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开题报告 > 文章内容

金融企业会计论文范文参考 金融企业会计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金融企业会计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22

金融企业会计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金融企业会计论文范文参考: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研究
  2. 第一、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对定价效率影响的理论基础.
  3. 第二、公允价值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
  4. 第三、公允价值盈余波动具有风险相关性.
  5. 第四、资本市场存在应计异象.
  6. 第二篇金融企业会计论文样文:中国金融混业经营会计研究
  7. 第三篇金融企业会计论文范文模板: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供求机制研究
  8. 第四篇金融企业会计论文范例: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9. 第五篇金融企业会计论文范文格式: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选择问题研究

★100篇免费优秀的关于金融企业会计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作为金融企业会计方面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参考的免费论文范例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金融企业会计论文范文参考: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研究

在国际趋同背景的指引下我国进行了会计制度的改革,使得会计确认基础经历了2次大的“飞跃”.第一次飞跃起因于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上市公司在2007年1月1日起在财务报告中加大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在历史成本计量的基础上,公允价值计量增加了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的应用.相应在利润表增设“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会计科目.第二次飞跃起因于2009年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要求上市公司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利润表增设“其他综合收益”和“综合收益总额”科目.同时在当年的12月,财政部又颁布了《关于执行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做好2009年年报工作的通知》,对利润表和损益表的格式要求作出修改,并具体规定了综合收益项目的相关披露工作.

在1998年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公允价值会计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焦点话题.2009年6月17日,中国金融会计学会“公允价值应用与金融风险防范”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要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允价值会计改革制度,以防范和减少金融风险,更好地发挥会计信息的作用并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会上还对公允价值会计对经济周期波动以及金融市场的影响等话题作了讨论.鉴于公允价值计量带给资本市场的较大风险(即较大的不确定性),公允价值信息的资本市场定价问题作为一个世界性难题,成为经济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2013年1月12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了第17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会议对资本市场的定价问题做了讨论,提出我国的资本市场“出了问题”(市场估值偏低),而问题的核心在于资本市场的资本定价方面,彰显出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研究对我国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的研究预期实现以下几个目的:第一,探寻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影响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的理论基础.从新准则的会计报告目标和有效市场假说出发,探寻在对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的影响方面,公允价值信息具有哪些特点以及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对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的传导机理.第二,寻求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研究的经验证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主要是从价值相关性、风险相关性以及应计异象三个实证角度来考察公允价值信息的定价效率,以得出相应的经验证据.第三,分析公允价值信息表内和表外披露的现状,结合前文实证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并提出构建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理论框架的设想.第四,通过理论分析、经验证据和相关信息披露研究,为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金融风险的防范以及投资者的决策等提供参考意见或建议.

全文分为三大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至三章为第一部分,为全文的铺垫.其中第一章为导论.这章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框架以及文章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为本文的文献综述.这章主要包括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定价效率、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风险信息定价效率以及公允价值会计信息与应计异象等文献内容.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回顾和总结,并对已有文献的评述,找出已有文献中可用于借鉴的成果和不足,以助于确定本文的研究重点、主要内容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第三章为公允价值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研究的理论分析.本章分析了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特点和论述了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对市场定价效率的传导机理.这章内容加上前述的文献综述部分,共同为后面三章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内容作出理论上的铺垫.

第四至七章为第二部分.第四章为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研究.主要通过理论分析和档案式的实证研究,从价值相关性的角度回答“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是否发挥了其应有的市场定价作用",和“对市场定价影响的程度如何”这两个问题,重点考察不同公允价值计量程度下的会计信息(包括公允价值程度为O的剔除公允价值的每股账面价值、公允价值变动每股账面价值、公允价值程度为0的剔除公允价值的每股收益、公允价值变动导致的超额每股收益等)与资本市场股价和市场回报的相关性.第五章为公允价值盈余波动的风险相关性研究.主要通过理论分析和档案式的实证研究,人为构建历史成本净利润,从风险相关性的视角,考察历史成本净利润、净利润和综合收益总额这三类公允价值盈余的风险信息和两类增量风险信息(即为净利润波动在历史成本净利润波动之上的增量信息、综合收益总额波动在净利润波动之上的增量信息)与资本市场股价和市场回报的相关性.这实质上是对公允价值风险信息含量的考察.第六章是公允价值信息与应计异象研究.主要通过理论分析和档案式的实证研究,考察历史成本净利润、净利润以及综合收益总额三类盈余及其成分的持续性,以及考察利用三类盈余信息,基于应计策略的投资者是否能够显著获得超额回报的“应计异象”,从而为资本市场提供更多解释应计异象的经验证据.第七章为定价效率下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研究.包括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现状、对策建议以及提出构建公允价值信息理论框架的设想,这部分需要结合前面三章的实证结论综合分析.

