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开题报告 > 文章内容

小学教育本科论文范文参考 小学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小学教育本科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07

小学教育本科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小学教育本科论文范文参考:“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2. 第二篇小学教育本科论文样文:我国高师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研究
  3. 第三篇小学教育本科论文范文模板:福建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研究(1949-2009)
  4. 第四篇小学教育本科论文范例:文化视域中的中美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比较研究
  5. 第五篇小学教育本科论文范文格式: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研究

★100篇免费小学教育本科论文范文,为你的写作提供相关参考,可用于小学教育本科方向的硕士论文和本科论文写作参考研究,每一篇都是经典优秀的范文格式模板,【赶紧阅读吧!】

第一篇小学教育本科论文范文参考:“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实践取向”是小学教育专业及其课程设置必然的和合理的价值导向选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教育变革的呼唤与回应,更是小学教师专业性内在发展、小学教师教育现实发展的期待与诉求.

本文以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以实践取向作为课程设置的基本价值导向,主张立足于小学教师的专业特质,秉持“实践”的信念,将“实践”放在小学教师培养的核心价值地位,以“实践”为导向,通过“实践”的途径和方法,融合理论与实践,培养具有实践品格的“反思型”的未来小学教师,以此建构独立的具有小学教育专业特性的课程体系.

本文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导论主要介绍问题的缘起.对国内已有的关于小学教育专业及其课程设置、关于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及其课程设置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概括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并*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概述研究的目的、意义、可能的创新之处,以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实践”是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师教育变革的共同指向,研究实践取向的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契合教育发展的时代需要和小学教师教育自身发展的现实要求.

第一章阐释“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的内蕴.对实践、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取向做了基本的释义,从理解教育本质的实践性、认识教师的专业性、领悟情境学习的基本理论视界对实践取向的小学教师教育进行了学理性的分析,明确“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的特性、澄明“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教育的实质,强调“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向未来小学教师以“教育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实践品质.本章为全文研究奠定基础,是全文研究的立足点.

第二章探讨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对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内在制约性.一方面阐述教师素质结构的研究观点,通过访谈调查归纳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现实诉求,并着重基于小学儿童的特征与教育、小学教育与小学教师对于儿童成长的独特价值、小学教师的角色定位构建合理的小学教师的基本素质结构,凝练基于“儿童发展”的小学教师专业特质,提出儿童发展及对小学教师教育的诉求是课程设置的逻辑起点;另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状况,探明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本章提供了观照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和谐发展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信念和思路.

第三章阐述“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理论.主要着眼于现代课程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教师(学习)知识的理论,从中挖掘课程设置中应有的实践元素,并获得体现课程设置中的实践要义的启示.本章使研究获得了理论与思想的根基与导引.

第四章论述实践取向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认为课程设置应有国际视野,借鉴发达国家(地区)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经验;我国新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是本研究进行课程设置的规范化依据;而面向小学教育实践,满足小学教育实践层面的现实需要,是本研究的内在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本章是建构“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现实依据.

第五章分析我国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对12所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培养方案分析的基础上,检视我国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某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适切性调查的个案分析,深入探讨现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第六章建构实践取向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本章提出了实践取向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设计了课程目标,描绘了建构的基本思路、结构样态和结构模式特征,论述了课程实施的路径.强调建构具有小学教育专业特性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性特色和综合性特征、体现儿童为本的价值导向、力求实现课程设置的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融合.

本文认为,“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是当前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只有正确认识“实践取向”以及“实践取向的课程设置”,才能真正在职前小学教师教育中实现理念与方法的超越,培养符合小学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小学教师专业性的“反思性实践者”.

第二篇小学教育本科论文样文:我国高师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研究

我国初中阶段的科学课程,自从建国以来基本上实行的是分科课程,直到20世纪80年代,综合科学课程才开始登上了科学教育的舞台.但是由于在全国范围内开设综合科学课程的实验时间很短,所以暴露出了相当多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合格的综合科学课程师资.从1997年湖南怀化学院开始尝试建立培养综合型理科师资的“综合理科”专科专业,到2001年教育部正式批准重庆师范大学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科学教育”本科专业,迄今全国已有60余所高校设置了科学教育本科专业.但是,由于科学教育专业是我国教师教育的一个新专业,各高等院校对其还缺乏全面深入的系统研究,使得各院校在专业理念、培养规格、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专业建设方面还不太规范.这种不规范使得各高校在试办科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各自为政”,“随意性大”.

