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市农村巡回医疗的源起和开展(下)

主题:五六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17

简介:本文是医疗和农村有关论文范文例文和五六有关论文范本.

医疗和农村论文范文

五六论文

目录

  1. 三 主要任务
  2. 1、培训农村卫生工作者
  3. 2、三定巡回医疗
  4. 3、重点病人送医送药
  5. 4、多途径宣传卫生知识
  6. 四 巡回医疗的特点
  7. 1、政治色彩突出
  8. 2、专业性强
  9. 3、分布范围广、惠民力度大

二、巡回医疗的具体开展

作为全国巡回医疗的试点,北京市首先于1965年派出了三批医疗队.北京市按照1955年以来分级分工制度[1]下各医院同区县的挂钩关系分别派出医疗队.[2]1965年2月9日,第一批市内9个医疗队,一共91人(其中专家教授17人、老中医7人),赴北京通县、顺义、大兴等地开展巡回医疗.在农村四个半月中,医疗队采用小片定点和巡回医疗相结合的办法,把相距较近的3、5个村子划为一小片,选择适中地点作为落脚点,再分成小组到各村巡回医疗.第一批医疗队共治疗病人76600多人次,做了大小手术1300多人次,抢救危重病人262例,医疗队还配合四清运动后期工作,帮助当地卫生院进行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业务建设.[3]

第二批医疗队于5月派出,共35个医疗队261人,同时还有24个200多人防病医疗队和21个100多人计划生育医疗队.[4] 第二批巡回医疗队在15个公社为农村看病13万多人次,做大小手术2600例,抢救危重病人200多人,尤其是北京医学院三院医疗队为68岁的贫农王老大娘摘除了重达52斤的巨大卵巢囊肿,震惊了医学和社会各界.[5]

是年8月,“第三批医疗队1900人下乡,基本达到全市每个公社都有医疗队.”[6]医疗队的成果显著,19个小分队因陋就简建立了手术室,共看病64000余人次,做了大小手术1500例,培訓不脱产卫生员224名.其中涌现出许多先进事迹,比如北医三院医疗队患有心脏病的丁淑静医生和患有风湿性关节炎胡佩同志,仍然每天坚持巡回医疗.病人没法回家的,他们就骑车把他送到家里,还为出行不便的老年人配眼镜.[7]

巡回医疗在农村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医学界的佳话.据统计,截至1965年12月中旬,北京市农村医疗队共看病110多万人次,做大小手术16000例,抢救危重病人3700多人.[8]在走村入户的过程中,医务人员被农村落后的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震惊,不断反思自身工作的不足,改进为人民服务的态度.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北京市农村巡回医疗受到短暂冲击.1966年,政治运动很快波及到医疗卫生领域,很多巡回医疗被迫中断,到农村的医疗人员急剧下降,由1966年的5910人减少到1967年6月的3139人,其中市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义务人员仅589人.[9]

为应对对巡回医疗的冲击,将被迫撤回的城市卫生人员重新分配到原来的巡回医疗岗位上,1967年3月7日,卫生部在《关于立即组织医疗队下乡支持春耕生产的报告》中号召城区医务工作人员迅速重新组织巡回医疗队深入农村基层,保护农民的健康,对于一些已经撤回来的医疗队,要立即重返农村,积极开展巡回医疗,以支持春耕生产.[10]城市医疗系统又重新开展农村巡回医疗.北京市农村巡回医疗队在的政治大浪潮中与广大的知识青年、领导干部一起“上山下乡”,支援农村建设.农村巡回医疗不仅是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的重要措施,也成为改造医务人员世界观、服务观,促进卫生队伍革命化的有效途径.

1967年9月20日,卫生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卫生防病会议”,军管会要求全国各省市掀起医务人员下农村的.[11]北京市农村巡回医疗也随之达到,人数逐渐上升.1968年11月,工人体育馆召开的首都卫生系统“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去”的万人誓师大会,把组织城市医务人员开展农村巡回医疗推向新的.卫生系统不仅在郊区农村开展巡回医疗,还派往边疆和贫困地区农村巡回医疗队伍,支援偏远地区卫生建设.1969年7月,卫生部召开全国卫生工作会议,要求城市卫生人员半数以上到农村、到边疆安家落户.北京市卫生局革命领导小组和首都工人、解放军驻卫生系统宣传队于10月份提出组织50%医务人员下放[12],去支援甘肃和青海等地的卫生建设.[13]据统计,1966-1972年,北京市下放到农村、工矿、基层、边疆的医务人员共有5500余人,其中下放到北京远郊农村安家落户的有724人.[14] 仅1969、1970两年,北京市属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就有3619名医务人员和701名医务行政人员到农村、边疆安家落户.北京市卫生局还组织了6000多人次的医疗队,去云南、蒙古、陕北、甘肃等地和本市郊区农村开展巡回医疗.

