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从三消论看中医治糖

主题:三消论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17

简介:本文是中医论文写作参考范文与三消论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中医论文范文

三消论论文

目录

  1. 一 中医对消渴的认识
  2. (一)消渴的病名研究
  3. (二)消渴的理论奠基及发展
  4. (一)病因病机
  5. (二)分型与治则治法
  6. (三)专方专药
  7. 三 讨论

摘 要: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葡萄糖、蛋白质及脂质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症,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其主要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等“三多一少”症状,并易导致皮肤感染、头晕头痛、视力下降、昏迷等心脑肾眼神经等系统并发症.古老的中医文献对糖尿病早有记载,它属于中医的“消渴”范畴.近年来,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有了逐渐升高的趋势.

关键词:三消论;中医

一 中医对消渴的认识

(一)消渴的病名研究

今所知消渴多为糖尿病,而中医对“消渴”一词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经典著作《》中,首次提出是在《素问·奇病论》“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多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书中对消渴的病因病机、临床症候、治则治法及预后转归等方面做了记载,并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做了不同的命名,如脾瘅、消瘅、风消等.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仅保留“消渴”称谓,并开启诊疗学的辨治先河.隋代医家巢元方编撰的病因症候专著《诸病源候论》中设有“消渴病诸候”,“消渴候”曰:“夫消渴者,渴不止,小便多是也”.书中并附八论,奠定了以“消渴”作为此类疾病病名的基础.

(二)消渴的理论奠基及发展

《》中对消渴的记载散见于约十四篇之中,对消渴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等均有提及,并认识到先天五脏柔弱、痰湿阻滞、内热中满、阴虚、情志失调等多种因素均可导致消渴的发生.《内经》对消渴的认识,奠定了后期消渴理论发展的基础,但仍有不完备之处,随着后世《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等著作的出现,消渴的治疗思想也不断完善.

西汉淳于意的诊籍中出现了消渴病最早的医案,即“肺消瘅”.他认为“山跗病得之盛怒而以接内”,并记载了患者形体消瘦的典型症状.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认为消渴津液代谢障碍所致,主要病机为胃气热盛、厥阴为病、肾气不足、水结于里等.《伤寒杂病论》确立并发展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并提出消渴的基本治法与方药,如白虎加人参汤和肾气丸等,书中的许多方剂对后世影响深远,沿用至今.

隋唐时期对消渴病的认识与治疗有了较大的发展,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提出导引和散步是治疗消渴病的“良药”,他主张“饭前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肯定了运动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中均设有消渴专篇,对消渴症候的表现也加以补充,明确提出饮食控制疗法,还强调在发病过程中应关注并发症的发生.

宋金元时期对消渴的认识仍不断拓展.宋代王怀隐等编撰了内容详实的《太平圣惠方》,这是中医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撰的大型方书.书中设有“三消论”一卷,首次将消渴病症分为“消渴”“消中”“消肾”三类.除消渴常见的临床表现外,《太平圣惠方》还着重论述了消渴的兼变证,书中所载治疗消渴的方剂中,食疗方占很大比重,这对消渴病人的日常调摄具有指导作用.“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发展了三消理论,其著作《三消论》在消渴病症的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这是中国第一部消渴病专著.现将其思想及启示展开介绍.

二、《三消论》中对消渴的治疗

(一)病因病机

《三消论》以易卦开篇,并论六气与脏腑之间的关系,将六气理论对应到人体生理病理的解释之中.对于消渴的病机,书中解释道:况消渴者,本因饮食服馆失宜,肠胃干涩,而气液不得宣平,或耗乱精神,过违其度,或因大病,阴气损而血液衰虚,阳气悍而郁甚之所成也.尽管三消的病因与临床表现多样,但它们都有共通的病理,病因不外乎饮食失调,情志不遂、耗乱精神,大病后阴虚阳亢等.

刘完素认为自然界中的风、寒、湿、燥、君火、相火六气与人的脏腑是对应的,他还多处引用经调脾胃的重要性,如《素问·六节藏象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胃有所藏以養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五味与五气对五脏有补养作用,但五味或五气太过或不及则可能导致五脏疾病.他指出“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禀受于脾胃,行其津液,相与濡润滋养矣”,脾胃主司运化,使水谷精微营养全身,刘完素以上的病理生理观念是他论述消渴病机的基础.

《三消论》云:“消渴之病者,本湿寒之阴气极衰,之阳气太甚,更服之药,则脾胃之气竭矣”,这可以看出刘完素对三消病机的概括是以肠胃怫郁为主.对于消渴小便增多的机理,有前人认为“肾与膀胱属水,虚则不能制火,故阳实阴虚等小便利而常多”,刘完素认为正确的病理推论应是偏盛,郁闭三焦,导致气与津液输布障碍,从小便而出,故小便多,盛于外,则产生口渴.

(二)分型与治则治法

刘完素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将消渴病分作消渴、消中、肾消三类:“若饮水多而小便多,名曰消渴;若饮食多而不甚肌,小便数而渐瘦名曰消中;若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名曰肾消”,这样的分类方式至今仍为临床沿用.刘完素除详细记载消渴病的主症外,还认识到消渴会有“蓄热蒸汗,肺痿劳嗽”“多变聋、盲、疮、廯、痤、痱之类”的兼变证,这在当时具有首创意义.

刘完素批判以往用温燥治疗消渴的方法,他提出三消的治则是“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之肾,济身津液之衰”.明确了滋阴清热治疗消渴的基本法则,同时慎用温燥,更伤脾胃使病情加重,对后世消渴理疗体系的构建有启发作用.

(三)专方专药

刘完素在选方用药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对经验方都会简要交代其适应病症,主要以泻火养阴为主.《三消论》后附有神白散、猪肚丸、葛根丸、胡粉散、三黄丸、人参白术散等,皆为治疗消渴名方.有的方药还会根据季节变化更改剂量,并考虑到病位上下与药性升降的关系,具备较高的实用价值.刘完素常用黄芩、黄连、大黄泻三焦之火;用葛根、麦冬、瓜蒌根滋阴清热;以石膏、寒水石清胃泻火.整体观之,刘完素对方剂运用灵活且多样化,对消渴的认识也较为全面,为我们今天研究消渴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三 讨论

当今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在继承古代消渴病治疗思想的同时,也具有新的时代特征.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无论治疗什么疾病都应该将两者有机结合,从整体出发,辩证与辨病结合.中医在辨治糖尿病还需加强客观化、标准化的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充分发挥中医优势,以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苏颖.试述《》对易患消渴体质的认识及其启示.时珍国医国药2013年第24卷第10期

[2]杨仕哲 张贤哲.刘完素《三消论》对消渴病诊治的贡献.中国医史杂志2008年1月第38卷第1期

[3]刘媛.基于中医古籍研究的“消渴”理疗源流及内涵探讨.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

[4]李秀才.糖尿病的中医治疗.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

总结:该文汇总,上述文章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三消论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的毕业生以及可作为关于中医论文开题报告和相关职称论文课题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三消论引用文献:

[1] 中医专科论文选题范文 中医专科论文题目怎样定
[2] 比较好写的中医本科论文选题 中医本科论文题目如何取
[3] 优秀中医学术论文题目 中医学术论文标题怎样定
《从三消论看中医治糖》word下载【免费】
三消论相关论文范文资料
热门中医相关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