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改革开放来国内清末新政述要

主题:清末新政改革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10

简介:关于对写作新政改革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新政改革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新政改革论文范文

清末新政改革论文

目录

  1. 一、研究现状及评析
  2. (一)清末新政与中国近代化
  3. (二)清末新政的各项改革措施
  4. (三)清末新政失败缘由
  5. 二、思考与展望
  6. 清末新政改革:绩效工资:事业单位——改革新政可能近期出台

黄超

(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摘 要:清末新政是晚清政府在最后十年中为维护其统治而进行的一项规模浩大的改革工程.它涉及范围广,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清末新政的研究经历了从批判继承到创新发展的跨越,伴随一大批成果的相继问世,从而弥补了清末新政的许多空白.但从全局上来看,它的许多方面还需亟待提升.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清末新政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切入点,对其研究综述概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力求对其未来的研究走向和发展思路提出若干思考.

关键词:清末新政研究;发展展望;批判思考;综述要点

晚清政府的改革轨迹大体上可以从其在面对内忧外患下所实施的三次重要改革来追寻,即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及清末新政.在这些改革中,清末新政相较前两次的改革不论是在规模程度上,还是在实效影响上,都远远的超过前两次的改革.王守中认为,清末新政“实际是洋务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就其背景而论,它处于《辛丑条约》签订之后,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转型的集合点上;就其改革内容而言,它涵盖了政治体制、经济生活、文化教育、司法体系等各个层面;就其作用效果来看,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却是推动中国走出传统社会,融入国际社会的助推器,其涉及到的诸多改革举措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但就是这样一个原本可以有所为的领域,由于受建国以来过于强调“阶级斗争”史观的错误引导,致使关于清末新政的研究被作为“封建统治的反动措施”,长期被作为革命史批判的对立面,评价有失公允,重视严重不足,得不到有效的发展,仅有的一些成果也仅仅是作为研究辛亥革命和政治史的附属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史学界拨乱反正的逐渐深入,单纯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史观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原来被视为史学界的诸多“禁区”被逐一打破,清末新政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由于尚未摆脱单一的政治史的研究模式,这一时期的成果依旧乏善可陈.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清末新政的研究开始逐渐打破政治史研究的单一模式,其中陈旭麓的研究具有承前启后、抛砖引玉的作用.在其代表作《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作者专辟“假维新中的真改革”一章,着重分析了在庚子国变后晚清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改革,第一次站在全方位立体的角度上对清末新政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价,既指出了清末新政在许多领域对中国现代化的推进,又指出在“旧人办新政”、“传统和既得利益的双重阻力”∞这两个因素下的清末新政必然会走向失败的必然历史趋势.“述”中兼“评”、“评”中有“义”.在这本著作的影响下,自80年代后期以来,关于清末新政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一批新观点、新思想的著述脱颖而出.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侯宜杰的《清末筹备立宪时期的杨度》(《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1期)、张锡勤的《论立宪派与清政府在立宪问题上的分歧》(《求是学刊》1989年第5期)、王守中的《论晚清近代化的两个阶段——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载社科版1990年第5期)等.代表性的著作有:侯宜杰著《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张连起著《清末新政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殷啸虎著《近代中国宪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等.进入新千年以来,清末新政的研究开始从宏观全面向微观细化的脉络发展,其研究的领域和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一时期的代表论文有:赵朝峰的《清末新政与中国农业近代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载社科版2001年第1期)、黄加文的《论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影响》(《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载哲社版2002年第1期)、殷俊玲的《清末新政时期民变的心理成因及其特点》(《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载社科版2005年第3期)等.代表著作有:刘增合著《论文范文税收与清末新政》(三联书店,2005年),李刚著《大清论文范文最后十年》(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赵云田著《清末新政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等.清末新政的研究领域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研究现状及评析

改革开放以来的清末新政研究经历了长达三十余年的发展,逐渐从原来单一的作为辛亥革命和政治史的附属物发展成为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诸多领域多样化的综合体.它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三大方面,下面将进行逐一的陈述和评析.

