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文化融合理念下的庐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主题:文化交融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03

简介: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文化融合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文化融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文化融合论文范文

文化交融论文

目录

  1. 一、引言
  2. 二、文化融合的内涵
  3. 三、庐山文化融合内涵及基本特征
  4. (一)开放性与包容性特征
  5. (二)本土性与发展性特征
  6. (三)世界性与和谐性特征
  7. (四)艺术性与丰厚性特征
  8. 四、庐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9. (一)文化产品开发粗放,效益低下
  10. (二)主题产品趋于老化,品种单调
  11. (三)游客停留时间短暂,消费不高
  12. (四)市场开发促销乏力,营销不足
  13. (五)资源保护有待加强,建档不全
  14. (六)行业管理急需强化,水平偏低
  15. 五、庐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建议
  16. (一)科学定位,重定线路
  17. (二)本土特征,宗教开发
  18. (三)旅游文化,体验融合
  19. 六、结语
  20. 文化交融:《我爱您--中国》素里多元文化融合节Surrey Fusion Festival

文/ 江 昼

【摘 要】 为适应旅游业发展转型升级及文化旅游的发展趋势,人文地理及旅游地理学界的众多学者转向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研究,但他们多注重以市场导向为出发点,缺乏对文化融合的系统研究以及文化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整体观念.文化融合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特质之间的相互结合、相互吸收的过程.它以文化的同化或相互感应为标志,在融合的过程当中,各种文化彼此改塑对方,各种文化特质之间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互为表里,最终融为一体.文化融合为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科学的范式和全新的视角.文章以庐山文化旅游产品的研究为例,结合文化融合内涵,界定庐山地区文化融合的基本特征,围绕庐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庐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庐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文化融合;研究

一、引言

作为旅游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模式,文化旅游是一种文化品位与知识含量较高的旅游形式.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预测表明,21世纪初原来市场份额较大的自然风光旅游产品增长率呈下降趋势,而文化旅游产品则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1] 为适应文化旅游产品的发展趋势,人文地理及旅游地理学界的众多学者转向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研究:如肖忠东提出了文化旅游产品的系统开发概念;[2] 刘丽华基于体验视角研究了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3] 李玲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了冷思考;[4] 蒋长春,李聪颖等基于文化空间的理念,对湄洲妈祖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进行了研究;[5] 还有一些学者针对特定文化的旅游产品开发进行了研究.但总结发现,这些研究和开发的度、模式多是以市场导向为主的,缺乏对文化融合的系统梳理及文化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整体观念.

文化融合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特质之间的相互结合、相互吸收的过程.它以文化的同化或相互感应为标志,在融合的过程当中,各种文化彼此改塑对方,各种文化特质之间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互为表里,最终融为一体.文化融合为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科学的范式和全新的视角.

近几年对庐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研究也在不断涌现.罗龙炎从宗教文化的角度,谈了他对庐山宗教文化旅游开发的建议和想法[6];郑丽娟也就庐山宗教文化挖掘提出了自己的设想[7];等等.尽管这些学者论述的角度不同,但是基本上都是针对庐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如何实现以庐山文化为基础,以游客为导向开发适销的旅游产品,而较少论述庐山文化的特征及文化融合与旅游开发这一统一体的问题.1997年,江西省颁布了《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使庐山的管理和保护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为此后世界遗产的成功申报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旅游市场秩序管理、服务质量管理、文化市场管理和旅游区安全管理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如何传承、发展庐山文化的内涵,它的特征是什么?如何提高庐山文化旅游产品的整体品位等,在当今时代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庐山文化旅游产品为例,结合文化融合的内涵,在界定庐山文化融合的基本特征基础上,围绕庐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庐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几点建议.

二、文化融合的内涵

所谓文化,简而言之,就是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习俗,积累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而文化融合(culture fusion)是指具有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学习并融为一体的过程.因此,文化融合是不同人类文化间的交流、相互接纳以及趋于统一的过程.

