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水滴筹:慈善还是生意

主题:慈善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06

简介:本文是慈善方面论文写作参考范文和慈善类论文范文集.

慈善论文范文

近日,梨视频一则《卧底水滴筹:医院扫楼,筹款每单提成》的视频了水滴筹志愿者变身“顾问”做地推一事.一时间,诸多批评指向了公司地推人员为了按单提成而扫楼.

水滴筹有功有过,而被批判扫楼提成这件事情,只配得上五个大字,“何不食肉糜”.

2019年期间有个数字,我国因病致贫返贫人口占总贫困人口比例超40%.多少普通家庭,遇到重大疾病来袭,家庭财富一夜蒸发,重压之下无路可走.

在各大医院里,有人不辞辛劳地推荐一款互联网产品,不让人额外花钱,不骗人吃亏上当,不卖虚假伪劣医疗技术,苦口婆心劝人接受新鲜事物,不厌其烦地辅导人如何将自己的故事包装成文案,放在网络上,就有机会得到社会的援助,让人摆脱交不起医药费的恐惧,告别因病致贫、返贫的阴影.

这样雪中送炭帮助解决问题的人,不被人叫做天使,还被人鄙夷每单收取了80块到150块的提成费,这句评价,真对不起良心.

这种地推拉客劝人求助的模式不是没有问题,但扫楼按单提成一定不是问题.没有这点金钱的刺激,也没有那么多人能像蒲公英一般,把白求恩精神洒满社会的每一个空隙,挽救诸多家庭的苦难.

水滴筹真实的问题是在业绩的刺激之下剑走偏锋,把这事变成套路,抛弃了诚信,将不符合社会对求助认同的案例包装到了互联网之上,忽悠不明真相的群众.

践踏诚信,病人家庭的私心和公司对高速增长的贪婪,合谋割取善良的韭菜.这二者基于畸形审美的共谋,营造了今天令人窒息的困境.

01

个人求助与慈善救助,常常被混为一谈.在法律上被严格区分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二者是一体的.

借三不借二,救急不救穷.治病借钱,被列为必借之首.疾病面前,人人平等,就算是有车有房的殷实家庭,也不一定架得住短时间掏出一大笔交给医院.

对疾病家庭救助的热情高涨,很快,我们被自己的热情给吓到了.

十年前,正是传统媒体的末期和互联网传播的早期,個人的大病求助案例是常常被热炒的一个话题.

当时淳朴的媒体人们,非常热心地介入到诸多遭遇大病的困难家庭,一不小心就用力过猛.热心媒体联合报道,一个只需要十多万元就能解决的案例,动不动就募集到百万量级的善款.

那个时候的人们还很淳朴,看到那么多的钱来了,并不敢辜负社会的热情.于是,常见的情形是,一个大病求助的案例做完不久,媒体开始了第二轮报道,认真地反思资金多了该怎么办.病人家庭不敢把多了的钱放在自己口袋里,退钱没有好的办法退回去,再捐出去又不一定找得到合适的去处,也怕辜负了捐赠人的心.

那时笔者也常常被邀请去发表评论,如同当时各个秉持专业主义的行业一样,每次我都咬定一个观点,出现这样尴尬的结局,就在于媒体热心太多、专业度不够.如果这样的事情交给专业的慈善组织运营,他们可以在一个议题下面对社会解决这样的问题,而不是一次就一个个案行动.这样,最终不仅能避免个案筹款超过的问题,还能更多顾及没有被媒体关注到的那些弱势个体.

有一天,一个敏锐的主持人反问了我一个问题:“如果当时这个家庭找到了你们基金会,你们能接受他们的求助吗?”

我回答,我在的基金会确实不能,但我相信他们能找到对口的慈善基金会解决这个问题.

说这话的时候,我已经心虚了半截.在海量的求助面前,慈善基金会不过沧海一粟.媒体固然做得不够专业,容易闹出用力过猛的问题.但没有媒体介入,这些家庭求助无门是更加令人困扰的道德尴尬.

尤其几年后,我回顾慈善事业发展数据时,看到国内当时不过六千家基金会,能对口疾病救助的活跃慈善基金会更是屈指可数.如果将希望放在仅有的慈善基金会之上,不过是个专业的笑话.

个人求助这件事情,社会需求实在是太大了,慈善组织少到疲于回应.专业可持续的道路解决不完,社会必须寻找其他渠道解决.

02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商机.即便是互联网兴起后带动的慈善浪潮,广泛拉动了网民的热情与慈善事业的大发展,在嗷嗷待哺的人群面前,依然不过沧海一粟.

在这样的背景下,专门服务个体求助者的互联网商业平台趁虚而入.他们用不专业的方法回应了真实的需求,得到了急剧快速的发展.对这些商业平台而言,并不需要从求助者本身去收钱,在互联网逻辑下,用户就是金钱.

