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互联网1X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构建

主题:人才培养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05

简介:该文是人才培养机制方面有关论文如何写跟人才培养有关本科论文范文.

人才培养机制论文范文

人才培养论文

目录

  1. 一、引言
  2. 四、结语

关键词:“互联网+”;1+X证书制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实施方略

一、引言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快速迭代,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则首当其冲.为了应对各种复杂社会问题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尤其是在产业转型升级及高新技术革命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应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纳入自身的范畴,这不仅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1],更被视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要素,不管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需要不断拓展办学层次和类型,在培养能够拥有准确分析和整合知识的专业能力、综合问题解决能力且具有较强社会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上下功夫[2],教育界和产业界对此均有着越来越高的呼声.

为了这个难题,几乎所有的实践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围绕如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及技术链、创新链之间的有机衔接而下功夫,从不同视角产生了一些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体系[3][4].一时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成为产业或行业和教育领域之间主要矛盾以至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战略抉择.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对此给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国务院还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对教育整体改革全面勾画了顶层制度安排.与此同时,我国职业教育正悄然进入大改革大发展时期.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正式提出“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教育部、财政部随后则于2019年4月1日发文正式启动了该计划,都明确提出“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开展‘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自此,作为一项全新的制度设计,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基本支撑的1+X证书制度便成为社会各界广为热议的话题,成为职业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成为职业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制度支撑和有效路径,这是“职教20条”的重要改革部署和极具创新性的制度安排.

当然,我们在推动教育改革创新的时候,必须正视一个社会现实和技术逻辑,就是我们已经身处以“大智移云”(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互联网+”时代.一方面,“互联网+”以其开放融合、耦合互通等特质加速了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引发了新兴产业的涌现,所有传统发展模式下的矛盾都比原先来的更快,现有产业或行业企业因技术进步而让职业更替、劳动力替代的速度变的更快,劳动市场上对新型劳动力的需求更大、对核心职业能力要求更高、对技能结构变革的影响也更加迅速.另一方面,“互联网+”也已经超越了技术层面的应用而无可置疑地为“教育模式的创新提供了现实的条件和前所未有的机遇”并成为“驱动人才培养”“推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新范式[5],这让“互联网+教育”的本质体现在“利用互联网思维有效激发高等教育的活力,并将其作为一种创新要素,深度融合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中”[6],其所谋求的也并非教育的技术化或在线化、互联网化,而是通过推进新业态的产生以及原有业态的转型,孕育出全新的教育形态,促使教育全领域全过程生发强劲而深刻的变革,进而构建新的教育生态系统[7].对于教育而言,“互联网+”的价值或许体现在通过打破封闭的办学体系、打破传统的教学结构、打破固化的学校组织形态,从而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流程再造,促进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体系、教育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深刻变革[8].

但从现有的研究实践来看,面对着高质量发展及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发展等新理念新要求,“互联网+”之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尚未被有效释放.如果在推进1+X证书制度的同时忽视了“互联网+”——无论是作为环境因素、发展理念还是作为技术支撑的存在,显然是不可取的.當务之急是面向“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要求,基于开放融合的理念,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的有效融入,探求“互联网+1+X”人才培养机制的新框架、新方略,建设1+X证书制度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互联网+1+X”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的逻辑框架

我们讲人才培养机制,一般是指培养某类人才应遵循的相应规律,有时也和人才培养模式相通,亦包含有两重含义:一是简单意义上的“怎么培养人”,二是在更广泛意义上还包含了“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组问题.所以有学者认为,所谓人才培养机制,是一种结构与过程的统一,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思想基础之上,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并为之采取有效而具体的教学运行方式[9],它蕴含着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维度的不同理解.但不管如何理解,它都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形成的结构稳定且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显著影响的一组特定关系样态.本文所说的“互联网+1+X”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自然是在厘清“互联网+”“1”“X”等主要因素之间关系逻辑的基础上,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而建构的以“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1+X证书制度为手段、以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为目的的一组新型人才培养关系样态.本文所谈的“互联网+1+X”,是由“互联网+”和“1+X”两个已被界定了的概念构成的组合.