面对60余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各自为政”的现状,本研究希望通过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研究,*其背景、实施现状、并建构课程设置的框架、探讨在课程设置上的不足,寻求我国科学教育专业课程发展的方向,为我国综合科学课程教师专业化标准的制定找到依据.

具体来说,论文包括九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言”:交代选题的缘由和意义,介绍主要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第j部分——“文献综述”:先对本论文所涉及到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得出综合科学课程发展的理论依据,分析综合科学课程存在的价值依据.然后,探讨当前我国综合科学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从提高科学教师科学素养这个角度阐明开设科学教育专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后面的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文本分析建立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我国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调查”: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综合科学教育专业的开设情况以及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第四部分——“课程设置框架建构依据之一:科学教师专业化素养构成研究”:通过科学教师教育标准的国际比较,从综合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维度建构我国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框架.第五部分“课程设置框架建构依据之二: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比较研究”:关注发达國家和地区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实施情况,通过对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比较研究为我国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找到依据.第六部分——“课程设置框架建构依据之三:中小学教师需求调研”:通过对中小学综合科学课程教师在科学教育专业课程需求上的调查研究,从一线教师实际需求的角度找到课程设置框架建构的依据.第七部分——“课程设置框架建构依据之四:科学教育专业师生反馈调研”:关注我国综合科学教育专业的师生对该专业课程设置的认识和看法,从亲身参与者、实践者的角度获取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建构的依据.第八部分——“我国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通过对不同维度下课程设置框架的整合,建构我国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框架,并根据该框架结构对我国当前综合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比较研究.第九部分——“结论、建议与不足”:阐述研究发现、研究建议及研究不足.

研究结论:

1.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现状的调查显示:教育部共批准了62所高校开设科学教育专业.其中,2001年批准的有1所;2002年批准开设的有8所;2003年24所;2004年13所;2005年7所;2006年8所;2007年开始不再有新科学教育专业被批准开设.

科学教育专业在学位授予上有两种,接近52%的学校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48%的学校授予理学学十学位.对科学教育专业开设院系的调查显示:由化学化工学院开设的有15所;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的有8所;物理学院开设的有9所;教育学院开设的有9所,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的有6所;化学与材料学院开设的有5所;数理学院开设的有5所;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开设的有2所;化学与环境科学系开设的有1所;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开设的有1所;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有1所.对科学教育专业开设院系的统计显示,由化学化工学院开设的比例非常显著地高于其他院系.

对科学教育专业省市分布的调查显示我国大陆有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除了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南省、北京市、天津市这6个地区以外)开设了科学教育(本科)专业.其中,西南地区有14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西北地区有8所;华北地区5所;华中地区11所;华东地区16所;东北地区8所.x2检验显示,在西南和华东地区开设科学教育专业的学校数显著地高于其他地区.

对62所有资格开设科学教育专业学校的调查发现,其中44所目前还在开设本专业,另外18所由于招生和就业原因没有开设.

对开设有科学教育专业的38所高校课程设置的调查发现:在专业必修课程上平均开设门数为16.21门,所占学分比例为37.59%;在教育类课程上,平均开设课程6.97门,所占学分比例为9.74%.

对课程结构的调查发现,科学教育专业主要是以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教育类课程和实践课程为分类的.

2.对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建构的研究包括四个子研究,由论文的第4部分至第7部分组成.子研究一(第4部分):通过对综合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发现,合格的教师素养包括专业的知识、专业的技能和专业的精神.所以,针对专业知识提出了学科知识和科学知识,在专业技能上提出了实验技能、研究技能、教学技能;在专业精神部分包括专业自我、专业情意等.在专业知识部分,从对《科学课程标准(3-9年级)》的梳理发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类知识在数量比例上为2:1:3:2.子研究二(第5部分):通过对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比较发现,发达国家和地区科学教育专业在课程构成上主要由通识课程、学科课程和教育课程组成.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法课程、教学实践课程、科学教育类课程.但是,国外科学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更重视对儿童发展培养的课程和科学史哲类的课程.子研究三和子研究四(第6、7部分)发现:我國从事综合科学课程实践的师生们对课程的关注来自学科类课程和教育类课程.学科类课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科学类五个领域课程;教育类课程则涵盖了教学技能、教育理论、教学法三类领域.

