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集巾供养老人出走行为——基于平罗县某养老院调查

主题:中国老年人养老问题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04

简介:关于本文可作为养老老年人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养老老年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养老老年人论文范文

中国老年人养老问题论文

目录

  1. 一、导言
  2. 二、集中供养老年人出走类型分析
  3. 三、集中供养老人出走的原因分析
  4. 四、结论与讨论
  5. 中国老年人养老问题:201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古晨春晖”团队关于”老年人养老和养老体制建设”主题实践调查

【关键词】集中供养;出走行为;养老方式

一、导言

根据全国民政事业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7月份农村集中供养五保人数为173.5万人,全国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8060个,收养各类人员210.9万人.五保供养制度作为农村最早的社会救助制度,在保障五保户的生活和维护地区稳定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城市以各类养老院、老年公寓的形式集中照顾老年人,为我国老年人养护以及社会化养老开辟新的途径.然而,集中供养的老年人出走现象屡见不鲜,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巨大反思.这种养老方式是否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意愿,能否成为取代家庭养老的养老方式还有待于考证.

当前学者对于老年问题的研究,一般都基于以下三个视角:一从经济学层面研究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以及社会财富的代际流动.二是从制度层面研究老年政策、养老模式以及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三是从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这个角度出发,来探讨老年人的社会活动、老年赡养的社会支持以及老年群体社会化的一些问题.本文试图从老年心理学以及社会学这个角度来探讨集中供养老年人出走行为,对各种出走动机进行分类并找出集中供养老年人出走的原因.虽然老年人出走只是典型事件,但是为我们研究老年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我们探索老年人行为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本文通过对平罗县某县城养老院和某乡镇敬老院调查研究,采取观察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办法来了解情况.在了解众多案例的基础上对11位有出走动机的老年人进行深度访谈,试图剖析老年人出走的深层原因.在调查期间,还发现个别老人有出走倾向,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反思.首先,从老年人自身出发,入住养老院带来的“失落”与“改变”接踵而至,出走是老年人内心排斥这种养老方式而做出的反应;对养老机构而言,需要反思机构化的管理模式以及服务方式,更重要的是,集中供养老年人出走行为是对社会化这一养老方式的挑战.

二、集中供养老年人出走类型分析

对于集中供养老年人出走的分类并不是十分准确,不管是从出走者的动机还是从出走带来的后果来看,每一例出走行为都很难归纳为其中一类,各种类型的出走行为是互为原因、相互联系的.从调查的是11例出走现象来看,主要有不适型出走、失落型出走、受挫型出走和恋家型出走.

1、不适型出走.所谓不适型出走,是指老年人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离开到陌生的养老机构生活,环境的重新安置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会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困扰,个人需要调整和适应才能习惯.尤其是对于那些非自愿选择到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这种困扰伴导致生活失去常规、心情变得混乱和抑郁.当他们不能适应养老机构的生活时,就会产生出走的念头.老人们的不适应状况,可能源于以下两个个方面:首先是生理上的不适应.入住养老院面临失去熟悉的家庭环境、失去自己对生活的控制以及不能经常见到家人的困难.同时,老年人不能适应养老机构的空间限制以及生活方式,使得老年人自己有出走的倾向.其次表现为心理上的不适应.入住养老院有专门的人员照顾,生活质量是可以保障的,但是老人普遍反映没有归属感.还有的老年人觉得是家人嫌弃自己老了,拖累儿女的生活了,才被送到养老院来的,心里不愿意主动适应新的生活.

2、失落型出走.失落型出走是指老年人从家庭主体角色转化为配角,由曾经被依赖被尊敬的角色转化为对子女以及对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的依赖,由创造价值的角色转变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失落感由此而生.宋宝安指出(2008)这种身份和角色的改变使老年人总有一种被社会遗弃和边缘化的感觉,有一种社会失落感.首先,生理的老化使老年人对外界和体内刺激的接收和反应减弱,由此导致的闭目塞听、社交活动减少,常常感到孤独和寂寞.(仝利民,2006)老年人的生理衰退而不能重新回到劳动力市场参与竞争,他们的物质财富、成就和其他社会性资源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在社会中处于依赖和屈从的角色.其次,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老人从职业角色转化到闲暇角色,伴随着收入减少以及自我价值的消失,失落感和自卑感由此产生.