文化融合以文化的同化或相互感应为标志,在融合的过程当中,各种文化彼此改塑对方,各种文化特质之间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互为表里,最终融为一体.文化之间的融合性为不同地区价值观的整合奠定了基础.不同地区间价值观的整合,实质上是整合来自不同文化的模式观念,也就是一种对文化的整合.文化融合包括两种主要方式:第一种是文化间的沟通;第二种是文化间的协同.而文化融合的过程分为接触、撞击筛选及整合三个过程.接触是指两种文化由传播而发生接触,这是文化融合的前提.撞击和筛选是指每种文化都具有顽强地表现自己和排斥他种文化的特性,两种文化接触后必然发生撞击,在撞击过程中进行社会选择,即选优汰劣.而整合则是以原来的两个文化体系中选取的文化元素,经过调适整合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体系,如现代美国文化就是多种文化融合的结果.

文化融合是文化调整的手段和方式之一.

指两种比较接近的文化体系接触后,原来的文化体系随之消失或改变其形貌,从而产生出一种新的文化体系的过程.文化融合究其本质而言即是以一种非对抗性的方式,完成一种包容性的成长.

三、庐山文化融合内涵及基本特征

旅游文化伴随着旅游活动而产生,但它形成之后,就相对独立于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既有一般文化的特征,又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

当今庐山的发展,不是以孤立的山川美景为依托来发展的,而往往更多地是依托于自然美景之外的文化景观和文化内涵来发展.因此文化的价值在旅游活动中就显得十分重要,它往往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层次和趋向.庐山文化的发展就是继承了中外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发展自身的文化潜力,从而体现文化的价值,是不同文化体系相互碰撞和相互作用,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发展而来的.当今庐山文化厚重、多元、包容、和谐的特征正是文化融合的结果与体现,其价值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这可以说是文化本身价值的发挥.

探讨和研究“庐山文化融合”,是一项对庐山开发建设过程及其中外历史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工作,是对庐山文化“传承”的研究,了解了庐山文化融合的起源、传承,及其文化融合的过程就是掌握了庐山文化融合的主线.庐山历代所发生的重大的文化演变、政治事件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古代至近代,庐山曾经有三个时期体现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著名学者胡适1928年在对庐山进行了实地考察后指出,庐山有三处古迹代表三大趋势: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世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

那“庐山文化融合”应当有怎样的基本特征呢?笔者认为,“庐山文化融合”具有开放与包容、本土与发展、世界与和谐、艺术与丰厚四大特征.

(一)开放性与包容性特征

“庐山文化融合”的开放性特征可以追溯到以舟船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古老年代,那时的庐山位于长江中部、鄱阳湖进出的要道,区位优势明显.而开放促成了开发,庐山山顶近乎平坦和规整的自然地形条件,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使庐山极具优良的开发价值,而作为风景避暑胜地,从另一个方面又决定了庐山的极佳的开放性.自古至今,从山下至山上、从山南到山北、从国内到国外,逐步开放.庐山所在的九江市至今仍是江西省唯一的沿江口岸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白鹿洞规、净土宗等均已走向世界,名扬四海.这些正是其开放性特征的生动体现.“庐山文化融合”的开放性特征还体现在庐山众多的宗教文化并存上,中国历代的文化在庐山都留下痕迹.如庐山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在庐山的不同时期先后占据了不同地位,而西方文化侵入又带来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文化,并遗留下深刻的时代文化痕迹,呈现出多元并存和发展的态势.正是庐山的开放和包容促成了庐山地区众多宗教文化的和谐共处.