第八章为全文的总结,为第三部分.包括全文的研究结论、不足之处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这是本文的最后一章,通过对全文的结论、观点等进行综合,提出了对投资者和相关政策机构的建议,并提出本论文存在的局限、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研究展望.

通过相关理论分析、经验数据的检验以及信息披露研究的探讨,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对定价效率影响的理论基础.

(1)可靠性质疑和顺周期效应是导致公允价值信息定价效率降低的关键.结合会计报告目标、会计信息特征分析了定价效率视角下公允价值计量的特点,我们归结出公允价值具有相关性增强、可靠性受质疑、具有顺周期效应的特点,其中可靠性的质疑源自公允价值第二层和第三层的计量误差以及管理层的人为操作等行为,而顺周期效应预示着公允价值可能给资本市场带来的较大风险,这两个因素是导致公允价值信息定价效率降低的关键所在.(2)信息观和计量观下具有不同的传导机制.信息观者强调信息的充分披露,主要根据资本市场上披露的会计信息的“信息含量”对公司的价值进行判断和决策,但他们认为不同的计量模式以及混杂的信息、公允价值损益等不一定可靠,因此他们可能认为历史成本计量的数据要更加可靠些,趋向于在历史成本计量的财务报告基础上进行资本市场定价分析.计量观者认为会计报告的意义在于计量和报告全部或部分企业价值,提供投资者决策所使用的信息,强调“经济利润”这个盈余和反映企业内在价值的会计信息披露,因此趋向于在公允价值计量的财务报告基础上进行资本定价分析.

第二、公允价值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

(1)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易受金融危机等资本市场环境的影响.因为本文在数据的选取上,采用的是金融危机之后后金融时代的数据,实证结果整体表现出较弱的显著性.我们认为理由在于:由于金融危机对全球资本市场造成了重大损失,受其影响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信心大失,股价一撅不振,因此我国资本市场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股市行情出现了偏差,资本市场发生了较大的定价错误.(2)金融类和非金融类公司存在不同的结论.在非金融上市公司,剔除公允价值的账面价值(NBVE)的系数大于预测理论值1,表明股价和回报率更多地取决于剔除公允价值的账面价值,公允价值相关信息的价值性含量相对较少.而在金融上市公司,NBVE的系数小于预测理论值1,股价和回报率更多地与公允价值账面价值相连,这与金融企业存在较多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或负债这个本身的特点相符合.

第三、公允价值盈余波动具有风险相关性.

(1)金融业的股票回报率波动与盈余波动风险的相关系数是非金融业的38-52.5倍,说明金融业资本市场的投资风险对盈余波动的反应要比非金融业更为敏感.(2)净利润波动的信息和增量信息与资本市场的投资风险和价格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净利润”科目仍是衡量资本市场的投资风险最核心的盈余指标.(3)综合收益总额波动的信息和增量信息与资本市场的风险和价格具有相对较弱的显著相关性,“综合收益总额",科目是衡量资本市场的投资风险的重要盈余指标.(4)盈余波动、利率风险与股票回报率波动和股票价格显著相关,是重要的风险因素.

第四、资本市场存在应计异象.

(1)综合收益总额与净利润相比,盈余总额及应计利润成分的持续性呈下降趋势.(2)随着公允价值计量程度的增加,盈余及其成分对未来一年的原始回报的预测力呈下降趋势.(3)基于应计的套利策略的实证研究结论表明,资本市场仍然存在应计异象,主要是通过买入应计利润程度最低的股票投资组合、卖出应计程度最高的投资组合,可以获得5%左右的超额回报收益,这与在历史成本净利润下采用同样方式计算得出的超额市场回报10%(Sloan,1996)和7.4%(李远鹏等,2007)相比,存在一定幅度的下降.这主要是从历史成本净利润和净利润两项盈余上得到的结论,而在综合收益总额这项盈余下,该投资策略不能获得显著的超额回报.