首先,所谓“互联网+”,在这里既是手段,也是方式,更是理念,它的本质在于以互联网为生产环境和技术载体,借助集成于其上的各种技术以及互联网思维和理念,增强生产业务全过程的在线化、数据化、智能化,在一个人类社会“物理空间、社会空间、网络空间”所构成的“三元空间”中尽可能消除存在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人与人之间维度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通过流程再造、组织重构、模式优化等变革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工作效能、增强耦合联通,实现生产形式和商业模式重构、培养新产业形态和新经济增长点[10].而且,“互联网+”还在因信息技术进步而进一步发展,正在推动人类社会向更加高级的智慧社会或智能社会形态转型.对于教育及其人才培养而言,要面向“互联网+”融合发展的需要,引领人才培养关键要素的整合优化,加快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努力形成新的教育生态系统.“互联网+”不是物理意义上一般化的“连结”,不是强行的镶嵌,而是类似于化学反应的融合和创新,是一个帕累托改进的过程、一种制度变迁模式[11],旨在形成一种“水融”的形态.由此可见,发展“互联网+”教育或者面向“互联网+”发展需要培养更具社会适应性的人才,在本质上就是要积极探索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其次,所谓“1+X”,即教育部推出的1+X证书制度试点,它强调了“书证融通”,即书和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有机衔接,反映了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和职业教育人力资本供给的有效对接,揭示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其主要路径.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的经典框架,人力资本的实质或者人才的价值在于应对非均衡状态的能力,也就是快速有效学习、快速适应变化的能力.对职业院校而言,既要培养学生拥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和优良的通用技能、扎实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发展的能力等,还要面向劳动力市场,培养他们快速适应外部变化的能力,具有轻松应对岗位替代、获得技术技能提档升级机会的能力.“1+X”体现了“1”和“X”两类不同证书间、不同层次间的有机融合,绝非简单的机械式叠加,映射了职场和课堂、校园和企业的渗透融合,若干“X”代表了有关行业企业的职业技能等级要求,标志着掌握了该领域某一等级的专业技能,是对“1”所代表的职业教育学历书及其通用技能所作的补充、强化和拓展[12].毫无疑问,隐藏在1+X证书制度可以实现高质量就业这一目的背后的是构建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这是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现实而紧迫的需要.

第三,这里隐含着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及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一是质量为本.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仅要求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要求通过高素质劳动力掌握现代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并抢占制高点,职业教育自然应该承担起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责任,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技术技能人才资源支撑,这是教育需要面对的一个时代命题,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深化产教融合的桥连器和职业院校发展的生命线.二是标准先行.标准化建设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13].“职教20条”明确将标准化建设作为统领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学校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教材、信息化建设、专业教学、课程建设等都应有标准,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应更加强调标准化建设,从类型教育的定位出发,制定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社会组织等都认可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具有基础性作用.三是开放共享.进入新时代,新技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生产方式全新转变,“互联网+”更是以无所不连的新态势将这种格局变得更加开放,职业教育必须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拥抱这个新的发展环境,这正是1+X证书制度的活力所在,要求职业教育向外部社会开放,扩大优质职业教育供给渠道,创新发展模式,面向终身职业发展需要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终身化的培养培训可选菜单.四是融合互动.多元融合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路径、基本模式.“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在办学过程中要市场需求为导向,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协同互动,形成产教一体、共生演进的协作创新机制[14],将教育教学、素质培养、知识传递、技能提升等人才培养功能与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管理与岗位技能标准等融为一体,最终促成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结成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建构了如下图所示的“互联网+1+X”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框架.该图由两部分构成:首先,上半部表达了“互联网+1+X”的逻辑,揭示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互联网+”为时代背景、支持手段和发展理念,坚持质量为本、标准先行、开放共享、融合互动为价值取向,充分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在第三方评价组合的积极参与下,通过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深度融合,促进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彼此融合、相互嵌入,跨越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之间的“中间地带”,形成“互联网+1+X”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的主体内容.第二,该图下半部则是对上半部的核心环节即技术技能人才实现路径所作的解释,同时也是对该图上半部的补充和扩展,既刻画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突破的维度和支持要素,又表达了“互联网+1+X”人才培養的实现方略、推进路径.在该图中,为实现“互联网+”与“1+X”的自然一体、浑然天成,核心在于“互联网+”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多种支撑要素和保障条件的有效融合,并进而通过教材、教法、教师改革以及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活动设计,确保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始终贯穿“互联网+教育”理念或处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本文下一部分将对此进行详细阐述.

