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C#论文范文参考 C#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C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19

C论文范文

C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C#论文范文参考:基于CADM的C~4ISR系统体系结构验证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
  2. 第二篇C#论文样文:炭/炭复合材料制动性能研究
  3. 第三篇C#论文范文模板:原位生长纳米纤维改性C/C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及性能研究
  4. 第四篇C#论文范例:3D C/SiC复合材料的环境氧化行为
  5. 第五篇C#论文范文格式:C/C复合材料与TC4钎焊接头组织及性能研究

★100篇免费C#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您写C#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的优秀范文格式模板参考,【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C#论文范文参考:基于CADM的C~4ISR系统体系结构验证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

C~4ISR系统体系结构是系统各部件的结构,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制约其设计和随时间演化的原则和指南.在C~4ISR系统的研制与开发过程中,体系结构设计是保证C~4ISR系统之间可集成、可互操作的关键,其质量如何直接影响了整个C~4ISR系统的建设质量.体系结构验证是体系结构设计质量的重要保障,随着C~4ISR系统的规模、重要性越来越大,体系结构验证成为C~4ISR系统体系结构开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已经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工程界的重视.

论文针对目前C~4ISR系统体系结构验证技术存在①缺乏统一的体系结构验证体系②体系结构验证方法依赖于体系结构描述和③体系结构验证工具不具有通用性等多个方面的问题,首次提出了基于CADM的C~4ISR系统体系结构验证方法.首先解决了基于CADM的C~4ISR系统体系结构验证的内容框架问题,其次,该方法直接根据核心体系结构数据模型(CADM)所表达的C~4ISR系统体系结构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行体系结构验证,而不考虑体系结构的具体描述方法,以此解决了体系结构验证方法和体系结构验证工具的不通用性问题.针对该方法,具体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提出了基于CADM的C~4ISR系统体系结构验证方法.

首先在分析现有体系结构验证方法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CADM的C~4ISR系统体系结构验证方法,并对该方法的概念进行定义,其次从理论基础和主要优势两个角度研究了基于CADM的C~4ISR系统体系结构验证方法的基本内涵,再次建立了体系结构信息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基于CADM体系结构验证的内容框架,最后提出并解释了基于CADM体系结构验证方法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包括基于CADM的数据完备性验证方法、可达性验证方法、数据一致性验证方法、系统结构合理性验证方法和作战规则合理性验证方法等.

(2)研究了基于CADM的数据完备性验证方法

由于体系结构产品中数据元素的完备性规则已经完全表现在用IDEF1X描述的CADM模型中,所以论文根据IDEF1X对CADM数据实体之间关系的描述,直接建立了数据元素的完备性规则,然后根据完备性规则对以CADM规范存放在数据库中的每条数据进行检查,以此对C~4ISR系统体系结构数据进行完备性验证.

(3)研究了基于CADM的系统可达性验证方法

论文根据C~4ISR系统结构的特点,重新定义了C~4ISR系统的可达性验证,将其两分为互连关系验证和互通关系验证两个层次,并且对其中基于CADM的系统互连关系验证方法进行了研究.

(4)研究了基于CADM的数据一致性验证方法

论文首先研究了C~4ISR体系结构数据一致性验证的主要内容,然后以作战节点和作战活动的不一致性为例,研究了基于CADM的体系结构数据不一致性验证方法.

(5)研究了基于CADM的系统结构合理性验证方法

系统结构设计质量是影响整个体系结构设计质量优劣程度的最关键因素,也是目标C~4ISR系统开发质量的最关键因素.论文借鉴软件工程的思想,提出并定义了评价C~4ISR系统结构设计合理性的度量指标,并且研究了基于CADM对C~4ISR系统体系结构数据的描述,如何计算各种度量指标的值,以及如何进行加权综合反映C~4ISR系统结构设计的合理性,最终还分别对各种度量指标的科学性进行了研究.