本文的主要研究贡献和创新之处在于:

第一,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的传导机理.本文根据公允价值信息具有的相关性增强、可靠性质疑以及顺周期效应的特点,从信息观和计量观等两个层次及整体层次上探讨了公允价值信息的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的传导机理,为这方面的经验研究等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金融企业会计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金融企业会计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2500字电大毕业论文、2000字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3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金融企业会计专业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金融企业会计论文范文选题

第二,按照公允价值的计量程度,将盈余区分为自建的历史成本净利润、净利润以及综合收益总额这三类,将账面价值、每股收益区分为剔除公允价值和包含公允价值变化的部分等.在这些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不同公允价值程度的会计信息的资本市场定价效率.这些做法为本文考察公允价值信息以及增量信息含量提供了较大的便利,值得为后文相关的经验研究所借鉴.

第三,将盈余波动作为公允价值风险信息的替代变量,对风险信息定价效率进行了探索性的实证研究,为金融风险的防范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经验证据.我们认为公允价值盈余的波动作为风险也是重要的定价因素.并通过经验研究证实了我们的观点:公允价值盈余波动信息具有资本市场的定价作用,无论是投资者投资决策还是准则制定机构制定政策都需要考虑这一因素.这为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较有价值的经验证

第二篇金融企业会计论文样文:中国金融混业经营会计研究

我国加入WTO的保护期一旦终结,国内金融机构无疑将全面承受来自国际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这些压力除产品、技术、服务等经营层面的差距外,还有基于管理体制上的差异.在英、美、日等国家先后于20世纪末停止分业经营体制,转向混业经营后,我国国内金融机构在分业体制的束缚下,在金融业务拓展与创新方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也影响了国内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简而言之,金融混业经营是与分业经营相对,以商业银行、证券业、保险业与信托业在机构组织形态以及产品和服务上一体化为重要表征的金融经营模式.国内金融理论研究及业务实践也在多方面尝试探求适合国内的金融混业经营途径和模式,并取得了长足进展,特别是在金融混业经营的实践中,陆续出现了平安(PAC)、中信(CITIC)、中金(CICC)、银河(CGFHC)等金融控股公司,为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金融业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因素,其发展对会计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从会计对象到会计确认计量,都推动着会计的变革.同时作为通用的“商业语言”,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是金融机构有效积聚社会资金、扩张业务领域的必要手段.金融混业作为一种金融发展架构,在以会计信息为主的信息生产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金融混业的组织模式、金融产品的交叉组合,都需要有完善的会计信息生成与披露机制给予保障,特别是在金融监管方面,金融混业经营的复杂性加剧了监管的难度,监管机构迫切需要更加实用可信的综合性会计信息,以实现对以金融控股公司为主要形式的金融混业经营机构的有效监管,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而目前我国在金融会计领域方面的研究大多定位于银行、保险等单一行业,或着眼于金融工具、投资基金及资产证券化等某一特定的金融业务,对金融混业条件下的金融会计需求及理论架构缺少研究,本文从一个相对综合的视角出发,探求对金融混业经营条件下的金融会计信息的生成与披露机制,以及相应的金融会计监管问题.

除引言和结束语,本文正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既有的金融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提出由于金融混业主要体现为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融合、金融机构的交叉,而此两点将分别对会计主体及会计对象方面产生影响,并进而形成在会计监管运行方面的特殊需求,第二部分是运用既有的会计主体理论,考虑金融混业经营中金融机构不同组织模式及经营模式下会计主体的异同,并提出了我国发展相应金融混业经营机构的建议,第三部分是结合既有的会计对象及要素理论,研究了金融混业经营中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及金融权益的特点,第四部分是根据第二、三部分的内容,并联系我国金融企业财务报告的历史变迁,提出了金融混业经营条件下金融机构财务信息披露的质量及内容要求,第五部分是针对金融混业经营监管要求的特殊性及相应会计监管的变化,提出了金融混业经营会计监管的运行构想.


