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西北大学本科论文摘要怎么写 西北大学本科论文摘要范文参考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西北大学本科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16

西北大学本科论文范文

西北大学本科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论文摘要:基于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2. 第二篇摘要范文: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研究
  3. 第三篇西北大学本科论文摘要: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排行榜是怎样产生的
  4. 第四篇西北大学本科论文摘要模板:人力资本的居民收入分配效应研究
  5. 第五篇西北大学本科论文摘要怎么写:历史·,现状·,策略
  6. 第六篇摘要范文:“校园内的公共服务”: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改革与发展研究
  7. 第七篇西北大学本科论文摘要范文:中外博物馆学专业教育比较研究
  8. 第八篇西北大学本科论文摘要格式:创新培养机制 推进教学改革——西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梗概
  9. 第九篇西北大学本科论文摘要:社会变革背景下南非的教师教育研究
  10. 第十篇摘要范文:中国大学评价的改进与完善——2009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的做法与结果分析

【100篇】免费西北大学本科论文摘要范文,可作为优秀西北大学本科论文摘要写作参考,适合西北大学本科方面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以及职称论文相关摘要写作范文格式模板参考,【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论文摘要:基于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根据近几年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结果显示就业率持续走低,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已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在已有的研究中,学者们多从宏观制度角度和微观人力资本角度对此问题展开讨论.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受社会就业机制与大学生自身人力资本含量的约束,而且也与大学生自身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密切相关.

本文从社会资本这一理论视角出发,以西北大学2007届本科毕业生为调查研究对象,对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社会资本网络的拥有、构成、运作及其功能进行了描述与分析.研究从网络成员位置、网络类型两个层面测量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社会资本的拥有情况,从正式网络途径的使用、非正式网络途径的使用两个方面测量了社会资本的运作,从强关系社会资本角度测量了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倾向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拓展社会资本的有效途径.

研究表明,大学生社会资本含量普遍偏低,在求职过程中社会资本对大学生求职既有积极作用,即帮助大学生获取求职信息促成就业,也有消极作用,阻碍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公平公正的实现,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倾向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运用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其一,采用个案访谈法了解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过程影响,其二,采用调查问卷法,了解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倾向的影响和大学生拥有社会资本的基本状况.文章整体分为三个部分,前两章为本文的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相关背景、理论依据以及研究的具体方法,从第三章开始到第五章为本文的第二部分,主要是对调查访谈结果的分析和描述,第六章为本文的第三部分,是对整个研究的总结.

第二篇摘要范文: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研究

大学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是人才培养的枢纽环节,关系国家发展大计,涉及每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关乎千万学生的前途命运.1912年到1949年的民国时期,国立大学代表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其招生制度与实践的发展历史在国立大学的发展历史中异常重要,其招生形式多样,内容复杂,影响深远,其经验教训值得总结.虽然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已受到学界的关注,但是,由于原始资料发掘不足,研究视角狭窄,对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的运行机制和实际情况的挖掘很不深入,其观点多有可商榷之处.因此,本文力图深入研究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制度与实践的发展历史及其启示.具体地说,本文除通过原始资料的梳理理清国立大学招生发展的一般过程外,将视野聚焦于国立大学招生的组织主体、选拔途径、招生考试、录取、照顾政策、对招生考试问题的争鸣等重要方面的发展变化情况的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国立大学招生变迁的动因、问题、影响与结果,总结经验教训及其启示.

除绪论外,正文分为八章.

绪论主要介绍本文选题的理由、研究目的、内容、研究意义及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等相关问题.

第一章论述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及其招生概况.分析国立大学概况是探讨国立大学招生的必要前提.国立大学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地区的沿海、沿江大城市.国立大学数量从少到多,地域分布从偏于东部到相对均衡,学生数量波动上升,学科发展由文法科泛滥到文实科均衡.在北洋政府时期,教育考试权下放到学校.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随着政权趋于稳定,自由招生显现出一定的缺陷,教育部开始控制招生的数量、科类,直到抗战时期全面接管招生事务.尔后,战争环境恶化,以及控制招生带来的弊病,促使政府与大学分享招考权.招考权是招生的关键特征,它掌握在不同的主体手上,对招生制度的所有方面均有重大影响.因此,根据国立大学招考权的变化,结合时代的演进,本文将国立大学的招生发展变化的历程分为三个时期:大学自由招生阶段(1912-1932);政府严格控制招生阶段(1933-1940);政府宏观调控招生阶段(1941-1949).