C#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C#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1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3000字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9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C#方向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C#论文范文选题

(6)研究了基于CADM的作战规则合理性验证方法

无论是军事领域还是工业领域,流程验证都是重要的研究方向.论文针对作战流程(即作战规则)验证问题,进行了两方面的研究:一是研究了基于CADM进行作战规则验证的主要过程,二是研究了以作战节点模型(OV2)、作战活动模型(OV5)、作战规则模型(OV6a)和数据模型(OV7)为基础如何构建基于对象Pelri网的可执行模型和仿真模型,并且对模型的转换规则进行了详细的形式化描述.

最后,在理论方法研究的基础上,以“某型号野战防空指挥信息系统”为综合案例,首先对该系统的体系结构进行了描述,并以CADM的规范进行存储,然后运用论文中研究的基于CADM的系统结构合理性验证方法和基于CADM的作战规则合理性验证方法对该系统的结构合理性和作战规则合理性进行验证,通过该案例检验论文提出的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第二篇C#论文样文:炭/炭复合材料制动性能研究

炭/炭复合材料(简称C/C复合材料)比强度、比模量和断裂韧性高,密度低,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抗烧蚀性和化学稳定性,是理想的航天航空用耐高温热结构材料.尤其是作为飞机制动材料,它表现出优良的摩擦磨损性能,在各种新型军民用飞机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我国目前仍未取得技术上的突破.本研究以航空飞机刹车盘为背景,在C/C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化学气相渗(CVI)热解炭结构控制、力学性能与破坏机理、制动摩擦磨损性能及其机理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 (1)C/C复合材料的制备以全炭纤维准三维针刺毡为预制体,采用化学气相渗透(CVI)为主、液相树脂或沥青浸渍-炭化为辅的复合增密技术.为加快CVI速度和控制好热解炭结构,在对热解炭沉积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控制沉积区域的微气氛来获得理想热解炭结构的技术途径,并发明了一种微压差定向流CVI技术,成功制备出理想的粗糙层结构热解基炭C/C复合材料.

(2)C/C复合材料的三点弯曲、层间剪切和纵向、横向压缩等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就不同CVI热解炭结构而言,光滑层(SL)结构基质炭的弯曲强度和层间剪切强度要明显高于粗糙层(RL)和SL+RL两种基质炭的弯曲强度和层间剪切强度,且强度随密度升高而增大,密度越高,强度增长幅度越大.纵向压缩破坏为分层劈裂方式,横向压缩破坏依密度高低,有压溃破坏、剪切破坏和分层破坏方式.30%纤维体积含量的C/C复合材料较40%和25%纤维体积含量的C/C复合材料具有更佳的力学性能.

(3)C/C复合材料进行了模拟飞机不同条件制动的摩擦磨损性能试验.以粗糙层结构为主的热解炭有利于C/C复合材料获得优良的制动摩擦磨损性能,在各种刹车速度和刹车压力条件下均保持高而稳定的摩擦系数和较低的磨损.这是因为,在摩擦剪切作用下,由粗糙层结构热解炭生成的磨屑易剪切变形,覆盖在摩擦表面,形成平整、光滑的摩擦膜.该摩擦膜具有自修复功能,确保C/C复合材料具有稳定的摩擦磨损性能.

(4)关于最终高温热处理温度的影响,由于强烈的摩擦剪切作用可促进摩擦膜内碳原子的迁移,较高的刹车速度和刹车压力促使膜

第三篇C#论文范文模板:原位生长纳米纤维改性C/C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及性能研究

