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西欧生产方式中国土地制度的比较

主题:土地生产率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09

简介: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土地生产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土地生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土地生产论文范文

土地生产率论文

目录

  1. 一、西欧生产方式及其演变
  2. 二、亚细亚生产方式及其特点
  3. 三、中国土地制度
  4. 四、小结
  5. 土地生产率:凌河卡玛斯四万辆重卡生产基地全力进行土地平整

◇王国安

摘 要:西欧以奴隶的集中劳动为特征的奴隶制度,以分封为特征的封建主义政治制度,以庄园为基础的社会结构,是经济人在特定客观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中国从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的数千年来,一方面由于中国地理环境的相对封闭性,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技术没有重大突破,所以小农经济结构一直延续下来.小农经济结构与高度论文范文集权政治结构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独特的东方生产方式和相应的土地制度.

关键词:土地制度;小农经济;论文范文集权;西欧生产方式

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国的土地制度,是研究中国农村问题的前提.根据传统的社会发展理论,中国的土地制度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均有与其相适应的土地制度.但是,根据对中国社会发展历史的考察、研究以及与西欧社会发展历史上存在的几种社会形态的比较,可以确定地说,中国土地制度沿袭数千年而不变,这是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土地制度.

一、西欧生产方式及其演变

在世界发展史上,最典型的奴隶制国家存在于古代希腊和罗马.雅典是古代希腊最著名的城邦,它把战争中大量的俘虏变为奴隶,奴隶们在监工的监督下在手工工场内一起工作,,产品销售到地中海沿岸的广阔地域.当时之所以出现奴隶劳动,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在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存在着集中劳动的必要性.如果奴隶主监管的对象是单个的奴隶劳动,其收益显然不能补偿监管论文范文,只有当大、批奴隶集中劳动去生产单一产品的时候,才可能降低监督管理论文范文,使利用奴隶劳动有利可图;其二,市场的存在是奴隶集中劳动得以产生和延续的根本原因.单一产品的生产必须依赖市场进行交换,集中的奴隶劳动的特点就是为市场而进行批量生产,市场的存在既是实行奴隶制生产方式的前提,也是它得以延续的必要条件.这两个因素的存在,使西欧奴隶制得以发展,而这两个因素的变化,也导致了西欧奴隶制的灭亡.

随着日耳曼人的入侵和罗马论文范文的灭亡,在西欧逐渐形成了封建主义和庄园制度.西欧封建主义、庄园制度和劳役地租形成的基本原因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在西欧的地理环境下,由于土壤、气候等条件的巨大差异,使得食品、消费品的种类非常复杂,动物性食品一直占有比较大的比重.这些产品不便于长期保存和远途运输.同时,领主的封地之间存在着广袤的荒野,携带货物要冒很大风险,这就迫使领主必须在自己的封地内生产自己所需要的大多数产品,只有自己无法生产的盐、铁等必需品以及丝绸.珠宝等奢侈品,才从外来商人处购买.于是,西欧各地大都形成了以庄园(封地)为基本生产和消费单位的社会结构,社会经济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从国家的角度来看,由于产品不便于长期保存和远途运输的特殊性,国王不可能以消费品的数量来确定其臣属的义务;由于当时的商品经济不发达,也不可能以货币形式来确定臣属的义务,国王为了保护他们所管辖的广阔地域,只能通过分封制维系自己的统治.于是,在国王以下形成了公、侯、伯、子、男5等贵族,这些贵族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必须向国王缴纳一定的贡赋并承担战争时期兵员及其装备和给养的供应.在领主庄园里从事劳动的主要是农奴,他们以缴纳地租为条件耕作领主的土地,并接受领主的庇护,他们对领主存在着半人身依附关系.农奴不仅要在自己的份地上劳作,而且要自备农具和牲畜在领主自用地上耕作,这种剥削方式通常称为劳役地租.地租一方面是土地所有权的实现,另一方面是庄园领主承担保护庄园和农户(农奴)的职责的代价以及为他们解决纠纷,提供保护和公正的回报.庄园领主之所以实行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也是在市场不发达的条件下由消费品的复杂性决定的.消费品的复杂性使领主和农奴很难就交纳的产品达成一致,因为许多产品不易衡量和测定数量和质量,消费时间和产出时间也难以吻合.这些困难使人们力图寻求交易论文范文较低的方法,于是就形成了投入分摊和产出分成的劳役地租的形式.在投入分摊的“契约”中,农奴分摊的主要是劳动.由于农业生产的分散性,使庄园领主对农奴的监督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为了防止农奴在为领主工作时的消极怠工倾向,从劳动结果上衡量劳动投入的方法被人们发明了出来,这就是把庄园耕地分割成条状,使领主用地与农奴份地错落相间.这种办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农奴在领主用地上劳动时的怠工行为,如果相邻的耕地产出差异过大,农奴是无法推脱责任的.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西欧以奴隶的集中劳动为特征的奴隶制度,以分封为特征的封建政治制度,以庄园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劳役地租的剥削方法,条状相间的耕作形式,都是经济人在特定客观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二、亚细亚生产方式及其特点

