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开题报告 > 文章内容

保险专科论文范文参考 保险专科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保险专科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31

保险专科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保险专科论文范文参考: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模式研究
  2. 第二篇保险专科论文样文:中国耐多药结核病防治体系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3. 第三篇保险专科论文范文模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双向转诊运行的管理模式研究
  4. 第四篇保险专科论文范例:西安市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研究
  5. 第五篇保险专科论文范文格式:青岛市社区家庭医生联系人制度和普通门诊统筹制度试点效果研究

★本文是100篇免费关于保险专科论文范文,均为免费优秀可做为保险专科相关参考文献,是保险专科相关毕业论文写作必备的免费论文范本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保险专科论文范文参考: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模式研究

门诊统筹是医疗保险支付门诊医疗费用的一种形式,是将参保人员的门诊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由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共同负担门诊费用.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大致包括两种模式:一种是门诊特殊病和慢性病保障模式,另一种则是普通门诊保障模式.在一系列政策文件出台的推动下,全国许多地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以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都逐步开展了门诊统筹的试点与探索.但相对住院管理,门诊管理难度更大、更复杂,因此建立规范的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管理制度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研究目的

基于上述背景,本课题主要遵循文献研究-实证研究-理论研究的分析思路对我国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的制度模式进行研究.在文献研究上主要探求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的相关理论基础及对门诊统筹的指导价值、国内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的运行现状和国外门诊医疗服务管理方面的主要政策及经验借鉴;在实证方面分析典型地区的门诊统筹管理制度,探讨典型地区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统筹管理的经验、成效和不足,以病种案例分析探讨开展门诊大病统筹及支付方式改革对患者住院服务利用及费用的影响,对具体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及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在理论上,主要从功能定位、门诊统筹内部管理及各要素之间关系,以及与外部相关系统的衔接等方面初步设计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一定导向性、能有效分担疾病风险的门诊统筹制度模式,供相关决策部门参考.

研究方法

本课题运用文献研究法、归纳法和比较研究法对门诊统筹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评述,对国内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的运行现状和典型发达国家门诊保障政策方面的文献进行了分析.运用案例研究、半结构访谈分析与诊断典型地区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统筹管理的经验、成效和不足,研究开展门诊大病统筹及相应支付方式改革对患者住院服务利用的影响.本次调查在成都市双流县和新津县收集了1家县医院、6家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个村(或社区)卫生站2009-2012年医疗机构基本情况数据;从河南省清丰与息县合管办收集到两县2009-2012年四年间门诊资金的筹集、分配及使用明细的统计报表的相关指标;从长沙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收集到城镇职工与城镇居民医保精神分裂症患者2010年的住院医疗费用明细及补偿等数据资料,相关数据资料通过SPSS17.0等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在咨询相关专家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关联法对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的制度模式进行了设计

研究结果

1、门诊统筹相关理论的梳理与评述:围绕核心的研究问题在理论上进行了阐述,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门诊统筹开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其次通过相关理论分析寻求理论上的启示与借鉴,具体来看疾病风险理论与大数法则理论是基础理论与方法论指导,健康管理理论、公共经济学和卫生经济学等理论思想则为研究门诊统筹制度模式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

2、对国内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的实践现状进行了梳理:从目前门诊统筹开展的总体情况来看,虽然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筹资与待遇水平普遍不高,如开展普通门诊统筹地区的筹资额度大多在每人每年30-50元之间,报销比例只在50%左右,年度封顶线大多在300元以下;一些地方对门诊统筹的功能定位模糊导致在政策制定上产生偏差;很多城市门诊统筹费用的覆盖范围仍然沿用城镇职工住院报销的三个目录,保障范围缺乏针对性;对供方的“按人头结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按人头”预付,而且门诊统筹的服务管理制度需要继续精细化.

3、案例分析:(1)成都市所调查的样本点卫生院与卫生站的门诊补偿人次与门诊统筹发生费用总额两项指标均值在2009-2012年四年间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卫生院门诊统筹基金的实际支付比例由29.8%上升到45.1%,卫生站由29.8%上升到58.3%,说明越来越多的参保居民了解到这一政策并受益获得门诊报销补偿,而且补偿力度逐年加大.样本点卫生院的年门诊人次、年业务收入、年门诊收入三项指标在四年间基本呈逐年稳步上涨趋势,但村级卫生站业务收入四年间上涨缓慢,门诊人次和门诊收入两项指标近年来甚至出现下降态势,说明村级卫生站基本医疗功能有萎缩的趋势,分区县比较也同样得出相同的结果;(2)河南省清丰县和息县在2009年实行家庭帐户管理模式下的门诊资金结余率分别达到74.58%和61.6%,2010-2012年实施门诊统筹后,在门诊基金总量增加两倍有余的情况下,两县结余率仍均下降到48%以下.门诊受益面两县分别从2009年的66%与71%大幅增长到2010年的319%与314%,同时使总受益面分别提高4.5和4.2倍.但两县门诊统筹的保障水平较低,如门诊受益度均在40%以下,个人年封顶线仅为60元,导致门诊基金仍有相当的结余.从补偿方案看两县仍受家庭帐户模式的影响较大,清丰县政策甚至有向家庭帐户“退化”的倾向;(3)2010年长沙市城镇居民医保尚未将精神分裂症纳入门诊大病统筹,而城镇职工医保将该病种纳入门诊大病统筹并在支付方式上作了相应的改革.结果发现城镇职工医保住院患者相对城镇居民医保住院患者更多的利用高级医疗机构和使用价格较高的SGA药物,但前者对住院服务利用与住院总费用却远低于后者.

