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军工文化涵育高校人才的理路策略

主题:遥远军工文化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15

简介:关于军工文化理路人才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军工文化理路人才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军工文化理路人才论文范文

遥远军工文化论文

目录

  1. 一、以军工文化涵育高校创新人才的时代价值
  2. (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浸润
  3. (二)军工文化是当代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形态
  4. (三)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然要求
  5. 二、军工文化蕴含着丰厚可汲的创新价值取向
  6. (一)军工文化蕴含着“忠于祖国、服务人民”的创新旨归
  7. (二)军工文化蕴含着“独立自主、攻关超越”的创新方略
  8. (三)军工文化蕴含着“担当使命、敬业奉献”的创新情怀
  9. (四)军工文化蕴含着“科学统筹、通力合作”的创新路径
  10. 三、以军工文化涵育高校创新人才的有效策略
  11. (一)融入办学理念,明确创新人才培养导向
  12. (二)融入培养实践,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13. (三)融入校园生活,优化创新人才培养环境

[摘 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经过历史积淀所形成的军工文化具有鲜明的本土特征、社会认同和时代气息,是优秀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军工文化蕴含着丰厚可汲的创新价值取向,主要包括忠于祖国、服务人民的创新旨归,独立自主、攻关超越的创新方略,担当使命、敬业奉献的创新情怀,科学统筹、通力合作的创新路径.高校应将军工文化融入自身的办学理念、培养实践与校园生活,善于用军工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品格,激励其尽快成才.

[关键词]军工文化;创新人才;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7)06-0090-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06019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当前,创新创业已成为时代潮流,吸引着无数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在其中搏风击浪、成就梦想.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任务,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具体体现.培养创新人才,不仅需要高校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育人环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同时也需要在价值引领、精神激励、文化熏染和氛围营造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一、以军工文化涵育高校创新人才的时代价值

军工文化主要由革命年代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黄崖洞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为主要内涵的“两弹一星”精神,以及改革开放新阶段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为主要内涵的载人航天精神等构成,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价值体系.作为经由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积淀所形成的一种重要文化形态,军工文化蕴含着丰厚的创新创业创优等价值取向,是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应忽略的一座精神“富矿”,理应得到发掘、提炼和应用.

(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浸润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艰深的时代命题.2005年,钱学森关于“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的发问振聋发聩、引人深省.诚然,作为后发国家,当代中国在推进包括人才培养在内的现代化建设还处于探索实践中,仍有必要借鉴西方国家在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方面的先进经验.但与此同时,在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过程中,也不能忽略优秀文化对创新人才成长的积极作用.强调以先进文化引领和助推创新人才的不断涌现,有利于构建具有中国思想、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本土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进而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也有助于国内高校深刻把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重大战略部署中关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真谛,尽快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走出一些价值误区.例如,当前我国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着“理念片面化”、“目标工具化”、“手段单一化”、“评价功利化”等不良倾向,亟需用优秀文化进行纠偏,进而引领教育实践.

(二)军工文化是当代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形态

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长期在某种产业部门,长期从事某种产业技术的活动,会自觉不自觉地形成和积淀为相关的职业习惯、思维方式和心理观念”,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较为稳固的行业文化.行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行业从业群体的价值规范与目标追求,具有较强的感召力和软约束力.我国的军工行业被誉为“战争胜利的决定条件之一”、“工人阶级贡献革命的伟大事业”,是中国论文范文领导的新论文范文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不朽功绩,为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发挥了重大作用”.在人民军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80多年历程中,一大批专家学者、技术工人、经营管理者扎根军工、服务国防、繁荣祖国,始终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需求中,衍生、积淀形成了独特的行业文化,即军工文化.军工文化具有鲜明的本土特征、群众认同和时代气息,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代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广大青年学生中间进行阐释和推广,进而激励青年学生发奋读书,服务祖国.

(三)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然要求

以“富强、论文范文、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根本的价值理想、价值原则和价值规范的有机统一,具有类似于“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意义.在此前提下,应当鼓励不同的实践主体根据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区域行业发展特点建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且具有自身特色的若干价值观念、文化习俗和行为规范,使之成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案例化、形象化,才能避免在教育实践中的空洞说教与无序灌输.军工文化作为一种实践文化,融入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之中,有助于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原则的优秀文化元素恰如其分地“渗进”课堂教学、实验实践、就业创业、校园生活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进而推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有效落实.