(一)清末新政与中国近代化

正如茅海建所陈述的那样:“中国必须近代化,顺合世界潮流”.自论文范文战争以来的中国,由于国力孱弱,饱受列强欺凌.因此作为王朝自强的三次“改革”无疑在保家卫国、捍卫民族独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清末新政虽然失败,但其实施的各种改革措施实际上已经开启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许多方面近代化探索历程.陈向阳从国家发展的走向角度出发,认为清末新政“在使中国从传统农业专制社会向现代化工业工业论文范文社会转变过程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王洪涛则从法制的角度着眼,认为清末新政所建立起的法律体系“按照法制现代化的标准,论文范文原则中的分权原则、民权原则和法制原则及所包含的自由、平等都得到了体现.”汪生太、程乃胜则是从动力来源分析了近代中国宪政现代化的模式,他们认为“近现代宪政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之上的,其精髓是通过权力的分立的限制尤其是国家的最高权利,保障公民的权利.”研究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关系的文章还有申在文的《清末新政政治改革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吴永明的《清末司法现代化变革原因探析》,姚顺东的《清末新政和中国近代政治现代化》等.

(二)清末新政的各项改革措施

清末新政时期所实行的各项改革,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等各个方面,改革的深度相较布新不除旧的洋务运动、有名无实的戊戌变法来说,都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学界研究的清末新政也涉及到改革的各个层面,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关于教育改革.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可以说是较为成功的一项,改革是从“改革科举、创办新学堂和鼓励出国留学开始的.”学界研究清末新政的角度可谓是多种多样.如有的探讨此间的高等教育制度的变革,有的探讨废科举制度,也有对具体的地方的教育改革进行分析.其次,在宏观的制度变革研究上,王洪涛等人系统地描述了清末新政时期的法律制度、宪政制度、工商制度以及教育制度的实施,并把制度变革的特点归纳为创新性、全面性和深刻性,在评价其历史地位时,王洪涛认为,清末新政为“现代工商经济体系转型奠定了基础.”再次,研究新政具体制度变革的文章也颇多,并且由于研究独到,体现出了一定的敏锐度和创新性.比如在官制改革上,沈振群认为官制改革“突破了绵延千年的封建政体窠臼,开创了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整体的先河”,而徐军则认为官制改革“只属于方式、方法范畴的统治术改革,不是根本统治制度的改革”.相对比以上两人的认知,庄梦兰的认为无疑更为客观,她认为“清末官制改革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由于受诸因素的制约,此次改革带有很多局限性,其经验教训十分深刻.”最后,司法改革中的监狱改良思想、诉讼制度改革也成为学者研究具体制度的重要主题.研究清末新政的各项改革措施的文章还有蒋映洪、李红源《论清末“新政”期间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变革》,袁亚忠《丙午官制改革与清末政局》,张九洲《试论中国的“自开商埠”》等.