三、“互联网+1+X”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的实施方略

“互联网+1+X”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的一个系统性设计,涉及到诸多要素且如上述分析一样环环相扣,其核心与路径皆在于产教深度融合的有效实现,需要遵循“互联网+”的逻辑和范式,围绕1与X的耦合互嵌,有效提高职教育人能效、培养模式优化、融合机制创新、资历框架构建、保障体系建设、教学内容重构、制度设计完善、评价方式变革等,方能为该人才培养机制效能的达成提供一个有效的支撑环境构建,这便是其实施方略的着力点.限于篇幅,本文择其中几点阐述如下.

1.以智慧教育方向为支撑提高职教育人能效

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其背后的“技术—社会—教育—经济”逻辑,没有把握住“互联网+”时代的人才培养价值导向,而“新技术变革正引领着未来教育的器物、制度和思想之变”[15],构筑智慧教育新蓝图.首先,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面向终身职业发展需要,积极适应技术所带来的教育变革,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人才培养与教育服务新模式新机制,打造网络化、数字化、在线化、个性化、终身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智能信息收集筛选、学习与职业情景再造、模糊任务自动识别、自主判断决策、个性化信息等方面的突出价值,通过智能辅助学习、个性化学习模式、大数据精准评价等提高职业教育“互联网+1+X”培养培训的效率和质量[16].其次,推动教学管理从经验管理到精准管理.面向“互联网+”时代职业技能更迭加速的现实和1+X证书制度的动态属性,建构智能化数据信息处理系统,作为使能、增能、赋能的技术手段,实现人才培养培训的数据“伴随式收集”、互联互通、协同共享,通过对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和深度应用,变革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效率,从经验式粗放化走向科学性精准化,建立智慧教育治理模式.第三,这个时代的学习者和社会成员需要拥有“大智移云”等信息技术素养,养成相关思维模式,这是他们投身信息社会、实现职业发展的先决条件[17],应将信息技术应用作为“1+X”体系下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有效融合的重要工具,筑牢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和基础支撑.

2.以目标融合互嵌为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互联网+1+X”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被简化为“互联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目标+过程+制度+方式”,它不是一个被悬置的装饰,而是对教育教学整体改革的理性思考,是一场教学范式的结构化变革[18].首先,确定具有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维度.面向“互联网+”技术环境、融合发展以及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将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互联网思维、扎实的通用技能和专业知识、高超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优秀的跨界融合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应按照1与X有效融合的逻辑,打破专业壁垒,建立专业群,实施调整专业目录和课程体系,实现跨专业的交叉融合.其次,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及其核心内容设计.应按照“加强基础、分类指导、因材施教、注重能力”的教学思想,加强人才培养管理制度设计,着力优化配置教育资源,调整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模块、强化实践实训环节,构建“互联网+”教育环境、学习空间,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并推进“互联网+1+X”教育教学改革,采用“互联网+”教育模式有效组织教学活动.第三,因校制宜地创新“互联网+1+X”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传统的固定学制界限、改革教学方式和手段、变革考核评价方式、创建更加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让学生可以在现有专业基础上获得更多体现专业技能和发展能力的有价值的技能等级证书[19],大力提高面向终身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高品质学习,使其增加未来就业和职业选择的机会.

3.以多元互动协同为思路创新产教融合机制

尽管产教融合被视作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但由于产与教分属于两个完全异质的社会系统,价值导向、运行机制、社会职责、组织结构等都迥然不同,尽管二者具备交相赋能的基础,但也必然面临着彼此融合、协同发展的诸多困境,出现了明显的“中间地带”[20].而1+X证书制度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了当前产业结构升级及职业结构变化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所带来的深度挑战,有效回应了如何跨越产业和教育之间的“中间地带”,核心在于创新产教融合机制,以打破现有的人才培养困局.为此,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和运作理念,深化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主动走出校园与社会融合发展、与产业发展协调互动,促进各类相关要素在“线性”串联及并联基础上向网络化发展,促使在多主体间结成多层面、多节点、多维度的多边关系形态,创造性地打造相互依赖、共同演进的产教融合创新生态系统和技术技能积累网络[21],形成高等院校、政府、产业和社会实体等多样化组织交互支撑和促进、彼此成就和赋能的跨界融合、互动演进、协同创新机制.当然,政府要发挥好政策制定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制度设计与政策支持,加强产教融合的合作治理和动态协调,既能推动高等院校的办学形态由过去以学历教育为主向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培训并重转变,又能有效协调各方利益,吸引行业企业、评价组织等社会多元力量与职业院校一起推进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共同建构沟通教育和产业的创新战略联盟和协同育人生态圈.

