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初中科学“同课异构”的实践

主题: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10

简介: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教学教师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教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教学教师论文范文

教师教学工作总结论文

目录

  1. 1.“同课异构”的基本建构
  2. 2.“同课异构”的学科实践
  3. 3.“同课异构”的若干思考
  4. 教师教学工作总结:时尚交谊舞1教师示范教学1:《蝶恋花》

(浙江省富阳市郁达夫中学 浙江 富阳 311400)

摘 要:“同课异构”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校本教研范式,是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以同一主题为核心,以行动研究为基础,以微格分析为手段,以比较研究为方法,以同伴互助为桥梁,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其基本操作步骤是“理解教材——独立设计——年段说课——课堂实践——比较创新——总结提升――异质引导”.其中,独立设计与课堂实践是最重要的环节,总结提升是意义建构的价值所在,异质发展是教师个性教学的内涵与诉求.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 教学策略 同课异构 摩擦力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b)-0000-00

所谓“同课异构”是指通过不同教师对同一主题或同一课例的建构与实践,探讨教学的差异性,分析教学的因果性、可塑性与实效性,并及时进行诊断与修正、回溯与提升的一种教研活动范式,其实质是发扬个性、发展共性.“同课”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相同;“异构”主要体现在执教者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评价措施、教材处理、细节处理等方面差异.“同课”是基础,“异构”是载体,提升教师水平、释放教师个性风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目的,“比较”是其基本方法与手段.它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

1.“同课异构”的基本建构

在“同课异构”校本教研实践中,我们采用递进式的建构策略,即“理解教材——独立设计——学段说课——课堂实践——比较创新——总结提升――异质引导”七个步骤,其中,独立设计与课堂实践是最重要的环节,总结提升是意义建构的价值所在,异质发展是教师个性教学的内涵与诉求.其基本流程与操作如下图1所示.

2.“同课异构”的学科实践

下面以本校徐老师与陈老师执教的、由朱清时主编的“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级第二册)”第二章第六节《摩擦力的利与弊》一课为例,阐述“同课异构”教学的基本流程与具体操作.

(1)理解教材.阅读教材、理解教材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前提工作.不同的教师对教材与课标有着不同的理解与分析.但大多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最终会趋向统一.本节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①摩擦力的存在,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②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③典型的科学探究方法.在与老教材的横向比较:新教材忽视概念的教学却强调科学探究,强调利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思想与能力,渗透STS思想等

(2)独立设计.独立设计的路径是个体设计——集体教案——个体教案(修改与完善).即使采用集体教案,课堂教学中教师依然具有一定的个性教学风格和特点.强调独立设计,并不是说要否认集体教案.这是因为,集体教案的不同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大多数环节都是根据课标要求和集体共案进行适度修改的,在三维目标上、教学重、难点上基本趋同.但在局部上也存在着差异(见表1)

(3)学段说课.说课环节可以放在课前,也可以置于课后.放在课前,主要是让教师群体对教师的“教案设计”提出一定的参考意见,便于教师个案的完善或引起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某些环节或不足方面.置于课后则有利于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反思、诊断、整改与提升.在教学前徐老师和陈老师分别在年级(学段)备课组进行了说课.

(4)课堂实践与比较创新.课堂实践是验证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教学过程的可行性、教学效果的有效性的重要环节,主要采用切片比较的方法,复原教学过程,重温教学环节,剖析教学细节,解析教学要素.目的在于总结经验,提升教学水平.当然,切片要符合课堂教学的流程和教学的一般规律.为了更精炼地说明问题,应把课堂实践与比较创新整合在一起进行研究.

教师教学工作总结:时尚交谊舞1教师示范教学1:《蝶恋花》

教学片断一:静止的物体间也存在摩擦

两位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也有摩擦力,都创设了筷子提米的情境.徐老师教学过程如下:

(实验引领)徐老师手里拿着一个杯子,杯子里放着一些米.“中间放了什么?” 徐老师问.“筷子!”学生大声齐答.“看一下,我用筷子能不能把米提起来(同时做实验)?看到了什么现象?”“筷子等”学生的声音较弱.“为什么筷子能把米提起来?” 徐老师继续论文范文.课堂上一片沉默,稍缓后有两个同学举起了手等

而陈老师则在实验前,创设同样情景,然后让学生猜一猜:老师能把大米提起来吗?当学生的情绪和探究动机被激发起来时,再做实验.最后问:为什么老师能把大米提起来?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学习状态积极.

反思1:创设情境在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参与积极性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但同一实验情境,处理方式不一样,效果截然不同.其实徐老师的情景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是因为创设情境的过程比较平直.当然更多的技巧需要在实践中形成并加以总结.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平时注意研究别人的成功设计,积累典型的教学案例,备课时精心设计,经过一定阶段后,就一定会产生熟能生巧的体验.