第二章论述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的组织主体和选拔途径.招生的组织主体是指招生由谁来组织,是*政府、地方政府还是大学;选拔途径是指考试还是保送、推荐.民国时期大学招生的组织主体经历了从大学到政府,再到二者分担的发展过程.选拔途径以考试为主导方式,推荐、保送等是重要的补充形式.招考权和文化传统对组织主体、选拔途径的影响最大,进而影响了国立大学招生的概貌.

第三章论述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中的考试.考试是招生的内核,尤其是在我国这种特别重视考试的国度里,考试科目与内容设置的合理性、科学性直接决定了招生的成效.本章主要论述当时的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考试舞弊等.考试科目变迁的趋势是由合科、分科并行,发展到合科、分科融合.当时考试的命题立意、试题编制、题型及题量等都有较大的合理因素,但也有明显的弱点.民国时期大学招生的考试方式有统一考试、联合考试、单独考试等多种形式,但是单独考试是主流,多次数、多层次、多类型考试是其显著的特点.入学考试中新旧舞弊方式并存,媒体抨击之,大学和政府打压之,考生以上书、罢考、闹风潮等方式应对之,甚至发展到追究刑事责任,这反映了舞弊背后的教育和社会问题.

第四章论述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中的录取.民国时期招生录取标准以考试成绩为主,兼顾其他因素.国立大学的入学机会是一个关系重大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国立大学在校生的区域分布、阶层分布,探讨了国立大学入学机会的公平性问题.通过对学生籍贯的分析,发现国立大学招生有本地化倾向,东西部省份入学机会差异极大.通过对学生家庭出身的分析,发现各阶层入学机会极端不平等.学、商、政、军界等优势阶层子弟在国立大学中占据支配地位,农工阶层子弟所占比例较小,与其庞大的人口数量不成正比.国民政府已经认识到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但收效甚微.国立大学破格录取早已传为佳话,本文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探明偏才怪才的入学机会.

第五章论述了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中的照顾政策.民国时期大学招生的照顾政策基本形成了四大体系:侨生升学照顾体系,边疆少数民族升学照顾体系,国民党员、军人升学照顾体系,教职员子弟及公务员(包括官员)子弟升学照顾体系.这些照顾政策对于政权的稳定,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起到了相当的作用.但对国民党员、公务员特别是官员的照顾政策的实施也损害了国民政府的信誉,破坏了教育公平.

第六章论述了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中的失调与整顿.在民国时期,大学单独招生占主导地位,由此造成了严重的“市场失灵”问题.招生“市场失灵”表现为:招生标准混乱,与中学教学相脱节,入学资格模糊,文实科失衡.政府对其进行了“宏观调控”,健全招生规则,严厉打击违规行为,净化招生环境.这些整顿措施有利于整齐新生程度,提高录取标准,规范入学资格,加强中高等教育的联系,平衡文实科的发展,有效地保障了单独招生制度公平、有序、高效的运行.民国时期大学单独招生并未发生大面积的腐败,值得深思.政府对大学招生的整顿导致了一些风波,如因整顿国立劳动大学的招生而发生纠纷,这一事件不仅是教育问题,也反映了党派斗争、政治控制、青年失业、无政府主义泛滥等问题.

第七章论述了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考试问题的争鸣.民国时期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有关大学招生考试的论争:“废考运动”是对传统考试制度的批判:“新法考试运动”主要致力于引进西方的测验理论;“大学入学考试改进运动”则是探索本土化的大学招生考试制度.三次论争推动了我国考试制度的现代化,促进了考试文化的更新.