二、军工文化蕴含着丰厚可汲的创新价值取向

(一)军工文化蕴含着“忠于祖国、服务人民”的创新旨归

创新行为作为具体人群的一系列知识生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等实践活动,具有明确的价值旨归,即创新行为的服务面向.在人民军工发展壮大的85年历程中,服从国家需要、服务国防需求始终是其“基准色”.如果没有国防军工的现代化,很难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工业现代化,整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进程也会缺乏有力的支撑.由于军工行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军工行业从业人员的政治素养、思想观念、行为倾向等直接影响着军工行业的发展方向和运行秩序.长期以来,一大批怀揣“忠于祖国、服务人民”理想的军工专家始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人民福祉至上,主动将自身的科学探索和技术攻关活动融入国家民族利益需求,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铸就了军工行业鲜明的价值标识.例如,以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著名科学家在西方发达国家学有所成甚至功成名就之后,毅然放弃国外优厚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怀抱、投身军工事业,为新中国的“两弹一星”做出了论文范文贡献.此外,更有一大批军工人员以国家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需求,坚决服从国家建设和国防发展需要,扎根“三线”,甚至隐姓埋名几十年,无怨无悔.可以说,为数众多的军工先贤们以自身的实际行动为当代青年学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即只有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需求,人才的创新行为及其创新成果才能具有更高的价值.

(二)军工文化蕴含着“独立自主、攻关超越”的创新方略

先进的国防和尖端武器装备竞争的背后,往往是科技、教育和人才的竞争.由于军工科技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支撑军事实力方面的特殊地位,其重大理论与核心技术很难通过国际市场购买或合作开发的方式实现共享.要建设一支真正强大可靠的国防力量,主要军事装备的研发和生产必须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建立了自己的国防科技工业基本体系,成为了捍卫领土主权、提升国际地位的重要筹码.人民军工发展史上包括“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在内的大量创新实践活动充分说明,国防核心技术靠花钱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也正是因为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发展方略,当代中国的军工科技与军工行业才避免陷入受制于人的窘境,基本实现了自主研发和制造生产的目标.同时,创新的本义在于超越,这不仅需要突破西方大国的技术封锁,而且还需要花大力气超越他国,跻身世界军工科技强国之列.例如,被誉为独臂总师的军工专家祝榆生在当时中国的第二代主战坦克还没完全搞成的情况下立志要赶超西方发达国家,“要造出能与发达国家抗衡的主战坦克”,最终成功研发出性能居世界前列的中国第三代主战坦克,使中国的新型坦克跻身于世界先进水平行列,壮大了军威、国威.

(三)军工文化蕴含着“担当使命、敬业奉献”的创新情怀

目前,我国的军工行业覆盖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军事电子和配套等领域,其中大多数研发过程属于高危作业,即使有最严格的安全措施,各种研究与试验仍有可能随时发生危险.加之受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限制,我国的军工行业在进行自主创新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技术积累和可借鉴的经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研发过程的危险性.尽管如此,广大军工科技工作者仍勇担使命责任,不怕流血牺牲,成为新中国工业战线上敬业奉献不可或缺的代表.例如,被誉为“中国保尔”的兵工专家吴运铎长期从事火炮技术研究,曾三次身负重伤,留下伤口100余处,但他毫无畏惧,“只要我能回到工厂,能站在机床前,我仍要生产更多的论文范文、炮弹来打击敌人”.同时,不少军工行业的研发生产单位地处中西部的“三线”地区,其中大部分远离城市,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住房改善、子女入学、父母赡养等问题基本成为常态.可以说,广大军工科技工作者如果没有“担当使命、敬业奉献”的情怀,就不可能潜心于前沿军工科技的创新与实践、研究与生产.近期热播剧《马兰谣》的主人公原型林俊德院士52年扎根戈壁大漠无怨无悔,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还在为我国的爆炸力学和核试验工程研究呕心沥血,“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成了他一辈子的写照.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论文范文的不如卖茶蛋的”价值倾向曾一度流行,一大批军工科技工作者淡泊名利、不计个人得失的情怀是他们投身创新实践的一股“洪荒之力”.