教学片断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

徐老师在学生做出相关猜想后,以“先探究摩擦大小与粗糙程度、压力大小的关系,其余的因素留到课后去探究”为由,仅仅探究了教材的两个猜想:摩擦大小与粗糙程度有关;摩擦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

而陈老师在学生做出相关猜想后,先运用理论或实例否定了运动物体的速度和方向,然后利用现有器材探究了压力、面积、粗糙程度三个猜想.

反思2:在科学探究的教学中,面对学生的猜想与教学内容、教学时间间的矛盾,教师如何处理是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仅仅围绕正确猜想展开的教学,显然不是探究式教学的宗旨;所有猜想都要探究也不现实.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猜想,象陈老师那样通过学生已有理论、经验、事实缩小猜想的范围,但对学生容易搞错或者与已有经验相矛盾的猜想必须给以验证.

教学片断三: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徐老师利用摩擦概念教学的巩固,让学生例举大量生活中的摩擦事例,并以此为范本,让学生进一步分析上述事例中摩擦的利弊,以及在这些事例中是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的.然后总结增大摩擦减小摩擦的方法,再巩固应用.

而陈老师则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然后出示实验方案:(将直尺用手压在桌面上,尺的一端露出桌沿.用另一只手拉动直尺,可以发现,手对尺的压力越大,越难将尺抽出┅┅)并问:“增大有益摩擦可采取哪些方法?”学生回答各异.对此,陈老师总结指出:“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a.增大压力;b.使物体接触面变粗糙.”接着陈老师继续论文范文:“通过增大压力的方法来增大摩擦力,你能设计实验来证明吗?”学生讨论后回答,老师点评.

反思3:教学中是让学生去被动验证还是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呢?选择的结果无疑是变验证为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层层深入.让学生不但知道要如何做,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达到自然形成知识与能力的目的.

课后,备课组和参加听课的教师对徐老师与陈老师的课进行了评议,认为:

两位老师都对《摩擦力的利和弊》作了精心设计,教学设计紧扣三维目标,并分设不同环节对子目标进行设置与安排;在教学上二位教师都积极采用生活化教学,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场景,初步建构起双主体教学范式,基本养成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式,比较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三维目标.

徐老师能够在教学设计的框架上合理组织教学,并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在问题设计与探究活动中,组织较合理.另外,还把兴趣与探究延伸到课外,引领学生进行小课题《假设没有摩擦力》的设计与猜想,从多角度去追求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值得借鉴.但问题是对小结往往由教师来概述,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中教学环节的过渡预设性过强,束缚了教学生成,对部分同学缺乏关注和信心鼓励.

陈老师成功的实现了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科学有序,循序渐进、层层剖析、环环相扣,教学在几个论文范文中实现了情感与思维的跌宕.教学在“引入新课——摩擦力”(摩擦力的利与弊)、科学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有哪些?探究增大和减少摩擦的方法、巩固提高等所预设的环节中紧张有序地开展着,并还组织了压力大小与摩擦力大小关系的探究体验活动,是一堂成功的体验式探究教学展示课.

美中不足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体验还缺乏激励性的评价,对教学生难点的拓展与巩固还有待于提高等问题.

(5)总结提升.该阶段主要通过授课人、学科组或相关专家以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方式,对“同课异构”进行综合反思与诊断、整改与提升;并根据“同课异构”的科研特征,对不同教师的“特质”与“同质”进行分析,关注教师的“共性发展”,但更关注教师的“个性发扬”,为不同层次的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提供借鉴、学习、提升的平台.其操作过程一般通过“自我剖析―→小组诊断―→专家指导―→整改提升”四个环节进行.

①自我剖析.即在听取听课教师评课议课后,执教者对比另一执教者的教学,进一步自我解剖的过程.徐老师认为:自己对教学作了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设计而展开,从课首到课尾始终贯彻学生的体验感悟、实验验证等结合学生心理要求、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教学方法,初步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摩擦力的“利”和“弊”有比较深刻的了解,认知水平得到提升.但是,对等对问题的设计缺乏层次和梯度,对教学生成缺乏必要的拓展.

陈老师则认为:自己的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如学生实验、问题探究、小课题学习)等方式,符合学生为本的教学要求;课堂上师生互动性强,学生能积极参与,兴趣得到激发,因而,教学效果比较理想.对过程与方法能进行优化与整合,对困难学生能适度引导,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学观.但对静止的物体间也存在摩擦这一教学难点没有充分利用筷子提米这个案例进行突破,只作了浅层化处理.

②小组诊断.即年段备课组针对第一阶段的教学开展阶段小结.这一环节主要由学科备课组长或相关学科的教研员负责进行.根据徐老师的课堂教学,备课组长做了如下诊断:

本节课徐老师侧重“猜想与假设、实验设计和分析论证”环节,同时,在探究过程中认识“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这是教学亮点.但在本课教学中,教学过于拘谨,教学过程不够流畅,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本人缺乏“特质”要素造成.另外,预设与生成也是这节课要注意的地方,总体来看,预设过强,没有很好给学生以留白,即对课堂有效反馈做的还不够,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探究不完整.

