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开题报告 > 文章内容

电影学论文范文参考 电影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电影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06

电影学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电影学论文范文参考:早期中国电影史学史研究(1949年以前)
  2. 第二篇电影学论文样文:全媒体时代中国电影批评的“元批评”
  3. 第三篇电影学论文范文模板:电影观念的现代建构及其反思
  4. 第四篇电影学论文范例:电影表述研究
  5. 第五篇电影学论文范文格式: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

★本文收集了100篇免费电影学论文范文,都是免费优秀的相关论文范文,可以做为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以及职称论文写作相关范文格式模板参考文献,【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电影学论文范文参考:早期中国电影史学史研究(1949年以前)

早期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1949年以前)是一段从无到有,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期间汇聚了无数电影人的汗水与智慧,是普通民众、智识阶层与官方意志共同耕耘的结果.在急剧变化的政治、经济环境之中,在动荡的社会语境之中,早期中国电影不断克服着自身的种种不足,与外界的干预和困扰,用艺术的血液来适应着时代的变迁与民众的需求,谱写了一段尝试、斗争、探索的历史.鉴于早期中国电影史在整个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它一直是当代电影史学者十分关注的研究对象之一,尤其是在“重写电影史”呼声日渐高涨的当下,早期中国电影史研究更是成为了争论与研究的焦点.在这种境况之下,早期电影史学史研究的价值与意义自然也就被突显出来.

如果说历史研究是人类反观自身客观历史存在的过程,那么史学史研究即是建构在人类历史反思之上的双重反思,而电影史学史则是电影史学者对于电影历史的双重反思.所谓的电影史学与电影史学史并不是一项单纯记录电影历史与电影史学发展过程的机械劳动,它们是建构在电影学与历史学基础上的交叉学科.鉴于电影艺术的综合性与大众性,其历史研究必然是建构在经济史、政治史、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学术史与各门类艺术史基础之上的.因而,早期电影史学史研究的任务并不仅仅是记录1949年之前的电影史研究者的研究过程与成果,而是在发掘、整理史料的基础上探寻早期中国电影史学史的发展规律,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史学意识的变迁与演进,并有志于通过这些研究来探索中国电影史学史研究的独特方法.

本文共分七章,在研究的过程中,力图为早期中国电影史学建构一个纵横交错的历史框架,使其置身于完整的时间链条与交织的时代、社会网络之中.绪论部分讨论了选题依据、学科定位、研究价值与方法、研究成果等;第一章从历史到史料再到史学的进化角度论述了促成中国电影史学诞生的各要素;第二章论述了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逐渐形成的电影文化与印刷文化的刺激下迸发出的电影史学研究的自觉意识,以及其在娱乐精神与商业意识引导下的探索成果,第三章主要论述了1927-1933年之间,电影史汇编集的特征与价值,以及其与沪外电影史编撰、外国电影史编撰共同组成的早期中国电影史学史发展历程中的多元尝试;第四章的论述重点在于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之后实施的一系列电影文化建设策略对于电影史研究的影响,以及在这些举措之下从“汇编”走向“撰述”的电影史研究成果.第五章论述了抗战时期的电影史研究因政治格局的变化而被不同的意识形态左右,进而呈现出了功利性、学术性等特征的分化.第六章论述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电影史学在艰难的环境之下“异地”重生,在香港的学术性电影刊物中重新走上学术之路的过程与成就.第七章从历史文献、民族电影史学与电影史写作三个角度出发,探索了早期中国电影史学史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

第二篇电影学论文样文:全媒体时代中国电影批评的“元批评”

“元批评”是一种对文学批评的“后而上”的研究,它以文学批评实践自身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文学批评的内在机制和外部关涉,对批评本体的“自释性”和批评语境的“合法性”进行反思,从而形成一种普遍适用的批评原理,建立起文学批评的后设理论.

电影批评是一种应用人文社会科学原理和方法论以及电影理论,分析电影作品和电影现象,指导电影创作的学术性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学术实践活动,电影批评主要是以电影创作者、电影作品、电影产业、电影现象和思潮等为研究对象.而作为电影批评“元批评”的电影批评学则是一门探讨电影批评原理的基础性学科,它以电影批评本身作为研究对象,以电影批评的特性、电影批评的功能、电影批评的主体、电影批评的客体、电影批评的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

论文选题的缘由和选题的意义主要有:

一、电影批评的综合性与独特性决定了开展电影批评“元批评”的必要性和学术意义.