轻松筹、水滴筹等在社交圈内屡屡出现的产物就这样变得流行起来,而且增长惊人.轻松筹五年流转总额超过360亿元,后起之秀水滴筹四年总额超过235亿元,大病类个人求助金额占据了绝对的大头.

坚持与正规慈善基金会合作的腾讯公益等平台,2019年上半年捐赠增长迅猛,总额超过18亿元.

即便在慈善基金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相对程序规范和操作严谨的慈善基金会,在社会动员能力与回应社会需求方面远远不如这些商业平台.

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个人求助汹涌蓬勃,也同时泥沙俱下.

个人求助没有专业主义依托的媒体来背书,完全依靠个体的自觉,最终在比底线的游戏中逐步沦为不自觉.

没有了自觉的信息,演化为套路.通过文字渲染能力打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本是一种美好,如今成为了收割机.很久没有听说,有人得到超过需求的捐助以后,会反省不安,会主动退款,会因为发布不实信息而内疚.大概是道德底线已经变了,大爷我凭本事得到的捐款,凭什么要讲良心吐出来.

更有甚者,自然是平台的助推,地推人员在最熟悉规则的情况下,协助病人家庭,包装不实信息,鼓励病人家庭无需担心反馈信息,裹挟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一场收割善意的狂欢中去.

慈善是为了促进社会公平,商业为了利益最大化.当两种价值观嫁接在同一个商业主体之上的时候,渴求利益的压倒了恪守诚信与公平的道德.

民政部也多次提出,平台应明确告知用户及社会公众,个人求助、网络互助不属于慈善募捐,真实性由信息提供方负责.

很遗憾,道德底线普遍被突破的情况下,善良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03

2019年11月,水滴筹公司推出了积极的一步,起诉隐瞒财产发起求助的个体.法院支持了原告,判决将被告所筹集到的资金和利息原路返回.

同时,法院提出司法建议,建议民政部加强立法和监管,建议水滴筹公司等网络平台企业加大资源投入,健全审核机制.法院的初衷是好的,方向是對的,办法是有效的,最终也是极难落地结果的.

遇到疾病而发起个体求助的群体依然庞大,立法严管容易堵塞了求助的道路.慈善组织解决能力依然有限,短期内不会爆炸性增长.对于公司而言,如果他们也做到如同专业慈善组织一样的审核与监管,效率也会如同现有的慈善组织一样,难以更高更快更强,会极大地降低平台扩张的速度.

政府严管和企业加强审核责任,正确但无效.解决个体求助中的虚假信息,根源还是要解决因病致贫返贫数量过大的问题,当问题总数缩减以后,社会就有足够资源来从容解决个案的困难.当总量太大的时候,任何看起来很好的办法,控制了虚假求助的同时也相对会耽误部分有真实需求的家庭.

解决问题的思路变了,真实的路径是建立三层保障网.

第一层,国家从社会保障角度扩大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目前国家不断加大健康扶贫政策,收获了积极的成效.这一层工作做得越好,需要通过社会补充支持的案例就越少.

第二层,国家和社会对法律框架内的慈善活动和社会公募组织放开更多空间.从慈善组织筹款和个案网络求助资金量级对比来看,社会整体的慈善捐赠并不少,但是慈善组织能够有效吸纳社会资源的能力偏弱,远不如打法灵活的个人求助.法律对慈善公募组织管理过严,留下了太多的社会空白.社会舆论对慈善组织恶意过重,然后转手将资金捐到不明就里的地方.慈善组织无力充分回应社会的需求,这个空白总会由其他力量填满.

第三层,对商业平台支持的个人求助,本就不应成为接受社会资源的主要流向,这不是企业积极追求的目标,不是企业应当从事的工作,也不是企业擅长的事务.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回应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主要交给国家社会保障政策和慈善组织.再有漏网之鱼的时候,商业平台担任一个积极的补充就游刃有余.

回头想来,如今的现状是二线替补队员被架到了决赛场上当主力,场上局面乱糟糟.舆论苦苦地逼着企业把慈善做到最专业,但慈善组织却得不到更大的发力空间.

共享单车风起云涌的时候,有人高呼,这是企业的环保实践,有责任有担当.直到企业倒闭,押金退还遥遥无期,废弃单车遍地都是,如日中天之时领取的各路社会责任奖、环保奖不知被扔在哪个角落.

如今,又到了期望公司的地推不领取提成,成为拯救大病救助的守护神.

我们怎么就能保有如此畸形的审美,从而对真实的世界充满了莫名的期待与扭曲的愤怒.

摘自微信公众号“大家-腾讯新闻”

总结:该文结论,此文为关于对写作慈善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慈善本科毕业论文慈善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慈善引用文献:

[1] 慈善文化与和谐社会 论文框架
[2] 慈善事业与和谐社会论文提纲 论文大纲模板
[3] 国际慈善立法比较研究提纲 论文大纲模板
《水滴筹:慈善还是生意》word下载【免费】
慈善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