https://www.mbalunwen.net/chaonengli/84784.html

第三篇金融企业会计论文范文模板: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供求机制研究

2006年2月,财政部推出38项新的企业会计具体准则,其中三份之一强涉及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有关,并要求上市公司从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然而目前我国衍生金融市场尚未形成,在衍生金融市场缺失的背景下,以政府为主导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进行强制性的大量供给无疑凸显制度的“过剩”,供给的制度处于“低效或无效”状态,这不仅导致行为主体间的摩擦和交易成本增加,而且影响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而影响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和衍生金融市场的正常发展,最终使经济资源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有鉴于在资本市场未来的发展中,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前景及其特有的重要性,如何改进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的供求机制,提高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的供求效率,就成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进社会整体福利的重要命题,对我国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供求为理论基础,以资本市场全球化为研究背景,以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供求机制为研究核心,按照“比较借鉴-制度供给-应用状况-改革发展”的逻辑思路,尝试性地对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供求机制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全文共5章,除第1章导论外,正文共分4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如下:

第2章,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供求机制研究的一般理论框架.本章从金融视角和会计视角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制度、制度安排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划分了狭义会计制度和广义会计制度,指出了本文命题的制度是基于广义会计制度的内涵基础,尝试性地提出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供求机制的研究假设并构建了分析框架.本章的主要观点是:(1)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是约束人们在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时所涉及会计行为的一系列具体的制度安排,它是用来指导和约束衍生金融交易的相关人员所发生的会计行为和会计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该制度的技术规范性给定了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业务处理时所运用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空间,其规范性必然降低了衍生金融交易发生时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交易费用,其经济后果通过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会计信息影响着生产要素所有者对风险和利益的重新配置,(2)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的供求机制研究的假设显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利益主体在复杂的市场经济中,面对衍生金融产生的利益选择存在着有限的理性,在既定的会计制度约束下,预期通过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而获取的最佳收益,并防范风险.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的供给应源于衍生金融市场顺向生成的土壤,衍生金融市场的需求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的供给是衍生金融交易中所寻求的最有利的制度安排.一旦现有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对衍生金融市场信息的反映表现出不合理、不真实,或社会利益群体对未来收益信息的反映预期不合理、不真实,社会利益群体就会表现对现有会计制度的被动作为或不作为,势必导致新的会计制度在较短的时间内代替现行供给的制度,从而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使得利益主体的效用水平有所提高,以完成“帕累托改进”的过程,(3)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供求机制的分析框架,不仅包括相对既定的宪法秩序,还包括市场规模、技术变化,更重要的是在一定意义上还包括了上层决策者的预期净收益及公众的态度等,作为制度供求的内生变量,制度安排的效率是我们研究的终极目标.

第3章,国内外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供求机制.本章对国外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供求机制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国外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的供求背景、供求动因、供求路径,以寻求国外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供求机制的特点和变迁路径,尝试性地找出国外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供求均衡有效的成功经验及其可供借鉴的规律性.同时运用比较分析法对国内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供求机制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以案例回放方式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供求诱因进行研究,通过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供求的收益成本进行分析,揭示我国在现阶段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形式供求的战略选择.本章的主要观点是:(1)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颁布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主要是基于市场主导下衍生金融发展的实质需求而进行的供给,源于国外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和大量繁衍,外在的利润或潜在的利润促使广大的利益需求者深深感到在既定的制度范围内,人们是不可能获得这些外部利润或潜在利润,因此,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的供给也就成为制度安排的“发明者”首选要考虑的问题,同时,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巨大的潜在风险也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供求提供了制度变迁的环境,加上其他外部动因条件,这一切都为金融工具从原生金融工具向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的安排留下了空间和边界.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环境约束的范围内,如果制度供求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那么,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就会不断地应运而生,(2)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在我国的供求机制,实际是代表权力机构的政府为满足国家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满足国家战略性需求而进行会计制度系列供给的其中一项制度.政府通过趋同国际会计准则,一方面可以有助于实现建立和谐世界的政治选择和战略选择,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行为选择,尽可能减少并降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交易成本,(3)比较国内外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供求机制,分析说明两者存在的差异,可以更好地发现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供求机制有效的路径.