电影艺术自从摆脱了早期的肤浅,获得与传统的艺术样式相媲美的影像表达语言后,电影批评的综合性与跨学科乃至独特性也就逐步显露出来.即电影批评不仅突破了传统各门艺术批评的门户界限,成为融合各门艺术批评的综合性的文艺批评,而且由于其影像语言的独特性,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有别于传统批评的特殊批评原则、特定的批评客体以及独特的批评方法.正是电影批评的综合性与独特性决定了开展电影批评“元批评”的必要性和学术意义.

二、电影艺术的巨大影响力彰显和提升了电影批评功能与地位,从而使电影批评学的理论研究更具现实意义.电影欣赏已成为当今世界主流的阅读方式,电影艺术其镜像语言的生成与构成的综合性,以及最广泛的受众层面,均远远超出了传统的一切艺术形式.故其承担的阐述作品深刻意蕴、引导鉴赏、培养和提高观众审美趣味以及指导电影创作、探索电影发展规律等功能愈发突出,与之相对应的“电影批评学”理论研究更具现实意义.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批评已呈现危机,“萧条”、“失语”、“苍白”、“肤浅”、“浮燥”、“喧嚣”、“乱语”,是一些用于描绘电影批评的常用词,因此,找出当下电影批评症结与痼疾,建构科学的电影批评理论势在必行.

三、全媒体时代到来不仅给传统的电影批评带来巨大冲击,同样对建设新的电影批评学提出了全新要求.纵观当今媒体所处的发展阶段,我们已经迎来了一个由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互融合、共同发挥作用的全新发展阶段——“全媒体时代”.作为媒介形态大变革中最为崭新的传播形态,全媒体的出现给传统电影批评带来了巨大冲击和变革.全媒体时代的受众对电影批评的参与将更为主动、自由、灵活、便捷,从而极大增容了电影批评的公共舆论空间.同时为开展和从事电影批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样化的平台,但与此同时,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电影批评的提出了新的挑战,不管是批评的特性、还是批评的功能、抑或批评的主体与客体对象、批评的方法和写作的体例与形式都产生了新的变革并引发了新的问题,由此,研究全媒体时代电影批评呈现出的新气象,解决这一时代语境下电影批评产生的诸多问题,开展全媒体时代的电影批评的“元批评”便显得十分必要并极具现实意义.

四、开展对电影批评的“元批评”也是电影批评学理论完善和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必将促进电影批评学和电影学的学科理论建设和学科建构.

2010年底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学科分类新一轮调整中,艺术学将由原来的文学门类下属的一级学科被提升为门类,而电影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也将合并为广播影视学,上升为一级学科,而作为其下属的电影批评学的地位也随之提高.在这种状况下,电影批评学如何更好地确认自己的学科定位,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建构和完善其学科体系,不断深化各个学科分支的研究,提升理论水平,夯实学科基础,拓展学科领域以更好地统筹建构教育、实践和研究等环节,都值得进一步深度探讨.因此,开展中国电影批评学的理论研究,对于电影批评学理论的自身建设和逐步建立、健全电影学学科规范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上世纪末以来,尽管关于电影批评的研究论著不断涌现,关于电影批评学的研究亦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但这些学术专著所存在的种种缺憾抑或不足也是无需讳言的.目前关于电影批评学的研究体系混乱、界定不清,关于电影批评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定位模糊,研究界“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现象在这个领域尤为明显.此外,新世纪以来关于中国影视批评学研究也多追求“兼容并包”,往往是把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混杂在一起进行整体分析,缺少对电影批评学的个体关照,忽略了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二者在艺术表现手法、传播路径、传播背景、传播技术、表达内容等诸多不同,从而不利于电影批评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基础性学科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迄今为止将电影批评放置于“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开展“元批评”的研究可谓是一个空白,该研究领域仍是一个处女地,尚有大量的问题亟待解决和完善.基于此,该论文将“全媒体时代电影批评的‘元批评’”作为研究对象,力求对这门以探讨电影批评原理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性学科在全媒体时代语境下做出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开展“批评的批评”,以期达到对全媒体时代中国电影批评学理论的建构与深化完善.