第八章论述了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的特点、经验与启示.通过对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发展的梳理,本文认为国立大学招生的发展历史有以下主要特点:招生的演进过程就是招考权的博弈过程;招生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两难问题;招生改革具有过渡性,即从受科举影响的传统考试到受西方测验理论影响的现代考试的过渡.国立大学招生的发展历史有以下基本经验:招生标准强调全面性、学术性;招生的考试追求科学化,考试具有多样性、选择性;招生的录取侧重于“考试公平”;招生的照顾政策以补偿性为主.国立大学招生发展具有以下启示:政府宏观管理,大学依法自主招生;坚持以考试为主,考试多样化;高考在文理分科基础上融合合科因素较为合理;增加弱势群体升入重点大学的机会:消除“升学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外语考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破格录取偏才怪才;以制度、文化变革消弭单独招生中的腐败.

第三篇西北大学本科论文摘要: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排行榜是怎样产生的

为解决大学及其学科专业评价的问题,科学合理地评价大学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以揭示大学宏观综合竞争力和微观学科专业的办学水平,我们从大学评价的目的和意义出发,详细论述了本次评价的思路、原则和具体做法,并对各类排行榜做了相关说明,为读者详细解读了本次评价的特色和各类评价结论.

西北大学本科论文摘要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西北大学本科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2000字自考论文、3000字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西北大学本科专业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西北大学本科论文摘要范文选题

第四篇西北大学本科论文摘要模板:人力资本的居民收入分配效应研究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国人民都在分享着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居民收入水平得到了显著地提高.然而,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居民收入差距从很多层面均呈现出逐渐拉大的态势,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差距主要有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城镇内部、农村居民内部的差距.目前,收入分配不合理扩大而导致的经济与社会问题日益凸显,消费不足、心理失衡、资源配置浪费等危害,严重影响到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收入分配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我国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如何才能缩小居民的收入差距,使收入差距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只有寻找引起收入差距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收入差距.人力资本理论证明了人力资本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是提高个人收入的重要因素.那么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状况是否与现有的人力资本分布有关人力资本是否也存在着同样差异人力资本对于居民收入以及收入差距的效应如何基于以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人力资本视角研究它对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效应,期待从研究结论中寻找通过人力资本途径解决收入差距的对策,为我国解决收入差距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论文运用了对比分析、归纳分析与计量模型等分析方法,在人力资本与收入分配相关理论基础上进行的实证研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梳理人力资本与收入分配相关理论与研究.比较详细的梳理和分析有关收入分配、人力资本的理论与测定方法研究.收入分配理论主要是关于收入分配概念的界定、不平等的测定方法;人力资本理论包括内涵、分类、测定以及与居民收入关系的经典模型;(2)对居民收入与人力资本在不同角度的差异表现进行了详细剖析.(3)利用我国的经验数据研究人力资本与居民收入分配的关系.一方面人力资本水平、人力资本差异对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进行分段研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另一方面,利用面板数据研究人力资本投资对于城乡居民收入效应,行业人力资本水平对于职工工资收入效应的研究.(4)对策研究.基于理论与经验数据研究的结论基础上,本文从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减小人力资本差异的不同角度提出了缩小差距的对策建议;同时,提出了消除影响人力资本合理流通,进而导致了居民收入差距的各种壁垒的建议.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1)对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研究表明,我国居民收入在快速增加的同时,收入差距呈现出不同层次逐渐拉大的态势,财富集中程度不断增加;城镇居民内部几乎不存在.收敛,而农村居民内部存在较强的.收敛与β收敛性,在不同时期,不同分类下,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表现出不同的收敛性特征;(2)对人力资本在不同类型分布中的表现研究表明,国家、个人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绝对支持力度不断增大,人力资本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存在着投资偏向,即城市高于农村,发达地区高于落后地区;人力资本差异存在.收敛与β收敛性,东部和西部地区存在俱乐部收敛,在分段收敛性检验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3)人力资本对收入差距效应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水平、人力资本差异与居民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在选取不同时段数据时,人力资本与居民收入差距之间表现出不同的函数形式;(4)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对城乡居民收入效应研究表明,教育、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等人力资本投资对于城乡居民收入效应均具有显著影响,截距项均为发达地区高于落后地区,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5)人力资本水平对不同行业职工工资收入效应研究表明,工资收入不仅与平均受教育年限成正比例,同时与行业类型有关,传统行业职工收入增加速度高于行政垄断行业,但是初始收入远远低于行政垄断行业;(6)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对策研究:一是国家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二是增加政府卫生保健投资力度,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加强职业培训,特别是职工的技能培训;四是消除壁垒,促进人力资本合理流动.