③专家指导.是由学科教学专家对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优缺点进行评点,肯定成绩,查找不足,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措施.由于学科专家的指导具有相对的权威性,其对教学完善往往指点迷津的作用.本次活动的指导专家、浙江省物理特级教师赵力红对陈老师课堂教学评述如下:

本节课很好地体现了科学新课程“从生活到科学,从科学到社会”的理念,很好地开发和利用了身边的摩擦等各种课程资源,课堂中教师注重在现生活实例,通过大量生活中的摩擦现象的观察和体验,来了解摩擦力的存在,分析它的特点.例如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亲身经历和体验;通过“推动木块运动”和“手掌下抽尺”两个动手实验,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筷子提米”实验中,教师继续采取实验探究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猜想,在诸多方面体现了探究教学的要素.

美中不足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体验还缺乏激励性的评价,有些环节的收放值得思考;局部的细节问题处理略显粗糙,还需要教师的精细化酝酿和精品意识.

④整改提升.该过程可以由团队予以集体整改,也可以由教师进行自我建构,在实践中,大多数教师能够自觉地进行教学修正,从而帮助自己经验的内化与强化,促进教师的个性成长.根据教学实践,对两位老师的课提出改进措施(建议),供其在下一节课教学时参考.

3.“同课异构”的若干思考

通过上述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以“理解教材——独立设计——学段说课——课堂实践——比较创新——总结提升――异质引导”七个步骤为基本流程的“同课异构”,其主要思路是:

以同一主题为核心,即论文范文学内容.只有确定这一主题,才能保证教师有一个共同的基础进行比较式的研讨.

以行动研究为基础,立足于教学实际,把自己遇到的教学问题转化为教学研究的“小课题”,基于“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基于“有效教学”进行教学设计,不断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育教学水平.

以微格分析为手段,一方面利用现代视听设备作为课堂记录手段,真实而准确地记录了学的全过程,帮助教师直接从记录中观察自己的教学活动,收到“旁观者清”的效果.另一方面,其他教师注意在课堂中就某一主题进行观课议课,帮助上课教师从指导教师和同伴那里得到信息,更为全面的看到本人上课的过程.面对其他教师的建议,授课教师有选择性地借鉴,以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促进授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以比较研究为方法.同课异构要充分应用比较研究法,明确比较的主题,关注同课之中的异构在何处,各种异构在课堂教学行为中的表现又有什么不同,取得了什么效果,存在着什么问题等这样,才能拿到一手的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

以同伴互助为桥梁,力求教师个人与团队之间进行广泛的对话和合作,营造同课异构中同伴互助的专业合作与精神共享;在同伴互助中将个人的才智与团队的集体智慧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个人成长与团队进步相辅相成的学习共同体,从而既促进教师个体在专业能力、知识、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又实现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质量的提高.

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在同课异构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尝试探究,最终解决所有问题,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课堂教学智慧在不断的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才能逐步地提高.

其主要特点是:

一是由以教材教法为中心的文本教研转向以师生共同发展为中心的人本教研,其目的不在于评出孰优孰劣,而是引导教师不要“唯教材、唯教参”,应将精力用在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学生的真正需求上,使每位热忠于教改实验的老师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研究思路,以换取他人的意见与建议.

二是由以灌输为主的指导性教研转向以互动探究为主的反思性教研.在“同课异构”研究过程中,教研员或相关组员不再以“专家”、“领导”身份出现,而是同广大教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同上一节课,钻研教学,相互切磋,有利于调动们每一位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

三是由单一封闭的个人研究模式转向多维互动的群体研究模式.“同课异构”教研方式正是基于帮助教师理解新教材、改变教学方式、形成个性风格的背景下产生的.这种采取比较研究的校本教研方式能解决教师教学中实际问题,打开教师思路,真正实现“同伴互助”.“同课异构”有个体独立的创设,又有集体合作的智慧,有利于个体和团队的结合,有利于传承和创新的结合,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踩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而形成新的思想与风格.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薛万福.校本教师培训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02,(11):24~26.

[3]李永生.国内外校本教研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综述[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6):58~60.

[4]肖振安,肖春彦.新课程校本教研的新诠释[J].现代教育科学,2004,(04):15~17.

[5]周建平.对“校本教研”的认识与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8):11~13.

[6]刘良华.校本行动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1] 本文系浙江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及校长培训研究第二轮立项课题《“同课异构”型校本教研的范式建构与实践研究》(编号:2013A011)的成果之一.课题组组长:刘金虎;成员:杨志芳、马利娟、祝芳芳、周水华.本文由祝芳芳执笔.

[2] 祝芳芳(1974—),女,汉族,浙江富阳人,浙江省富阳市郁达夫中学教师,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科学》教育.

总结: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教学教师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教师教学工作总结引用文献:

[1] 优秀初中教师教学论文题目 初中教师教学毕业论文题目怎么定
[2] 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方面论文题目 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论文题目怎么定
[3] 初中体育教师教学专业论文题目 初中体育教师教学论文标题怎么定
《初中科学“同课异构”的实践》word下载【免费】
教师教学工作总结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