小学教育本科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小学教育本科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5000字在职研究生论文、2000字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4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小学教育本科论文范文题目

通过对第3到第7部分研究的整合,本研究认为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从学科科学课程领域和教育科学课程领域来进行建构.在学科科学课程领域所设置的课程应该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数学、综合科学、计算机七类;在教育科学课程领域所设置的课程应该包括:教育学理论类、心理学理论类、教学论类、教学技能类、实验教学类课程五类.

3.基于课程设置框架,对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在学科科学课程领域,38所学校一共开设了123门课程,但是其中超过50%的课程只有一所学校开设,对学校课程开设集中度的检验显示,学校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课程设置非常分散.

对学科科学课程的比较显示,我国科学教育专业在学科课程类型的设置上存在较为混乱的现象,一些应该在通识模块开设的课程也出现在学科科学课程领域.对学科科学课程领域7类课程的分析显示,化学类、科学类课程的开设门数最多;其次是生物类、物理类、地理类课程;数学、计算机类课程在门数设置上最少;各类学科科学课程在开设数目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对地理类课程的比较研究显示,大学地理、宇宙与空间科学课程开设最为集中的课程;在物理类课程领域,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电子电工学这三门课程开设更为显著集中;在生物类课程中,基础生物学、基础生物学实验、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四门课程的开设最为集中;在化学类课程中,大学化学、大学化学实验、环境科学、有机化学这四门课程在集中度上较其他课程更为显著;对综合科学类课程的研究显示,科学史和科学·,技术·,社会是最主要的两门课程,其他课程开设学校较为分散.

对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科学五类主要学科科学类课程的统计显示,化学类课程的开设最为集中,其他四类课程的集中情况没有显著差异.123门学科科学课程中,大学物理、大学化学、大学物理实验、环境科学、大学化学实验、基础生物学、生物实验、科学·,技术·,社会、自然地理导论、地球科学、科技发展史,这11门课程的学校开始情况相较于其他112门课程非常显著地集中.

总体来看,在学科科学课程部分,HPS课程和STS课程等科学类课程的学校开设情况显著地低于地理类、物理类、化学类、生物类课程.

对教育科学类课程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我国现在较为重视该类课程的设置,从以往主要由教育学、心理学、科学学科教学法的“老三门”,学分比例5%~6%的状况,到如今已经接近日本15%的学分比例,虽然较美国、法国20%的比例,英国25%,德国30%的比例还有一定距离,但是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教育科学类课程部分,38所学校开设了65门课程,其中接近60%的课程只有一所学校开设.教育科学类课程包括教育理论类、心理学理论类、教学论类、教学技能类、实验教学类五类.其中,教学技能类课程的开设门数显著地多于其他类型课程数;这五类课程的学校开设情况都比较分散,集中度不高.

在教育理论类课程中,“教育学”和“教育研究方法”这两门课程的开设情况更为显著地集中;在心理学理论类课程中,“心理学”是开设最为集中的课程;在教学论类课程中,“科学教学论”是最集中开设的课程;在实验教学类课程中,“科学实验教学”是该类课程中最显著集中的课程;对于教学技能类课程:“三笔字训练”、“教师教学语言”、“科学教学技能训练”是最集中的课程.虽然,教育科学类课程还是集中在“老三门”中——教育学、心理学、科学课程教学论.但是,逐渐有更多的学校开始关注实验教学类、教学技能类课程.不过对于教育研究类课程和学生学习类课程的关注非常少.

据此,本研究从学科科学类课程和教育科学类课程两个维度在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上提出了建议,以供相关行政管理者、专家学者在课程设置时有所参考.

第三篇小学教育本科论文范文模板:福建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研究(1949-2009)

社会发展,教育先行.教师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已经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目前,福建教师教育正处于转型时期,教师培养模式、教师培养主体、教师准入机制等,都亟待改革和创新.研究教师教育,我们需要国际视野,也需要反观历史.

本研究利用文献研究法、比较法、访谈法、经验总结法等,梳理建国以来福建省六十年的教师教育状况,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总结教训,探索福建目前教师教育的历史基础,研究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改革路径,为教师教育的制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建国以来福建教师教育的发展,按照时间序列可纵向地分为五个阶段:初步发展(1949-1965),教师教育的断裂(1966-1976),教师教育的复兴(1977-1991),教师教育的稳步发展(1992-2000),教师教育的现代化建设(2001-2009).在六十年的发展中,既有加强教师职业思想教育、保证教师队伍稳定等经验,又有“*”破坏教师教育体系,导致教师培养链条断裂等教训.