其实“文化”本身就是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它不管来自什么方面、什么方向,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宗教的还是民俗的,共同的影响才称其为文化,有了包容性,文化的发展才能活跃、才能兴旺,所以包容性是“庐山文化融合”的又一大特征.近代以前,“庐山文化融合”包容性特点集中于佛学领域,慧远主张“内外之道,可合而明”,把印度传入的佛教思想与中国的儒、道家思想融合、渗透,使之中国化、社会化、大众化.而近代以来,因西方列强染指庐山,庐山文化与西方文化包括基督文化在内又出现了中西文化的冲撞、交流与融合的态势.没有包容的心态,庐山不可能有如此之多的宗教文化在此和谐共处.包容性特征还体现在教育上,1906年,庐山办有英美学校,后改办为美国学校、英国学校、法国学堂.书院教育与外国教会学校、现代学校教育共处一山.建筑文化是“庐山文化融合”包容性特征的又一突出体现.自1883年英国传教士李德立上山后,大批西方人士蜂涌而来,现存的具有十个国家建筑风格的近646幢别墅建筑,集世界各国之论文范文,堪称“别墅大观园”.宗教建筑、古墓等也是中西合璧的一道景观.

(二)本土性与发展性特征

特定文化类型的创生与传承都是与特定的环境息息相关的,这个环境正是本土环境,它是特定文化产生、扎根并在其中发展的基础.“庐山文化融合”的本土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文化所依托的本土环境涵盖两个层面,一是特定的地形地貌、植被和气候条件,二是特定的自然空间的文化积淀与传承变化等因素;其次是本土化的表现形式,即由发展和变化着的本土居民所表现出的发展和变化着的本土文化.庐山与绝大多数旅游景观一样,具有不可移动性,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和人文环境是其独特的人文景观赖以产生、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也是“庐山文化融合”的基础.它对游客所产生的同质文化感受能够激发其文化回归的旅游动机,如庐山所特有的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及山水诗歌文化等.而明显不同于旅游客源地的异质文化更是构建旅游文化的特殊性和民族性即文化个性的重要因素,它吸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去体验异地、异国的文化风情,这正体现了旅游地特色文化的生命力.在庐山也更体现出“庐山文化融合”的魅力所在.

发展性是“庐山文化融合”的又一特征,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我们不可能只有继承而无发展,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而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庐山文化融合”的过程正是基于时代和社会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没有印度佛教思想的传入,就没有佛教思想与中国儒、道家思想的融合、渗透,及其中国化、社会化、大众化的发展;没有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庐山的合理有序地规划、开发、建设,就没有今天牯岭镇特色鲜明的建筑文化形态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更不会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在庐山与儒释道的和谐共处.“庐山文化融合”的发展是在建立在庐山千百年逐步开发和发展过程之上所孕育和显现的.如何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发展庐山文化是我们所要探寻的目标,我们要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以最大的“包容性”、最真的“本土性”、最强的“发展性”来打造当今的“庐山文化融合”,将这一融合传承下去,为后人留下更多的文化精品.

(三)世界性与和谐性特征

人文旅游资源的世界性主要是指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的交流,即文化的冲突和相融.旅游活动在空间上表现为旅游者的空间位移,特别是跨国旅游,旅游者在国与国之间进行位移,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将给境外旅游者带来心理安全感和文化认同感.“庐山文化融合”的世界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庐山的多宗教文化和近代庐山开发过程中所形成的庐山世界别墅文化等方面.世界多国近代在庐山的开发历程,及其所造就的多国建筑风格的别墅景观和其他历史遗存其中所寓意和包含的众多的文化内容和故事等更是吸引中外游客的重要因素.