(四)军工文化蕴含着“科学统筹、通力合作”的创新路径

在当今社会,重大的创新项目、创新成果光靠单打独斗已很难完成,必须通过科学统筹、团队合作来实现.军工科技行业由于系统集成性高、使用要求高,其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产品的生产更需要多部门、多领域甚至跨部门、跨领域的统筹协作.可以说,我国军工科技的每一次创新,不仅仅是经济实力、技术手段的提升,更是管理理念、统筹方式的转型与突破.例如,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成功创造并普遍运用了较为有效的“三结合法”(即科研单位、生产单位、使用单位以及科技人员、普通工人、领导干部的结合),极大地提高了研制效能.再如,载人航天工程的每一次飞船发射、运行和试验都需要有严格管理和大力协同的机制,这已经成为载人航天工程创新突破的必备条件之一.此外,任何一个军工抓总项目都涉及多个分系统、子系统,其中既有核心研发人员的攻坚克难、潜心钻研,也需要与军工主管部门、军工生产单位的协调配合,还需要安全、保密、财经、交通等部门的通力协作.军工行业及其文化中所蕴含的这种组织运行理念能够为广大青年学生从事创新创业实践提供重要的宝贵经验.

三、以军工文化涵育高校创新人才的有效策略

大学的基本职能之一是“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一所大学的历史传承与文化基因,既是形成自身办学特色的内在依据,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价值遵循和不竭动力.高校应当因地制宜地汲取军工文化中的有益养分,有机融入办学理念、培养实践和校园生活,促使优良的军工文化传统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不断代”,进而使高校实现特色办学“有新招”、教学质量“上得去”、创新人才“出得来”.

(一)融入办学理念,明确创新人才培养导向

确立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是学校育人的关键所在,是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问题的基本前提.用军工文化滋养创新人才成长,这就要求高校弘扬军工文化所蕴含的独特精神内核,将“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坚持服务社会需求”、“坚持助力学生发展”作为培养创新人才、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价值导向.

一是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将科教兴国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使命.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依托,高校理应将军工文化始终坚持的“国家利益至上”理念确立为自身办学育人的政治本色和不变追求,体现高校履行国家使命、服从国家战略、培养国家栋梁的责任担当和行为自觉.在人才培养实践中,高校应当将“国家利益至上”理念,通过入职培训、专项培训以及指导制定生涯规划、完善考核评聘等各种有效方式进入教师头脑,明确每一位教师在引领学生成才报国中的岗位责任.同时,应当将“国家利益至上”理念,通过课堂渗透、主题教育、实践体验等方式有效地进入学生头脑,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成才发展与国家兴亡、民族兴衰紧密相联,既能在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领域获得创新的灵感与源泉,也能在其中体现出“服务祖国、报效人民”的责任担当.

二是坚持服务社会需求,将驱动创新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军工文化的核心旨归是服务和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当前,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国家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高校有必要借鉴军工文化中蕴含的矢志创新取向,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加大对学科专业、培养模式等领域的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倾力培养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亟需的一流科学家、研究型工程师和杰出管理者,凸显高校在服务创新驱动、推进转型升级中的源头地位.尤其要对照“是否有利于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这一时代要求,根据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就业状况、社会评价等适时调整专业布局,增设与国家确立的新兴战略性行业相匹配的新学科、新专业、新方向,同时停办或减招部分专业,不断提高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度、贡献率.

三是坚持助力学生发展,将激发潜质作为培育精英的重要路径.培育创新人才,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聚焦到学生本身,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创新潜质、涵养学生创新品格为第一要务.高校应当借鉴军工文化所强调的人的要素、人的潜质、人的作用居于首要地位的基本共识,更加突出“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使“以学生为本”和“助力学生发展”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始终秉持的基本价值共识.具体而言,高校应当本着“有教无类”的育人初心,以助力学生发挥最大潜质为目标,在尊重学生生存发展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对其创新品格与能力养成进行顶层设计和统筹施策.在实践探索中,高校应主动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以及学生创新品格与能力养成的实际需求等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宽基础、精专业、有特色、多模块为导向,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更好满足学生成长诉求.同时,还应当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关注、倾听、呵护他们在学习、科研中的突发灵感和奇思妙想,创造条件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社会需求和兴趣爱好参与各种创新实践,促进他们在更高起点上发展.