作为一门探讨电影批评原理的基础性学科,有其自身严格的学科规定性.不管是在电影批评刚刚兴起的一个世纪前,还是在当下全媒体时代的语境下,都不会因为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身的学科构成,一般来说电影批评学其学科构成的主要元素有:电影批评的特性、电影批评的功能、电影批评主体、电影批评客体、电影批评方法等五大方面,同时这五方面也是本论文重点研究对象,构成了该论文的核心内容.

因此,论文便由下述七个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选题的初衷,即该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及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全媒体时代电影批评学研究现状提出电影批评学作为一门学科建立的可能,并通过阐述电影批评学的学科构成简要介绍了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体系.

第一章全媒体时代电影批评特性的衍生与类型拓展.该章节先研究了全媒体时代电影艺术的诸种特性,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了全媒体时代到来对于电影批评的全新特性的衍生,并分析了由于批评特性的变化所带来的电影批评类型与体式的拓展.在该部分,论者认为全媒体的出现,极大改变了电影艺术特性,使电影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审美感受方式和影音技术,更是意识形态的载体和经济产业.并认为全媒体时代影评阅读和写作的终端介质的变化,必然使全媒体时代的电影批评呈现出全新特征:创作的开放性和相对的自由性、批评的互动性、批评的真实性、获取上的便捷性.同时由于批评特性的重大变化,推动了电影批评的类型与体式的丰富.

第二章全媒体时代电影批评功能的缺失与重构.该章节针对全媒体时代电影批评功能的弱化与失序的现状,对全媒体时代电影批评功能进行了重构.强调电影批评的功能主要有:阐释电影作品的文化艺术内涵、评判电影现象的意义价值、引导鉴赏,培养和提高观众的艺术鉴赏趣味和审美水平、总结创作经验,探索影视艺术的发展规律,给艺术发展以正确的理论导向.这是对电影批评主要功能的总结和论证,以让我们充分领略在当今全媒体语境下电影批评之于电影自身、观众和电影创作等方面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功能.

第三章全媒体时代电影批评主体的迷失与重建.电影批评主体主要是对从事电影批评写作、开展电影研究和批评的主体的具体阐释.本论文针对全媒体时代电影批评主体的迷失与批评价值取向的错位等问题,指出了批评主体文化修养与专业素质的重建的意义,提出电影批评主体应该具备生活积淀、文史哲基础等文化修养和电影技艺、影像感知等专业素质的观点.

第四章全媒体时代电影批评客体空间的架构.从本体论角度来看,关于电影作品的题材、人物、主题、结构等文学因素,关于电影画面景别、镜头运动、取景角度、快慢镜头等画面因素,关于电影音乐和电影音响等声音因素,关于电影色彩和光线等造型元素,关于电影表演等因素的批评则是电影批评客体空间首要的且是最能挖掘电影本质的客体对象.该章节着重从电影本体分析入手,开展了对全媒体时代电影批评客体对象的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期达到对电影艺术本质和电影独有表意语言和叙事语法的深入开掘与把握,从而实现对全媒体时代电影批评客体空间的构架.

第五章全媒体时代富有民族特色的电影批评方法的构建.比之西方,中国电影有自己独特的编码方式和民族特色,但在批评方法上,却依然没有自己独立的话语系统和方法,更多的还是借用西方现代文艺美学或方法论来对中国电影作品进行批评和分析,因此构建全媒体时代富有民族特色的电影批评方法便极富现实意义.本章节在研究现实主义批评方法的特点与局限以及介绍了中国电影批评对西方现代电影批评方法的对话和借鉴后,对构建全媒体时代富有民族特色的电影批评方法提出了一点设想和尝试.提出了直接继承中国古代传统美学的批评方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寻求东西方电影理论在更高层次的融合以及电影诗学批评方法三种设想和建议.

电影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电影学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5000字在职研究生论文、2000字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1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电影学学科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电影学论文范文题目

结语.结语部分再次阐发了全媒体时代开展电影批评学研究的意义,呼吁中国电影批评学的研究能尽快摆脱摸索和摹仿阶段,进入自觉的理论建构时期,以完成自身批评体系的建设,使之成为一门具有科学性的、独立完整的学科.

