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让科学探究在做和思之间走向深刻

主题:之间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25

简介:该文是科学有关论文范文例文与之间有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科学论文范文

之间论文

目录

  1. 2、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能量可以传递的相关生活现象.
  2. (一)创设情境,启发思考,初步感受力的存在
  3. 3、教师请学生滚球撞击物体并让其说说怎么做才能击倒物体.
  4. 6、实验并汇报发现:同样高度,大球滚得远.
  5. 2、预测并说明理由.
  6. 5、小结规律:力可以传递.
  7. 6、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8. 1、提问: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材分析】

《滚小球》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中第三课《斜坡的启示》的拓展课.《神奇的机械》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从而渗透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知识.《滚小球》设计了四个活动:一是在斜坡滚球的活动中,初步感受力的存在;二是分别在改变坡长、球的质量等变量条件下,思考如何控制变量,并在层层递进的“做”中感受球滚动的距离和哪些因素有关;三是模拟伽利略的斜面实验,球从V形的斜坡滚落,预测球在另一个斜坡爬行的高度,体验到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和惯性;四是在撞球游戏中,依次用球去碰撞不同数量的球,在预测与验证中体会力的作用,并联系“牛顿摆”等现象进行解释和应用,在“做”与“思”中建构与积累科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的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共同提升.

【教学目标】

1.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在探究球滚动距离的实验中,了解球滚动的距离与坡长、球的质量有关;体会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和惯性(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能量可以传递的相关生活现象.

【教学准备】

大小不一的玻璃球、斜坡、V形斜坡、牛顿摆、记录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启发思考,初步感受力的存在

1.导入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教师出示玻璃球)认识这个吗?平常大家都怎么玩?

2.提供任务:滚动玻璃球去撞击前面的物体.

3、教师请学生滚球撞击物体并让其说说怎么做才能击倒物体.

4.教师小结:球的滚动需要人们提供动力,同时还要确定用力的方向、控制力的大小才能击倒物体,获得成功.

5.提问启发:球静置在水平的桌面上,如果不提供外力,怎样才能让球滚起来?(只需要把原来的平面变成斜面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教师以熟悉的滚球游戏活动入手,启发学生思考,在利用学生原有的“实践经验”的同时,调动其“思维经验”,为探究球的滚动打下基础.)

(二)認识器材,以“思”导“做”,明确探究方向

1.预测:球从斜面上滚下来的距离和什么有关?

2.学生猜测:可能和球在斜坡上的位置、球的大小、手推动的力量大小有关.

3.启发:要解开“球从斜面上滚下来的距离究竟和什么有关”的秘密,看来得通过实验来验证.(出示玻璃球、斜坡)你们认识这些器材吗?

4.思考:如果研究球在斜坡不同的位置对滚动距离的影响,想想应该怎么做?学生讨论后认为,首先要确定球的起始位置.教师又提出:这个位置怎么选?距离太近行不行?为什么?学生再次交流,认为应该在斜面上选择不同的起始位置,起始位置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然后让球从起始位置自然滚下来,在球的停止处做好标记,测量距离并记录.

(设计意图:科学探究活动的第一步就是发现并提出问题.问题往往产生于学生对某些事实或者现象的观察,通过思考明确模拟对象之间的联系.这不仅为选择探究问题、设计实验做好准备,也有助于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现前概念与新知的有效联结,同化认知结构,促进“思”与“做”的有效对接.)

(三)设计方案,先“思”后“做”,探究球的运动

1.观察:斜面上已经标出了两个点,观察这两个点(图1)有什么不同?

<Y:\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小学综合2020-3\小学综合2020-3内芯\Image\image1_4.png>

图1 探究球在斜面不同位置对滚动距离的影响

2.猜测并讨论:哪个起始位置的球滚得远?实验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3.明确:实验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球的大小一样;斜坡角度一样;球必须自然滚落;多做几次实验,确保实验结果准确.

4.实验并记录:在坡度不变、球大小相同的情况下,高处的球比低处的滚动距离远.

5. 预测与思考:影响球滚动距离的因素除了球滚动的起始位置外,还有哪些因素?如果球滚动的起始位置相同、坡度相同,仅改变球的大小(图2),哪个球会滚得更远?该如何设计这个实验?实验中需要注意什么?

<Y:\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小学综合2020-3\小学综合2020-3内芯\Image\image2_4.png>

图2探究球的大小对滚动距离的影响

6、实验并汇报发现:同样高度,大球滚得远.

7.启发:球从坡上滚下来会运动一段距离.如果球从斜坡上滚下来又遇到一个同样坡度的斜坡,会发生什么现象(图3)?预测并画出球运动的位置.

<Y:\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小学综合2020-3\小学综合2020-3内芯\Image\image3_4.png>

图3 探究球在V形坡的运动情况

8.预测后实验,汇报并解释:球滚动的高度和原来的位置差不多.