4、典型发达国家门诊保障政策的经验启示:典型发达国家的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覆盖了门诊医疗服务;门诊服务社区首诊因地制宜;由于实施社区首诊制是按人头付费的必要条件,因此是否社区首诊与全科医生费用补偿方式及门诊待遇目录详细程度紧密相关;分类管理门诊服务,并分别制定支付政策.一是将门诊医疗服务与门诊药品分类管理并分开支付费用,二是将门诊全科医生与门诊专科医生分类管理;把监管的重点放在对门诊医生的管理上,外部监管应是符合目前我国情况的监管方式;在待遇管理上,患者要承担一定的门诊支付责任,医保支付封顶线不宜过低;对弱势群体实行一定的倾斜政策,可以考虑在统一制度下对其医药费用进行部分减免.

主要研究结论

1、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健全和保障能力的提高,适时将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延伸到门诊服务领域即开展门诊统筹很有必要.因为普通门诊统筹的开展有利于提高门诊基金的使用率、可以使更多的参保居民从门诊补偿中获益,而且可以使整个医疗保险制度的保障受益面得到扩大.而开展门诊大病统筹可以合理减少患者对住院服务的利用,该项改革结合支付方式改革可以合理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

2、开展初期,优先开展门诊大病统筹.随着筹资能力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在门诊大病统筹的基础上,可以设立普通门诊统筹,但普通门诊统筹应该作为门诊大病统筹的一种补充形式,小额门诊补贴严格意义上不属于门诊统筹.

3、门诊统筹(包括普通门诊统筹)功能定位是保障门诊疾病的经济风险,将疾病预防、初级卫生保健等公共卫生项目纳入门诊统筹、提倡门诊统筹重点保障“小病”等做法和认识均不符合门诊统筹的功能定位.

4、可以考虑在省级层面上统一制定门诊统筹小目录,并在基本医疗保险三大目录中的甲类诊疗项目和基本药物的基础上遴选符合门诊医疗内容与特点的药品与诊疗项目,纳入门诊统筹目录.

5、基层就医首诊制的推行应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不同医疗服务的特点,分阶段、有差异地开展.本研究认为若不具备基层首诊条件,虽不应该强制实行,但仍然应该坚持定点就医制度,不能轻易放开门诊就医,可将定点首诊的范围放宽到一级或二级医院.

6、在门诊统筹开展初期,“人头费”只能用于支付首诊基层卫生机构就诊的门诊费用,待规范的双向转诊制度建立后,将“人头费”的支付范围扩大至转诊医院的门诊就医费用(即原首诊基层卫生机构转诊至其它医院发生的门诊费用,仍由原首诊基层卫生机构的“人头费”中支出,并与转诊医院结算),至于转诊至上级医院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则另由住院统筹基金结算.

7、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没有对医和药实行分开结算和分别管理,因而还不具备实施“按人头”预付的前提条件.“按人头结算”服务包应该同时包括基本医疗保险中符合门诊医疗内容与特点的甲类诊疗项目与甲类药品(包括基本药物),补偿方式可以实行总额控制下的按项目付费,在缺乏基础数据支撑的情况下,可以暂时将门诊基金人均预算作为计算医疗机构总额控制的依据,但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平时应作好基础数据积累,为以后制定科学的人头费标准作好准备.

8、待遇管理政策受补偿方式的影响,对供方实行按项目付费时,就需要设置一些针对需方的控费措施,如起付线、自付比例、封顶线等.普通门诊统筹也应该设置起付线,因为设置起付线是界定“一定经济风险”的标准,而设置年度起付线可以达到这一目的.起付线以上应设置较高的报销比例(应不低于50%)和年度封顶线(应显著高于人均门诊基金筹资额).在试点医药分开结算的地区,可以实行更为有效的供方控制管理(基层就医首诊制+“按人头”预付).