基于历史考察,本文分析探讨了当前福建教师教育的主要问题: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模式改革问题、中小学教师准入机制的完善问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提升问题,以及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思路和措施.

最后一章,在对福建教师教育历史的考察,以及对当前教师教育改革问题的分析和探讨的基础上,提出福建教师教育发展的展望.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吸取*期间教师教育中断导致师资不足、师资水平不高的教训,坚持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分析了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认为必须加快构建现代、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提出在完成*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后,要改革完善教师的培养模式,将学前教师和小学教师定位于师专层次的培养,初中教师以师范院校本科教育为主,高中教师可以由师范大学和综合大学以4+0、4+1或4+2模式培养.福建教师教育正面临着从满足数量需求向质量提高的重大转变,教师队伍建设的着力点要放在提高教师教育素质上,注重提升教师教育能力与职业道德水平;要提高教师素质,就要不断完善优秀人才从教的培养选拔机制.


https://www.mbalunwen.net/chaonengli/91208.html

第四篇小学教育本科论文范例:文化视域中的中美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比较研究

本研究从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维度对中美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进行比较和文化分析.第一章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对中美两国音乐教师教育培养目标进行了比较分析.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我国的音乐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强调其社会价值,尤其是政治价值取向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美国的音乐教师教育重视人的价值,强调个人的发展,把人的发展作为最终目的;从音乐教师教育课程现状来看,中美音乐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存在纵向与横向、塑造与培育、社会与个人的差异.其文化根源主要是中国“重群体”的传统文化观、“乐之教化在于道德”的传统音乐文化观、“儒家理想人格”的传统教育目的观与美国的“主个体”、“音乐为每个孩子”和“自我实现”的音乐教育目的观等文化传统的巨大分野.第二章对中美两国的音乐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两国在音乐教师教育课程内容选择上呈现出单一与多元的差异,在课程内容组织方面存在统一与多样的差异.其文化根源在于中国的集权政治文化、封闭性的文化特点与美国分权政治文化、文化的包容性特点的差异.第三章从中美音乐教师教育课程实施中的师生关系、教材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中美音乐教育教师教育课程实施中的差异主要在于“主从与平等”的师生关系、“范本”教材观与“材料”教材观、授受与传递之异的教学观,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中美音乐教师教育课程实施中传递与生成的不同文化路径,其文化根源在于中美文化中的“师道尊严”与“*、自由、平等”观、分属后喻文化结构与前喻文化结构以及传统“教学论”文化与传统“课程论”文化的差异.第四章对课程评价中的学生学业评价进行比较和分析.中美音乐教师教育学生学业评价存在评价主体的单一与多元、评价方式的终结性测验与过程性评定、评价价值取向的知识、技能与体验、创造的差异.其文化根源在于传统的科举考试文化与对话性考试文化以及求稳与创新的文化心理之别.

综上,音乐教师教育课程与文化存在着天然的、内在的“血缘关系”,它既被文化所造就又传承与创造着文化.中美两国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两个典例,其显著的文化差异决定了两国音乐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文化的视角审视可发现:我国的音乐教师教育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音乐教师教育课程理念的工具化与课程内容的传统音乐文化的断裂化.为此,在批判传统音乐教师教育课程及课程理论的基础上,论文提出对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进行概念重建,建议音乐教师教育课程发展的文化路向:立*土音乐文化,倡导多元音乐文化;走出工具化的迷思,走向音乐教师教育课程的文化本体化.

第五篇小学教育本科论文范文格式: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研究

师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教师,而教师的质量直接关系全民族的教育水平.因此,师范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师范教育涉及方方面面,而师范教育课程是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因为师范教育最终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课程是知识与技能的载体,是道德修养的指南,师范教育通过课程的实施来培养合格的教师.那么,师范教育究竟应该如何设置课程,为什么要设置这些课程,设置的课程如何教授给学生,又如何评判课程教授和学生掌握的程度,这一系列具体的问题对于提高师范教育水平,并进而提高整个基础教育水平,提高国民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始于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院的创立;而系统的师范教育课程,则始自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近五十年岁月中,师范教育课程伴随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以及*和科学观念的引入,完成了从萌芽到成型的演变过程.其间虽历经波折,但总体上不断发展完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教师,为近代中国科学文化发展和民族素质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回顾这段历史,探寻近代师范教育课程发展的特点、规律、经验教训以及对当代师范教育的启示,成为本文立足与研究的焦点.