本研究采用催化化学气相法(CCVD)在预制体内炭纤维表面原位生长纳米炭纤维(CNF)或纳米碳化硅纤维(SiCNF),随后采用化学气相渗透法(CVI)增密热解炭,制备了纳米纤维改性C/C复合材料,系统地研究了原位生长纳米纤维改性C/C复合材料(NF-C/C)的微观结构及导热、力学、氧化和摩擦磨损性能,并对比研究了CNF和SiCNF两种不同结构的纳米纤维改性对C/C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原位生长纳米纤维影响了炭纤维皮层结构的变化.在制备催化剂时,镍颗粒通过扩散进入炭纤维皮层,导致周围的碳原子重新排列,形成大微晶尺寸的高度有序石墨层,提高了炭纤维的石墨化度.在CCVD过程中,镍颗粒通过碳原子或碳化硅的内扩散从炭纤维皮层脱出.碳原子进入炭纤维皮层后修复炭纤维皮层的结构,并逐渐沉积在炭纤维表面形成中织构热解炭(MT-PyC);碳化硅进入炭纤维皮层后,导致周围碳原子更加有序地排列.

2.纳米纤维诱导形成高织构热解炭(HT-PyC),并导致炭纤维与炭基体之间形成了一层界面层.包覆在CNF表面的PyC以HT-PyC的形式存在,并且在炭纤维与基体之间形成一层依次由MT-PyC、 CNF+HT-PyC组成的界面层;而包覆在SiCNF表面的PyC以MT-PyC和HT-PvC两种形式存在,MT-PyC介于SiCNF和HT-PvC之间,并在炭纤维与基体之间形成了一层由MTYUPvC、SiCNF以及HT-PyC组成的界面层

3.原位生长纳米纤维改变了热解炭的生长方向以及界面的结构,导致了NF-C/C复合材料具有更优的导热性能.不同的纳米纤维对C/C复合材料在不同方向上导热性能的影响不同.相对于平行方向的导热,CNF明显提高了C/C复合材料在垂直方向的导热性能;而相对于垂直方向的导热性能,SiCNF改性C/C复合材料在平行方向的导热性能提高更为显著.

4.通过影响炭纤维、界面和热解炭的结构,纳米纤维改性提高了C/C复合材料的硬度和弯曲强度、层间剪切强度、压缩强度及冲击韧性等力学性能.此外,纳米纤维改变了热解炭的生长方向,导致NF-C/C复合材料在不同方向上力学性能的差异.相对于平行炭纤维方向,纳米纤维改性后C/C复合材料在垂直炭纤维方向的力学性能提高更为显著.

5.纳米纤维改性对炭纤维及C/C复合材料的氧化性能的影响不同.CNF改性炭纤维因其比表面积增大、活性点增加,从而加速了氧化;而SiCNF氧化形成的SiO2保护了炭纤维,减缓了炭纤维的氧化.CNF诱导热解炭有序沉积,降低了C/C复合材料的活性,减缓了复合材料的氧化,并在短时间氧化后复合材料保持了较高的力学性能.SiCNF改性增加了炭纤维皮层碳原子的活性,导致氧化从炭纤维皮层开始,在炭纤维与基体之间形成裂纹,提供了氧的扩散通道,加速了复合材料的氧化,并导致短时间氧化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迅速下降.

6.综合不同纳米纤维含量对改性C/C复合材料的导热、力学及氧化等性能的影响,当CNF含量为5wt%、SiCNF含量为9wt%时,纳米纤维改性C/C复合材料具有最佳的综合性能.

7.纳米纤维改性导致C/C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随摩擦速度的变化更为明显.纳米纤维通过影响摩擦膜的形成和破坏过程来影响复合材料的摩擦机理,从而改变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影响复合材料的摩擦行为.纳米纤维还改变了C/C复合材料在摩擦过程中主要的磨损形式,从而减少了复合材料的磨损.

综上所述,利用CCVD/CVI法可以制备出微观结构可控、力学及导热性能优异的高强度高模量C/C复合材料,为C/C复合材料的进一步扩展应用范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C#论文范例:3D C/SiC复合材料的环境氧化行为

本文系统研究了3D C/SiC(CVI)复合材料的氧化行为、氧化机理、氧化模式和氧化行为的表征方法;不同防氧化途径对C/SiC氧化行为的影响,以及环境因素对C/SiC氧化行为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研究了C/SiC-SiC的氧化行为、氧化机理和氧化模式.C/SiC的氧化行为受缺陷控制,氧化失重的峰值温度存在波动,多次沉积SiC涂层可以减小缺陷的影响.