总之,电影批评的特性、电影批评的功能、电影批评主体、电影批评客体、电影批评方法及其之间在更高层次上的统合,是电影批评学作为学科构成的主要元素,基于此,面对全媒体时代日新月异的中国当代电影批评,本论文在梳理了全媒体时代电影批评的特性与类型体式后,针对电影批评功能的弱化和电影批评主体的迷失,重构了电影批评的功能,并对电影批评主体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质进行重建,并且从文学、画面、声音、光色、表演等维度架构了全媒体时代电影批评客体空间,在梳理了中国传统电影批评方法和现代批评方法后又对构建全媒体时代富有民族特色的电影批评方法提出了设想,确立了全媒体时代电影批评学的构成体系和范畴,对全媒体时代中国电影批评的诸方面做出了深入、系统、详尽的研究,并对每一构成要素做出详尽的理论研究和科学阐释,正本清源,以期为全媒体时代中国电影批评学的理论建构和完善做出一定的尝试.

第三篇电影学论文范文模板:电影观念的现代建构及其反思

在漫长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中,1980年代是一个独特的历史阶段.这种独特性体现在它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年代.伴随着这一转折的是一场电影观念的大辩论.它大致经历了以电影的“戏剧性”、电影的“文学性”、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等涉及电影艺术本体的激烈辩论;以广泛译介西方现代电影理论成果、邀请西方电影理论家来华集中授课等“援西入中”形式加速中国电影观念的现代建构;以80年代中后期影戏美学理论的提出、娱乐片讨论、以及“谢晋模式”辩论等几个重要阶段.

伴随着这一场电影观念的大辩论,中国电影出现了举世瞩目的“新浪潮”,并改变了传统的“文艺为政治服务”的电影创作观念,以及以革命历史题材和革命现实主义题材的主流创作一统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了90年代由主旋律电影、艺术片和商业片三分天下的中国电影的新格局.这一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在中国电影这一转折过程中,80年代电影观念的辩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80年代中国电影观念的变革走在了电影创作的前面,直接引导和加速促成了这一转变的完成.与当时中国整个社会文化的现代转型相一致,中国电影界展开了电影观念的全面辩论.从旨在冲破“*”文化专制主义的禁锢、崇尚和回归电影艺术本体的、关于电影的“戏剧性”、“文学性”等的辩论,到全面译介、学习西方现代电影理论资源,完成中国电影学术话语的现代转型,再到面向现代市场与商业的娱乐片讨论和以激进现代性的名义打破传统的“谢晋模式”争鸣,80年代中国电影观念辩论的主导倾向表现为对于传统电影观念的否定和对于现代电影观念的选择.这些与电影观念转折密切相关的思想碰撞和学术争鸣,让80年代在整个中国电影史中确立了它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今天,我们回顾80年代这一场电影观念大辩论,不但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电影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重温历史,厘清思路,汲取历史的有益资源,反思其偏颇与不足,正可以为我们重新出发找准方向.因此,本文重回80年代中国大陆电影学者关于电影观念辩论的历史现场,重新解读那一特定历史时期涉及中国电影观念的重要文献,在兼顾80年代“现代化”的历史语境和中国电影研究的自身发展逻辑的前提下,在梳理、辨析80年代中国电影观念辩论中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文本的基础上,试图厘清80年代电影观念大辩论中的主要焦点、各方立场、历史贡献和不足,以及这些重大电影学术辩论背后所集中呈现的中国电影观念的现代转型特征.

从学术史的角度看,本文认为:80年代,以现代性为主导的电影观念转型冲破了政治教条对于中国电影创作的刚性束缚,注重电影的艺术本体,客观上推动了以中国第四代、第五代导演为代表的电影艺术探索,形成了80年代中国电影的新浪潮;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电影观念辩论又因过分偏重西方现代电影理论资源,忽视中国传统电影观念中的合理成分,以及中国传统电影观念现代转换的某种可能性,又不可避免地存在偏激和狭隘之处.这是今天我们重读80年代中国电影观念辩论时必须重新审视和反思的.

第四篇电影学论文范例:电影表述研究


https://www.mbalunwen.net/chaonengli/79516.html

本论文就电影的表述问题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其核心概念是“表述”.“表”者,表呈也,“述”者,述说也,“表述”者,表呈与述说双管齐下、合为并举也.笔者认为,借助影像实施表呈、借助言语(及言语的若干变体)展开述说,是电影人首创、属于电影的表达方式.

