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欧阳修和高司鉴书

主题:欧阳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15

简介:本文是欧阳修类有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跟欧阳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欧阳修论文范文

欧阳论文

目录

  1. 一、写作背景
  2. 二、文章赏析
  3. (一)层层递进,三疑高若讷
  4. (二)说理绵长透辟
  5. (三)对比叙事
  6. (四)以古论今
  7. (一)热血满腔,义愤填膺
  8. (二)君子之交,惺惺相惜
  9. (三)追求大义,奋不顾身
  10. 四、思考
  11. (一)此文何以诞生
  12. (二)此文何以著名
  13. (三)高若讷是否不贤

摘 要:《与高司鉴书》是欧阳修最为著名的政论散文之一,文中欧阳修以激切的言辞驳斥了高若讷对范仲淹的批判,同时对高氏趋炎附势、落井下石的卑劣行径表达了强有力的谴责.作者立场鲜明,说理风格层次分明,绵长透辟,让阅者不禁为之倾倒.欧阳修明知若是呈上此文自己仕途必遭不测,但仍为大义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可以说,本文既体现了欧阳修高超的文学功底与论证技巧,也展示出了作者刚正不阿的浩然正气.

关键词:欧阳修 《与高司鉴书》 分析

《与高司鉴书》简洁明了,作者在篇名即明确地表示了自己作文的对象.高若讷与欧阳修同朝为官,时任御史台右司鉴一职,故作者稱其官名以示正式.“书”,即信函,是古人在创作时常用的一种应用性文体,“书”在古代又称“尺牍”或“信札”.该文体多用于陈情记事,而写作对象也多为与作者较为亲近之人,但又不局限于此.例如南北朝吴均《与朱元思书》叙景,秦李斯《谏逐客书》论政.而此文表面上为作者呈给高若讷的私人信件,但谈的却是公事,其中更是不乏对高氏行为的批判与不耻.

一、写作背景

《与高司鉴书》写于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虽然当时的北宋王朝经济发达,国富力强,但从政治上看:宋王朝建国之初设立的许多政策在仁宗统治期间已然出现了问题,国家积贫、积弱、冗官、冗费的现象日益严重.从军事上看:在北方,辽兴宗亲政后,不满于澶渊之盟所取得的成果,不断对宋施压,意图迫使宋朝增加岁币.同时,西北地区的党项民族已然崛起,李元昊反叛宋王朝的那一天正在不断迫近.在北宋的盛世外表之下隐藏着重重危机.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已然发现了国家现存的问题,他针砭时弊以求变革,向皇帝上《百官图》希望改变朝廷的用人现状,却因此引起了当朝宰相吕夷简的不满,被贬为饶州知州.朝中许多大臣都认为范仲淹一心为国,并无过错,这样的处置未免太过草率.而担任谏官的高若讷非但没有上书为范仲淹进行辩解,反而落井下石,在朋友家中当众诋毁范仲淹的为人,这样的行径让欧阳修为之不耻,他随即写下了这封信交予高若讷.

二、文章赏析

(一)层层递进,三疑高若讷

作者在文章开头以“欧阳修叩头再拜,禀告司谏足下”简单客套之后,便从少年之事写起,表达了自己对高若讷的“三疑”.

一疑其才不彰:欧阳修年幼时即从进士及第榜上知道了高若讷的名字,虽然作者当时“未与人接,又居远方”但也听说布告上的宋庠、宋祁兄弟,以及叶道卿、郑天休等人,都因文学著名于世,堪称人才.而高若讷置身其中,单单没有突出的可以称道的地方.于是作者发出了“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的疑惑,这一疑表面上看是在疑惑高氏的为人,但实际上确是通过与其他才子的对比,质疑高氏是否为人才.

二疑品学不正:时间推移到11年后,作者到达京师,问自己的朋友尹师鲁,高若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尹回答道:“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虽然听到朋友如此评价,但欧阳修并没有盲目相信,并表达了自己对于品学的判断标准:“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而当时高若讷虽为言官,但在行为上却是随波逐流,与一般的人并无区别.因此,作者发出了“是果贤者耶!”的疑惑.

三疑并非君子:在高若讷担任谏官之后,作者才与之相识,这时的欧阳修终于有机会以自身所见对高氏做出评判了.虽然高氏从言行上看“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但作者鉴于自己先前的判断,依然发出了“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的疑惑.

这三疑,按照时间顺序层层递进,描写了作者对高司鉴从闻名到识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者对高氏的认识由浅入深,根据他在14年中对高氏的了解最终得出了“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的结论.作者对这三疑的描写言辞犀利,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自己对高若讷的批判.同时,这一段作为文章的开头,也清晰表明了作者的立场与论点,为全文奠定了基调.

