗变的轨迹,以及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迁,有助于认识中国近代大学外语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第二,通过实证研究,凸显中国近代大学外语专业教育特色,揭示通识教育的重要作用;第三,总结近代大学外语专业人才的群体特点,分析其成才经验,对当今改革和完善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三篇比较文学硕士论文范文模板:中英文学交流语境中的汉学家大卫·,霍克思研究

一部英国汉学史同时也是一部中英交流史.汉学家在其间承担的是中英文学、文化交流的媒介角色,是比较文学与汉学领域研究者不可忽视的研究对象.尤其,二战后英国专业汉学时代下成长起来的一批专业汉学家,是个极具研究价值的群体.从译介为主到译研并重,是20世纪汉学研究的基本走向,而专业汉学家的出现使得译研工作走上更加专业化与学术化的道路.他们阐释中国文学文化比前辈学者更为理性与精准,他们传播中国文学文化也比前辈学人更为全面与接近源文化的真实状态.汉学家大卫·,霍克思(David Hawkes,1923-2009)接受了专业的汉学训练,整个汉学生涯正好活跃在英国的专业汉学时代,是英国第一批专业汉学家中的代表性人物.从交流的角度综合梳理与评述其一生主要的三大汉学活动——汉学教学、汉学研究与汉学翻译,不仅有利于霍克思汉学面貌的清晰呈现,也裨益于中国文学、文化的域外传播以及*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文化.这一交流语境中的霍克思个案研究,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暂付阙如.

论文借鉴历史分析、“推源溯流”及整合描述等传统中西学术研究方法,综合运用西方新史学理论、接受传播学理论、文本发生学理论、文本细读理论、跨文化研究理论、文化诗学及文化传递中的误读、误释理论等汉学领域、翻译领域、社会历史领域和比较文学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结合语料库分析,从中英文学交流的角度契入对霍克思一生三大主要汉学活动进行全景扫描,准确定位其在英国汉学史上的地位,清晰勾勒其汉学活动促进中英文学、文化交流发展的脉络.

论文在汉学史大背景下,首先梳理霍克思六十余年的汉学生涯并界定其在英国汉学史中的地位:英国专业汉学的奠基人与中坚力量.其次通过阅读与分析霍克思所撰写的学术论文、书评、译著及其为友人所作序文或前言等一手文献,笔者整理出指导霍克思一生汉学活动的主要汉学观点.霍克思摆脱了英国传统汉学与宗教、政治、经济的密切关系,提倡汉学以文学为内容,主张学习汉学旨在体验人类世界遗产的另一个组成部分,瞭望“亚洲尽头的另一个欧洲”.

霍克思就任牛津汉学讲座教授及汉学科主任后对牛津汉学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立了牛津的专业汉学时代,培养与储备了一批后继的专业汉学人才,他们是英国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传播中国文学文化的生力军.霍克思的汉学研究坚持人文主义原则,广涉《楚辞》、汉赋、杜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现代文学等领域;研究路径上与前辈学者相比也有较大转向,由传统的史迹考察走向比较思想视野下阐释学术文献的意义.在深厚的汉学修养之上,他对中国文学作品所作的意义解读与文化阐释趋于理性与精准,这有助于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的传播与接受.而霍克思的汉学翻译更是其汉学活动中的重中之重.他的译文精准、译笔流畅,在他的努力下,中国的《楚辞》、杜诗、《红楼梦》、《蟠桃会》和《洞庭湖柳毅传书》等相继远游西方,真正实现了中国文学、文化的域外传播.论文逐一解读霍克思中国文学作品的几大代表性译本,通过细读*译者传播中国文学与文化的拳拳之枕;并借助译本海外接受情况的一手文献探究译本的西方地位,以明确其在中英文学交流中的作用并总结其中的翻译启示;同时对于译本中不可避免的问题翻译进行归类分析.霍克思的专业汉学家身份,虽然使其译文免于政治、宗教或意识形态上的偏见干扰,但仍无法保证他能够完全准确无误地解读中国文学文化.这些语言、文化或美学意味上的误读、误释及误译是中西文学文化互识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但同时也是可以不断完善之处,翻译批评的意义也正在于此.有关霍译文问题翻译的讨论既裨益于后人的翻译实践,也为霍克思汉学译本的再版修缮提供了警戒与参考.