C/SiC-SiC在400-1400℃内表现为失重.在400-700℃内,C/SiC-SiC的氧化速度由氧与C纤维和C界面相的反应控制,氧化模式主要为均匀氧化;在700-1000℃内,氧化速度由氧通过涂层微裂纹和制备缺陷的扩散控制,为非均匀氧化;在1000℃以上,氧化速度由氧通过制备缺陷的扩散控制,为表面氧化.

2.采用失重率和残余抗弯强度表征了C/SiC-SiC的氧化行为,首次建立了C/SiC-SiC的残余抗弯强度与失重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残余抗弯强度的变化受C相的氧化控制,残余抗弯强度与失重率之间的变化规律符合指数关系.

3.研究了防氧化途径对C/SiC抗氧化性能的影响.通过沉积三次SiC涂层显著提高了C/SiC的抗氧化性能,但是涂层微裂纹和涂层间隙缺陷对C/SiC-SiC的氧化行为起着控制作用,这导致C/SiC-SiC在全温度范围内表现为氧化失重;玻璃封填涂层可以大幅度提高C/SiC-SiC在1100℃以下的抗氧化性能;合金涂层可以使C/SiC-SiC在1100℃以上表现为氧化增重;采用Si基合金涂层和玻璃涂层相结合的复合涂层综合了两种涂层的优点,可以显著提高C/SiC-SiC在全温度范围内的抗氧化性能.

4.首次研究了温度梯度对合金涂层C/SiC在不同气氛下氧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具有一定温度梯度的空气中氧化时,氧气会通过裂纹生成温度以下的区域向裂纹生成温度以上的区域扩散,从而造成强度的降低.燃气(氧分压:8×,10~3Pa,水蒸汽分压:1.4×,10~4Pa)中的O_2扩散通量较高,合金涂层C/SiC在燃气中的强度降低区域比干燥空气中大.

5.研究了氧分压(4×,10~3Pa,8×,10~3Pa)对C/SiC-SiC氧化行为的影响.发现C/SiC-SiC的失重率随氧分压的变化规律符合幂函数关系.首次研究了水蒸汽(1.4×,10~4Pa,5×,10~4Pa)对C/SiC-SiC氧化行为的影响.水蒸汽可以提高SiC在氧气中的氧化抛物线速度常数,同时可以抑制C纤维在700-1300℃内的氧化,在700-1300℃内,水蒸气降低了C/SiC-SiC在氧气中的失重率.

6.首次研究了C/SiC-SiC在有温度梯度的燃气环境中的抗热震性能,发现热震次数对强度的影响存在临界值,强度的降低是由热震损伤引起的.在燃气环境中300至1300℃热循环100次后,C/SiC-SiC的强度保持率为83%.C/SiC-SiC的临界热震次数约为50次,临界热震温差为700℃.

第五篇C#论文范文格式:C/C复合材料与TC4钎焊接头组织及性能研究

近年来,随着新型材料的发展,C/C复合材料由于其密度低、导热性能好、抗热冲击和抗疲劳性能好,特别是其优异的高温强度,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航空航天领域高温结构材料,已经成功应用于飞机刹车盘、核反应堆以及火箭发动机喷嘴等部件.将C/C复合材料与TC4连接制成火箭喷管构件,可大大降低重量,提高火箭发动机效率.本文利用AgCuTi和TiZrNiCu(加缓冲层)两种钎料来连接C/C复合材料与TC4,揭示了界面反应机理,并对接头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采用AgCuTi钎料时,接头的界面结构为C/C复合材料/TiC/TiCu/Ag(s.s) +Ti_3Cu_4+TiCu/Ti_3Cu_4/TiCu/Ti_2Cu/Ti(s.s)+Ti_2Cu/TC4 ,当钎焊工艺参数改变时,接头界面产物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但界面各反应层的厚度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随着钎焊温度的升高或保温时间的延长,TiC/TiCu以及Ti_3Cu_4/ TiCu/Ti_2Cu/Ti(s.s)+Ti_2Cu反应层的厚度增加,焊缝中心的Ag(s.s)+Ti_3Cu_4+ TiCu反应层厚度变小,TiCu+Ti_3Cu_4黑块数量减少,当钎焊温度为1183K、保温时间为600s时,接头的抗剪强度最高,为25MPa,低于或高于此工艺参数时,接头的抗剪强度下降,断口分析表明,接头断裂的位置与被连接界面的碳纤维方向有关,当碳纤维轴平行于连接面时,断裂发生在复合材料中,当碳纤维轴垂直于焊接面时,在钎焊温度较低或适中的条件下,断裂主要发生TiC层中.在钎焊温度较高的条件下,断裂主要发生在TiC层以及TiCu/Ti_2Cu界面处.