(三)清末新政失败缘由

随着武昌起义的炮声,实行了十年的清末新政也最终走向了失败这一不可避免的厄运.那么这场对当时中国走向近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运动,为何会失败?传统上的观点则过多从其主观目的出发,指出清末新政是为了维护清王朝反动落后的腐朽体制而最终导致其失败.这一论断,虽然从统治阶层的角度对清末新政的失败给予说明,但却忽视了当时社会阶层的复杂性,其结论也未免有些武断.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从多种角度在传统观点以外用他山之石对此给予了说明.郭世佑首先定义了何为新政的“失败”,“所谓新政的失败,主要是指清朝统治者的失败,并非新政物化成果的彻底毁灭与新政历史作用的消失,”@在此基调上,他将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结到“人”即实施者清王朝,“新政本身并没有错,但是新政的主持者不行等慈禧太后的后继者载沣等人不是尽力地化解矛盾,而是激发矛盾,在较大程度上引发了反清革命论文范文的到来”.邵勇等人则是将新政失败的原因归结于权威的流坠:“新旧权力的转移本是立宪改革的应有之举等而这种权力争夺却给清政府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致使官僚系统的组织化、制度化被大量的破坏,导致统治集团权力内部的离心力加大,造成论文范文权威进一步弱化与流失.”程华在对清末宪政社会基础进行分析后认为“社会基础的不断削弱,本不强大的社会基础是支撑不了宪政的大厦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清末新政的失败主因是社会基础的薄弱.此外,还有学者试图从当时蜂拥而起的民变角度去说明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殷俊玲从清末新政时期不断发生的民变着眼,指出“民变是民众的生存本能与生存危机矛盾交织引发的恐惧心理所促成的攻击反映,来宣泄对官府的仇恨,释放心中的压抑,以求解决生存的威胁.”研究清末新政失败原因的相关文章还有欧昌清的《清末宪政失败的原因探析》,蒋秀丽的《论清末新政的败因》,赵文的《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探析》等.

二、思考与展望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期.清末新政研究经历了“点一线一面—体”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政治色彩主导下的研究逐渐淡化,全面看待、综合分析的多样研究开始更加丰满了清末新政立体模型.总结清末新政的硕果原因有以下两点: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贯彻使用,在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指导下,整个学术界开始摒弃了单一的阶级分析法而采用了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来分析清末新政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这样使得评价清末新政摆脱了“一刀切”的论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新观点开始不断出现.二、研究内容上呈现出了多方位和立体化的特征,在有关清末新政的研究中,更多人开始倾向于客观辩证地去评价清末新政的历史地位及其作用,并且在肯定其积极作用的基础上指出了历史局限性和其失败的必然性;在研究新政总体制度变革的同时也开始注重对涉及到具体层面如司法变革、教育变革的研究.

但是,清末新政研究领域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重上忽下”的研究长期存在,即过于将研究点放在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及其相关事件上,而忽视了对这一时期下层民众及其日常生活的研究.查阅近些年来有关清末新政的相关研究书籍和论文,给人的直观感觉就是研究总是围绕那几个人物转,围绕那几件事来说,俨然一种“高大上”的姿态,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载体,是历史的主要参与者和创造者.任何变革不论其结果和影响如何,都与民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在这场巨大变革下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以及承受能力应该作为检验施政者的试金石得到其应有的重视,然而纵观这几年的研究成果,却缺乏一种必要的“接地气”方式的研究,对此,笔者建议,应当在以后的研究中加大对新政下的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具体研究,尤其是民众对新政的心理反馈、清末民初的民众心理变化都可以成为研究清末新政的重要课题;2、“贯通全局”的研究仍需加强,清末新政的改革的涉及面广泛,内容多样,各种措施相互配套、共同实施.但这些年的研究却存在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研究现象,例如,教育改革本应与社会求学及认知风气的革新之间有较大联系,但诸多学者在撰写与此类有关的文章时,却过于将教育改革的影响局限在传统教育方式及其所带来的士人心态的变化上,却未能将其影响与当时社会求学风气的变化结合起来阐述.因此,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在具体研究中可以扩大研究领域,深入细化到具体细节研究.同时还可以采用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研究方法,用法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来分析新政中的各项变革以及历史作用,并通过引入政治社会学、社会史、民族政治学等相关新兴学科来拓宽清末新政的新领域和新路径.

清末新政改革:绩效工资:事业单位——改革新政可能近期出台

作者简介:

黄超,籍贯:江西省金溪县,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总结:这是一篇与新政改革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清末新政改革引用文献:

[1] 保险改革专业论文选题 保险改革论文题目哪个好
[2] 初中教育改革学论文选题 初中教育改革专业论文题目怎样拟
[3] 经典初中数学教学改革论文选题 初中数学教学改革论文标题怎么定
《改革开放来国内清末新政述要》word下载【免费】
清末新政改革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