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高考改革引发的教育资源公平分配

主题:高考教育网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10

简介: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高考教育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高考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高考教育论文范文

高考教育网论文

目录

  1. 一、公平公正是高考改革的首要追求
  2. 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影响高考公平的根本症结
  3. 三、高考改革必须以解决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为基点
  4. 高考教育网:史上最牛B的学校——郑州流碧高考教育

(南京大学 法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摘 要:一直以来,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影响高考公平的根本症结,高考改革的成功与否将取决教育资源能否公平分配.而且处于社会改革攻坚期的中国,高考改革中是否公正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高考改革;教育资源;公平公正

中图分类号:D92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1-111 -03

国务院常务会议于2010年5月7日审议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学校普通本科招生的改革方针将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并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实行分层次择优录取、高校自主招生等,从而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可以看出《纲要》中的高考改革部分侧重于解决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一次考试定终生的问题,意图在突破统一高考、打破一考定终生的现行模式.但是,高考改革的顺利推进,必须首先解决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的问题,否则,难见成效.

一、公平公正是高考改革的首要追求

受教育权是公民与生俱来的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也是公民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的、最低的权利.而且,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的公平竞争、自由流动,从而矫正社会的不公、实现社会的平等和正义,受教育权本身即蕴含的自由、平等、人的尊严等宪政理念.

《宪法》第33条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有人认为“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指的是公民在适用法律和遵守法律上一律平等,即法律实施上的平等和守法上的平等,而不包括“立法上的平等”. 如果对宪法这样理解的话,那就意味着只要制度规则在实施过程中做到一视同仁就符合了宪法的要求,而不需要考量制度本身是否符合公平的精神.很明显,上述解释有悖于平等、公平等基本的宪法原则.

但目前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讨论,首先涉及的恰恰就是制度本身的公正性问题,亦即是人们在制度上应不应该受到平等对待.《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9条第2款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第36条第1款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等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 由此可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仅包括法律实施上的平等和守法上的平等,还包括“立法上的平等”.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和“受教育权”的法律规定可转换出“平等受教育权”的语意,即公民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高考教育网:史上最牛B的学校——郑州流碧高考教育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对受教育权的认识,往往偏重其在人才培养、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方面的功利性价值,而其作为基本人权的本真意义及其社会功能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在受教育权所蕴含的自由、平等、人的尊严等宪政理念未能得到充分彰显的情况下,也就很难指望人们会在具体的制度设计及其运作中基于宪法的精神去追寻教育公平的实现.

高考之所以要改革,一个最主要、最重要的原因是,为了让高考公平,让公民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权.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首要价值取向是科学、公平、公正.换言之,高考成为了社会育人、量人、选人的重要机制,成为社会机遇和资源分配的重要依据.同时,高考作为底层社会阶层子弟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其改革的成功与否,事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慎之又慎.

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影响高考公平的根本症结

我国因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尚未高度发展,优质教育资源不可能被绝大部分人充分拥有,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普遍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这就注定了高考的激烈竞争将会长期存在.

高考的竞争,首先表现为对国家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争夺,本质上是对较高社会地位、较多社会资源的争夺.由于这种竞争关系到考生个人及其家庭乃至后代的利益,为了从竞争中胜出,考生不得不“无所不用其极”,如此,搭建公平的竞争平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就显得尤其重要.但是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社会,“重人情、讲关系”是这个社会传统文化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之我国的法制建设时间不长、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太多的人为因素导致教育资源的严重分配不均.

教育资源分享中的不公平在很大程度上是强制性制度安排的结果,但其制度成本的承担者大多是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低下的弱势群体.特别是现行高考制度下的高考地区特权与城乡差别等人为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已经严重地破坏了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已经影响到我们社会的文明进步,正在摧毁神圣的高考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起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严重有悖公平.