为降低接头残余应力、提高接头的高温性能,采用TiZrNiCu钎料、Cu/Mo复合中间层对C/C复合材料与TC4进行了连接,结果发现,在较低工艺参数下,Cu/C/C复合材料界面结构为Cu/Cu_(51)Zr_(14)/Ti_2(Cu,Ni)+Ti(Cu,Ni) +TiCu+Cu_2TiZr/TiC/C/C复合材料.随着工艺参数的提高,TiCu和Cu_2TiZr反应相逐渐消失,Ti(Cu,Ni)_2新相生成,此时的界面结构为Cu/Cu_(51)Zr_(14)/ Ti_2(Cu,Ni)+Ti(Cu,Ni)+Ti(Cu,Ni)_2/TiC/C/C复合材料.钎焊工艺参数较高时界面结构为Cu/Cu_(51)Zr_(14)/Cu(s.s)+Ti(Cu,Ni)_2/TiC/C/C复合材料.随着钎焊温度的增加以及保温时间的延长,界面反应层Cu_(51)Zr_(14)和TiC反应层厚度增加,通过剪切试验发现当钎焊温度为1173K、保温时间为300s时,接头的室温抗剪强度最大,为21MPa,在923K时高温抗剪强度可达到27MPa,可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改变Cu箔厚度,接头的室温抗剪强度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最高不超过23MPa,断裂部位分析结果表明,当碳纤维轴平行于连接面时,断裂发生在复合材料中,当碳纤维轴垂直于焊接面时,断裂主要发生在C/C复合材料与钎料界面处的TiC层中.

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C/C复合材料/TC4接头残余应力的分布特征.结合断口分析表明,接头力学性能与断裂部位主要与残余剪应力τ_(xy)有关.最大剪应力τ_(xy)分布在接头边缘的C/C复合材料/钎料界面处.采用AgCuTi钎料钎焊C/C复合材料与TC4时,在C/C复合材料/钎料界面应力集中区域的剪应力τ_(xy)低于采用TiZrNiCu直接连接C/C复合材料与TC4的应力,当采用TiZrNiCu钎焊C/C复合材料与TC4时,中间层的加入有利于缓和接头残余应力,其中Cu/Mo复合中间层的缓和效果优于单一中间层Cu和Mo,改变中间层的厚度对接头剪应力τ_(xy)的分布影响不大,但剪应力τ_(xy)值随着中间层厚度的增加有所降低,且降低幅度不大.


https://www.mbalunwen.net/dajjemi/076427.html

综合利用反应自由能理论及扩散理论对C/C复合材料钎焊过程中界面处反应产物及反应层厚度进行了研究,建立了C/C复合材料/钎料/TC4(Cu)界面反应层成长动力学方程,确定了反应层成长的动力学参数,为预测连接接头的组织结构与机械性能提供理论依据.

为您写C#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参考文献.

C引用文献:

[1] C#方面论文题目 C#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2] 热门c++设计论文题目 c++设计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3] 热门C#论文参考文献 C#核心期刊参考文献有哪些
《C#论文范文参考 C#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C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