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突发事件的网络互动模式

主题: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18

简介:关于模式传播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模式传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模式传播论文范文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论文

目录

  1. 一、互动模式概念界定
  2. 1.新闻宣传模式
  3. 2.公共信息模式
  4. 3.科学劝说模式
  5. 4.双向对称模式
  6. 二、互动模式研究
  7. 1.奥古斯特一施拉姆循环模式——“我—他模式”
  8. 2.德弗勒环形模式
  9. 3.动态回应的政治传播模式
  10. 4.作为双向实践的新均衡模式
  11. 三、突发事件信息传播模式转型
  12. 1.网络促进网民不断提高社会参与程度
  13. 2.论文范文领导要求顺应网络传播发展趋势
  14. 3.公共政策传播模式向“协商和互动”转型
  15. 四、突发事件网络信息互动模式初现端倪
  16. 1.双向传播形成
  17. 2.对称模式出现
  18. 3.突发事件信息互动模式
  19.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大众传播学03 传播过程记表现模式

李文明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37-1330/G4( 2010) 2-010-6

[内容提要]本文在界定互动模式概念的基础上,对互动模式研究既有成果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指出突发事件网络信息互动模式初现端倪.无论公众还是媒体,都可按照这一双向与对称兼顾的模式,通过政府及所属部门的网站进行突发事件网络信息的互动交流.

[关键词]突发事件网络互动模式双向对称

一、互动模式概念界定

“互动是20世纪社会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领域最为重要的范式之一,对认识媒介数字化时代的政府传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从互动的角度定义,可以把政府传播看作是政府通过公共信息与社会公众进行互动的权威方式和主流平台之一.如中国论文范文提出的’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思想,就体现了’传播互动’的含义.”①

互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互动是指社会互动,尽快建成集技术监测、节目监管和安全播出调度指挥于一体的监管平台.强化安全运行管理,切实加强对值守岗位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扎实做好值班值守、技术维护和应急处置等各项工作,确保安全播出不出问题.(五)积极推进广播影视体制机制改革.深化行政管理改革,进一步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理顺局与台的关系.扎实做好事转企改革工作.扎实推进制播分离.(六)加快发展新媒体,推动传统媒体、新媒体融合发展.加大投入,强化创新,加强管理,尽快把齐鲁网打造成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网络电视台.进一步扩大移动广播电视覆盖,增加内容,提升服务,大力发展用户.(七)大力发展广播影视产业.制定省本级广播影视“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推进现有企业和公司资源整合,培育具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强化对重大经营事项监督管理.继续挖掘广告增长潜力,实现持续稳定增长.进一步加大产业开发力度,提高广告以外产业收入比例.(八)加快构建全省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村村通”工程,加快由工程建设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转变.全面做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现公益电影放映场次98万场,确保实现每个行政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大力培育发展城市电影市场,力争年度票房实现2.4亿元.加强覆盖体系建设.(九)切实加强和改进管理.加强宣传管理,深入开展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与抵制低俗之风专项行动,健全完善全省节目监管网络体系.规范管理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抓好广告播放管理,规范和发展网络视听节目业务,继续抓好全省卫星电视专项整治工作.(十)认真抓好党的建设、队伍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紧紧抓住教育、制度、监督三个环节,把论文范文倡廉建设推向深入.局机关要以“定一流目标、创优秀处室、打团体冠军、做突出贡献”为重点,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狭义互动特指媒介传播过程中的互动.媒体的互动性或日交互性主要分三个层次:一是控制内容的“交互性”,二是作为反馈的”交互性”,三是新旧媒体的”交互性”比较.

本文所关注的重点.是网络互动.“关于网络互动的研究大体是沿着两个理论框架展开:一是社会互动理论,二是符号学的视角.”从这两种分析框架出发,学者们深入探讨了网络互动的过程和形式,即互动行为本身.但是,网络互动除了动机和意义之外,更对互动参与者以及他人产生影响和作用.这种影响和作用,表现在对他人影响的隐功能、互动者在互动过程中获取了情感支持的功能以及对互动者的社会化功能等三个方面.

有人认为,“网络互动,是指在网络社区中网络个体及网络群体之间的人格交互、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也有学者将其界定为”信息化网络化社会,人与人之间以计算机为载体,通过网络的形式而借助虚拟空间相互作用的网上交往行为与方式”.更多的学者认为.计算机是符号处理的工具,互联网是符号传播的媒介.因此,从本质上讲,网络互动是以计算机为*的符号互动.

笔者认为,网络互动功能,就是人与人之间以计算机为*,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相互作用的网上交往行为与方式对互动双方及他人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这个概念实际上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强调互动的情境,即不同于现实互动的虚拟空间环境;其二,强调互动的影响对象,既有互动参与的双方,还有他人,这是与网络互动的特征紧密相关的:其三,网络互动功能的概念,涉及到除研究互动过程,互动形式之外的又一视角.