(二)融入培养实践,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积淀与检验,军工文化蕴含的爱国奉献、协同攻关、创新攀登、安全保密等内核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精神财富,也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是完善培养机制,提高学生协同能力.协同是军工文化的特质之一,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维度.高校应大力构建校际之间、校企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协同机制,打破人才培养壁垒,切实增强广大学生的协同意识和协同能力,进而为培养创新品格提供良好环境.例如,高校应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深度合作,为学生参与校际间的各类教学协同活动搭建平台,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与协作互助能力;加强与国内知名企业特别是军工企业的合作协同,通过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科综合训练中心等平台,在为学生提供训练、生产实习等机会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协同意识和能力;加强校内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有效协同,如鼓励跨学院、跨专业组建毕业设计(论文)团队,通过教师联合指导、学生协同攻关的方式提升毕业设计质量、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是搭建实训载体,激发学生勇于拓新.拓新是军工文化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高素质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品格之一.高校应逐步完善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调动学生勇于创新、乐于创新的积极性.例如,扎实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整合学校、社会、企业等多方资源,形成训练项目多方支持、教师全程参与指导、学生全方位训练和科学考核的科研训练格局,使科研训练成为每一位学生大学阶段的“规定动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学科竞赛,引导学生在参与科技赛事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增强自信.同时,高校还应因地制宜举办大学生科技节、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科研项目孵化培育等校级层面的科技活动与赛事,并鼓励不同学院根据自身学科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做到“一个学院,一个品牌”.大力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教育“微活动”、实施“微项目”,使各类创新创业活动、项目与竞赛不再“高大上”,以此帮助更多的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体验创新创业魅力,进而涵育创新创业品格.

(三)融入校园生活,优化创新人才培养环境

文化的本质在于以文化人.高校应将军工文化蕴含的创新要素融入校园生活、体现在“时时”“处处”,以此提升校园文化的底蕴和感染力,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军工文化中汲取创新养分.

一是举办军工文化主题活动.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时应邀请军工领域专家学者讲授国防前沿知识和治学为人感悟,激发学生成才报国的热情.通过组织开展军工故事汇、军工舞台剧等形式,将“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的有关成就、故事、人物等向广大学生进行宣传展示,引发学生的共鸣.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通过走进军工企业参观调研、寻访校友、座谈交流等形式,增强广大学生对国防科技行业和军工精神文化的了解,激励其成才.组织开展国防科技形势报告会、国防教育主题活动、校史专题教育活动,结合中国航天日、中国航海日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和向往国防科技事业.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军工文化选修课,向学生系统讲授人民军工的历史、成就、人物等.此外,还可以举办新概念武器设计大赛、无人机大赛、机器人大赛等,引导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中感受国防科技的底蕴与魅力.积极利用网络载体尤其是“两微一端”向广大学生宣传军工故事、人物与成就,使军工文化成为网络正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

二是打造军工文化主题景观.通过打造校园文化景观展现学校军工文化特质,形成浓郁的文化育人环境,使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军工文化内核与魅力.例如,通过设立军工人物雕塑、体现军工精神的主题景观以及其他公共艺术品等形式,展现人民军工发展的光辉历程、精神气质与未来愿景.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立钱学森、吴运铎等军工人物专题展馆,或举办军工文化图片展,或以军工人物命名校园楼宇、桥梁、广场等,或建立军工文化文献资料中心,通过各种渠道向学生展示军工文化的形态与价值.

TheWayandStrategyofCultivatingInnovativeTalentsin

CollegesandUniversitieswithMilitaryCulture

JIWeibing,SAHNGWenhao

(Nanj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Nanjing,Jiangsu210094,China

Abstract:Educatingpeoplewithcultureandeducatingpeoplewithliteratureisanimportantwaytoimprovethequalityoftalentstraining.Themilitarycultureformedbyhistoricalaccumulationhasdistinctivelocalcharacteristics,socialidentityandthespiritofthetimes.Itisanorganicpartofexcellentrevolutionarycultureandsocialistadvancedculture.Militaryculturecontainsthevalueorientationofinnovation,suchasloyaltothemotherland,servingthepeopleofinnovationpurport,independentresearch,beyondinnovationstrategy,playingmission,dedicationinnovationfeelings,scientificplanning,collaborativeinnovationpath.Collegesanduniversitiesshouldintegratemilitarycultureintotheirownschoolrunningidea,traintheirpracticeandcampuslife,andbegoodatusingmilitaryculturetotrainstudentsinnovativecharacterandencouragethemtobecometalentsassoonaspossible.

Keywords:militaryculture,innovativetalentstraining,collegesanduniversities,way,strategy

(责任编辑:赵淑梅)

总结: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军工文化理路人才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遥远军工文化引用文献:

[1] 军工和人才管理论文范文例文 关于军工和人才管理方面论文范本5000字
[2] 文化创意产业和人才战略论文范文数据库 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和人才战略相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3000字
[3] 主要原因论文范文例文 人才流失和文化类有关毕业论文范文2000字
《军工文化涵育高校人才的理路策略》word下载【免费】
遥远军工文化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