可能的创新及价值

1、在相关理论提炼的基础上对门诊保障责任主体的功能定位进行了界定.本研究对门诊保障的筹资体系构成及三大保障主体:政府、保险和个人在门诊保障中各自的功能定位与责任区分进行了界定,为解答目前门诊统筹开展中的一些的困惑和难题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2、提出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门诊统筹制度模式.本文从实际情况出发,综合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对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制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构建,在制度设计中既考虑到现实情况的选择,也提出了逐步改革的发展方向.

3、为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提供借鉴.对目前国内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开展情况进行梳理总结;分析与诊断典型地区门诊统筹管理的经验、成效和不足;并且借鉴典型发达国家在门诊保障方面的政策与经验,上述研究有利于形成规范的门诊统筹管理制度,供决策部门提供相关理论的支撑和实证依据.

第二篇保险专科论文样文:中国耐多药结核病防治体系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耐多药结核病是指耐异烟肼和利福平两种以上抗结核药物的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的结核病.其具有治疗时间长、治疗难度大、治疗费用高、治愈率低、死亡率高等特点,而且是重要的传染源,随着艾滋病感染者等不利因素的增加,对结核病的控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耐多药结核病疫情非常严重,是全球27个耐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新发耐多药结核病病例约500,000起,其中印度131,000例,中国112,000例.耐多药结核病的防治已成为中国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重大问题之

针对耐药结核病带来的问题,全球范围内已开展一系列活动控制其发展.从1994年开始,WHO和国际防痨及肺部疾病联盟开始在全球开展耐药监测项目.1998年WHO提出针对耐多药结核病的DOTS-Plus策略,建议将耐多药结核病的控制纳入到国家结核病规划中.2008年出版了《耐药结核病规划管理指南:2008年紧急修订版》,提出了适用于耐药结核病管理的DOTS框架,其核心要素与非耐药结核病控制的DOTS框架基本相同.综述发现,耐多药结核病的诊断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在药敏实验的基础上,实施标准化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案,但保证药物的可及性是关键.借鉴医防合作的经验,探索和建立针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管理机制.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对耐多药结核病防治体系进行系统分析,为改善耐多药结核病防治效果,规范耐多药结核病诊疗管理措施提供依据.具体目的包括:分析耐多药结核病控制体系及筹资现状;明确耐多药结核病诊疗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耐多药结核病管理现状及影响患者治疗效果主要因素;为建立规范化耐多药结核病防治体系提出科学的政策建议.研究方法

研究资料来源于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课题“结核病发病模式研究”和卫生部-盖茨基金会“医院与疾控系统合作管理结核病模式研究”基线调查数据,包括患者面对面调查、机构调查、病案调查和关键人物访谈四部分.本研究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选择8个市(区)作为研究现场,分别是:天津市、黑龙江大庆市、浙江衢州市、重庆万州区、河南濮阳市、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河南开封市和江苏连云港市.共调查153名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其中实验室诊断耐多药肺结核患者87名,临床诊断耐多药肺结核患者66名.共调查140份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住院病案.在每个项目市都访谈了结核病防治相关工作的关键知情人,共访谈40人.课题组统一制定机构调查表,并在课题组到达现场前一周发给研究地区.

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定量资料在录入计算机之前进行核对、检查,剔除不合格调查表.用EpiData3.1建立患者调查与病案调查数据库,将资料进行二次录入,全部数据导入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定性访谈资料分析时先将其整理成文,然后导入Weft Qualitative Data Project软件,并对相关问题按主题分类后进行归纳分析.研究结果

绝大部分耐多药肺结核患者能正确回答结核病的传播途径,但是对目前国家免费治疗政策的知晓率不高,且有近30%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不相信结核病能够治愈.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较发达地区、有借债的患者心理疾患危险性高.

*转移支付和结核病项目经费是支持地方开展结核病控制工作的主要经费来源.研究地区都表示结核病工作经费没问题,但缺乏相应的人员经费,即从事督导管理等工作时的激励费用.目前提供结核病诊治服务占医院业务收入的比例很少.目前城乡实施的三种医疗保险制度,都将结核病患者的住院费用纳入到补偿范围中,按照各地制定的报销方案进行报销,一般采用设定起付线和封顶线,分段报销的方法,报销比例平均在50%以上.耐多药肺结核患者自首次抗结核治疗至调查日止累计抗结核治疗时问中位数为537天,抗结核治疗总医疗费用的中位数为22500元.报销前,医疗费用占家庭非食品性支出的比例中位数为123.1%,即抗结核治疗的医疗费用是患者家庭非食品性支出的1.23倍.82.3%的患者医疗费用占家庭非食品性支出的比例超过了40%,即产生了灾难性医疗支出.70.1%的患者因治疗结核病向他人借钱,79.6%的患者表示负担较重.67.3%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获得了医疗保险补偿,报销后医疗费用占家庭非食品性支出比例的中位数为64.1%,较补偿前的123.1%显著降低.报销后产生灾难性医疗支出的患者比例为53.7%,较补偿前的82.3%明显下降.8个市来看,大部分患者的医疗费用得到报销,但是报销费用占医疗费用的比例不高,自付费用仍然在70%以上.