儒释道三教在庐山得以共处共荣,是庐山文化融合过程中所留下的十分可贵的精神遗产,也是中华名族的可贵精神——“和合”精神.“和合”文化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最具普遍性的精神之一,更是中华文化精神的精髓.所谓“和合”主要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等诸多元素相互间的和谐相处,或在相互冲突、融通过程中,通过优化融合,获得新结构、新生命.“和合”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境界和高度.和合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更是庐山文化融合和谐性的体现.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表明,从总体上讲,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以“和合”文化精神回应冲突、化解危机、走向整合、获得新生的过程.“和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类文明摆脱冲突走向融合的美好理想.但是,历史的实践同时也表明,这是一条很不平坦又十分艰难的路.从庐山历史发展及其宗教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的宗教总的来讲是富于宽容精神的.佛教讲大慈大悲、众生平等、无分别心;道教讲和光同尘、阴阳调和;儒家(姑且取其宗教之视角)讲忠恕、中庸,讲民胞物与.但是,在实际相处当中,他们往往彼此冲突、相互排挤,故一山不容二教的现象普遍存在.或为佛教名山,或为道教圣地,而很少有异教共处共荣于一山的.然而,庐山宗教的发展却是这“少有”中的一个典型.在漫长的历程中,庐山儒、释、道所走过的历程,其主流基本上是一个共处共荣的历史过程,是“和合”精神不断化育涵养的过程,所显示的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境界.其精神内涵和实质更是与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不谋而合.

(四)艺术性与丰厚性特征

“庐山文化融合”是以美景为载体、背景、依托,是秀美的客观风物与丰富的主观情感融合的结晶,人文景观的艺术性表现为附着于自然或人为物质景观上的艺术作品存在或者是对人与论文范文人与自然关系的艺术创造,如诗词艺术、书法艺术、雕刻艺术、建筑艺术、影视艺术等.艺术性是一个古老的命题,艺术的传承性使艺术的生命力超越了时空限制,不管是古老的艺术遗产还是现代的艺术之作均有持久的生命力.特别是高品位的艺术对文化素质高、艺术鉴赏力强的旅游者有更强的吸引力.庐山在其千百年的开发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庐山文化融合”格局,使其包含有诸如隐逸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山水文化等众多的文化形态类型,这些特有的文化类型起点高、品味高,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如诗歌散文和石刻书艺等.论文范文说,魏晋南北朝的山水诗开启了唐代山水诗,并使之登峰造极,李白的《庐山谣》是诗人之瑰宝,天地精灵之气的化身.1996 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庐山冠以“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鉴定意见说:“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重大美学价值的、与中国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的文化景观.”这是对庐山文化内涵和意义的权威性定评,高于一般“世界文化遗产”,点出了庐山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特色.

人文景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政治、艺术等的历史遗存和再现,具有丰厚性的特征,并可满足旅游者越来越强的知识动机、学习动机、考察动机、研究动机等.庐山文化融合的丰厚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庐山文化的开放性及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化类型中所形成的丰厚的、多姿多彩的文化遗产上.同时,不同时期庐山的文化融合也有不同的表现,并遗留下深刻的时代文化痕迹,从而也体现出庐山文化融合的丰厚性.“一山藏六教,走遍天下找不到”.庐山被誉为历史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教育名山,而宗教文化是贯穿庐山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庐山的宗教文化在中国宗教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庐山最早的道教建筑真人坛、最早的佛寺归宗寺均建于公元四世纪中叶,佛、道两教都把庐山作为他们开创宗教思想、弘扬教义的重要地区.被誉为“中国‘道藏’之始”“佛教‘中国化’的中心”——在中世纪,庐山的佛寺道观最多时达361处.庐山宗教历史悠久、宗教内涵深厚,宗教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四、庐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庐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与国内外同类同级的旅游目的地比较起来,与庐山自身潜力的发展仍然具有很长的路要走.庐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文化产品开发粗放,效益低下

庐山是目前我国少数几个世界文化景观之一,在旅游资源上具有无可比拟的文化优势,但庐山并没有深层次发崛深厚的文化内涵并进行外化,现有的“发掘”也停留在静态的展示上.此外,没有针对性地对旅游六大要素进行配套的开发,如开发庐山特色的饮食文化、庐山茶文化、近代别墅文化等,以致旅游者不能完整地了解和体验庐山的文化特色.总体上说,目前的开发和利用并未使庐山的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这不利于庐山旅游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主题产品趋于老化,品种单调

庐山旅游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形成产品的不多,进入市场的更少.由于缺乏对庐山本地文化与客源地文化特点和旅游需求的深入研究,旅游拳头产品和旅游精品开发建设层次不高,力度不大,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不大.表现在主体产品仍是风景观光型的一日或二日游,文化旅游还未形成经常性的旅游项目,主要旅游景点游览内容少,内涵挖掘不够,缺乏参与性、趣味性、娱乐性,留不住客人,且重游率低.而且观光型产品对自然气候的依赖大,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和市场经济风浪的抗击能力弱.