第4章,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应用状况调查和深层分析.本章主要对政府出于战略需求而供给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在资本市场上社会利益群体对制度应用状况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访谈,上市公司的网上数据分析等实证研究方式,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供给后的状况作一统计性描述,分析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强制性供给后存在的社会问题,突出表现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供求不对称、不均衡,针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供求机制存在的问题,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剖析,找出问题的成因与根源.本章的主要观点是:(1)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是一场以引进为基础的制度变迁,而不是自然演化形成的,不是行动团体在衍生金融市场环境变化时,通过对成本和收益进行理性分析,确认收益大于交易成本费用后而付诸于行动的制度创新或变迁,因此缺乏顺向生成的制度土壤.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的供求机制是制度供给的权力机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引进,甚至“拿来”成熟市场国家的会计制度进行强制性供给,以借此优势,加快国家的国际化进程,比较国内衍生金融市场的缺失,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制度的“供过于求”,(2)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供求失衡最主要原因是我国衍生金融市场的缺失,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的战略供给应以实际的市场发展为基础.而我国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进行制度安排时,所谓的战略供给在一定意义上主要是满足权力机构的政治需求,“拿来”制度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国际交往间的博弈成本,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拿来的制度”是不可取的,(3)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的供求具有强烈的“国际化路径依赖”特征.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导致在制度变迁中,由于存在着预期报酬递增的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的供过于求的事实证明:没有考虑我国的衍生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制度供给最终将是无效制度.事实上,在正式制度安排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各级行为团队为追求制度利润及自身收益,仍会沿用过去的、目前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具有一定效率的制度,而并不会因“强制性制度变迁”使得人们的行为立即发生改变,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学者得出“正式制度可能不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的原因之一,也验证了诺斯“制度总是重要的,但并不总是有效的”观点,(4)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供求失衡所产生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会计信息失真.由于供给主体的有限理性和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等一系列因素使制度需求主体在“消费”制度的过程中,依个体偏好对供给的制度进行“矫正”,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准则执行中的机会主义行为”都使会计信息失真,不能如实、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从效率的角度来讲,也就导致了制度的低效,甚至无效.事实上,由于我国衍生金融市场发展的局限性,导致我国使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的客观条件并不存在,真正衍生产品和衍生交易的数量很少,也难以达到国际认可的水平,因此所反映的会计信息能符合国际要求的必然十分有限,导致交易成本的提高,加上缺乏广泛的衍生金融市场基础和对衍生金融高难度专业技术的掌握,广大的利益群体缺乏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认知和执行的积极性,必然导致在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的供求出现“形式重于实质”,(5)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的供求机制,实质上是一场巨大和复杂的制度变迁,说到底是一种利益关系的变迁,制度供求的最大难题是存在于“制度摩擦”背后的“利益摩擦”.因此,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供求机制的正确思考,应着眼于如何妥善地解决制度变迁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利益矛盾,从本质上实现从制度供求非均衡到制度供求均衡的发展过程.青木昌彦(1998)指出:制度的本质特征被认为是参与人行动选择的自我实施规则,在重复博弈的状况下,它们能规制参与人持续不断的互动过程,形成博弈的内生规则,所有参与人按此行动,均衡就会被维持.

第5章,改革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供求机制的若干建议.本章在系统总结论文主要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我国衍生金融市场的构建要求,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提出在我国应建立均衡和谐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供求机制,以保证衍生金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以利于利益相关者作出正确有用的决策选择,切实提高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的供求效率.主要建议观点是:(1)在我国稳步发展资本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改变管理观念,扎实推进衍生品金融市场的基础建设,(2)实质重于形式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的供求机制选择,(3)积极建立市场主导型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供求模式,(4)健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的供求机制与制度创新,(5)高质量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供求与人才培养.针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的具体供求,提出构建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的具体供给的初步设想.

第四篇金融企业会计论文范例: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本文以我国颁布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为契机,选择了我国上市公司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对公允价值的运用为视角,在分析公允价值相关概念内涵、回顾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我国2007年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和2008年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为研究样本,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运用公允价值的现状、我国上市公司公允价值相关信息是否存在价值相关性、上市公司运用公允价值后我国资本市场的反应、我国股市对公允价值信息是否存在“功能锁定”现象和上市公司对公允价值损益是否进行了的盈余管理.