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关于收入不平等指标的选择.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居民收入差距、人力资本分布的不同表现,结合多种统计指标来反映收入差距、人力资本的分布状态;(2)关于居民收入差距、人力资本差异收敛性的研究与预测.本文对于居民收入差距、人力资本差异借鉴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方法进行了.收敛性检验、p收敛性检验及俱乐部收敛性检验,并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段收敛性研究,在收敛性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于部分指标进行了预测;(3)在研究行业收入与行业职工教育水平时,引入虚拟变量,通过不同模型形式的构建,分析行业性质与人力资本水平的不同影响,同时比较不同因素对于收入的影响程度,克服了文献中仅以定性分析的局限性,为缩小行业差距的对策提供依据.

第五篇西北大学本科论文摘要怎么写:历史·,现状·,策略

新闻传播学教育是新闻传播事业发展与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产物.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事业,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重新焕发了生机.我国高校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恢复新闻教育,1997年新闻传播学升格为一级学科,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形成了以北京、上海、武汉为重镇,辐射全国的新闻传播教育格局,总体注重新闻学与传播学的融合,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的融合,为中国传媒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造力的新闻与传播专业人才.总的来说,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还处于对欧美发达国家的模仿阶段和本土化的探索阶段,缺乏深植于中国传媒现实与文化传统的中国化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全球化、媒介化、数字化对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产生的深刻影响:一方面,媒介融合时代的来临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改变,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瓶颈,尤其是优秀的、具有实战能力的新闻传播人才极度缺乏.而西部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更面临着历史不长、师资匮乏、特色不突出、同质化的尴尬.在西部大开发和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西部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如何突出重围,彰显地域特色,探讨适合自身发展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策略,成为亟需解决的课题.

本研究从教育学、新闻传播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视域,对近百年来我国及西部地区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将西部地区新闻传播教育置于整个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探讨各个时期西部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变化,分析导致变化的时代背景、地域因素、教育观念、现实掣肘等主客观原因.本研究以新闻传播学国家级“质量工程”为切入点,分析西部与中东部新闻传播学科的整体发展状况和差距,寻找西部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策略与未来走向.

同时,论文运用比较研究法与个案研究法,对美国、英国、港台地区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进行探讨,旨在通过对其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的借鉴,为我国西部新闻传播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源.文章针对西部新闻传播教育价值定位模糊的现状,认为应该强化通识教育,突出新闻职业道德教育,突显实践育人理念.结合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西部地域特色,提出了“开放·,融合·,实践”的西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新路径.

第六篇摘要范文:“校园内的公共服务”: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改革与发展研究

高校教师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力量,是高校声望的重要载体.世界上任何职业,即便从业者受过充分严格的职前学历教育,我们也无法期望他从业伊始即能做出充分的贡献.高校新进教师的培训与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与重视.我国目前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制度化、规模化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政策,虽有良好初衷,但缺乏合理设计.自1998年开始实施,运行十余年后,我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已出现功效危机,成为急需研究的现实问题.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相关研究虽不少,但缺乏系统深入探究,甚至很多研究仅仅站在管理者视角俯视问题,提出改进策略,但归因失真,使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应然面目更加混淆不清.

本研究运用中美比较研究、问卷调研以及个别访谈等方法,站在促进高校新进教师发展的立场展开言说,首先从岗前培训理念反思入手,然后对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从组织运行方式、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考核诸环节进行全程全景式剖析、解构、建构;最后进行根本归因分析,指出我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走向.

