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水泵强度变动影响因素-基于费雪(Fisher)指数分解方法的实证

主题:中国能源强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10

简介:关于能源强度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能源强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能源强度论文范文

中国能源强度论文

目录

  1. 一、能源强度指数分解模型及方法
  2. 二、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因素分解
  3. 三、全要素生产率对能源
  4. 四、结论
  5. 中国能源强度:中国成第一能源消费大国能耗强度是日本5倍

吴巧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武汉 430074)

[摘 要] 本文利用费雪指数分解模型从产业层面考察了我国能源强度指数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在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诸因素中效率份额的贡献占绝对主导,结构份额的影响较少,产业部门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耗强度的累计影响基本上可以忽略.从时间演变的角度看,能源强度下降幅度呈现明显逐年放缓趋势,产业部门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提高的影响逐年减低.(2) 1981-2007年,全要素生产率水平(△TFP)每提高1%,能源消耗强度(△I)相应地降低约0.33%.作为决定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和长期因素,全要素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导致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下能源强度不断降低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 能源强度;能源强度指数分解模型;中国;全要素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 F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96X (2010) 05-0044-07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非常关注能源强度(能源消耗与GDP的比率)问题的研究.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依靠大量消耗能源,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增进居民福祉的同时,也为经济转型积累了一定物质资本.但伴随这种高增长态势,引发了系列能源环境问题,2007年能源消耗总量超过26亿吨标准煤,人均能耗达到2吨标准煤.与此同时,我国能源使用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单位GDP能耗明显降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下降幅度明显增大,1978年能源消耗强度为17. 01吨标准煤/万元,2007年下降到5. 53吨标准煤/万元.

从国际比较来看,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能源消耗强度的下降仍然有很大的空间.2006年,我国能源强度约8万Btu/USD(按当期市场汇率计算,2000年不变价),约为日本的5. 51倍,美国的2. 78倍,英国的4.24倍,在新兴经济体金砖六国中处于中流水平,分别是巴西的2.0倍,印度的1.3倍,俄罗斯的0.3倍,印度尼西亚的0.7倍,南非的0.8倍.从宏观上看,我国能源经济效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同时,与日本和美国相比,2006年我国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为39%,相当于美国和日本的60%,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为49%,相当于美国、日本的1.5~2倍,工业能耗占总能耗的比重高达66%.因此,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能源效率,降低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从而以较低的能源消耗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已成为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和健康发展的关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更是提出了“到201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的发展目标.

值得指出的是,不同的能源品种具有不同的利用效率,不同的能源结构也会产生不同的组合能源效率,不同的产业其特点不同,对能源品种的需求也就不同,结构变动的影响程度及作用方向是不完全一致的.据有关专家分析,在一次能源品种中,煤炭的利用效率约为27%,原油利用效率比煤炭高23%,约达50%,天然气利用效率比煤炭高30%,约达57%,电的利用效率约为85%,依此数据计算我国2007年能源组合利用效率为36. 35%,比世界各国平均利用效率50%低10多个百分点,在新兴经济体金砖六国中除了略高了南非外,比其他国家都要低5个百分点~25个百分点不等.事实上,由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同一能源品种的利用效率明显高于我国,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差距更大,而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一、能源强度指数分解模型及方法

能源分解模型一般分为指数分解模型(IDA)和投入一产出结构分解模型(SDA).其中,应用指数分解模型分析产业能源消耗趋势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晚期,并取得了诸多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一般而言,能源消耗变动可分解为能源强度、结构变动和经济产出效应,其基本的能源消耗分解公式为:

费雪能源强度分解指数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满足因子逆转,并适应变量变化的灵活性问题(如变量在某一时期为负而在另一时期则为正).

从中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实际来看,1981-2002年总体能源强度及三次产业能源强度的变化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但从2003年开始出现了波动,其中,总体能源强度2003年较2002年有所上升,随后2004年又有所下降,2005年再次上升,随后下降;第一产业能源强度逐年下降的趋势延续到了2005年,2006年有所上升,随后又下降;第二产业能源强度2003年较2002年有所上升,随后又逐年下降;第三产业能源强度2003年、2004年都有所提高,2005年开始逐年下降(见图1).鉴于这种变量变化的特征,采用费雪能源强度分解指数方法对中国能源强度进行分解是比较合适的,除此之外,它还可以避免其他方法因存在剩余而必须考虑如何处理结构变动效应与强度变动效应相对重要性的问题.

随着能源强度的变化,节能量(△Et)可定义为:

AE,等于E1-Et

式中,E为实际产业能源消耗量,Et为保持基准年能源强度不变的假设情况下t时期能源消耗量.总节能量即为能源强度节能与能源结构节能之和,即:

二、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因素分解

图1为1980-2007年我国三次产业及总体能源消耗强度,其中GDP以1978年不变论文范文表示,能源消耗量以吨标准煤为计量单位,能源消耗强度单位为吨标准煤/万元,数据来自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从图1可以看出,总体能源消耗强度从1980年的10. 84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07年的1. 08吨标准煤/万元,第一产业的单位GDP能耗从1980年的3.54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07年的0. 34吨标准煤/万元,第二产业的单位GDP能耗从1980年的18. 22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07年的1. 84吨标准煤7万元,第三产业的单位GDP能耗从1980年的4.65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07年的0.4吨标准煤/万元,能源效率明显提高.