通过对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及2007年和2008年我国上市公司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使用公允价值的情况分析,本文发现,2007年和2008年我国上市公司执行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会计准则整体情况较好,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2008年我国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上市公司同比并未明显减少、多数上市公司都能够按照要求披露相关信息、多项具体准则的披露质量较2007年也有一定提高,但我国上市公司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时也存在着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尚不充分、上市公司相关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等若干问题.

通过本文对上市公司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发现,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后,财务报告中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信息具有一定的价值相关性.在本文通过运用股价模型和收益模型进行分析后发现,在股价模型中,模型的整体解释能力较强,我国上市公司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信息具有一定的价值相关性,模型中与公允价值信息相关的每股不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净资产和每股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净资产两变量对股价具有显著的解释能力.在收益模型中,金融企业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产生的超额每股收益对收益具有显著的解释能力,非金融企业与公允价值相关的各变量均有显著的解释能力.尽管并非所有与公允价值相关的变量都具有价值相关性,但本文的研究也证明了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财务报告信息的信息含量.

通过研究市场对证监会与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相关文告做出的反应和通过回归模型分析市场对上市公司公允价值信息的反应,本文发现,对于投资者而言,理解相对浅显和直接与上市公司公允价值相关的监管要求更为容易,也会做出正面的市场反应,但对非直接、较复杂和专业性较强的文告,市场中的投资者并未产生积极的回应.对于证监会的相关文告,我国内地投资者对其能够理解的与公允价值相关的文告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做出积极的反应,沪深投资者的反应也比较一致,而香港投资者对相关文告的反应并不明显.在对上市公司披露与公允价值相关信息后投资者的市场反应检验分析中,本文发现,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信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市场反应,每股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产生的超额每股收益和由非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带来的超额每股收益对市场反应都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

通过对我国资本市场对公允价值信息是否存在“功能锁定”的现象的分析,本文发现,由于我国的投资者对公允价值这一新的计量属性的理解并不充分,我国投资者仅关注上市公司盈利的总体状况而并不了解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属于非持续的盈利,资本市场确实存在“功能锁定”的现象.

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在新会计准则颁布后是否存在盈余管理现象和我国上市公司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的分析,本文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2007年和2008年的确存在着管理层的盈余管理现象,上市公司在微利区间的盈余管理行为比较明显,资产收益率为负值的上市公司极少.上市公司存在对可操控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行为,但不存在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的盈余管理.

本文围绕着我国上市公司在新会计准则颁布后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情况这一主题,主要分为8个部分.

第1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动机、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内容结构及本文的积极探索与本文的研究局限.

第2部分为概念界定与文献回顾部分,本部分围绕本文的研究中心,对“公允”、“公允价值”等概念的由来加以介绍,并根据国内外理论研究者的观点和会计政策制定机构的先前研究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和内涵进行阐释,结合本文的研究思路对其他相关概念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本部分对国内外主要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对前人研究所侧重的角度、所观察的对象、所选择的方法及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讨论.

第3部分为公允价值在我国企业运用的演进历程和现状,本部分对我国企业运用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情况进行了阐述,首先论述了在会计准则的制定方面,1998年我国颁布与公允价值有关的会计准则,运行遇到障碍、公允价值成为企业舞弊的工具,2001年公允价值使用暂时停滞,2006年颁布新准则,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开始运用公允价值;其后重点关注了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后,公允价值在上市公司运用的情况,包括2007年年度报告披露的股东权益调节表中与公允价值相关的项目期初调整,2007年、2008年具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上市公司情况汇总和公司特征以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等,并分具体准则对与公允价值相关准则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

第4部分为我国上市公司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披露的年度报告中公允价值信息的信息含量研究,本部分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参考改进的Ohlson(1995)模型和邓传洲(2005)改进的Barth(1994)运用的公允价值信息含量模型,检验公允价值变动对利润等的影响对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和公司盈利能力的增量解释能力.