(二)说理绵长透辟

作者在文章第二段首先指出,高若讷身为谏官却不为欧阳修辩解的行为是“是可怪也”的.但随后又从人之常情的角度,退一步写道:“夫人之性,刚果懦软”,即使是圣人,也不会用办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别人一定办到.此后,作者再以高若讷自身的情况出发,再退一步写道,“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即使是朝廷中的君子,也将怜悯你的无能而不会用必须办到来要求你的.在退了两步之后,欧阳修直指高若讷的要害,直言不讳地写道:“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这句话对高若讷的行径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并且得出了“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的结论,作者以“君子之贼”来评价高若讷,可谓语锋尖锐,但在此段中,作者的说理方法层层递进,绵长透辟,让高若讷辩无可辩.相信高在看到这一段后,也只能徒然狂怒了吧.

(三)对比叙事

在文章中,作者采用的最巧妙的说理手法之一便是对比了,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将高若讷与欧阳修进行对比.作者仅用“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这短短一句话,就阐明了范仲淹的贤能.至于高若讷,正如上一段写到的,作者给出了其“君子之贼”的评价,还不止于此,作者还根据高若讷身为谏官而不谏的行为,写“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并且得出了“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的结论,这样的评价已经不能用“不好”来形容了,虽然欧阳修可谓毫不客气,但这些评价都是根据高自己的所作所为推导出来的,有理有据.我们可以看出,欧阳修对范希文和高若讷的评价可谓完全相反,而恰恰是在这其中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如果范仲淹这样被叱为“不贤”的人都能被皇帝委以重任,那作为谏官而不上书的高若讷岂不是更加“不贤”了吗?

(四)以古论今

作者在文中引用了汉朝杀萧望之与王章的旧事.欧阳修指出,被杀害的二人都是有才能的大臣,但当时由于石显、王凤等人专权,没有谏官敢向皇帝上书.朝廷的大臣当时也只敢说石、王二人是忠臣,而萧望之与王章是奸臣了,但在后人看来,对上述几人的评价恐怕正好相反.因此,借由这件事,欧阳修得出了“是直可欺当时之人,而不可欺后世也”的结论,随后,作者笔锋一转,写道:“足下又欲欺今人,而不惧后世之不可欺邪?况今之人未可欺也.”这句话言明了高若讷作为谏官而不向皇帝上书的行为就是在欺骗当今的人,并且指出当今的人都不一定能被欺骗,何况是后世的人呢?欧阳修以古论今,引用案例恰当、论点鲜明,让人信服.

三、作者情感

(一)热血满腔,义愤填膺

写下这封信时,欧阳修刚及而立之年,还不是那个超然洒脱、在乎山水之间的醉翁.他奋发向上,意图为国效力.但在朝中一向以贤能著称的范仲淹不仅被贬还被高若讷叱为不贤,这让欧阳修难以忍受.况且,人们一般批判他人,都会采取私下的形式,但高若讷不仅不这样做,反而还在友人的舍中,当着与范仲淹交好的众人的面评判范希文.这更加让欧阳修感到愤慨.在这样的情况下,换作是生活在现代的人恐怕也无法熟视无睹,更何况是当时的欧阳修呢?

(二)君子之交,惺惺相惜

即使是第一次阅读此文的人也能看出,在这封信中,作者提到最多的,其实并不是“主角”高司鉴,而是范希文呀!在这篇不过1000字的文章中,希文一共出现了七次之多.欧阳修对范仲淹的才能极为赏识,说他“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虽然范仲淹比欧阳修大了足有18岁,但二人惺惺相惜,实为忘年之交.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二人之间的友谊并不是靠物质利益维系的,在这次贬官风波过后,范仲淹被重新启用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掌管兵事.这时,他想趁机召用欧阳修为掌书记,跟随在他身边,而欧阳修却推辞了.他说:“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这番话也证明了欧阳修冒险写下这篇《与高司鉴书》非为利己的初衷.君子之交淡如水,欧阳永叔与范希文之间即是如此吧,小人之交只能同甘而不能共苦,而君子之交能同甘而亦可共苦,这或许就是君子与小人最大的不同了.

(三)追求大义,奋不顾身

在范仲淹被贬谪后,不只是欧阳修对此不满.余靖、尹洙等人都争相上书营救范仲淹,但如此义举的后果却是相继被贬.在这样的情况下,满朝文武都看得出来,皇帝这次是站在吕夷简这边的,无论是谁,只要再帮范仲淹说话,都只能得到贬官的结果,于是所有人都沉默了.或许欧阳修一开始也是这样想的,但当作为谏官的高若讷当众诋毁范仲淹的为人时,就好比鲁迅先生的名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一般,欧阳修爆发了,他明知道若是就这样放任不管,这次风波或许很快就会过去,他才刚刚30岁,仕途还一片光明等但他仍然用犀利的言辞写下了这篇《与高司鉴书》,并且在信中要求高若讷“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使正予罪而诛之.”这正是他为了追求大义而奋不顾身的表现.范仲淹无过而被贬,是为义,高若讷落井下石,是为不义也.为了大义而献身,这不正是欧阳修长久以来让人为之赞赏的品质吗?