8个市的市级结核病防治人员数量从3人到71人不等.按照国家结核病防治规划指南的要求,只有万州区、呼和浩特市和开封市的人员数量达到国家要求,衢州市和连云港市结防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结防人员学历偏低,以从事结核病管理的人员为主,实验室人员比例较低.机构诊治能力分析,8个市专科医院和结防机构均配置了一定数量的结核病诊治设备,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4所医院可以通过药敏试验诊断耐多药结核病.通过访谈了解到,未开展药敏试验的主要原因是实验室硬件条件和设备不达标.市专科医院二线抗结核药品的配备状况不理想,大部分WHO建议配备的二线抗结核药品都没有配备,这必然会影响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住院治疗方案的制定.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就医过程分析,153名患者接受抗结核治疗的机构数不尽相同.有的患者求医过程比较简单,只在市结核病专科医院治疗;有的患者在多家医疗机构间反复多次治疗,整个求医过程较为复杂.大多数患者首次抗结核治疗机构为其他结核病防治机构,其次为综合医院和结核病专科医院.不同职业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选择首次治疗机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农民患者首次治疗机构是结核病专科医院等比较专业医疗机构.所调查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从最早出现症状到初次就诊平均间隔36.39天;31.6%患者发生就诊延迟现象,平均延迟110.82天.大多数患者确诊医疗机构为结核病专科医院,其次为结核病防治机构和综合医院.不同文化程度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确诊单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文化程度越高患者,确诊机构越是较专业医疗机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从初次就诊到确诊平均间隔115.65天;33.3%患者发生确诊延迟现象,平均延迟343.83天.


https://www.mbalunwen.net/chaonengli/76715.html

耐多药肺结核患者获得管理服务情况分析,首治期间14.7%的患者存在停药超过2周的现象.35.3%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首次抗结核治疗时在他人面视下服药,但大多数是在家庭成员面视下服药,医生面视下服药比例只有11.8%.首治期间35.3%的患者接受过电话或上门访视,大多数为结防人员的访视管理.以患者确诊为耐多药结核病为截点,将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治疗过程分为确诊前和确诊后两个阶段,结果显示,确诊前只有11.6%的患者曾在医务人员面视下服药,有42.9%的患者接受过医务人员的电话或上门访视.确诊后,仅有7.7%的患者在医生面视下服药,52.4%的患者接受过电话或上门访视.无论确诊前还是确诊后,8个市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面视下服药的比例很低,不足15%,并且在治疗过程中有近50%的患者没有接受过医务人员电话或上门访视.结论与政策建议

结防机构在群众中的知晓和信任度不够,经费不足,设备简陋,部分地区防治人员能力低下,影响了耐多药结核病防治措施的贯彻实施.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给绝大部分患者家庭造成了灾难性卫生支出.虽然医疗费用能够得到一定比例的报销,但报销后患者自付比例仍然在70%以上,仍有53%患者在报销后还存在灾难性医疗支出.专科医院的耐多药结核病诊断时间长,对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并不是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化治疗方案进行,只有少数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在专科医院住院期间规范用药.医疗机构和结防机构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医院在患者出院后不能及时的将有关信息传递给结防机构,在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管理上还没有真正实现“闭环管理”.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差,罹患心理疾病的危险水平较高.

针对以上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加大地方结核病防治经费的投入,加强结防机构的人力资源建设和设备的配备,同时给予基层督导人员有效的激励和管理,提高其督导管理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积极性.2)进一步完善城乡3种医疗保险制度对结核病的补偿政策,在现有社会医疗保险的基础上,设计针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特殊补偿措施.3)引入快速、有效的耐多药结核病诊断技术,缩短诊断时间,并辅以必要的实验室改造,提高专科医院耐多药结核病诊断能力.4)建立和推荐标准化的耐多药结核病诊疗规范,有针对性的深入开展耐多药结核病知识培训.5)进一步完善结核病控制的医防合作模式,加强专科医院与结防机构的合作.6)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增强他们对治愈结核病的信心.