全文共分八章.

第一章导论.包括本研究的选题缘起、研究价值、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基本内容、研究方法.

第二章我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缘起及现状分析.本章首先对我国高校教师培训的政策脉络进行梳理,同时解读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政策文本,再从高校青年教师发展、国家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国际高等教育关注的共同主题等三方面对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在现状调研的基础上,挖掘出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需要关注的五个方面的问题:培训理念、培训组织方式、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考核,接下来的五章即围绕这五方面的问题展开研究.

第三章“公共服务”——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理念.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在何种理念下运行,是影响其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本章对中美两国高校教师培训理念——管理主义与公共服务的内涵及其表现进行了分别阐述,并比较两种理念形成的背景和主要区别.指出公共服务理念的根本缺失与管理主义的浓郁盛行不仅体现在我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政策制定上,也渗透在岗前培训实施的每一个环节,理念转变是关键.

第四章“低重心”——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组织方式.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在统一的行政指令下运行.本章在对我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组织方式进行述评后,对美国高校教师发展的历程、运作模式、组织原则进行案例分析,并在中美比较后提出参考建议.

第五章“实用”——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内容.我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内容学科化呈现、计划式供给,导致岗前培训“内容空洞、形式化、教条化、缺乏实用性与针对性”.本章对我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内容现状进行述评后,对美国高校教师培训的内容进行分类阐述,并分析其核心培训内容以及培训内容的实用性特点,最后就我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提出培训内容方面的改进举措.

第六章“自我导向”——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方法.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具体方法主要为灌输式讲授,形式单调.这并非高师培训中心有意为之,实乃高校课堂教学的微观镜像、中小学教学方法的自然延续,受岗前培训班级规模的制约以及岗前培训考核方式的影响.本章对美国高校教师培训的10余种方法进行分类详尽描述,在比较的基础上运用成人学习理论的“自我导向”思想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启示.

第七章“谁考核谁”——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评价.本章对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应试盛宴”进行现实扫描,同时指出与“应试盛宴”相伴的另一不容忽视的负效应——“老师也*”,并对其进行归因分析.反观美国,其高校教师发展机构不仅不对参训教师进行鉴定性评价,相反,培训机构还经常组织参训教师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谁考核谁”这对关系在中美高校的倒置颇值得思考.本章对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与高校教师资格证书之间的制度关联进行了析解,并主张消解不合理的制度关联、理顺倒置的评价主客体关系,去却岗前培训现有的“筛子”之职,发挥其应有的“水泵”之效.

第八章“校园内的公共服务”——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发展走向.前面三至七章虽然就五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中美比较,并环环解构后积极重构,但要根本*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低效甚至无效之困境,需要进行根本归因分析.本研究认为,行政指令替代教师自主——即岗前培训的“强制性”与“统一性”特质,是导致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低效甚至无效的根本原因,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管理重心的下移与服务理念的上扬是改革的根本理路,亦即构建在“校本”培训与“师本”培训双重保障下的“校园内的公共服务”,是我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走向.

第七篇西北大学本科论文摘要范文:中外博物馆学专业教育比较研究

中国博物馆学教育和人员培训,大约肇始于20世纪30年代,从其初创至今已经走过了八十多个春夏秋冬,博物馆学专业教育从无到有,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博物馆学自身的研究内容、理论方法、学科属性,它与相关学科的区别和联系等问题,至今没有达成共识,这直接导致了博物馆学专业教育的各种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科的发展与国内博物馆学人才的供给.

我国博物馆学专业教育在办学数量、学历层次、学科从属、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具体方面与国外博物馆学发达国家有着很大差异.目前我国博物馆学属于历史学下二级学科,大部分院校的博物馆学教育都依托于历史和考古类院系;博物馆学师资薄弱,专业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博物馆学专业生的课表中充斥着历史和考古类课程,学校在培养目标方面普遍重视考古文博知识技能,不重视策展实践和综合管理,博物馆实践项目太少,不能突出博物馆学专业特色.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正是由于我国“历史类博物馆居多”的特色和国内理论博物馆学发展滞后的现状,所以我国博物馆学需从历史学中独立出来,政府、博物馆行业及高校在中国博物馆学专业教育未来发展之路上需各司其职、有所作为.