三 主要任务

1、培训农村卫生工作者

培训不脱产或半脱产的半农半医是农村巡回医疗的中心任务.1965年1月19日,卫生部党组发出《关于城市组织巡回医疗队下农村配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防病治病的通知》,并规定城市巡回医疗队的中心任务是培训农村不脱产的半农半医.[15]按照北京市委规定“凡是1000人口以下的大队要有一名医生,1000人口以上或700人口以上居住分散的大队要有两名医生”的要求,人口多的大队仍需增加医生的数量.半农半医的培训是在每个区县组织的培训班进行,由巡回医疗队员担任培训班的老师,主要选拔全日制卫生学校毕业生、城市医疗机构下放的医务人员以及下放到大队的医务人员和经过公社选拔培训再回到所在生产队服务的半农半医进行培训,其中城市下放医务人员较少,大多数来自于公社的青年人.公社采取“社来社去”的方式,在本生产队挑选符合条件的年轻人作为培训对象,经过专门培训后再回本生产队服务.经过2-3年的培训,学员在实际操作技能方面相当于全日制中专水平,能够诊断和治疗七、八十种常见疾病,辅助开展以饮水管理、粪便管理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并能指导不脱产卫生员和接生员的工作.

通县是北京市巡回医疗期间半农半医培训的试点.1965年,通县基本上每个公社有一组医疗队,一年总共有9个医疗队为22个公社培训了1140多名生产队不脱产卫生员,[16]为农村卫生人员的培训工作积累了经验.到1966年北京市各区县半农半医总共有5080人,每个公社平均1.2名,这些半农半医后来成长为北京市第一批赤脚医生.

2、三定巡回医疗

三定即定时、定点、定人.医疗队将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和传染病防控在基层.防病工作主要是以普查、打疫苗、防疫针的形式进行.医疗队员与当地卫生院、农村半农半医和不脱产的卫生员一起组成疫情报告网,做到有疫情第一时间发现、汇报、治疗和隔离.农忙时节主要预防农药中毒、痢疾、工伤等突发事件;冬春两季主要防治流脑、流感、斑疹伤寒、传染性肝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等多发病和传染性疾病.地方病防治以沙眼、龋齿、甲状腺肿等为主.医疗队预防疾病时要做到“一透五早”,即宣传透、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就地抢救隔离治疗.

医疗队还深入农村进行传染病、地方病的调查研究.城市医疗队和县卫生工作队分片包干,进行人口、地方性疾病、传染病等普查工作.在农村普查工作,医疗队第一步要发动群众积极性,让他们了解普查的意义,积极主动地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第二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普查,以不影响农业生产为准则.比如:白天深入田间、工地、学校,晚上到户查、早晨堵门查,街上碰见随时查,漏掉的追踪查.各级医疗队和防疫队1954年开展蚊蝇指数调查,1956年开展鼠密度调查,1959年开展对黑热病的媒介昆虫白蛉的种群分布和季节消长的调查,在门头沟、昌平专门组织医疗队对甲状腺肿为主的地方病的调查.1961年各区县组织针对治疗浮肿的调查.1962-1964年开展对大兴县安定公社疟疾病区按纹种群生态习性及疟原虫检出率的调查.[17]调查工作锻炼了城市医务人员实地调研和分析疫情的能力,他们在农村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及特点,寻找防治疾病的方案.