第四篇比较文学硕士论文范例:中国创意写作学初探

本课题的研究注重“史论结合”,在“史”的层面,着重梳理美国高校文学教育的重要学科——创意写作学科的发展线索,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如何建设中国本土化的创意写作学在“论”的层面,则探索了本土化创意写作学的定位,探讨它与中文系既有专业如文艺学、古代文学的关系,进而提出自己的理论构想.

除绪论和结语以外,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上、下两篇.

上篇讨论的是创意写作学科的基础,指出了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材体系的建设思路.

下篇则探讨创意写作学科的“软件”.“软件”指能够驱动创意写作学科“硬件”的东西,它应当包括:教师、教学,以及对创意人才的管理机制.

结语部分则是对全文的总括,总结本研究的具体思路与结论,以及现阶段的不足之处,指出未来创意学作学研究的理论空间——建设本土化“创意潜能激发”的理论与实践,真正实现从“修辞学”到“创意学”研究路径的理论转换.

第五篇比较文学硕士论文范文格式:中韩现代女作家的女性意识比较研究

中韩两国自古以来就是隔海相望的近邻,同属于儒家文化圈,在政治、经济、文化、文学等领域都有深入的交往与相似的历史.特别是19世纪末以来,中国与韩国都不同程度地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经历了共同的历史命运,形成了类似的文学现象.作为生活在20世纪后半期的韩国公民,我认为深入探讨20世纪这段历史极具意义.笔者在韩国时就对此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本科和硕士期间曾选择这一话题进行研究.2008年,当我有幸从韩国考入浙江大学就读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专业博士,基于上述状况,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韩两国现代女作家女性意识比较研究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我以为这样的选题,对我而言,或许更切实,也更有意义.


https://www.mbalunwen.net/dajjemi/076882.html

中韩两国现代文学研究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可比性.萧红与姜敬爱是中韩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女作家,在中韩文学史特别是女性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本文以萧红与姜敬爱创作的反映民族、国家、阶级、女性的作品为对象,从女性意识以及女性命运的角度契入,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全面深入概括和分析中韩两国女性文学的发展轨迹、历史命运、时代贡献及其彼此的异同之处,藉以为当下创作和研究特别是女性文学创作和研究提供借鉴和启迪.

全文分绪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

绪论:主要对研究对象、女性文学及其相关概念等作了界定,同时还对女性文学研究现状、论文的写作意图和具体内容框架,进行了介绍.

第一章:主要从宏观层面对20世纪中韩女性文学做了梳理.它包括了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整体性角度爬梳了中韩女性文学观念的变迁和女性意识彰显,一是从纵向上分析了中韩女性文学的现代衍进.

第二章:主要分析萧红与姜敬爱两位中韩作家的题材对象与人生情怀.从历史和社会变革、爱情和婚姻、人生关怀角度契入,并由此及彼,揭示各自民族文化的异同悲剧及其相关特点.

第三章:主要考察萧红与姜敬爱两位中韩作家的性别观念和苦难意识.具体围绕女性悲剧的生态环境、民众苦难的真实书写、民族灵魂的深入探索三方面展开,它揭示了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的非正常的社会环境下,社会底层弱势群体尤其是女性的苦难生活及其悲剧命运.

第四章:主要探讨萧红与姜敬爱两位中韩作家的形象塑造.分男性和女性两大谱系:前者是乡土农村中的愚夫、城市文明中的市民知识分子;后者是艰苦环境中悲惨命运的女性、对旧道德旧礼教反抗而斗争的女性、接受新式教育的女性等,它集中地体现了她们现代的女性意识

第五章:主要分析萧红与姜敬爱两位中韩作家的叙述方式.具体又分审美追求、文体选择和语言风格三个层面,从这样角度展开对彼此异同的比较分析,从中触摸探讨她们独特艺术风格并探寻其艺术成因.

结语: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进而对萧红与姜敬爱两位中韩作家的文学成就、历史局限和历史及现实意义进行简要的归纳和总结.

本文关于比较文学硕士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参考文献.

比较文学硕士引用文献:

[1] 比较文学硕士论文题目集 比较文学硕士论文题目如何拟
[2] 比较文学硕士参考文献外国 比较文学硕士英语参考文献哪里找
[3] 比较文学硕士论文大纲格式模板 比较文学硕士论文大纲怎样写
《比较文学硕士论文范文参考 比较文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比较文学硕士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