第八篇西北大学本科论文摘要格式:创新培养机制 推进教学改革——西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梗概

作为一所具有百余年历史的地方综合性大学,近年来,西北大学坚持",育人为本、课比天大",的教学理念,围绕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深入推进教学改革与建设,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学校现有84个本科专业,其中,拥有7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专业,在全国高校中位居第十位,学校先后设立了数理经济学实验班、金融数学与统计、国学实验班等教改实验

第九篇西北大学本科论文摘要:社会变革背景下南非的教师教育研究

南非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土著人一直实行的是部落教育.1652年,荷兰殖民者的到来,不但破坏了土著人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也改变了他们的教育体制.在欧洲早期移民中,由于社会阶层的不同,对教育的看法也不一样.布尔人(荷兰人、德国人和法国人在南非的后裔)主要依靠奴隶经营分散的、大规模的、粗放式的农牧场,因而不太重视教育,即使开设有小学,也多仅限于阅读圣经和算数之用.1806年,英国殖民者占领开普敦后,来到南非的多数原城市居民不像布尔人那样分散居住,而是带来了本国的生活方式.他们不仅和世界其它地区保持着经济、科技和文化上的联系,也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办起了中学、大学和职业学校.1910年,南非联邦成立后,教育上完全继承了英国的体制,但长期以来一直奉行种族隔离制度.根据不同种族接受不同教育的构想,全国按照种族、地理和意识形态分别建立了黑人、白人、印度人和有色人四种不同的教师教育体制.20世纪50年代,南非出现了为不同种族培训教师的各自独立的教师教育学院.60年代,个别大学开始向特定种族团体培养教师.到了七八十年代,教师教育在严格的种族界限划分下,形成了所谓的开放式培养格局,即各种族教师可以在与之对应的教师教育学院和大学培养,获得教师资格的教师可以在分离的中小学校任教.20世纪90年代初,大学负责中学教师的培养,而学院则主要承担小学教师的培训.这种制度不仅限制了大学与学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阻碍了教师资源的合理流动.

1994年,*南非的诞生,既标志着长达342年的种族隔离制度的终结,也开启了南非教师教育的新纪元.为了适应国家重建的需要,新政府决定将教师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并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政策体制的改进和完善上.其总的原则是基于*、公平、正义、人权的理念来培养新型教师,同时确保对过去曾遭受不平等教育待遇的教师的补偿.为了达成这些愿望,在政府的主导下,颁布了一系列的法规与政策,合并了全国的教师教育机构,改革了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成立了专门的教师教育管理机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了使教师培养活动有据可循,南非从师范生招生到教师入职资格鉴定都建立了相应的标准.从招生环节看,它涉及高中毕业生招生标准、大学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招生标准和以REQV13为不合格在职教师招生标准;从教师培养环节看,它包括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教师教学实践标准、教学实践机构标准和教学实习指导教师标准;从入职环节看,它包含教师最低任职学历标准和教师语言能力标准等.这一整套标准体系有力地促进了新南非教师教育工作的有序进行.


