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经济保障

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12

简介:大学硕士与本科经济建设中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经济建设中心方面论文范文。

经济建设中心论文范文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论文

目录

  1. 一、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安全的概念阐释
  2. 二、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3. 1.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
  4. 2.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5. 三、为维护中国意识形态安全提供经济保障
  6. 1.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7. 2.丰富和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内涵
  8. 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v2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作者简介:赵兴伟 (1979-),男,辽宁葫芦岛人, 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Email: dawei8848@163.com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摘 要:意识形态安全是维护民族利益、保障国家安全的一道坚固屏障.能否正确处理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成为直接关系到主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意识形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的性质及其变化,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西方国家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不断对我国实行意识形态的输出和渗透战略.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物质文明,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持续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构筑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防范体系.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经济保障

中图分类号:F813.1;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2)11001605

一、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安全的概念阐释

意识形态存续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一个复杂且争议颇大的概念.自意识形态概念诞生起,人们就无法摆脱其带来的影响和控制.意识形态这个术语几乎出现在当代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学批评等无不在讨论意识形态及其相关问题.意识形态也逐步从一个哲学上的理论概念演变成为一个关乎主权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的重要现实问题.但是,关于意识形态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地、全面地受到普遍认可的概念.本文所指的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确切地讲是以维护一定的阶级利益为根本目标、并为该阶级成员所信仰的一整套价值体系,其核心是政治理念和政治信仰.

从统治阶级使用意识形态理论为自身统治辩护开始,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也就随之产生.历史上最早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奴隶主阶级的意识形态理论.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生产力落后和交通不便等客观因素限制了各国、各地区之间,特别是距离较远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往来.同时,当时人们以从事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生产力发展比较缓慢,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也被统治阶级所垄断,一旦某一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形成后,很少能够受到具有威胁的其它思想意识的挑战,这个时期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并不十分突出.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文化生产和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社会交往日渐频繁,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碰撞.特别是随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开始在国家层面上走上历史舞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种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日渐激烈,意识形态安全问题非常突出地显现在世人面前.本文所指的意识形态安全,主要针对的是主流意识形态安全而言,指的是一个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地位不受威胁而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保持主流意识形态在政治制度、国家政权、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指导地位.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主要涵盖了指导思想的安全、政治信仰的安全、道德秩序的安全和民族精神的安全等几个重要方面的内容.

二、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意识形态影响力的大小与它所代表的社会生产力效率高低存在密切联系.原苏联经济长期徘徊不前、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是其解体的重要原因.正如论文范文指出的那样:“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1].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人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度.正是对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信心十足,论文范文才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1].

1.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

即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经济基础是指同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在社会诸形态中居主导地位,对上层建筑起决定性作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都不能从它自身来解释,而只能由它的经济基础来阐释.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意识形态的产生.意识形态作为思想观念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经济基础可以看作是意识形态产生的根源.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念、艺术以及宗教观念,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意识形态的性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存在差异,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着自身特定的意识形态.“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3].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意识形态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经济基础的变化要求意识形态发生相应的变化和进行局部的调整.原有的经济基础倒台后,新的经济基础会产生新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并强烈地影响原有意识形态直至取而代之.当前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在一定范围内和部分群众中存在着认同的缺失和信仰的危机,其根源在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尚未充分发展.我国社会主义面临的首要问题还是大力发展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论文范文性的社会主义.

2.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从本质上说,意识形态是作为社会观念上层建筑对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及由经济形态所决定的政治制度的自觉反映.维护和服务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意识形态的根本使命.意识形态必须符合经济基础及其发展的需要,否则就不能长期存在下去.意识形态建设安全状况对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能产生直接的明显影响.意识形态一经产生,便成为一种积极的能动力量,论证自己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的合理性,规范和控制人们的行为与行动在一定的秩序范围内.同时还同阻碍、威胁自己经济基础发展的其他经济关系进行斗争,维护和巩固本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繁荣的社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实践一再告诉我们:凡是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时期,社会主义事业就进步、就发展.我们必须时刻提防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图谋,统筹意识形态建设与经济建设,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使其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确保经济基础发展的方向和质量.

三、为维护中国意识形态安全提供经济保障

西方强国正是仰仗强大的经济实力,不断对我国实行意识形态输出和渗透战略.在全球化加快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我国的物质文明,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的经济实力,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正如论文范文同志所说:“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上”[4].实践也反复证明,我们党只有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形成强大的物质基础,才能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论文范文性的彰显,来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可抗拒的号召力和穿透力,构筑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坚固屏障.