第三篇保险专科论文范文模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双向转诊运行的管理模式研究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不断加强城市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目标是近3年内基本实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全面覆盖,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将在城市居民的健康保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达到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的目的,迅速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将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为了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卫生部于2006年6月下发了《关于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积极探索建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定点协分工作关系和畅通的的双向转诊信息沟通机制.**、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也提出建立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然而,我国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合作的现状如何影响双向转诊的关键环节有哪些双向转诊的运行机制如何构建不同分工合作模式下双向转诊的改进策略如何等等,成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双向转诊运行管理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研究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医疗服务需求行为理论、激励理论等对双向转诊运行管理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需要建立我国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双向转诊中不同利益者的相关卫生政策、医疗保障制度以及相应的管理策略.基于卫生医疗需求行为理论提出需要探索社区居民的人口学特征与居民医疗行为的相关性,以促进双向转诊的顺利开展.基于激励理论提出建立双向转诊的激励约束机制.在文献资料和二手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在对代表性城市双向转诊模式进行了现状调研,比较了各种模式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双向转诊运行管理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并找出关键因素,并提出双向转诊运行的相关政策、管理策略与激励和约束机制,以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双向转诊运行的管理模式,为实现病人的合理分流,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之间有效地开展的双向转诊,为有关卫生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资料来源与方法

资料来源:

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和不同地区的政府文件和相关二手资料,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合作模式的现状和各自的利弊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采用定性深度访谈和定量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双向转诊工作较好的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武汉、深圳等地区进行典型案例分析.同时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卫生部门行政人员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题小组讨论和个人深入访谈,分析各个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之间双向转诊的现状与利弊.同时对样本地区的不同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合作模式的医保支付方式、患者就医意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的人次数、从医院转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次数,转诊的疾病构成等进行了现场调查.

研究方法

1、文献回顾与情报分析

广泛查阅国内外双向转诊的有关专著、学术论文、专业杂志期刊以及网上检索相关文献资料,收集国内外双向转诊现状和影响因素、相关制度和运行机制的相关资料,并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收集来的各类文献资料中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总结,作为研究方案的依据.

2、个人深入访谈

通过对深圳、武汉和天津市卫生行政管理人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社区卫生领域的相关专家共26人的半结构访谈,分析各个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之间双向转诊的现状与利弊,为确定适合我国实际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双向转诊运行的管理模式提供参考.

3、问卷调查法

对双向转诊功能发挥较好的南京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深圳市、武汉市等六个城市,根据社区卫生机构的管理模式和双向转诊机制,在每个城市选取3家医院、9-12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研究现场,随机抽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患者288名进行调查.

4、专题小组讨论

通过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有关人员、医保部门负责人、医院有关人员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专题小组讨论,了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之间双向转诊的影响因素,确定双向转诊存在的问题,探讨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5、典型案例分析

通过对不同模式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双向转诊的典型案例分析,结合文献资料总结与个人深入访谈,对不同模式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的利弊进行分析.

6、资料分析处理方法

6.1统计学分析方法:用描述性统计学分析方法对不同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双向转诊人次数、转诊疾病构成进行分析.应用卡方检验分析在不同人口学特征人群就医行为与意愿的差异比较,应用logistic回归检验分析在不同人口学特征人群就医行为与意愿的影响因素.

6.2利益相关者分析:将政府、居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医疗保险机构定义为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利益相关集团分析,运用归纳演绎等方法,探索其行为特征的相互作用,研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双向转诊的动力和阻力.

研究结果与分析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双向转诊相关理论研究

在双向转诊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患者、医疗保险机构等.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需要建立我国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双向转诊中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的协调机制,在保障患者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兼顾医院、社区卫生机构和医疗保险机构的具体利益,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研究协调不同利益者的相关卫生政策、医疗保障制度以及相应的管理策略.

基于卫生医疗需求行为理论研究分析表明患者的等候时间、就医距离、患者年龄、受教育程度、性别、就医成本、疾病严重程度等在特定的地区对个人卫生医疗需求行为的影响非常显著.对社区居民的人口学特征与双向转诊意愿非常重要.

医疗服务供给行为分析理论表明医疗服务的需求与供给同样受到医疗价格机制的影响,人们对医疗服务的合理需求只能在消费者的边际收益等于他付出的边际成本时才能实现.激励理论分析提示双向转诊管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时,应充分考虑管理对象的需求,从而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

2、国内外双向转诊模式现状以及不同模式的利弊分析

澳大利亚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双向转诊制度,英国实施该系统的全科医生的服务,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严格的病人传输系统,美国主要依赖关于医疗保险制度中的作用.国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双向转诊模式主要包括以南京、北京、天津市为代表的协议合作模式、以深圳市、大庆市为代表的院办院管模式、以武汉市、唐山为代表的“托管”模式和以利益为导向的松散型模式等4种模式.

不同合作模式存在不同的利弊,协议合作模式、院办院管模式和托管模式适合不同地区探索,利益为导向的松散式模式,由于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方以短期经济利益为导向,缺乏分工合作的长期目标和合作意识,不值得推荐模式.

3、双向转诊的关键环节与影响因素

影响双向转诊的关键因素包括:公众对社区卫生服务不信任,对大医院存在惯性心理依赖;上转容易下转难的现象比较普遍;举办医院之间、社区卫生机构之间发展水平不一,很难执行统一的制度和标准;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措施和操作性强的奖惩方案,导致医务人员转诊意识淡薄.