3、受挫型出走.受挫型出走主要表现为老年人与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相处不和谐、与其他老年人之间发生摩擦以及养老机构严格的纪律限制,使得老年人心理受到伤害,甚至感到抑郁和羞辱.在调查中发现有一例受挫型出走的案例.有一位老人,身体有残疾且无劳动能力,能够享受五保待遇是很幸运的.由敬老院提供衣食住行、医药费以及丧葬,应该是较为理想的养老方式.但是,曾经被管理员批评过,心里阴影始终笼罩着他,经常有出走的念头.在与老年人的接触中发现,有些老人普遍反应心里不痛快,上了年纪还被小辈批评,离开了又怕没人伺候.为何老人们普遍感到不痛快?笔者认为可能源于以下两个原因:首先,由于老年人新陈代谢逐渐衰退、身体反应迟钝、行动缓慢,经常弄脏衣服、被褥以及卫生间,难免遭到护理人员的抱怨以及说教,得不到应有的尊敬.其次,受到年龄、身体状况、生活经历以及文化背景的影响,老年人之间也会产生矛盾,一般表现为多疑、暴躁,不愿意与院内老年人交往.

4、恋家型出走.恋家型出走是指在养老院生活的老年人渴望回归家庭,享受子女绕膝的天伦之乐.这类型出走的老年人都希望回到熟悉的生活环境和居住环境中,能和子女一起生活,安度晚年.对于大多数老人来说,家庭给予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慰藉是非常重要的,“养儿防老”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但是年轻人经历了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巨大变革,他们的家庭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历史上“父母在,不远游”的意识基本消失.父母和子女的矛盾凸显出来,子女可以心安理得的送老人去养老院安度晚年,但老人却无法接受这种安排.吴明曾对317位老年人进行的调查显示:82.56%的老人愿意在家养老,和亲人在一起;剩下选择机构式护理的老年人,有42.45%的人是因为“不愿意给家人增加负担”,15.49%的人是“家人太忙没有时间”.由此可以看出,老人们愿意在家养老,便不难理解养老机构老人因想家而出走的现象.

三、集中供养老人出走的原因分析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机构养老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接受.但是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有些是自愿选择的结果,有些是非自愿选择的结果,无论是哪一类,入住养老机构这一新的安置结果都会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环境的变化,这些变化正式促成老年人出走的原因.

1、机构集中供养不仅与传统的家庭养老有着重大的区别.而且与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相冲突.在我们的相关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中国人无论男女老幼,选择家庭养老成了一种文化自觉.在中国,传统的“孝”文化仍然根深蒂固,中国儒家文化中“能以事亲”为孝,认为“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将子女对父母的奉养具体地定格在“爱、敬、养”的全方位的*道德范畴之内.这种文化*渗透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早已经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有调查表明,目前住进养老院养老的多是没有子女或者亲属的孤寡老年人,有子女或亲属的老年人住进养老院者数量较少,许多老年人表现出对机构养老的排斥或者不适应性.尽管面对严峻的老龄化形式,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甚至越来越多的家庭将照料老年人的生活视为负担并越来越不堪承受这种负担,但绝大多数人仍然拒绝机构养老,希望家庭能够赡养老人.

2、机构集中供养与中国老年人的养老偏好存在着差距.一方面,虽然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人们生活社会化的进程却很缓慢,人的社会化程度并不高,老年人大都习惯于住在自己的家里,在熟悉的地方与熟悉的人群一起过着数十年一贯的生活,而不愿意在年老时选择一个脱离熟悉场所的机构与一群陌生的老年人安度晚年.另一方面,情感保障是老年人极为重要的需求,每天来自家庭成员的亲情慰藉和熟悉社区邻居的交流,是机构养老所无法替代或者无法完全替代的.在中国城乡,有一些老年人即便是身边没有儿女或者儿女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自己,他们也愿意独自呆在家里,而不肯去养老院或敬老院,这表明这种情感需求的满足渠道是相当单一的.因此,中国老年人的价值偏好就是居住在熟悉的家里,享受天伦之乐,即使子女不孝或者子女不在身边,也不愿意离开熟悉的家而到养老机构去养老.