考察与探讨电影的表述规律,是电影研究的新角度.此项研究,有助于引导人们密切关注电影在表达方式上的特殊性,有助于改善电影研究长期套用、挪用相关学科的术语、概念及理论框架的现况,有助于最终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创作论.同时,对于搭建、完善电影学大厦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表呈与述说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关系.依据不同的尺度,可以将林林种种的表、述关系梳理成八大种类,归置为四个组合.即并重、偏正的关系,对位、复调的关系,互补、背离的关系,同步、分立的关系.认知这些关系,并在创作中予以活用,必将提高电影的品质,使得电影更像电影,更具有“电影味”.

表呈与述说的功能,有些尚未被普遍认知,需要进一步梳理与钩沉.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通过影像来表呈,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意味和思想等,也可以诉诸视觉,借助影像予以展示.而形态各异的述说,同样也具有尚未被电影人普遍认知的功能.

策略是智慧的结晶.成功的表述的背后,隐藏着秘不示人的策略.象征隐喻的表述策略、互文反讽的表述策略、 规避替代的表述策略、零度情感的表述策略以及前提预设的表述策略等,曾促成过精彩的表述.认知这些表述策略,创造性的予以使用,可将山重水复的电影表述引向柳暗花明.

表述观念是电影观念的重要构成.汇集在电影观念名下的许多讨论与观点,涉及的其实是表述观念.通过仔细辨析,笔者发现,电影界起码存在着这样一些表述观念:“有我”或“无我”的观念,重在表呈或表述并重的观念,“创造”载体或“寻找”载体的观念,借鉴常规或反对常规的观念.表述观念与电影形态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确认知电影形态,适时调整表述观念,对于电影的振兴,特别是对于中国电影走出当下的困境,将会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第五篇电影学论文范文格式: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新中国电影中非常独特的一种“类型”,它一方面以边疆少数民族为表现对象,丰富了新中国电影的影像表现区间,另一方面又通过电影重塑了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想象,从而成为构建新中国政治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在数量和样式繁多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以云南少数民族为表现区间和主要内容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无疑是这其中不可多得的一朵奇葩,占据着非常独特的地位.本文主要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2010年,中国大陆生产的,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为影像表现区间,且以云南少数民族为主要或次主要角色的电影(故事片)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对比分析、史论结合、田野调查等方法,结合电影学、美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传播学等理论,在梳理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以边疆想象、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为切入点,分析其各个历史阶段不同的叙事特征、美学风格,剖析各时期少数民族文化政策对电影创作的影响,以及这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场域”中的权力纠葛关系,力图探究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怎样建构民族共同体的主体形象,解析少数民族电影与边疆少数民族想象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认识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化本质和内涵.

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导论,阐明选题的缘起、意义和价值,并对文中涉及到的重要概念进行辨析,从而确立本研究的范围、内容、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主要梳理了社会历史语境中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流变,将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分为“十七年”(1949——1966)、“新时期”(1978——1989)、“90年代”(1990——2001)、“新世纪”(2002——2012)四个阶段,探讨了各阶段内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演变轨迹,指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与各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事实.

第二章借用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关于“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的观点,从“异域想象”、“风情想象”、“少数民族形象想象”三个方面,探讨了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边疆想象”问题,并进一步借用空间文化理论,指出云南边疆想象是想象“乌托邦”与现实“异托邦”的空间意义生产.

第三章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探讨了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民族身份认同的文化建构机制,电影文本投射出了“政治文化”、“中原文化”、“全球化”对少数民族族群身份的建构和认同的影响,并反映出了族群身份从内隐到突显的一个动态变化过程.

第四章从电影叙事学角度,分析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所内蕴的文化隐喻,从“疾病隐喻”、“社会性别隐喻”两大方面,分析了云南影像叙事文本在建构民族文化认同和国家政治身份认同中所起到的隐喻作用,从而阐明其文化建构意义.

最后在结语部分,笔者认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扩展中国电影的文化地图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同时,也为参与建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身份起到了重要意义.但需要指出的是,与严格意义上的“少数民族电影”相比,真正由云南少数民族创作者拍摄,真实反映云南边疆少数民族生活,并具有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主体性的“云南少数民族电影”还没有出现.云南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主要论述了电影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文献文献.

电影学引用文献:

[1] 电影学学论文选题 电影学论文题目如何定
[2] 比较好写的电影学硕士论文题目 电影学硕士论文题目如何定
[3] 电影学英文参考文献 电影学参考文献怎么写
《电影学论文范文参考 电影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电影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