所以一切围绕高考的改革,必须首先解决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的问题.教育资源公平分配是本,其他诸如高考改革等都是标.解决不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任何有关高考的改革都是治标不治本.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是一切教育不公的前提和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不公,让不同地区的学生、不同身份的学生,在受教育的一开始就处于不公的起跑线上.相比教育资源优势的学生,教育资源劣势的学生,起跑的时候就差了一大截,再怎么变化,都无法改变竞赛不公的事实.而我国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首要体现为教育特权——高考的地区特权与城乡差别,其本质就是教育资源不公.资源的不公,无形中扩大和催化了制度的弊端,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公开存在的不合理、世人无可奈何的不公平.

宪法第33条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广义上国家的任何公权力机构不得对公民给予没有正当理由的区别对待.但是现行的招生体系即违反了宪法平等的原则.

最简单的事实是,各个高校在决定各省的生源比例时,都在为照顾本地考生提出一个可以接受的站得住的理由.无论是地方高校,还是部属院校,每一所高校的招生方案都是地方保护主义的翻本.在高校录取方面,发达地区明显比其他地区具有较大的“优势”,由此而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不公——不仅是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还有享受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在北京能上清华的分数,在一些地方上不了重点大学,在北京能上重点的,在一些省则无学可上”等现象早已见怪不怪.2006年时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的徐显明提出“中国政法大学不是北京的政法大学”这样响亮的口号,但时至今日,中国政法大学在北京的招生数量也只是略有减少.

重点高校生源本地化表明现行的高校录取制度存在事实上的就学机会不平等,实质上是存在教育特权.

高校的“偏爱”以及教育政策上的倾斜只是一个表象因素,根子在于,北京、上海等地区拥有着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雄厚而优良的教育资源,高校林立,名校众多,这就使得北京、上海等地区的高考生有了更多、更大的自主选择余地.从而直接导致了高校录取分数线长期划定相对较低.而其他地区的考生则缺乏北京、上海等地区考生这样的机会,在“一窝蜂奔北大清华而来”的背景下,名校在北京以外地区的录取分数线岂能不“水涨船高”?

发达地区的高考特权,其实是教育资源不公平投放而产生的“不公正果子”,与高考制度本身其实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越是名校,获得的财政投入和社会资助就越多,这让整个社会教育资源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地区的少数名校手中——这种错位的资源投放如果不加以改变,高考特权根本就无从破除,高考改革更无从谈起.就算是利用招生制度或者是行政举措强制进行“打压”,也只能是摁下葫芦飘起来,治标不治本.

《纲要》提出高等学校普通本科招生将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分层次择优录取、高校自主招生等.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各门学科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对学生从德智体美劳等的全面发展情况进行考评.但一个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成绩,更多的取决于学生所在学校、所在地区教育条件优劣与否,教育条件不好,综合素质就难以提高.举个例子,有些农村学校连单双杠都没有,怎么让他们的体育成绩好?有些农村学校的音乐、美术课基本的教学工具都没有,怎么让他们提高“美学”?有些农村学校连智力开发最基本的教学设备都没有,怎么让他们提高智力?而相反,城市学生,家庭条件好,教育资源发达,从小就可以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评价自然要好于农村学生.这样一来,在综合素质评价上,城市学生好于农村学生、大城市学生好于小城市学生.

以集中了全国最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1999年的招生为例,两校招收的5080名本科生中农村学生只有902人,仅为17.8%,与同年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近70%形成鲜明对比.两校在北京招生的情况则显示,在全中国8~9亿农民中,能够进入北大和清华的人数不及一个北京市.再以复旦大学为例,2006年,该校录取的298名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上海各重点高中,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所占比例很低.而同样进行自主招生的上海交通大学录取的300名幸运儿中,无一人不是重点高中学生.

改变一考定终生,在高考中增加学分测试和综合评价,这改变了唯分数论,但对于教育资源匮乏的农村,却又加大了高考的不公.因为,唯分数论,在教育资源匮乏的农村,学生还可以通过勤奋弥补;但综合素质评价,这可不是靠智力和勤奋就能提高的,匮乏的教育资源带给他们的是雪上加霜,使其在高考竞争面前更处于弱势.