4.以标准互联互通为目标建立国家资历框架

从“互联网+1+X”框架设计的逻辑看,关键在于“+”的实现,尤其是对于后者1+X证书制度而言,这里的“+”并不单纯是一个符号,不是简单地指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之间的叠加,绝不意味着学生可以孤立地获取两个证书,而是更多地蕴含着融合、互通的要求,其实质则指向了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有效刻画职业技能的等级和通用标准,以便实现教育领域和劳动力市场的有效衔接和互联互通[22].首先,推进国家资历框架建设.要广泛借鉴但不能照搬国际现有经验,应立足我国“区域差异明显、行业协调不足、市场组织众多、利益格局复杂”的实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开发配置基本规范及其制度体系,建立人才标准对接机制,构建横向沟通、纵向衔接的人才成长“立交桥”,让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释放其应有效力,不仅满足“互联网+”时代社会成员多元化终身学习的需求,更为学业提升、职业晋升、社会上升提供畅通的通道.其次,加快学分银行建设.要明确学习成果认证、转换的标准和机制,构建一个机会公平、标准公开、自由流动、认证便捷、成果可携带的终身学习体系,为全体公民提供一站式智能化个性化的学分银行管理服务,及时地对学生和社会成员获取的知识、技能、能力予以认证、转换,动态地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职业技能水平及綜合能力.当然,这一起都要在终身教育立法的指导下进行,但现在仍然是个缺项,需要加快建设.

5.以动态评价管理为手段构筑质量保障体系

在1+X证书制度之前,我国广泛存在职业资格证书,但多种原因造成其与书之间的两张皮分离,一度处于无序发展状态.为顺利推进该项试点,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形成稳定内在的互联关系.首先,建设并落实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应面向“互联网+”时代人才培养结构所发生的系统性变化,重新思考教育的本源和培养重点,以标准化的质量要求、有力的政府保障、全程的行业主导、多维的动态监控以及客观的第三方评价,将不同类型的教育质量整合进统一的框架,形成一个自我调整、自我完善、高度智能化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23].其次,建立动态调整认证机制.按目前模式,第三方培训评价组织依据国家职业标准,联合行业企业和院校等共同开发有关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由教育部提供准入认证.一方面,“互联网+”时代下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会因技术和产业的变化而有较快的更替速度;另一方面,虽然第三方评价组织与政府主管部门、职业院校及培训机构没有直接隶属关系,但如果没有科学的机制设计,也无法保证它们能客观、独立地从事认证活动,必将大幅度降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科学性与权威性,不仅难以满足1+X证书制度实施的需要,更会导致该制度的管理混乱、证出多门、不被业界广泛认可等问题,势必阻碍1+X培养成效的实现.所以,必须严格人才培养质量和技能等级证书等级标准,建立规范的动态调整和退出机制.

四、结语

“互联网+”是当前这个大数据智能化时代的特征,1+X证书制度是推动职业教育甚至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重要制度设计,二者的有效融合即“互联网+1+X”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则成为推动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逻辑,成为产教融合难题、跨越校企合作“中间地带”的有效路径,可以形成一个和谐共生、多元共治、协同发展的教育新生态.在紧紧把握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有效组织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第三方机构等共同参与,全面推动1+X证书制度实施的时候,还应从推动社会变迁的动力视角[24],遵从“互联网+”这个时代背景及其技术逻辑,基于“互联网+”的技术环境和理念,推进教育教学理论、技术应用和制度设计等多重创新,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推动教育服务模式变革.当然,在智慧教育正成为新发展方向的背景下,本文对“互联网+1+X”人才培养机制的分析还聚焦于逻辑框架层面,还需在进一步探索实践中加以细化,要围绕以上着力点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面完善制度设计并有效整合多种要素资源,除聚焦产教融合、质量保障、资历框架等关键性制度之外,更要深化“互联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优化完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评价方式改革等教育管理制度,推动跨界融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一整套新理念、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方法.

总结:本文总结,本文是关于对写作人才培养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人才培养机制本科毕业论文人才培养机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人才培养引用文献:

[1] 质量保证和人才培养机制专升本论文范文 质量保证和人才培养机制方面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2万字
[2] 一带一路和人才培养机制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一带一路和人才培养机制相关论文范本2万字
[3] 家政和人才培养机制论文范文数据库 关于家政和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学年毕业论文范文8000字
《互联网1X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构建》word下载【免费】
人才培养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