因此,本文所谓的“网络互动”,是指在网络社区中网络个体及网络群体之间的人格交互、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

危机传播理论,1984年由J.格鲁尼格和汉特首创.1992年由J.格鲁尼格和L.格鲁尼格进一步完善.作为危机传播的战略分析工具,有效的传播模式对危机传播很重要.格鲁尼格和汉特提出的危机传播模式主要有四种:

1.新闻宣传模式

这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单向线性的传播模式,由新闻媒体通过多种形式向公众宣传政府防范、处理有关突发公共事件的方针政策,传播和普及公共安全方面的知识等.这种模式对强化公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提高抗风险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但它是以传播者为主导的单向传播方式,容易使宣传对象产生抵抗心理.如,枯燥的说教式时政类新闻,就容易使受众产生逆反心理.

2.公共信息模式

这是新闻传媒最常采用的模式,它是通过新闻发布会、情况通报会和来自现场的报道,或定期公布对各类事故造成的损失的统计等,不断与公众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因此较容易为公众所接受.如,有关交通安全的信息,就比较容易为公众所接受.

3.科学劝说模式

该模式主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运用理性或逻辑的力量,对公众进行劝说和引导;同时,通过反馈,搜集公众的意见或态度,作为拟定说服策略的依据.如,有关抗灾救灾的科普知识,就很受公众欢迎.

4.双向对称模式

这是危机传播中最为理想的模式,它通过新闻传播工具开通各种对话渠道,让各种意见、观点、信息在新闻媒体上充分交流、融合、碰撞.其出发点是维护公众的利益,使传受双方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本文所谓的互动模式,即是这种双向对称模式.

传统媒体基本上是单向传播,即受众是被动的接受者,而网络则是双向、互动传播的.单向被动传播时,信息的一般走势是递减的:而双向互动传播,信息走势则是递增的.网民在接受信息时,可以通过发贴,跟贴等形式,即时发表观点,放大信息含量.延伸信息内容.而这种互动性又使网络天然地具有了即时动员、组织、发动的功能.

有人说,19世纪是新闻的世纪.20世纪是评论的世纪,21世纪是参与和互动的世纪:@如果说当代传播结构由信息传播、评论传播和互动(意见交换)传播”三要素”组成的话,那么.可以说媒介化、网络化社会,已经步入互动传播的开放时代.

互动问题不但是理解媒介化社会的关键,也是把握媒介化社会中政府传播发展趋向的核心.就其本质而言,政府传播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满足社会公众信息互动需求的动态过程.“社会一政府一公民”之间的多维互动关系,是媒介化时代传播者思考和实践的关节点.

二、互动模式研究

交往或交流,既是人的文化本性,也是人类同大自然和社会在相互斗争中力求和谐相处的心理与信息需求,乃人类最基本的一项权利.“传播”( communication)一词的本意,正是”to share or exchange opinions”,简单说,就是”交往”或”交流”的意思,而不是单调地从一方传到另一方被动接受的意思.

在各种传播媒介中,互联网“互动性”的特点最为显著.互动,即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之意.目前,互动已经由一种计算机程序语言,发展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形式.它的应用,可以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形成一个信息流动的回路,能够影响现实生活中的突发事件.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互动,意味着开放、交流、融合.

在传播学的视阈里,互动,指“处在社会语境下的两个或多个参与者彼此进行的意义交换与协商.”⑦知名学者Walther. Gay&,Hancock认为,“在互联网等新媒介技术勃兴的背景下,‘互动性’的概念主要指传播的双方在扮演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上角色可互换及影响的程度.”@Heeter、Paul、Massey&,Levy曾构建了一个互联网“互动性“的理论框架.其中,Heeter提出了互联网“互动性”的第一个基本维度,即“用户所需付出之努力” Paul提出了第二个基本维度,即”制作者所需付出之努力”.其中,“制作者所需付出之努力”,包含了制作者对专栏的设计、对用户的回应和信息的更新速度等方面.

在传播学的发展过程中,陆续涌现过一些有关互动模式的研究成果,颇有借鉴意义.为节省篇幅,这里只简略地提及,不拟一一展开.

1.奥古斯特一施拉姆循环模式——“我—他模式”

奥斯古特一施拉姆循环模式(Osgood-SchrammMod-el)对申农(Claude Elwood SHnnon)的通信模式进行加工,提出了“我一他模式”.

按照这一模式,传播中首先发出讯息的是“编码者”,接受讯息的人是“译码者”,讯息可以是言语也可以是非言语(眼神、手势、出示图画等).如果译码者理解了发出的讯息,他就变成了“释码者“.释码往往是一瞬间的事,理解后接受讯息者一般情况下得回应,于是他又作为”编码者”发出回应讯息,对方作为“译码者”接受讯息、理解讯息.

这个传播模式强调传播双方的互动性.诚然,对“译码者”来说,释码过程无疑是最重要的,也是整个传播过程得以完成的关键.