从社会阶层的角度而言,难以确证哪一个阶层的子女更聪明、更具有努力的意愿并最终获得成功,家庭背景的影响当然是直接而深刻的,但家庭背景并非孤立地发挥作用,它必然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下被有意无意地放大或缩小.迄今,已有15省区公布高考改革方案,但基本与农村考生无关,其背后的教育不公和权利劣势等因素明显可见.笔者以为,“农村学生”似乎成了一种符号,承受着孤岛的代价.种种迹象显示,我们必须对长期以来被遮蔽的农村孩子命运进行理性观照,对农村孩子无法享受公平教育资源和机会进行冷静审视.教育差距的表现,也是社会阶层差距鸿沟的表征.

高考一考定终生不好,高考增加学分测试和综合评价不利于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学生——也不好,高考为何难随众愿?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是一切教育不公的前提和基础.教育平等权的部分落空,招生名额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已影响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危及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三、高考改革必须以解决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为基点

所以,一切围绕高考,甚至一切事关教育的改革,都必须解决让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的问题,用法律的形式保障受教育者享有平等的权益.

首先,政府必须基于“公正”原则,大力推行体制改革,要补充和完善现行教育法律法规中有关高等教育公平的条款;取消现行高考制度人为地设置户籍鸿沟,实行以学籍为主户籍为附的高考报名资格审查制度,从而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合理的户籍樊篱,缩小城乡差别.保障公民享有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平等”,使那些勤奋学习了十多年的学子不会因为家庭背景、民族、地域等原因而失去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重塑高考在公众心目中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其次,在目前各省高考自主命题的前提下,各高校(特别是重点大学)招生录取指标应当根据各省份的考生人口基数按比例分配.并且高等教育资源要遵循高等教育资源的“均衡”原则,向高等教育资源薄弱的地区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考生倾斜,促进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从而保证所有的考生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有相等的录取机会,激发每个公民奋发向上追求知识追求自身发展建功立业的热情和信心,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一切的改革措施都是为了废除那些不合理的政策制度,给国民一个公平的社会环境,让国民更多的享有公平和正义.

当今中国,已进入改革的攻坚阶段,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贫富差距扩大,社会阶层流动固化等社会不公问题日益明显,业已引发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各种各样的矛盾层出不穷,中国的发展已面临关键的临界点.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要继续深化改革,形成社会阶层之间良性的、公正合理的互动结构,努力构建一个公正、和谐、稳定的社会.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平的观念才会对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并成为社会秩序维新与演变的强大动因.

在公民接受教育的问题上,必须要保证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结果的公平.特别是起点的公平,要保证所有的考生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有相等的录取机会,这样才能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才能激发每个公民奋发向上追求自身发展建功立业的热情和信心,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参考文献:

[1] 周军,周轩,郑启跃.对高考制度的现状分析及改革建议[J].教育科学研究,2004,(05):20-25.

[2] 王瑛,杜渊,范泰.三个有助于高考制度改革的方向[J].山西教育,2003,(18):10.

[3] 张宇.高等教育的公平性探析[J].大学时代,2006,(09):52-53.

[4] 汪金元,汪龙.高考改革中的两难问题纵览[J].教育学术月刊,2009,(03):94-97.

[5] 王后雄.高考改革中的冲突问题评述[J].教育发展研究,2008,(19):11-15.

作者简介:

邱加明,男,江苏扬州人,南京大学法学院2010级法律硕士.

总结:此文是一篇高考教育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高考教育网引用文献:

[1] 高考和教育技术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高考和教育技术类硕士论文范文2000字
[2] 专业毕业论文怎么写 早期教育和高考有关学术论文怎么写8000字
[3] 成人高考方向论文题目 成人高考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高考改革引发的教育资源公平分配》word下载【免费】
高考教育网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