第5部分为公允价值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市场验证,分析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市场反应的影响.本部分主要观察证监会公布与上市公司运用公允价值相关的文告后,资本市场的反应及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有关公允价值的信息对股市反应的影响.本部分采用事项研究方法,观察市场指数变化、通过模型回归分析了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的公允价值信息发布后投资者的反应.

第6部分为公允价值信息的投资者行为验证,检验我国投资者对公允价值信息是否存在“功能锁定”现象.本部分借鉴事项研究手法、通过统计检验,主要验证我国投资者是否能够“看穿”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损益并非由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引起,而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第7部分为公允价值信息价值相关性的上市公司行为验证,对我国上市公司对公允价值损益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本文借鉴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的对可操控应计项目和非可操控应计项目分离的方法,分析上市公司在新会计准则颁布后的盈余管理现象,以及上市公司是否操纵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第8部分为研究结论与启示,本部分阐述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本文的研究局限和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建议.

第五篇金融企业会计论文范文格式: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选择问题研究

金融工具会计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两个准则制定机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金融工具问题上密切配合,共同应对难题,做了许多扎实的基础性工作,包括金融工具确认、计量、披露、减值、套期会计、公允价值相关理论以及IASB、FASB联合概念框架制定等问题.其中以IASB在2009年11月12日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9)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IFRS9的发布将对所有在IASB准则趋同范围内的国家和地区产生重大影响,各国积极反馈意见.由于需要协调的项目非常多,2010年11月,理事会主席戴维·,泰迪在《我们改革金融工具会计的工作正在完成》文中强烈暗示IFRS9还存在很多未决的问题,原定的生效日期2013年1月1日显得不太合适,IASB有可能在2011年6月30日之前修改(延后)IFRS9生效日期.IFRS9的一个最大变化在于金融工具的分类和会计计量问题,IFRS9中提出了按照主体的商业模式和*流量模式分类金融工具的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范围,金融工具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又向前迈进一步.我国金融工具目前采用成本计量为基础的混合计量模式.由于我国已经与国际会计准则达成了持续趋同路线,国际上IFRS9关于金融工具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将会对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理论和实务造成很大影响,未雨绸缪,研究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问题意义重大,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将对我国下一步改进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起到导向性作用.

文章总体写作目标定位在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上.针对IFRS9倡导的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的计量模式,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数据验证的方法,提出我国在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下的计量模式选择策略以及进一步完善历史成本基础下混合计量模式、适时推动公允价值计量发展的相关建议.主要内容包括:

理论分析方面,从经济学角度界定会计计量模式的本质,会计计量模式属于一种制度和公共产品,目的在于降低交易费用和管理费用,所以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需要考略特殊的制度背景;会计计量模式由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两要素构成,币值稳定的前提下,作为计量基础要素的计量属性的选择主要决定了计量模式的种类,本文主要探讨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和成本计量基础的选择;并从概念框架中的会计目标理论、信息质量理论、公允价值计量理论以及会计环境因素等方面分析我国与国际上的在影响金融工具计量模式选择的各个因素的差别以及适用于我国的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

实际数据分析方面,按照非金融行业和金融行业分别描述了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重点分析了我国如果采用IFRS9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的计量模式预期产生的经济后果.分析方法主要采用手工调整财务报表数据方式,按照IFRS9的规定将上市公司各项金融工具重分类,观察可能会对财务报表数据产生的影响.最后在理论和实际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路径.首先,在指导思想上,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际国情和市场环境;其次,在总体思路上,综合考虑市场发达程度、财政承受能力、计量技术、人员素质以及监管体系等因素,我国目前宜继续保持金融工具成本计量为基础的混合计量模式,谨慎的扩大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范围;再次,在具体路径安排上,以制定一套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体系为着力点,包括制定理论基础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制定技术保障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有选择的接受IFRS9的基础上制定我国金融工具计量以及披露准则;最后,完善环境建设和监管体系建设等配套措施,配合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发展和逐步扩大公允价值的应用.

关于免费金融企业会计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

金融企业会计引用文献:

[1] 金融企业会计类论文选题 金融企业会计论文题目如何取
[2] 最新金融企业会计参考文献 金融企业会计论文参考文献数量是多少
[3] 金融企业会计论文提纲 金融企业会计论文提纲如何写
《金融企业会计论文范文参考 金融企业会计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金融企业会计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