https://www.mbalunwen.net/dajjemi/071259.html

根据教师教育的标准体系,各教师教育机构采取了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即并行性、连续性和混合型三种模式.并行性模式是指学生在学习学术性课程时,同时学习教师教育课程.它以教育学士学位为代表,简称“4+0”模式.由于学校类型的不同,其具体组织形式也各有差异.通常情况下,理工大学的学术性课程在学科专业学院进行,教师教育课程以教育学院组织为主.而在部分综合性大学,除了理工大学的组织模式外,教师教育课程和学术性课程都在教育学院(部)进行.连续性模式是指学术性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分开进行,学生先在大学非师范专业取得本科学士学位,然后再在教育学院进行至少1年的教师教育课程学习.它以研究生教育证书为代表,简称“3+1”或“4+1”模式.以上两种课程都属于本科学历.总体而言,理工大学侧重学科教师的培养,即主要培养高小学段以上的教师为主.综合性大学则向所有学段开放.混合型模式兼具并行性模式和连续性模式的特征,它细分为两种:合格教师身份攻读模式和教师资格再提升模式.前者包括国家教育专业文凭和高级教育证书课程,有“3+0、“2-6+0”和“1/2+0”几种模式.后者属于研究生学历,指荣誉教育学士,简称“3+1+1/2”或“4+1/2”模式;教育硕士,简称“5/6+2”或“5/6+1/2”模式;教育博士或哲学博士,简称“5/6+2+2-4”或“5/6+1/2+2”模式.

为了确保多样化教师教育模式的质量,南非十分注重质量保障制度的建设.确立了从旧南非以院校内部和同行专家之间的监控为主转向新南非以院校自我评估、校外专业机构测评和政府部门监管相协调的质量保障思路.据此,南非建立了国家资格认定局、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教育从业者委员会、行业教育培训处等质量保障机构,以及南非*教师协会等专业自治组织.施行了教师教育机构审查、教师教育课程认证、教师教育课程国家评估、教师资格认证到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化的质量保障体系.并为此开发了教师教育的机构审查标准、课程认证标准、课程评估标准和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其中,院校审查的对象不是对教师教育机构本身进行审核,而是对院校制定的质量保障机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课程认证是教师教育机构获得教师新资格项目开设的必要前提.为了保证审查、认证和评估效果,南非还对执行这些教师教育质量保障的机构实施注册制度.而在教师质量提升和能力发展方面,南非专门设计了教师继续专业发展系统来开发教师的专业发展点,以及组织和监督有关的教师专业发展项目.

社会变革时期南非的教师教育改革总体呈现出法律先行、政府主导、院校为主、各方参与的互动格局.目前,在教师教育标准体系、质量保障制度、学段培养模式、师范生资助计划、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发展过程中也还面临许多问题:比如教师教育政策过于理想,致使政策实施效果不佳,也给教师带来了负担.教师教育机构合并仓促、缺乏深度融合,一些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教育学院没有得到应有的保留,造成了优质教师教育资源的流失.质量保障以政府监控为主,对院校的个体差异考虑不全.此外,作为发展中国家,资金投入总体不足,等等.为了规避改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今后南非将通过以下措施来推进教师教育继续向前发展:以专业化的教师发展理念来顺应国际教师发展趋势,以多样化的教师培养路径来缓解教师的供需矛盾,以高移化的学历发展模式来回应高素质教师的需求,以规范化的教师培训制度来统筹教师培训活动,以差异化的经费投入机制来促进教师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第十篇摘要范文:中国大学评价的改进与完善——2009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的做法与结果分析

本文着重对2009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的新做法和结果进行分析.在今年的评价工作中有三个新的变化,一是中国重点大学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首次引入大学网络影响力指标替代社会声誉指标,占学校声誉指标的50%.结果发现绝大多数重点大学的网络影响力有待提高,各大学需要加大网站建设力度,制定相关政策促进科研成果的数字化、网络化,使更多的人能够通过网络获得相关的信息和知识等.二是首次明确提出",中国一流大学",的概念、标准和排名结果,三是根据集中与离散分布规律,在学科专业评价结果的表示方面,首次引入星级表示方法.这样改革的效果是使评价方法与评价结果更趋于科学、合理,也更加符合时*展的需要.

此文是一篇西北大学本科论文摘要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西北大学本科引用文献:

[1] 西北大学本科方面论文选题 西北大学本科论文题目如何定
[2] 西北大学本科论文参考文献推荐 西北大学本科外文文献怎么找
[3] 西北大学本科论文大纲范文模板 西北大学本科论文提纲怎样写
《西北大学本科论文摘要怎么写 西北大学本科论文摘要范文参考》word下载【免费】
西北大学本科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