从中国地理环境来看,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然的封闭状态,东面和南面是大海,北面、西面是山脉和沙漠.就气候条件来讲,中国大多属于温带和亚热带,降水量多集中于夏秋.在广袤的土地上,以黄河、长江为主的水系自西向东贯穿其中,形成了大面积冲击性平原.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展摇篮.以黄河流域为例,分析一下中国特定生产方式的形成原因.黄河流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达六七百毫米,且多集中于夏秋,因此有利于农作物生长.黄河流域的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稀疏而且平行,大致都呈东西方向.从现在的陕甘交界处向东一直走1500km到山东半岛东端,在这广阔的区域内,土壤类型、气温和降水条件基本相同,因而农产品基本上是夏麦秋粟.在这种环境下,中国古代社会的演进就必然带有自己的特征:

首先,中国的农业以农耕为主要形式.中国历史上习惯于把国家称之为“社稷”,所谓“社”,是指土神,因为土地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人们就形成了对土地的图腾崇拜;所谓“稷”,是指谷物.畜牧业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基本上以家禽、家畜为主,游牧业并不是主要形式.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集中劳动逐步为家庭劳动所取代.相对于中国农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家庭劳动正好能够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两千多年来,一方面由于中国地理环境的相对封闭性,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技术没有重大突破,所以小农经济结构一直延续下来.小农经济具有规模细小、经营分散的特点,其经营主要有3个目标:其一,维持简单再生产.这是他们的生存底线.其二,以一部分收益换取公共产品.小生产者一般不会主张自己的权益,他们只能把对安全、秩序的要求委托于一个社会组织,并为此支付一定的代价.其三,寻求扩大再生产的机会.第一和第二个目标是最基本的目标,第三个目标是小生产者的理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扩大再生产的要求总是受到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而无法实现.

其次,中国独特的社会结构.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土地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并不是稀缺资源,直接影响到人类生存的主要是劳动工具和人们对于生产经验的积累以及抵御自然灾害侵袭的能力.中国史诗般的英雄大多与工具的发明、新食物的发现以及与自然灾害的抗争有关.因此,对于以共同劳动、共同所有为特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和部落,其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存和发展.这种内在的联合的要求导致了部落联盟以及更高组合形式的出现.中国古代的战争与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战争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既不是用以保护财产,也不是用以获得财产,而是通过暴力征服而实现群体的一体化,消除被征服者独立的意志和理念.随着以部落联盟为标志的群体的不断扩大,导致了以部落联盟长为首的管理阶层的出现.这个管理阶层及其领袖在带领人们与自然界抗衡和发展生产过程中,具有无可比拟的权威,甚至与神(原始图腾)并列.在这个共同体内,共同所有是最基本的准则.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在共同体内逐步形成了以农户为生产和生活单位的松散的社会结构.农户对作为基本生产资料的土地的获取,最初是通过管理阶层的分配实现的.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的生产方式,需要一个单一的具有高度权威的社会组织提供安全、秩序、突发事件的应对等公共产品.在这种情况下,以部落联盟长为首的管理阶层适应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而延续下来,这种延续不仅是对分散农户的管理,不仅是已经形成的权威,还包括对共同体所有财产的终极所有权.在中国一直沿袭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思想.这种思想是构成中国高度论文范文集权政治结构的思想基础.中国农业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就是皇权及其统治机构所提供的公共产品与农民的支付公共产品代价的矛盾.在这种矛盾不断激化的情况下,农民开始反对“苛捐杂税”和“横征暴敛”,直至推翻一代王朝,他们的目标只是使自己能够“休养生息”,只是期待一个廉洁、清明的政权,而不是从根本上否定皇权及其统治机构,“反*不反皇帝”就是他们社会意念的真实写照.“官逼民反”,当农民在缴纳了苛刻的赋税之后,已经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其生活底线已经丧失的时候,就必然会发生社会的动荡.

土地生产率:凌河卡玛斯四万辆重卡生产基地全力进行土地平整

中国从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的数千年来,一方面由于中国地理环境的相对封闭性,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技术没有重大突破,所以小农经济结构一直延续下来.小农经济结构与高度论文范文集权的政治结构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独特的东方生产方式.

