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钱钟书通感中运用方法

主题:方法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06

简介:该文是关于钱钟书和通感方面硕士论文范文和方法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钱钟书和通感论文范文

方法论文

目录

  1. 一、系统比较、表里相连
  2. 二、宏观立意、微观操作

摘 要:“方法”指的是“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每一篇优秀的文论都离不开合理恰当的方法.钱钟书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学者之一,流传于世的优秀文论数不胜数,其作品《通感》不仅仅是其文论研究方法的典型体现之一,也是首次将“通告”这个西方心理上的术语系统全面介绍到中国,并在文艺领域加以运用. “本文将从比较分析、宏观微观研究两个方面,分析钱钟书《通感》中运用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钱钟书;通感;研究方法

现在文学界提起通感而不知者寥寥无几,而这一概念的由来就不得不提起“文化昆仑”钱钟书先生的《通感》一文,文论首刊于1962年《文学评论》,七十年代末收入《旧文四篇》其后又收入《七缀集》.钱老先生在亚里士多德“感情挪移”的基础上给予了新的定义:“在日常的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部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1] 也就是将通感的概念加以扩展.那么钱钟书先生又是如何将这种西方心理学上的术语介绍到中国,并在文艺研究领域加以运用的呢?

一、系统比较、表里相连

钱钟书先生在阐释“通感”这一术语的时候并没有用枯燥的理论,而是与他其他文论一样,运用了大量的具体实例和纵横比较,读之令人信服并被其折服.

通感是什么呢?通感是《玉樓春》中“红杏枝头闹”的“闹”字,把视觉感受说成了听觉感受,使画面一下子活灵活现了起来,红杏繁茂才会闹;是李商隐《拟意》中 “珠串咽歌喉.”中的听觉与视觉结合,用听觉强化视觉;是范成大《石湖诗集》卷二九《亲邻招集,强往即归》中“已觉笙歌无暖热,仍怜风月太清寒.”,讲听觉转换为官能,是眼睛也是鼻子舌头甚至是毛孔的触觉,笙歌如拂在身上的暖风.钱钟书先生在对中国古诗词《文心雕龙》、《左传》、《乐记》等语料做不厌其烦地剖析的同时,与西方语言中常把“大声叫吵的”;“呯然作响的”等形容词来称太鲜明或强烈颜色的现象作比较.

梳理完中国古典文论中“通感”发展历程后钱钟书先生也以其全方位立体的阐释方法,追溯源头,比较了西方文论中的“通感”的缘起、发展与广泛运用.西方文论中,通感的最早例证源自《河马史诗》中那句名传千古的“百合花一样的声音”,这种修辞手法被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心灵论》注意到,然而,Synaesthesia这一词的发明者却是一位叫福尔皮安的生理学家,用来描写由于某些刺激而产生的继生感觉.后被运用到音乐以及文学领域,在19世纪前的浪漫主义到19世纪末叶象征主义和英美现代派将“通感”发展到极致.通过呈现大量实证的论证以及纵向的历史比较,将中西方文学有的东西融会贯通,使得“通感”这一术语在对比中得以淋漓尽致地阐释.

在进行时间与空间比较之后,钱钟书先生也对描写同一事物或情状是否使用“通感”这一修辞手法带给读者的不同审美体验,做了细致的比较.他提到,白居易的《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美则美矣,只是把各种事物发出的声息一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鸟声、泉声一来比方“嘈嘈”、“切切”的琵琶声,并非说琵琶的小弦、大弦各种声音“令人心想”这样和那样事物的“形状”.比起马融的《长笛赋》中形容声音的“尔乃听声类形,状似流水,又象飞鸿.”将声音比作流水又比作天上飞翔的鸿雁,听觉与视觉的融合更显出笛声带给人们的心灵审美的享受,让人忍不住拍手叫绝.通感是什么?如何发展?又如何受到诗人学者的欢迎给读者带来了何种审美体验?在钱钟书先生的比较之下,一目了然.

作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杰出代表,钱钟书先生重视影响研究,提出:“要发展我们自己的比较文学,重要任务之一是清理一下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的关系.”又反对“强瓜皮以搭李皮”的倾向.他赞成跨文化系统和学科体系的平行研究的同时,又反对仅仅罗列其相似之处的浅薄比较.

二、宏观立意、微观操作

纵观世界文学的发展史,现有的活在读者心目中的经典作品,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是经历时间长河的洗礼与删选有恒久生命力的文学作品,这种文学作品的经典性毫无疑问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作家对文章的宏观把控和细致的描写使得它得到真善美的统一,才使得她形成深刻地艺术魅力.如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琳娜》都是举世公认的经典小说,反应了特定历史时期下,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有人说“托尔斯泰的全部精髓是人道主义”也正是因为他站在了代表当时时代思想的高度和深度上,才使得其作品名流千古.有先贤曾说过:文学作品要有肉有骨,骨就是思想是宏观立意:肉,则是使作品更加丰满有层次感的细节描写、表现手法等是微观操作.