9.反思并小结: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预测不一定是正确的,还要通过动手实践来验证.

(设计意图:明确变量条件是变量实验的前提性技能.教师通过问题链来考量学生对“起点位置”“坡度大小”“球的质量”等变量条件控制的理解,让学生在实验前就明确“做什么”“怎么做”“做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学会先“思”后“做”,控制好相同条件与不同条件.在相互讨论与质疑中,学生不断修改实验方案,明确对比实验必须通过层层递进的“思”,才能为接下来的“做”扫清障碍.这样的科学探究才是有目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

(四)撞球游戏,边“做”边“思”,发现力能传递

1.谈话:刚才我们研究了影响球在斜坡上滚动的距离的因素.如果在斜坡末端放一个同样大小的球,当球从高处滚下来,碰到这个球时(图4)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Y:\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小学综合2020-3\小学综合2020-3内芯\Image\image4_3.png><Y:\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小学综合2020-3\小学综合2020-3内芯\Image\image5_1.png>

图4 探究斜坡撞球的规律 图5 探究斜坡撞多个球的规律

2、预测并说明理由.

3.思考:如果把斜坡末端的球增加到2个(图5),高处滚下的球与它们碰撞后会怎样?增加到3个、4个呢?

4.实验并汇报发现:斜坡上滚下来的球只能撞走一个静止不动的球.

5、小结规律:力可以传递.

(设计意图:小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往往源于动作和直观形象.通过实验,学生获得了斜坡撞球的操作体验,并结合滚球操作的经验,体会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内在关联,利用“思”不断调整“做”,在“做”的同时不断修正“思”的错误.)

(五)联系生活,以“做”促“思”,解释牛顿摆的秘密

1.介绍:(出示图6)这是牛顿摆,主要由吊绳固定的5个质量相同的球体组成,球与球之间彼此紧密排列.

图6 牛顿摆

2.预测:如果拉起最左侧的一个球撞击另外4个球,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

3.演示:拉起最左侧的一个球撞击其他球,结果只弹起了1个球.

4.思考:如果拉起左側2个球撞击其他球,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拉起3个、4个球撞击又会怎么样?你有什么发现?

5.汇报:撞击的球数和弹起的球数是一样的.

6、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7.小结: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同样大小的力.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牛顿摆”实验,归纳出“力能在物体间传递”这一结论,以“做”促“思”.这里的“思”主要侧重于对课堂知识技能的归纳、梳理、感悟,侧重于对课堂学习的反思与总结,对收集的事实进行整理和解读,进一步厘清思路,以便清晰地表述探究结果,形成对研究问题的解释.)

(六)拓展应用,“做”“思”结合,巩固学习内容

1、提问: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思考: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类似的现象?试着解释其中的原理.

3.延伸:还有哪些问题想继续研究?利用今天学习的方法,还可以选择其他的猜测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科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能量能在物体间传递”的原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如此,既检验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又使所学知识得以应用,促使学生由动作技能向心智技能转化,从而实现“做思共生”的教学境界,实现科学实验活动的外化与探究思维品质的内化相互统一.)

【评析】

拓展课《滚小球》是基于“做思共生”的教学主张设计的.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关注学生思维的起点.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等环节的设计结合了学生的前概念水平,从探究的主要过程出发,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在层层递进的思维活动中,揭示学生关于力的原有认知,在“肯定—否定—肯定”的验证过程中逐渐加深学生对“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认识.二是关注学生探究的流程.在坡道滚球、V形坡道滚球、坡道撞球的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预测和设计,对实验过程进行控制和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与概括.学生在“做”与“思”中体会到变量控制与因果分析的重要性,并在系列化的动手实践中逐渐形成对探究流程的整体认识.三是关注“做思共生”的实践运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生对生活中“能量能进行传递”的现象进行解释和应用,以“做”催生“思”,以“思”促进“做”,在实际的操作中促进知识的运用与能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顾长明.“做思共生”的科学教学主张与实践建构[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6(7):36-42.

[2]顾长明.“做思共生”科学课堂操作要义[J].湖北教育(科学课),2018(9):5-6.

[3]朱剑秋.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有效融合[J].新智慧,2018(9):62.

(江苏省连云港市苍梧小学 222006)

总结:本文结论:此文为一篇适合本科与硕士科学相关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写作参考和有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免费教你怎么写之间方面论文.

之间引用文献:

[1] 最新兵器科学与技术论文选题参考 兵器科学与技术论文题目哪个好
[2] 经典草业科学论文选题 草业科学论文标题怎样定
[3] 关于测绘科学与技术的论文选题 测绘科学与技术论文题目哪个好
《让科学探究在做和思之间走向深刻》word下载【免费】
之间相关论文范文资料
热门科学相关频道
有关于之间毕业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