四、思考

(一)此文何以诞生

为何欧阳修能写出这样一篇奇文呢?(1)从文学氛围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的宋代官场汇集了一大批贤才,唐宋八大家中属于宋朝的六位全都生活在这段时间中.而除此之外,韩琦、富弼、晏殊、范仲淹、杜衍、梅尧臣、司马光等都是为今人耳熟能详的文学名家,这样就使当时士大夫阶级文学创作有了极为有利的氛圍.(2)从社会条件来看:宋达的经济与安定的社会环境给予了文学创作以优秀的基础,可以选用的创作题材极其丰富,并且整体基调都是积极向上的.(3)从官场风气来看:宋代自太祖便立下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祖训,这就为宋代士大夫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士大夫不必担心因进行文学创作而引发文字狱,亦不必担心自己的上书会招来杀身之祸.在这样的背景下,士大夫们更加畅所欲言,当时的士大夫们甚至以直言进谏为荣,这也就导致身为谏官的高若讷的行为本身就得不到许多官员的认可,欧阳修对其的批判是合情合理的.

(二)此文何以著名

这篇甚至被认为是全篇都在“骂人”的散文,为何会流传千古而被后人吟诵呢?笔者想,除了欧阳修作为唐宋八大家的名气之外,最重要的是这篇散文的情感表达与写作技巧了.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已在上文中简述,而从写作技巧上看,这篇文章今人看来虽全篇都在“骂”高司鉴,但却没有使用一句脏话俗话,反而引经据典,对比叙事,层层递进,滴水不漏.作者对高氏的批判可谓力透纸背,单是“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一句,就直击对方弱点,足够高若讷“脊背发凉”了.高若讷在接到这篇“骂”信后,并没有予以言辞上的回击,而是直接将这封信原封不动地交给了皇帝,除了在信中欧阳修希望他这么做以外,或许他认为这样能给予欧阳修最大的打击,抑或是凭借他的文学功底已然无法写出“回信”.但在笔者看来,或许在他看到欧阳修这封信后,确实感到了愧疚与羞耻.人最害怕的,从来都不是出丑,而是有人将你所为的丑事公然予以批判.

(三)高若讷是否不贤

高若讷难道真的不贤吗?因为欧阳修的这封信,高若讷留下了千古骂名,但若是我们稍加思考就会发现,在宋仁宗朝名仕辈出的环境下,“奸臣”高若讷能够担任言官这一要职恐怕是有些困难的.并且,一向贤明的宋仁宗在看到欧阳修的这封信后,并没有处置高若讷,而是惩处了欧阳修.这样的举动也不得不让人感到奇怪.元代编撰的《宋史·高若讷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名叫作王蒙正的官员即将被调往蔡州做知州.高若讷向朝廷上奏说:“王蒙正自小贩被起用,靠攀附外戚权贵得任官职,之前调任郴州,众议尚且不满,现在给他蔡州这样的大州,可以吗?”朝廷最后听从了他的建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高并不是一个不敢上奏直言、只会趋炎附势的人.王蒙正既然是靠依附权贵得到官职,高若讷阻碍他担任蔡州知州,多少也会引起权贵的不满,难道他就不怕吗?不仅如此,高若讷对我国医学的发展也做出了贡献.因为母亲患病,高若讷就兼学医书,达到了精通的地步,他的学识纵然是名医也叹服.张仲景《伤寒论诀》、孙思邈《方书》久不能传,高若讷将错误全部考订、校正使之刊行,世人才知道有此医书.在高若讷死后,朝廷还给予了他“赠右仆射,谥文庄”的礼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伪君子”,至少在学问和孝道上无可挑剔.当然,笔者并不是在为其开脱,他在朋友家中当众贬低范仲淹的行为确实让人不耻.但是笔者认为在评判历史人物特别是像高若讷这样近乎“脸谱化”的人物时,我们应当理性思考,不能因为他的部分错误就对其全盘否定.

(作者简介:何易霖,男,本科在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研究方向:古典文学)(责任编辑 徐梦渔)

总结:汇总:该文是适合不知如何写欧阳方面的欧阳修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欧阳修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欧阳引用文献:

[1] 欧阳修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欧阳修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2000字
[2] 欧阳修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欧阳修相关本科论文怎么写2万字
[3] 欧阳修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欧阳修相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5000字
《欧阳修和高司鉴书》word下载【免费】
欧阳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