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试析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中“道”的基本内涵

主题:万物生长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22

简介:关于本文可作为万物老子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万物老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万物老子论文范文

万物生长论文

目录

  1. 万物生长:向老子论文范文06从道来看万物

关键词:高校 人文素质教育 道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144-02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中,“道”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范畴,也是当代大学生不断探寻和追问的重要概念,毫不疑问理应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学体系研究的基本内容.因此,从根本上厘清“道”的基本内涵,这不仅在理论研究上是重要的,在教育实践上也是有益的.

一、何为“道”

“道”是老子哲学中最重要的范畴,是老子哲学的核心.“道”的最初含义为具体的道路.《易经》中“道”字,先后出现四次.《尚书》《诗经》《左传》中,“道”亦是常用词.《易·履卦九二》说:“履道坦坦”,意为行走的大路平平坦坦.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道”字都是“行”中夹一“首”,指人行走于道中,这是“道”的最初含义.《说文解字》中也讲:“道,所行道也”.老子哲学充分吸取了《易经》中把天体运行的轨道称为天道,把人行事所遵循的法则称为人道的思想,首次将“道”置于哲学的最高范畴,把作为规律、法则意义的道提升为作为万物本原、始基之道,把具有控制、支配功能的道生发为具有化生功能和本体性质的道.可以说,老子的整个哲学体系皆围绕其所创设的“道”而展开,这对“道”无疑是个重要突破.

《老子》第一章开宗明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认为以往所说之“道”皆为可道之道,不是“常道”,而“常道”才是他自己所要言说之“道”.按照《老子》的观点,我们既无法闻其声,亦无法观其形(寂兮廖兮),所以这种言说是极不容易的.“道”不是某物,它无形无象,无法感知.“道”没有具象,以潜藏方式存在,只能意领,不可言说,一旦说出,便失却其本真,勉强用“道”字称呼,也只为方便起见.“道”虽然没有固定的形体,超越了我们的感觉知觉,但它并非空无所有.“道”是物,是浑然一体之物,是真实的存在,“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二十一章》).“道”是一实有的存在体,但又不同于某一具体的存在物,它不是某物,而是一种潜在的存在,人们无法凭借感官而感知,因而“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道”既是精细微小的,又是广大精深的.它没有具体物象,但它的确是物.它广大无边,无法用一种形体去界限,所以“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总之,“道”是最广大、最精微、最普遍的存在,这个在宇宙间唯一的、绝对的实有的存在体,它本身是永久常存的,其“先天地”而存在,亦即无始而存在.天地不能久,唯道能久.“天乃道,道乃久.”(《十六章》)它“独立而不改”(《二十五章》),不因外物变化而变化.它亦非固定不变,其“周行而不殆”(《二十五章》),始终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道”是一个变体、一个动体,世间万物皆因“道”而持续在“变”、在“动”.“道”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因它物的生灭变化而有所影响,“道”时间上可以无始无终,空间上可以无所不在.“道”作为宇宙的本体即作为天地万物普遍的永恒的内在根据,具有无限的包容性、可能性和创造性,“道”不是某种物质性实体,也不是纯粹的逻辑思维形式,而是形而上的永恒存在的非物质实体.

二、“道”统“有”“无”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二十五章》)“道”这个实存体,不仅在先于天地而存在,而且天地万物皆由它所创生.“道”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二十五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四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以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道”是一切存在的始基,是“万物之宗”,生,是“道”的功能,它生成天地万物,是天地万物之母.“道”是自然界中最初的生发者,具有无穷的内驱力和创生力,世间万物生生不息皆为“道”之内驱力与创生力不断生发的一种显现.

老子在第一章中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又在第四十章中说:“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可见,“无”和“有”都是指称“道”的.这里的“无”“有”是老子哲学的专有名词,在老子哲学体系中,“有”“无”这一对概念是仅次于“道”的,而且是处于连接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万物”的关键性位置.

“无”在帛书及通行本中,其繁体字为“無”.“無”字,在上古时期与人们试图和不可感知的神灵相交通的乐舞密切相关,因而这个“無”,不等于没有,只是无形无象,不可感知,“無”是“有而似无”.老子哲学中的“无”,并不是对宇宙万物本体的否定,它是宇宙最初的本源,是“道”作为虚名之神时的命名.“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十六章》)在老子看来,万物纷纷纭纭,但最后总要返回到自己的始基,而始基之处,呈现虚静的状态.可见,这个始基即是“无”,故老子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无”体现“道”作为始物之小.由此看出,“无”为万物最初的始基,它是“虚”状的东西,有静、“小”的特点.老子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二十五章》)这一先于天地而存在的混沌的东西,为天地之母,它就是“有”.

“有”是“道”作为生养之神时的命名,可直接产生天地万物.“有”不再如“无”般虚旷,它是“纯有”,是对“万有”的抽象和超越,是“道”在形而上的显现和展开.“有”,“周行而不殆”,有动、“大”的特点,故老子说:“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有”可以体现万物之归终,展现万物之边界,显示道体之大,是道所生发的“一”“二”“三”之总和.

万物生长:向老子论文范文06从道来看万物

“无”和“有”似对立又相连续.“无”蕴藏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包含着无限之“有”;“有”是潜在于“无”中之“有”,是“无”中之“有”.“无”不是世间万物中的客观实体,它总与人相关,是生命本真存在的境界.“无”是“道”本体性的表现形式,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道”.“无”自始至终都渗透着老子对本体存在的深切体悟,它是一种自明性的存在,任何指称不但对它毫无意义,而且只能是对它的破坏.“无”是对“道”的一种无言的呼唤,是一种否定的积极力量,它是以保护“有”之真为最终归宿.“虚”和“静”都是“无”的特征,虚之动的出发点是“真”,静之归的落脚点也是“真”.虚是以“无”为出发点向“有”的着陆,静是以“有”为出发点向“无”的复归.虚极而动,动极则静,没有“无”,“有”就成了无源之水,没有“有”,“无”变为无本之木.从“无”现万物之始,从“有”现万物之回归.“无”非空“无”,由“无”而“有”,“有”非空“有”,“有”终归“无”,不可持“有”而忘“无”,亦不可持“无”而弃“有”.“无”与“有”相反相成、相互转化,集中体现了世间万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和法则,赋予了事物以完整的意义,老子本体之“道”就是通过“无”与“有”的相互生成、相互转化进而获得了一种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无穷无尽生命力.“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和“无”统一于“道”之本体当中,“有”是万物之母,“无”是“有”的根源.“无”与“有”的统一即为“道”之本质.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学体系研究》(GBC121110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M].中华书局,1984

2.朱哲.先秦道家哲学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詹剑峰.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

4.马德邻.“无”在——论老子“道”形上思维的核心概念[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

5.牛方玉.释老子“有”、“无”[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

6.余爱妩.试释《老子》的“道”、“无”、“有”、“一”[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4(05)

7.张敏.论老子之道——人的内在生命呼唤[J].运城学院学报.2003(06)

8.张新水.论老子之“道”非“有”非“无”亦非二者之统一[J].兰州学刊.2005(03)

9.王晖.论老子哲学的“无”[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01)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责编:纪毅)

总结:本文关于万物老子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万物生长引用文献:

[1] 万物生论文例文 万物生有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2500字
[2] 马拉松和万物互联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关于马拉松和万物互联类毕业论文模板范文3000字
[3] 关于老子哲学的论文题目 老子哲学论文标题怎样定
《试析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中“道”的基本内涵》word下载【免费】
万物生长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