本文以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相关历史文献,包括法律法规、课程标准、师范教材、近代学者教育专著和文章等为研究基础,以现代教育学课程论视角,深入分析、挖掘这些历史资料的教育学内涵和意义,并从课程的五个要素,即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对近代师范教育进行分门别类地分析归纳,最后得出对当代师范教育有益的经验教训和启示.按照这个思路,全文分为八章展开,每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引论部分.在阐述本文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之后,对本文研究的范围和关 键 词 做出了界定.借鉴前人在该论题研究上已取得的成果、经验和存在的不足,设定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基于师范学制和课程,将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历程分为萌芽、初步发展、曲折发展和复兴四个时期,并对各个时期师范教育制度、高等师范和中等师范课程进行了梳理.

第三章探讨了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目标的发展和制定流程.师范教育课程的目标,自然以培养教师,满足国家社会师资需求为首要任务.但是否能兼顾到其他方面,则经历了一个从“国家中心”到“兼顾国家社会个人”的演进过程.通过对各时期课程目标制定流程的研究,本文发现并揭示了其中的一些规律,包括制定者的选择从专制走向*;制定目的同时满足质和量的需求;目标来源和资料收集从“拿来主义”到“审视社会需求”;价值取向从“社会本位”到“兼顾社会知识人”;形式取向偏向于普遍性目标和行为目标;目标的具体要求重视认知领域等发展规律.

第四章关注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结构的发展.清末和民国初期的师范教育课程结构都源于甚至直接抄袭日本.随着1922年“壬戌学制”的颁布,师范教育被削弱,课程结构也有了较大的变化.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与师范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课程标准,对课程结构进行了多次调整和完善.在这一发展演变过程中,课程结构具有如下特点,政治性随国家政治思想变化而改变;既依照国家统一的要求,又考虑各地不同的经济和教育水平而留有一定弹性空间;课时总量一直较为繁重;从各类课程的比例关系上看,选修课程从无到有,逐渐完善;公共基础课程一贯被高度重视;教育专业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则在不断的改革和发展中日益完善.

第五章对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内容进行了研究.近代师范教育课程内容被高度概括在各个时期的课程标准中,同时更详细地体现在依据课程标准而编写的师范教材中.因此本文不仅分析了各个时期的师范课程标准,还对近代师范教材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而发现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内容与近代中国思想演变有着紧密的联系,深刻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国家政治思想、爱国主义思潮、思想解放进程和民生主义气息.另一方面,近代师范教材也具有显著的学术特点,包括重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意向世界各国学习,对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留有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

第六章聚焦于近代师范教育课程实施.萌芽时期的师范教育课程实施侧重学术知识,在随后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开始重视师范专业技能训练,最终在知识与技能并重的前提下将教育专业精神的培养也作为师范课程实施的核心内容之一.而且,从追求快速培养师资力量,到逐渐重视师资质量,最终在数量质量之外还对专业性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实施具有重视教育实习课程,注重教学法和各学科的协调,教具日益丰富以及重视音体美等素质类课程的特点.

第七章探讨了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评价的规律和特点.在近五十年的发展中,师范教育课程评价视角日趋多样化,评价取向兼顾到了效率和过程,具有评价时间延长化,评价内容扩大化和评价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可见,近代师范教育课程评价走过了一条由“片面单一”到“丰富多样”的发展之路.

第八章,也是本文的最后一章,基于对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演进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认识,结合我国师范教育课程建设发展现状,以及对当前师范教育课程诸要素现状的评析,提出了近代师范教育在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结构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确立、课程实施的促进和课程评价的规范等方面对当今师范教育课程建设的若干启示.

关于免费小学教育本科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

小学教育本科引用文献:

[1] 电大小学教育本科论文题目 电大小学教育本科论文题目如何拟
[2] 优秀小学教育本科论文选题 小学教育本科论文标题如何定
[3] 最新小学教育本科论文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本科核心期刊参考文献哪里找
《小学教育本科论文范文参考 小学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小学教育本科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