3、重点病人送医送药

巡回医疗队进村治疗以包片的形式开展工作,本着“无病防治,有病医治”的原则.除了定点,医疗队还采取“串戶”相结合的办法,为农民提供医疗服务.对于重点病人需要做手术的,医疗队因陋就简搭建家庭病房,为病人进行简单的手术,诊疗手术后定期回访.还有“三夏三秋”[18]和支援公共基础设施工程的医疗队,医疗队员配合农业生产,将卫生服务送到田间地头,空闲时间帮助农业劳动.比如:农村巡回医疗队为水利工程建设的河工送医送药,同吃同睡同劳动.北京市于1957年前后兴建昌平十三陵水库、三家店水库、怀柔水库、密云水库等水利设施,修建门潭公路、斋堂公路等.1958年,京西矿区医院为配合修建斋堂公路组织医疗队支援公路施工地点的医疗救护.1959年,门头沟区组织支援门潭公路养路队的医疗队,县医院等医务人员每周二、五两日去出诊为养路工人治病,节省了病人往返时间.门头沟区医院抽调一位大夫,一位护士,组成医疗组到三家店水库为水库工人进行医疗工作,确保水库工程按时进行.[19]1960年,通县从县级组织医务人员和卫校学员200余人到各公社,各公社也抽调医生200余人,开展了三防、三好[20]医疗卫生工作.[21]

4、多途径宣传卫生知识

医疗队的宣传工作和农村生产队的日常宣传工作相结合,并注重宣传手段的多样化、通俗化和艺术化.下村后,医疗队员和当地基层领导干部通过张贴标语、卫生宣传画、大字报、黑板报、有线广播、座谈会等方式宣传先进事迹和防疫知识.有的医疗队把卫生常识编写快板诗歌、山东快书、街头小剧等形式,将卫生知识送到田间地头.如:

人类粪,肥效高,庄稼生长它是宝.

修厕所,把肥保,环境卫生也搞好.

一年能积肥多少,它的价值有多高.[22]

四 巡回医疗的特点

1、政治色彩突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北京市农村巡回医疗带着浓厚的政治色彩.一方面,农村巡回医疗是在党和主要领导人的号召下进行的,是党的民生思想的体现.另一方面,改造医务人员的革命观和服务观.巡回医疗队员在送医送药、支援劳动、访贫问苦的过程中增强了革命意识和阶级斗争观念,逐步激发了医生、护士、技术人员和相关领导人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支援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完成自身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北京市农村巡回医疗队员在所驻生产队的党支部参加四清会议和政治学习,与农民同吃同住,真正融入农民的生活中,队员政治思想和阶级教育更显著.

2、专业性强

北京市农村巡回医疗队员派自各级医院,包括驻京央属和北京市属各大医院、门诊部、研究所、高等教育院校医务室,县医院、公社卫生院以及村或大队卫生室等,医疗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下派种类多样的专业医疗队,包括内外科医疗队、计划生育小分队、气管炎小分队、防疫小分队、眼科小分队、口腔科小分队等,这些专业医疗队在农村并非单纯只治一种病,而是以不同医疗队的科室为主,医务人员辅助治疗其他地方病和常见病治疗,即一专多能.

3、分布范围广、惠民力度大

城市医务人员除了在北京市各郊区县范围内进行巡回医疗,还支援边疆地区的卫生建设,主要派往四川、云南、内蒙、陕西、甘肃、河北等地.开展农村巡回医疗的目的主要是降低农村医疗费用,由1965年之前的5分至一角5分之间不等,一律降为0.5角,并取消出诊费.农村巡回医疗队所有的开支基本都是由派出单位或国家财政支付,工资、文具补助、冬季烤火费、搭伙的伙食费都由原单位提供.医疗队手术所需的医疗器械也由原医疗单位供给,很多医院出资医疗器械免费支援农村卫生事业.除了降低医疗费用外,对付不起医药费的农民还减免医药费.北京市农村巡回医疗真正达到了惠民范围广、力度大的效果.

结语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市城市医务人员到各区县农村送医送药,防病治病,培训了大量不脱产的半农半医,为农村留下一支永远不会走的医疗队伍.北京市农村巡回医疗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城市支援农村卫生事业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制度.这种医疗模式是中国“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的集中体现.在当时农村公共卫生匮乏的情况下,这种城市医务人员帮扶农村的模式大大缓和了农民看病就医的困境,为我们今后探索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一体化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总结:上文点评,本文是关于医疗和农村相关专业的经典范文,可作为五六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参考和医疗和农村论文开题报告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五六引用文献:

[1] 五六论文范文 医疗和农村方面硕士学位论文范文2000字
[2] 医疗和农村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关于医疗和农村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5000字
[3] 医疗和农村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医疗和农村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2万字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市农村巡回医疗的源起和开展(下)》word下载【免费】
五六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