依据上述费雪指数模型对中国1980-2007年的能源消耗强度指数进行了分解(见图2).其中,指数计算过程中三次产业的GDP(万元)以及GDP所占份额(%)根据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按1978年不变价进行处理;三次产业的能源消耗量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单位为吨标准煤.从图2可以看出,在1981 2007年长达27年的时间里,在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诸因素中效率份额的贡献占绝对主导,结构份额的影响较少,产业部门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耗强度的累计影响基本上可以忽略.从时间演变的角度看,能源强度下降幅度呈现明显逐年放缓趋势,产业部门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提高的影响逐年减低.

利用式(12),我们可以得到1981 2007年能源消耗的变化情况(见图3).从图3可以看出,1981 2007年能源消耗的降低(相对于1980年而言,能源强度明显下降)基本上依赖于能源效率的提高,2007年节能量达到了2 412 907万吨标准煤.

三、全要素生产率对能源

消耗强度的影响

王志刚等人认为,全要素生产率不仅包含技术进步因素,还包括生产率的提高和规模效应._13-能源利用效率不仅受技术因素影响,而且受生产率的提高和规模效应的影响,可以说全要素生产率、产业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是直接的.就中国实际而言,上述Fisher指数分解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产业生产率的提高是直接导致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主导要素.据此,笔者认为,决定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和长期因素是包含技术、生产效率和规模效应在内的全要素生产率,模型不再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而建立以全要素生产率为影响因素的能源消耗强度回归模型:

在能源消耗强度对TFP的原回归方程模型中添加AR (1),AR (2)项,得到如表1所示的广义差分回归结果.

由表1可知,DW统计值由原来的0.596 817升到1. 747 393,圆满地消除了残差项的序列自相关,复相关系数也由原来的0. 975 618升到0. 995 653,回归模型的F统计量为1 679. 846,呈现高度显著性.回归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常数项和AR (1),AR (2)的f统计量也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中国能源强度:中国成第一能源消费大国能耗强度是日本5倍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我国能源消耗强度对TFP的广义差分回归模型:

AI(1981-2007)一8.880 739

+(一0. 327 995)

ATEP等于[AR(1) 等于1. 392 780]

+[AR(2)

等于 -0. 424 730]

模型自变量的回归系数为-0. 328,说明TFP水平(ATEP)每提高1%,能源消耗强度(AI)相应地降低约0. 33%.

四、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依靠大量消耗能源,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增进居民福祉的同时,也为经济转型积累了一定物质资本,但伴随这种高增长态势,引发了系列能源环境问题,中国经济增长越来越接近资源与环境条件的约束.无论从能源经济效率和能源技术效率比较,还是从所处阶段及能源结构特征分析,中国的能源效率偏低,能源强度较高,节能潜力巨大.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压力与能源安全影响的增大,中国在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能源效率的提高,不管是从长期还是从短期来看,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与结构调整进一步降低能源强度,减少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

能源消耗强度反映的是能源的使用效率,基于能源消耗强度进行能源经济关系的研究具有以下3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从纵向来看,能源消耗强度的变化能够从总体上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源使用效率的变化趋势,这对于制定能源经济方面的长期战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从横向来看,不同产业能源消耗强度的差异,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定能源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3)从结构调整、效率改进两个角度分析能源消耗强度的变化有助于解释我国能源市场近年来出现的能源需求波动现象.在本文的上述分析中,一方面利用中国1980 2007年的经济与能源统计数据,引入无剩余量产生的费雪指数分解模型开展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及其能源消耗强度变化对中国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影响方向及影响份额的实证研究,定量讨论驱动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原因;另一方面,基于时间序列分析,探讨全要素生产率对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其主要结论如下: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在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诸因素中,效率份额的贡献占绝对主导,结构份额的影响较少,产业部门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耗强度的累计影响基本上可以忽略.从时间演变的角度看,能源强度下降幅度呈现明显逐年放缓趋势,产业部门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提高的影响逐年减低.这说明,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改进主要来自技术进步的影响,其影响力在逐年下降.因此,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在未来的能源政策调整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关注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

(2) 1981-2007年,TFP水平(ATFP)每提高1%,能源消耗强度(AI)相应地降低约0. 33%.作为决定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和长期因素,全要素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导致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下能源强度不断降低现象的发生.

应该指出的是,本文主要是从三次产业层面利用费雪指数分解模型分析我国能源强度指数的变化及影响因素,考虑三次产业内部门或地区能源强度的影响因素,探讨影响能源强度的微观机制将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责任编辑:付敏)

总结:该文是关于能源强度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中国能源强度引用文献:

[1] 能源强度和能源论文范文文献 关于能源强度和能源类论文参考文献范文2500字
[2] 能源强度和预测模型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能源强度和预测模型毕业论文范文10000字
[3] 经济增长本科论文范文 关于新能源和能源强度方面论文例文5000字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水泵强度变动影响因素-基于费雪(Fisher)指数分解方法的实证》word下载【免费】
中国能源强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