3、机构化与程式化的养老方式与老年人的养老意愿不符.台湾学者黄源协(2000)认为:“机构几乎被视为建筑物的同义词,机构化往往被视为是一种令人感到不快的过程,冷漠、退缩、缺乏动机,以及无助感,主要是由于对其收容者之概括式的处遇、例行性,以及角色的剥夺.”施行封闭管理的养老院与外部社会缺少边界互动,缺少能量和资源的输入与输出、作用与反馈.空间的限制以及与外界的交流减弱,老人难免心生孤独.话说“老小孩”正是反映老年人对丰富生活的渴望.

该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生活在同一个地方、每天交往的都是同一群人,各项活动都以符合机构要求为宗旨.这种机构化的过程会导致老年人对日常生活的控制力减弱,与外界交往减少,也会造成自我身份与角色的逐渐丧失,从而产生对机构生活的排斥.

综上所述,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中国社会与老年人的养老意愿、现行道德的主流价值,以及养老机构发展并不顺利,机构集中供养在相当长的时期都不可能成为中国人安度晚年的主流模式.

四、结论与讨论

1、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是我国农村最早的社会救助制度.为保障农村三无老人、老弱残疾的基本生活起了重要作用,为维护地区稳定以及社会安全起了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对五保对象实行集中供养,有利于现有敬老院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优化,能够使入住的老人获得吃、穿、住、医、葬方面的全面保障,便于管理.同时敬老院的管理方式兼顾了集中居住、独立生活的特点,更具乡土化和人性化.但是,集中供养五保户在运行过程中也面临着重重障碍.全社会对五保户的尊敬和爱护不够,不少干部群众对涉老法律法规和五保供养等有关涉老政策知之甚少,有些乡村干部不清楚乡村两级在五保供养工作中应负何种责任,多数五保人员和其他老年人不知道自己应依法享有的权益,一些地方尊老、助老的风气较差,歧视五保人员,侵害老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时有发生.

中国老年人养老问题:201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古晨春晖”团队关于”老年人养老和养老体制建设”主题实践调查

2、机构养老运行不畅,仍然不能成为我国主流的养老模式.以2006年为例,到年末,中国城乡老年福利机构总共有床位103.4万张,但床位利用率城乡分别为71.2%和80.0%.一方面,公共养老机构的服务能力有限,服务对象被相对严格地限制在城乡孤寡老年人范围,并且几乎垄断了公共养老资源,还存在着官僚化倾向;另一方面,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缓慢,法制规范不严格,相关的扶持政策也不配套,再加上机构自身的盈利取向,又不能分享到政府的公共福利资源,从而同样无法获得真正的发展.正是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公共养老机构覆盖的对象范围狭窄,民办养老机构与政府之间缺乏合作,政府只考虑有限的公共养老机构而缺乏对民办养老机构实施有效的支持,导致了机构养老事业不但发展步伐缓慢,而且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长期以来以来入住率低下.

3、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根据现行人口政策,4-2-2型家庭将是未来中国的典型家庭结构,这意味着对于家庭来说老年抚养比将持续急剧上升,在老年供养需求急剧增大而家庭供养能力继续减弱的情况下,传统的完全依靠家庭担负老年人的养老责任的模式必然难以为继.(谢琼,2008)同时,机构养老模式在中国许多地方依然水土不服,即使在家庭养老难以为继和老年服务需求急剧增长的条件下也很难发展起来.社会化养老是介于家庭养老和社会机构养老之间的一种运用社区资源开展的老年人照顾方式,吸收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而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是指: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这个体系中“家庭亲情照料”是支撑体系的核心,社区老年人照料中心是体系得以成立的载体.适度普惠型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则是指这个服务体系要惠及到城乡全体老年人,要特别惠顾高龄老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贫困老人.

【参考文献】

[1]2010年7月份全国民政事业统计数据.国家统计中心,2010年7月.

[2]谢琼.中国养老模式的中庸之道[J].第三届全国社会福利与政策研讨会论集,2008年12月26日.

[4]宋宝安.当代中国老龄群体社会管理问题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30-32.

[5]仝利民.老年社会工作[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103-105.

[6]黄源协.社区照顾:台湾与英国经验的检视[M].台湾: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2-18.

总结:该文是关于养老老年人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中国老年人养老问题引用文献:

[1] 老年人论文怎么撰写 居家养老和民生方面有关论文如何写2万字
[2] 中国人口和养老产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中国人口和养老产业方面在职开题报告范文10000字
[3] 老年人体育方面论文题目 老年人体育论文题目怎么定
《集巾供养老人出走行为——基于平罗县某养老院调查》word下载【免费】
中国老年人养老问题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