三、中国土地制度

土地制度始终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在研究土地制度的时候,有必要界定一下有关所有制方面的一些问题.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并支配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作为一种制度,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在经济学中,所有制和所有权是两个互相联系又存在区别的范畴.所有制是一个经济制度范畴,而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所有权这种具有契约形式的法权关系,是一种反映经济关系的意志体现.在社会经济中,生产资料所有权可以派生出归属权、使用权、支配权,这些权力构成产权,即生产要素的产权.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所有权之所以能外化为产权的原因在于,所有权在经济上的意义就在于实现所有者的利益,因此,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为了所有者利益的最大化,可能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

土地制度是一定生产方式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存续和发展,是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基础和前提的.一般来讲,物质资料的生产形态决定着生产的组织形态,一定生产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组织形态构成了一定的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又是经济制度赖以产生的基础.人们在理解生产形态的时候,习惯于在传统的生产力范畴内考虑问题,把劳动者使用什么劳动工具、加工什么劳动对象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实际上,生产形态所涵盖的内容比生产力要广泛.首先,从微观角度上看,生产形态既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组成的生产能力,也包括生产过程及生产成果的形式;其次,从宏观角度上看,生产形态包括制约微观生产形态的自然条件等各种因素.以中国古代和近代社会生产为例,在数千年农业生产发展的进程中,劳动者使用简陋的工具从事农耕,由于同处于黄河流域和温带季风气候,因此,耕作习惯是相同的,而且种植都是夏麦秋粟.在一定生产形态的基础上,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时候,就要选择与生产形,态相一致的生产组织形态.生产组织形态是指在一定社会形态下生产形态的社会实现形式.仍以中国古代和近代社会生产为例,在上述生产形态的条件下,除了简单的劳动工具和少量生活必需品(盐)以外,劳动者之间不需要交换产品,不可能存在大规模的市场.因而,家庭经营具有规模经济优势.不能把生产的组织形态与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关系混为一谈,因为它不仅仅研究人们在生产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而且研究影响和制约这种社会关系的其他因素.在探讨西欧封建社会的时候,如果不研究西欧当时的地理、气候和人文等因素,就不可能理解西欧封建主义产生的原因以及为什么在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之间有一段民族国家时期.在社会发展的一定时期,生产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组织形态构成了这一时期的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由于各个区域之间的生产形态不同,因而生产组织形态迥异,所以,可能形成了不同的生产方式.在西欧,形成了以奴隶劳动和农奴劳动为特征的庄园经济和领主经济:在亚细亚,则形成了以家庭劳动为特征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在一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必然形成其特定的土地制度.

如果进一步探讨还会发现,一定土地制度的形成,不仅取决于生产方式的性质,而且与土地自身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的发展在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农业开始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从历史上看,农业本身有两种形式,即由采集而发展来的种植业和由狩猎而发展来的养殖业,种植业需要耕地,养殖业需要牧场.土地作为资源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谓资源,是自然界能够贡献财富的禀赋.“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是经济学家对土地在社会经济中作用的描述.作为土地资源来讲,其特征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①稀缺性.作为资源的土地是指能够作为劳动对象的生产要素.这种生产要素的规模不仅要受到人类生产能力的制约,也要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正是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其所有制关系才受到社会的关注.②可再生性.土地在使用以后经过人们的修复,可以连续加入生产过程.中国古代有轮作制、休耕法.正是由于土地资源的可再生性,其保有性和继承性才具有经济上和法律上的意义.③差异性.土地资源的差异性主要是指土地自身的差异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影响.同样的劳动,相对于肥沃的土地和贫瘠的土地、相对于距离远近不同的土地、相对于有灌溉条件和没有灌溉条件的土地,在收益上会产生差异.从土地的用途来看,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也正是由于土地差异性的存在,才使得土地制度的形成和演变可能沿着不同的轨迹发展.以上3个特征对土地制度的形成和演变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它们既是历史的起点,同时也是研究土地制度逻辑的起点.在这3个特征中,已经包含了土地制度一切矛盾的根源.

四、小结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土地制度涉及诸多层面的问题.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土地的所有权问题.人们对于自身物质利益的追求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是实现人们物质利益追求的基础.这种以制度形式界定的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是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它不仅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也包括从所有权衍生的产权、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经营权、处置权等.就土地制度而言,在工业社会以前,它是社会经济制度中的基本经济制度,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它仍然在经济制度体系中占有主要的地位.中国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因此,解读中国土地制度演变历程,研究中国现阶段土地制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探讨符合中国国情的土地制度模式,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7版[M].董书慧,王昶,徐正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毕宝德,土地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秦晖,关于农村土地制度的思考[N].经济观察报.2006-02-20.

作者单位:论文范文司法警官学院

总结:该文是关于土地生产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土地生产率引用文献:

[1] 土地管理硕士论文选题范文 土地管理硕士论文标题怎样定
[2] 比较好写的土地资源管理硕士论文选题 土地资源管理硕士论文题目如何定
[3] 比较好写的土地经济论文题目 土地经济论文标题怎么定
《西欧生产方式中国土地制度的比较》word下载【免费】
土地生产率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