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双向转诊运行管理模式构建

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很多城市根据当地的实际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摸索了不同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的双向转诊模式,但每种模式各有利弊,我们在对不同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和关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双向转诊运行管理策略.包括双向转诊的基本原则、协调机构、相关部门职责与工作内容、双向转诊的参考指征、转诊协议和优化转诊流程、双向转诊的信息沟通和设备共享机制、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

5、双向转诊运行管理的相关政策现状与对策分析

要构建双向转诊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必须有必要的配套政策保障,目前,存在政策缺位和错位问题,有的过时,所以,对这些政策都需尽快加以制定和完善.我们在对不同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双向转诊模式的相关政策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在保障双向转诊的基本条件前提下,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多部门合作,完善医保政策、居民引导政策、财政补偿政策和人才培养政策,同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通过政府部门或者第三方强有力的监管,使各部门能较好的履行各自的职责,通过配套各项政策的落实,使双向转诊的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讨论与建议

根据我国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现状、关键问题以及政策分析,指出在一定时期内我国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的不同模式需要同时存在,目前大部分城市以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协议合作模式为主,同时院办院管模式和“托管”模式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以利益为导向的松散式模式中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过于注重短期利益,不利于双向转诊持续开展和相关机构的功能实现,根据目前的实际针对前三种模式的改进提出以下建议.

1、协议合作模式

政府的职能实现是否到位是双向转诊顺利开展的关键.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双向转诊,必须有政府强有力的监管和指导,坚持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使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收到积极的效果.同时还要制定统一的转诊标准,建立利益引导机制,实行以奖代补政策,促进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

2、院办院管模式

成立人权和财权相对独立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负责对双向转诊中各方职责的履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管,引入医疗保险定点机构的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转变院长观念,制定双向转诊激励约束机制,在促进上转的同时,提高下转人次数.

3、“托管”模式

理顺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的利益关系,将大医院与社区卫生中心的“竞争关系”变为“互补关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者要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参与与医院的双向转诊.同时加强大医院委派人员的全科医学培训和社区卫生机构管理的培训,避免“托管”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专科化服务”倾向.

保险专科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保险专科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2500字大学毕业论文、1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保险专科方向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保险专科论文范文题目

第四篇保险专科论文范例:西安市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研究

双向转诊制度,作为联接初级医疗与次级医疗的中枢纽带,是许多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病人合理分流、规范医疗服务流程、控制医疗费用过度增长、保持医疗连续性、提高卫生服务体系运行效率发挥着重要作用.

伴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深入发展,双向转诊在我国应运而生,成为“两级”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和实践均得到一定发展.然而,由于起步较晚,受资源配置、信息沟通等各方因素影响,其实际运行状况不尽理想,总体上未能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合理就医格局.双向转诊渠道不畅已成为制约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改革效果的关键环节.因此,开展双向转诊研究刻不容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往关于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研究多为宏观层面的定性探讨,只有少数对双向转诊现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本研究以西安为实证现场,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国内外社区卫生服务转诊制度发展与改革以及研究现状,通过分阶段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以问卷与现场调查方式掌握居民社区卫生服务需要需求与利用以及居民、社区医生和医院医生三方对双向转诊制度的认知与评价,通过与12名行政管理人员深度访谈剖析双向转诊运行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通过统计模型分析社区医生和医院医生对转诊制度的认知差异和探讨双向转诊机制运行的主要影响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西安市居民患病就诊比例和慢性病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且对社区卫生服务项目中的健康教育需求及利用较高,最需要的前三位服务项目依次是慢性病系统管理、常见病诊治和健康检查.研究发现,现阶段双向转诊运行中的特定障碍是社区卫生机构功能发挥受限、社会对社区卫生服务质量不信任、转诊信息网络不畅、转诊评估机制缺失等,其主要根源是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主导作用不明显、医疗保险政策对社区卫生服务促进作用尚未显现、社区与医院利益协调机制缺失、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等.

本研究从制度层面分析论证了西安市双向转诊的可行性.尽管内部协调性不够,但已具备实施的外部条件,即在现有政策环境下开展双向转诊制度是切实可行的.在差距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外转诊有益经验,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完善双向转诊环节管理为切入口,从政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院三个角度,提出了促进西安市双向转诊有效运行的政策建议,如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建立多渠道筹资机制、协调供方利益、建立约束机制、构建转诊网络系统、增强居民需求调查、延伸服务功能、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转诊环节协调、调整发展战略等,可为完善西安城市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一是运用卫生服务、卫生经济理论和关联性分析方法将供方行为列入关键因素,围绕服务供方、需方与基金方三个维度构建双向转诊行为主体关系模型.通过系统分析,发现双向转诊各行为主体构成协同关系,其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居民三方的关系是双向转诊机制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中心环节,而医院与社区的互动关系最为关键.政府对社区、医院的干预调控是必要保证.转诊制度不是独自发挥作用,它连接着医疗体系的所有相关者,患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并与其它制度一起协作运行.二是从政策、医生、居民、机构和疾病五个层面建立影响双向转诊运行的理论框架,侧重揭示微观层面对转诊机制的影响.如病人相关因素(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月收入、职业、健康关注和转诊认知)与双向转诊相关,其中文化程度、月收入、职业和健康关注对双向转诊影响显著.医生年龄、性别、执业年限、病人理念、社区与医院沟通程度等特征影响转诊决策,其中病人理念、社区与医院沟通程度对双向转诊影响显著,而医生的教育背景对转诊决策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疾病类别、疾病严重程度、医院专科水平、社区机构设施、纳入医疗保险、激励措施、转诊标准和价格杠杆都对双向转诊实施有影响.此研究结果使双向转诊管理模式以及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思路更为清晰,为双向转诊制度的重建与完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第五篇保险专科论文范文格式:青岛市社区家庭医生联系人制度和普通门诊统筹制度试点效果研究