(三)游客停留时间短暂,消费不高

由于庐山旅游产品开发的整体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文化和科学内涵发掘不够,缺少高品位的旅游拳头产品,以致有一半的游客为一日观光游,加上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不多,购物环境及条件配套不够,原有旅游设施和饭店设施较为老化,现代化的娱乐设施欠缺,以致游客在山上消费水平较低,直接影响了旅游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市场开发促销乏力,营销不足

市场拓展大部分还停留在原始的产品推销上,对市场营销研究不够,缺乏旅游目的地整体文化形象设计以及文化口号的策划和文化形象的传播.没有形成整体的营销方案,文化营销的意识和技巧不强.旅游促销宣传过于分散,形式不多,范围不广,动作不大,没有在海内外客源市场不断强化旅游形象.因此,客源市场开发很难有较大的突破,继续扩大旅游市场占有率难以实现.

(五)资源保护有待加强,建档不全

作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庐山的旅游开发必须实现旅游发展和遗产保护“双赢”的目标.由于缺乏科学的旅游管理容量的研究和实践,或者说是实践不足,庐山的开发建设呈现出一定城镇化建设的倾向,其中不乏有些近代建设的人造景观粗制滥造,内容与景点特色结合不紧密.再比如说,有些近代别墅群陈旧,修复不及时,保护、开发、利用都呈现出较多的问题.重要的旅游档案如地质旅游、生态旅游、儒家书院、宗教、多国别墅、名人学士等档案均有待于建立和健全.

(六)行业管理急需强化,水平偏低

行业管理的职能和权威有待增强,旅游投诉等问题需要更及时、有效地处理.旅游目的地投资经营模式传统,服务和管理的方式和手段单一.庐山管理服务人员素质也相对偏低,旅游开发的人力资源保障措施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五、庐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建议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妇孺皆知.庐山秀美的风光与历史文化有机融合,造就了文化是庐山的灵魂,是庐山独特的优势.

文化融合的核心价值和理论依据在于它能完整地、综合地、真实地、生态地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庐山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该基于文化融合理念,从庐山文化融合应具有的特征出发,针对开发中的问题,融合庐山文化内涵的展示、庐山文化的体验、庐山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等为一体,科学开发庐山文化旅游产品.

(一)科学定位,重定线路

长期以来,庐山主要停留在以观光为主的旅游路线上,且各旅游管理区对自己景区内的景点各自为政,分而治之,管理局与山下的不同区镇及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纠纷较多,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所以,庐山的当务之急是在景区融合的基础上给庐山文化旅游一个明确的定位,在自然风景和气候特色的基础上,融文化特色和政治名山特色于一体,大打文化牌.庐山是文化名山,若把庐山旅游集中定位为观光型,不足以使庐山旅游成为全国旅游热点,而且在自然风光上难以形成像黄山、九寨沟、张家界那样鲜明出众的个性.庐山以文化而得名,最终的落脚点仍应在文化上,庐山的景点开发、景区规划也应以文化为基点,重新安排传统的游览路线,开发出各具特色、不同层次的游览路线,让游客按个人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路线,在大庐山的背景下感受到庐山深厚的文化,领略古今中外不同的文化.