1.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当前国际上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经济实力使然.一种意识形态反映的生产方式如果能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那么它就会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持久的生命力.先进的生产力为意识形态的繁荣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之所以能够不断向外渗透和输出,关键在于资本主义国家处于强势的经济实力.当今中国,在一定范围内和部分群众中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存在心理认同缺失和论文范文,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和论文范文执政能力持怀疑态度,究其原因就在于我国当前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且与国外还有很大差距,这造成了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隐患.所以要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保证在国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提高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度,增强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

(1)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九十多年来中国论文范文一切的奋斗和努力,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诚如论文范文所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思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基础之上的,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和要求,也鲜明表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没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动摇、脱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是动摇、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决定的.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确定的关于国家发展方向的重大战略方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党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不可论文范文,要一以贯之地坚持.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正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阶段,我们已经实现党提出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发展战略目标,正在向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阔步前进.一方面,30多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改革发展的成就空前,综合国力显著提高,2010年底中国经济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二;另一方面,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又遇到了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约束性矛盾日益突出,出现了产业结构失衡、增长方式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同时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还需要付出更多艰辛的努力,需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科学发展,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才不至于功亏一篑,为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国内主要矛盾和国际环境决定的.

虽然我国经济建设成就斐然,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改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改变.这“三个没有改变”是对我国社会发展阶段实际的清醒判断,是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实根据,一切偏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方针都是不符合当前中国实际的.“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它一切任务都要围绕这个中心,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和冲击这个中心.过去二十多年,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太沉痛了”[4].

2.丰富和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内涵

当前,社会上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出现了多种议论,主要包括非中心论和多中心论、他中心论和中心转移论和中心负面论等,上述观点无非是想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实际上这些观点都是错误和片面的,不符合当前中国的发展实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是一个已经过时和需要摒弃的观念,从我国所处的发展环境和发展进程来看,继续发展好经济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论文范文论文范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5].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科学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不断完善,经济建设的内涵也体现出丰富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我们应该在前进道路上,继续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赋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新的时代内涵,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内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经济大国的质变,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有些问题还相当严峻,甚至到了影响社会和谐、政权稳定的地步.实践证明:只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承受能力、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才能解决经济发展面临的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局面,才能减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和矛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解决我国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日益迫切,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好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摒弃过分强调经济增速、忽视统筹兼顾的错误和片面做法.正像论文范文同志所强调的那样:“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6].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一以贯之.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要把经济建设统筹到科学发展的大局之中,体现“又快又好,好字当头”的发展要求,形成经济发展成果反哺社会建设的良好局面,推动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指的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包含经济运行质量、经济效益、工业化水平、城市化程度、收入分配、资源合理利用以及现代化进程等方面内容.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证明:经济增长的量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然带来新的经济增长.西方国家正是抓住了历史机遇及时实现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走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前列.必须“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7].这是党对现实的清醒认识,也是对未来发展的重大决策.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已经成功完成了两个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处于重要的攻坚期,迫切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国民经济发展实现质的飞跃,不断增强长期发展的后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必须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3)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30多年来,我们始终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的伟论文范文就,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论文范文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改革开放是贯穿中国整个发展过程的重大战略抉择,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依靠改革开放.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深化改革开放,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改革开放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不断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等方面的全面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协调,发展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指引下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前无古人的探索,从根本上改变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生产力.但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不健全,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体制机制性障碍,再加上国际国内新形势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挑战,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不断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

(1)要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必须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上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论文范文和地方的积极性,理顺论文范文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深化土地、户籍、公共服务改革,理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关系,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事业、收入分配等改革,理顺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有效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推进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创新,理顺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建设服务、责任、法治和廉洁的人民满意的政府.

(2)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是市场经济有效配置资源的先决条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环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我国的市场体系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但是距离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3)要培育市场主体,规范企业制度.企业是市场经济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动主体,是市场机制运行的微观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遵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原则,直接从事生产、流通和服务性的经营活动.要使企业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主导力量,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和骨干力量,更好地发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功能和社会职能.

(4)要促进经济平衡协调发展.一是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导致农村生产要素和财富不断流向城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更加突出,城乡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采取具体措施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繁荣发展农村经济,消除城乡差别、纠正城乡失衡.二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市场经济导致资源、财富不断向富裕地区集中,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差距有明显扩大趋势.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三是产业经济协调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经济产出效益低、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低、高新技术行业占工业产值比重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协调造成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经济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势在必行.只有深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关的配套改革,才能真正扫除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推动我国经济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当然,维护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还需要其他方面的因素共同起作用.我们必须综合利用各种手段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论文范文性,使人民群众乐于接受和真正认同当前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可抗拒的号召力和穿透力,牢牢构筑维护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坚固屏障.

参考文献:

[1]论文范文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5,373,11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1.

[4]论文范文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8,250.

[5]论文范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论文范文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7.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v2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6]论文范文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2-07-24.

[7]论文范文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0-02-04.

(责任编辑:于振荣)

总结:本论文为您写经济建设中心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引用文献:

[1] 优秀建设发展经济论文题目 建设发展经济专业论文题目如何拟
[2] 农村经济建设专业论文选题 农村经济建设毕业论文题目怎样定
[3] 最新建设发展经济论文参考文献 哪里有建设发展经济参考文献
《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经济保障》word下载【免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