研究背景为推进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积极满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服务需求,根据*统一部署,山东省已初步建立起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主要内容,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体系,为不同社会人群提供基本医疗保险服务.但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医疗保险面临着扩大覆盖面压力大、基金抗风险能力面临威胁,特别是在“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不得有效改善的情况下,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支出的有效机制尚不完善,医疗费用增长较快,医疗保险只保医院、不保门诊的政策导致参保人员的门诊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对此,参照国内外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一些做法和经验,青岛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部门,从2007年开始、,按照先试点、再完善、逐步推开的原则,在部分社区探索实行社区家庭医生联系人制度和参保职工普通门诊统筹制度试点,.谋求解决当前医疗保险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社区家庭医生联系人制度着眼于引导患者首先到社区治疗,必要时到区县以上医院,通过社区居民自主选择定点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确定家庭医生联系人,实行家庭医生首诊制、分级诊治和双向转诊,积极引导实现“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合理就医格局.参保职工普通门诊统筹制度着眼于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效益,在实行社区家庭医生联系人制度的基础上,于医疗保险基金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之外,为部分自愿参加试点的人群建立了门诊统筹账户,健全了相关配套措施和激励机制,进一步引导患者到社区诊治,积极探索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一试点开始后,尚没有对其引导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治效果、各方面利益的变化、出现的问题等进行过系统地调查和评价,当前对利用医疗保险政策,如何把在城市医院就诊的“小病”病人转移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实证研究极少,同时根据青岛市医疗保险管理部门的评价要求,我们设计了本研究课题,对青岛市这两个制度试点的情况和效果进行系统研究,以为今后进一步推进试点提供决策上的依据.

研究目的和内容评价家庭医生联系人制度和门诊统筹制度的政策实施效果;了解参保职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各方面人员的感受和意见;发现两项制度改革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工具对两项试点进行病人流向、医疗服务利用量变化、个人经济负担变化、病人就医行为影响因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量变化及业务收入变化等方面的系统分析,得到客观、正确的结论,帮助确定两项试点是否应该推广,以及如何改进和加强,克服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全面推开,更深入地开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科学的政策依据.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与现场研究相结合,定量与定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广泛查阅了文献,收集了山东省、青岛市两级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决算数据、山东统计年鉴和山东省卫生统计资料、财务报表,以及青岛市样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资料等.现场调查采用面对面问卷访谈.对青岛市4个社区400名入户调查对象、576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调查对象和3个医院432名门诊患者进行了定量调查,并对青岛市医疗保险管理、经办,财政和卫生管理部门的部分行政人员进行了重点定性和定量访谈.采取入户调查居民和门诊调查病人组间对照、门诊调查对象内部参加两项制度试点不同人群之间的对照.对定量资料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x2检验、单因素统计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等统计学方法,分析两项制度试点对社区居民患病就诊医疗机构选择的影响,以及社区居民对试点实施效果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满意度,对医院门诊患者到院诊治的原因和目的进行分析,并对试点以来参加试点职工的年龄结构、基金支出结构、门诊统筹基金的筹集和使用,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情况予以深入研究,以形成两项制度试点效果的初步结论.

结果和结论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两项制度的试点在多方面取得成效.通过调查,了解到家庭医生联系人制度试点范围已经扩大到所有纳入医疗保险定点机构的社区卫生服务单位,门诊统筹制度试点范围也逐步扩大,参加试点的人员数量进一步增加,两项制度试点不同程度地减轻了参加试点人员的医疗负担.参加试点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的意愿得到促进,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给予了客观的肯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也得到较大程度的促进,青岛市医疗保险等管理部门也适时调整了试点政策,更好地推动了试点工作的开展.