文化交融:《我爱您--中国》素里多元文化融合节Surrey Fusion Festival

(二)本土特征,宗教开发

要构建具有世界品质的文化景区,在庐山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就一定要坚持本土性特征,凸显出其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庐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应结合独具地方特色文化的原真性的旅游项目,如开发一些宗教类的佛事活动、旅游节庆活动、主题文化演出等,这些活动能将庐山特有的文化地道地、动态地、鲜活地展示给游客,实现与游客的良性互动,也让游客更深刻地体验庐山文化.同时还要加强当地居民对庐山旅游的参与度,例如策划别墅游览、农家乐活动,让本地居民以售卖或出租土地、房屋的形式参与到旅游活动中,这样不仅可以加强游客和当地居民之间的交流,让游客体验到原真的庐山文化,也能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益,促进当地居民对旅游良性感知的形成.适时和适度的宗教开发应该成为庐山当下及今后一段时期旅游开发的重点,庐山自古便是宗教异常活跃的地方,不仅历史悠久,寺庙众多,香火缭绕,仪式规范,且我国有着众多的佛教信徒,适时适度地对庐山佛教寺庙进行恢复和开发,不仅可以很好地增加旅游收入,而且可以提高游客的兴趣与参与度.

(三)旅游文化,体验融合

提升游客的体验性要注重旅游与文化的融合,不仅要开发观光旅游产品,也要多开发富有文化内涵的体验式旅游产品,注重提升体验观赏和参与性,形成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体系.庐山文化旅游产品还应该通过与市场的联动,通过不同文化旅游品牌和庐山文化相结合,形成庐山文化旅游产品自己的品牌.如庐山现有大大小小的别墅646栋,这些精致美观的建筑物有世界各个国家的建筑风格.把别墅开发成旅游景点如美庐别墅,把小别墅开发成山中宾馆供游人休息,最大限度地让游客体验和感受到庐山独特的别墅文化.再如,庐山的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红色景区景点40余处,其中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就有5处.如:美庐别墅、庐山图书馆、好汉坡、仙人洞谈判台、庐山会议旧址、周恩来纪念馆等.庐山旅游可以与省内的井冈山合作,共同开发专属的江西红色旅游路线,并将其特色景点纳入到全省的红色旅游路线体系中去.再比如江西省内除庐山以外,还有上饶的三清山景区和鹰潭的龙虎山景区等世界自然遗产,这些世界遗产间完全可以形成景区间的互补与联动,共同开发专属的江西世界遗产游.

六、结语

庐山文化源远流长,庐山的旅游文化已成为世界性的话题.基于文化融合视角的庐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对于旅游开发研究无疑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开发理念和较新的研究视角,但在实践过程中,政府、居民、游客等利益群体如何来共同构建文化融合,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形成双赢和多赢格局,还有待于后续的进一步研究.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庐山评价是:“江西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佛教、道教庙观和代表理学观念的白鹿洞书院,以其独特的方式融会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化景观.”这既是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庐山独具的世界性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认定,也是庐山对中国、对世界遗产事业的贡献,是庐山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名山的标志,更为庐山文化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提供了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 吕晶. 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初探[D]. 广西师范大学,2007,1-4.

[2] 肖忠东. 我国文化旅游产品的系统开发[J]. 吉首大学学报,2000,(21):46-48.

[3] 刘丽华. 基于体验视角的文化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研究[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7,(2):121-122.

[4] 李玲. 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冷思考[J]. 社会科学家,2010,(2):97-99.

[5] 蒋长春,李聪颖. 基于文化空间理念的妈祖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湄洲妈祖文化旅游为例[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5):67-73.

[6] 罗龙炎. 涵养民性化育和谐——庐山宗教文化对九江文化的影响[J]. 九江学院学报,2008,(4):15-17.

[7] 郑丽娟. 庐山宗教文化旅游浅谈[J].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2005,(11):147-148.

【作者简介】 江昼:南京大学地理学院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旅游规划、景观设计等.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家》,2015,(5):99-104.

总结: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文化融合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文化交融引用文献:

[1] 互动教学论文范文集 关于媒介融合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相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2万字
[2] 体育产业论文范文资料 体育文化和产业融合类有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2万字
[3] 安全文化方面论文题目 安全文化论文题目怎样取
《文化融合理念下的庐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word下载【免费】
文化交融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