何谓宏观立意:不只有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如果将世界文学视为一个整体,则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世界文学史是一个整体,它有起始,有发展也有今天的现状.何谓微观操作:是通过文字载体将宏观立意转化为实体.也就是说宏观寓于微观,或者说,微观体现在宏观.微观是作品的具体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细节来自于生活、来自于资料、来自于现实.故事可以虚构,但是细节不能.只有经过提炼、选择、典型化的细节才能进入作品,担任起表达宏观立意的艺术责任.

钱钟书先生是一个独特的语言艺术家,《围城》中犀利的措辞和收放自如的讽刺;《管锥编》更是一部文艺著作, 既有文脉的延续,经验知识的积累、化用、创新,也有对中国语言文学及创作者之成果的评述比较.就收入《七缀集》的《通感》一文而言 ,在整个文学世界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只要讨论“通感”都绕不开钱钟书先生的《通感》.在中国,对于“通感”这一概念,由于古代文人都有着人神合一天人合一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意识而缺乏系统批判知识所以对通感这一修辞手法,“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没有理解和认识”.在近现代,朱光潜先生也曾提到“感通说”提出“着色的听觉”这一概念,但未曾找到详尽的阐释和例证资料.就像钱钟书先生在《通感》开篇提到的那样,“诗文有一种描写方法,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家似乎都没有理解和认识.”甚至就钱钟书先生自身而言,在文论的后半段的例证甚至有些牵强,不是为了强化自身观点而有点拿观点套例证之疑,使人读之甚感疑惑.但作为首次将“通感”这一概念统地带入中国的人,其文论的立足点以及带给后世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近年来,研究通感的人越来越多,对通感的看法也存在着越来越多的分歧.文学作品重在“人文”,人心比文心重要,钱钟书先生的《通感》是中西共通的人心,是贯穿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民族审美的梳理和沟通,融贯了不同文明的对话.

在微观操作方面,大量例证是文论中最显而易见的特点.首先钱钟书先生站在了整个世界文学史上,对中国文学中的通感现象进行了梳理,从春秋时期的《左传》、西汉的《礼记》、南北朝的《文心雕龙》、唐宋时期的《玉楼春》、《笠翁余集》、《石湖诗集》、《阮郎归》等等,可以说在对“通感”这一概念进行阐述的时候,钱钟书先生所举例证横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当然也不可不溯源梳流,从荷马史诗、亚里士多德的《心灵论》、到十六世纪的“奇崛诗派”及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在有限的篇幅里充实了大量的真实材料作为论证,把通感这一出现在心理学上的专业名词植根于中国文学这个百花园中.深浅辩证、例证充分可以说是钱钟书先生写作的一大特色了.

在写作时,钱钟书先生也时常将不同时代、不同学科的不同对象进行不同比较,文章中所涉及到的诗人和文章无不触类旁通.全文的例证从诗词名句开始,结合修辞学、逻辑学、文艺学和心理学又与宗教、经学、神秘主义、象征主义等观念和手法相联系.并将神秘主义与我国传统宗教比较,说道十八世纪的神秘主义者圣·马丁说自己“听见发声的花朵,看见发光的音调”同样,我们的道家和佛家追求神秘经验,也要把各种感觉打成一片,混作一团.道家象《列子·黄帝篇》;“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心凝形释”.形成独特的跨学科、全方位的阐释方式.

钱钟书之所以成为一代文豪,也不仅仅在于其文学作品的宏观立意,即历史内涵时代精神以及开创性的认知,也在于对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哲学逻辑意识.二者是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关系.对于我们这一代对文学研究的研究生来说,首先应该弄清楚的是研究的目的任务进而追求更好的学术目标,有更好的学术追求.

结语:

钱钟书先生甚少对事物或现象做出是非价值判断,但其却极善于罗列史实,举证实例.通感是什么?修辞是什么?语言是什么?是人文和科学还是情感与现实?读完文章便可知.

文学研究不仅仅有实际操作的具体方法,也有具有思维特点的思维方法. 本文中所提到的比较分析法为实际操作的具体方法,宏观微观的结合则是其逻辑思维方法.当然,作为“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其文论众多,研究方法也远不至这些.在对《楚辞》的研究上,中国传统的研究方法基本上是史实追踪与经验感悟两种.而钱钟书先美学的感悟与哲理思辩融合贯通的解证楚辞问题.在对《史记》的研究上,也不仅仅局限于语料本身内容研究,而是对其相关学科文史哲均有狩猎,达到上通下达、溯源导流的研究目的.

就现实意义而言,分析钱钟书先生文论的研究方法不是最终目的.学习借鉴其研究方法并运用到自己对文学的研究当中去,才是最终目的.保持一颗虔诚的学者之心,凡艺术作品都应有作者的生命意识,生命就是人心,作品重中有生命,即作品中有人心的呼应,文学作品既要有适当的写作技巧,也要融入生命的情怀和灵气.才能使得语言和情感共生.因此,注重人心和文心,才能保持文学研究和创作的赤子之心.

参考文献:

[1] 錢钟书:《七缀集》[M].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6月版,第64页.

总结:此文汇总,此文是关于钱钟书和通感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方法相关钱钟书和通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方法引用文献:

[1] 小说和钱钟书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关于小说和钱钟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5000字
[2] 时和钱锺书的交谊论文范文 时和钱锺书的交谊类有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3000字
[3] 出版的书要求重复率多少钱
《钱钟书通感中运用方法》word下载【免费】
方法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