2.引导社区居民就近就便到社区诊治效果显著.通过对患者患病首选医疗机构和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满意度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患者在非急重症情况下多数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治,多数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比较满意.加之,国家和山东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措施,增强了其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

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距离实行双向转诊制度要求差距仍较大.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是县区级以上医院,在落实双向转诊制度方面,执行得并不好.特别是医院并没有主动将这些患者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转诊,这主要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各级医院建设的差距大,一方面医院医生对社区诊疗水平不放心,或者认为没有必要,另一方面觉得延长病人在医院就诊或住院可以增加医院和个人的收入,对双向转诊制度执行的好坏不承担直接的责任.

4.试点政策执行不到位,产生的效果与预期效果还有很大距离.调查对象普遍认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参加试点人群提供的按规定免费的卫生服务、免费查体不够,很少主动到患者家出诊,建立健康档案和社区首诊制度落实不好,造成有关政策规定流于形式,而不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也有不少人认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设备少、医生的服务态度比较差.调查发现,严格执行家庭医生联系人制度规定主动为参保居民提供规定内的免费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付出无回报,必然导致主动性不强.管理部门没有拿出明确的监督管理办法,采取行政或经济等手段予以引导.

另外,调查对象还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还有,尽管在社区看病的医疗经济负担总体水平要低于医院,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药品价格与周围零售药店相比仍然偏高,“以药养医”的格局仍未改变.

5.试点配套措施没跟上、落实力度不够.部分调查对象反映,对两项制度的试点具体条例不了解,政策也不清楚.这主要是由于各级、各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宣传不到位,对政策设计和目的宣传力度不大造成的.由于医疗保险管理机构缺乏足够的检查和制约手段,难以做到全程实时检查监督,很难有效防止政策执行过程中发生的不符合政策规定的医疗和就医行为,迫切需要在下一步的深化试点中,不断优化监管手段,改善医疗保险制度管理,确保充分发挥医疗保险制度满足参保人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作用.

6.试点政策有待进一步优化.研究结果显示,政策的优惠水平还不够高.需要统筹考虑调整政策,提高参加试点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问题.同时,在现有政策框架下,参加试点的大多数是退休人员,比较健康的青壮年参加较少,门诊统筹金的运行面临潜在风险,需要探索改革国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模式,降低个人账户基金划入比例或取消个人账户,、实行单一的统筹基金管理,适当解决参保职工住院、门诊等相关医疗开支.

政策建议为有利于提高试点效果,为下一步推开试点提供借鉴,建议:

1.两项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效果,应该进行推广,但还需要完善.要立足现实、谋划长远,在达到要求条件的社区逐步推广以两项改革为重点的社区卫生服务制度体系.要深入调查研究,制定详细的建设计划,分期分批,有计划、按步骤,稳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制度体系的建设与改革.要突出工作重点,紧贴民生需求,以家庭医生联系人制度、门诊统筹制度、社区首诊制度、双向转诊制度、大病统筹制度等为主要内容,进一步改进医疗保障管理、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效益的关键制度改革,分步实施、重点推进.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能力.要加强全科医生培养,采取医生自学、单位送学等方式,积极参加山东省组织的“全科医生培养计划”.发展特色专科服务,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着力发展一些“小而钻、小而灵”的新项目、新技术,特别要利用中医独特技术提供满意的医疗卫生服务.进一步改进医疗服务态度,始终坚持提供全心全意、热情周到的服务.鼓励支持部分社区医生一专多能,分别在常见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糖尿病、气管炎等的诊治方面缩小与专科医生的差距.增加社区医生与专科医生会诊讨论的机会.

3.严格制度、强化管理,切实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水平.科学制定和落实制度,注重靠优惠的条件引导而不是靠生硬的政策条文去强制社区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要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医疗卫生管理,规范医务人员服务行为,加强对各类医疗机构执行试点方案、制度的具体情况经常进行检查、评比.

4.统筹建设、兼顾公平,努力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多元参与、公平竞争的良性发展新格局.建立完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进入社区卫生服务市场,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主办、参办为主导,社会办、民办为辅助的多元化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合理的筹资补偿机制,采取政府购买等方式,建立面向所有社区机构的政府资金分配引导机制,引导各类机构公平竞争、公平发展.

5.深入宣传、政策引导,有效营造社区居民认识社区、相信社区、主动到社区看病治疗的社会氛围.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二是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能力进行宣传,宣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提供哪些有质量保证的服务,宣传其优势所在.进一步制定引导参保人员到社区诊治的优惠政策,教育、组织、支持、监督、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促进其改善卫生服务质量,重视做好疾病预防控制等工作,增进与社区居民的感情,建立良好的新型医患关系,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来社区就诊.

这篇保险专科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保险专科引用文献:

[1] 保险专科论文题目大全 保险专科论文题目如何拟
[2] 保险专科参考文献外国 保险专科期刊参考文献哪里找
[3] 保险专科论文大纲 保险专科论文大纲怎样写
《保险专科论文范文参考 保险专科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保险专科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