“但是,这个模式太机械了,人际传播是生动的思想交流.哪能是这样简单的循环呢”

2.德弗勒环形模式

此后若干年,一大批研究者试图突破单向、直线传播模式的局限,在施拉姆(Wilbur Schramm)、奥斯古德(C. E Osgood).赖利夫妇(J.W.Larry&M. WLarry)、马莱茨克(G. Maletzke)等杰出学者的贡献下,全面考察传播系统复杂性、真实呈现信息交流双向性的一系列循环、互动模式纷纷走上学术前台.其中,德弗勒(M DeFleur)环形模式对危机传播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这一模式,明确补充了传播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突出强调了噪音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体现了突发事件传播形态中的噪音泛化问题,反映了传播诸要素之间复杂的结构关系,“因此,这一模式对于反映和诠释危机传播过程有着基础性意义,可视之为过程模式”

3.动态回应的政治传播模式

从上世纪60年论文范文始,一些政治学家开始提出政治传播的模式,如伊斯顿的政治体系动态回应模式、米铎的政治传播模式.这些政治传播模式,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就是着重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交互作用.@

按照伊斯顿的动态回应模式,政府回应有两层含义

狭义上的政府回应(Government Response),是指政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对公众的社会需求和所提出的问题做出积极反应和回复的过程,它包括政府反应(Government Reaction) 和政府回复(GovernmentAnswer)两个部分.

广义上的政府回应,即责任政府意义上的政府回应(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是指作为政府本身,其行政管理职能下的所有行政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政府回应也就是政府的社会责任、政治责任、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的综合.

4.作为双向实践的新均衡模式

1995年,当代全球公关学界代表人物格鲁尼格夫妇、多泽尔等人对他们早前提出的论文范文公关理论做出修正,发展出“作为双向实践的新均衡模式”.这一模式对危机状态下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建构具有同样的解释力.

在这一模式中,格鲁尼格等人使用了“双赢区”概念,并为之确定了“混合动机”、“协同性倡导”与“合作式对抗”三个支点.

三、突发事件信息传播模式转型

与受众的互动性是现代媒体的重要特征.互动是互联网的核心,也是互联网的灵魂.”网络信息的传播不是单向的,而是互动的,一方接收到后做出反应,传给传播者,是循环往复的,每一个传播的主体既是接收者,又是发送者.传播者可以根据反馈的信息对于信息传播做出相应的调整.”@言之,互动,正是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大优势.在网络传播中,受众与传者或者受众与受众之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直接的双向交流.网民可以借助“读者论坛”、“网上民意调查”、“电子邮件”等,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可以便捷地互动,不同的观点与意见相互碰撞、修正与整合,不仅形成了”观点的自由市场”,可以辨明真理,厘清谬误,而且无形中建构了公共空间,造成一股强大的舆论监督力量.

1.网络促进网民不断提高社会参与程度

目前,中国网民的网络互动,主要表现为社会参与、人际拓展和网络分享三个方面.其中,与突发事件网络信息传播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社会参与方面,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2009年7月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在促进网民关注和参与社会活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81.7%的网民表示,上网以后,比以前更关注社会事件,较2008年提升了4 8个百分点,如图:

深入分析发现:年龄越高,学历越高,收入越高,在网上发表意见的比例越低;从职业身份分析,中小学生比大学生在网上发表意见的比例更高.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产业服务业工人比企业公司管理者发表意见的比例更高.这些发现.明显印证了当下中国网络互动平民化、网络社会参与年轻化和网络意见论文范文化的发展趋势.难怪有人含义深刻地说:”离中南海最近的是网络,离网络最近的是百姓.”

2.论文范文领导要求顺应网络传播发展趋势

论文范文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网络传播,不仅平时经常上网,关注互联网信息和网民意见.还多次同网民交流,并不断强调要顺应网络传播的发展趋势.

2008年6月20日.论文范文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再次强调了互联网工作的重要性.他指出:“要注重在报道新闻事实中体现正确导向,在同群众交流互动中形成社会共识,在加强信息服务中开展思想教育,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数字说话,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引导各方面群众共同前进.”

由此可见,在网络互动环节的舆论引导中.重点在于沟通和互动中说服.

2009年初,在政府工作报告座谈会的讨论过程中,谈到群众对两份城镇失业率的质疑,温家宝总理当即指出:各部委遇网上质疑,立即上网释疑,不用请示,“别把问题拖成一个了不得的大问题”.

温家宝总理说:”网络交流体现了执政者真正把民心民意作为制定政策的重要参考.”在他看来,”一个为民的政府应该是联系群众的政府,与群众联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是利用现代网络与群众进行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3.公共政策传播模式向“协商和互动”转型

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认为,在技术进步、制度变革和社会变革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国公共政策在内部传播系统、通过媒体*的传播和与公众的直接传播中,传播模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由直线模式转向波形模式,由政策宣传模式转向新闻发布模式,由窗口模式转向压力模式.逐步从原来占主导地位的单向传播转变为相互作用的双向传播.传播框架和逻辑正在发生着由“控制和宣传”向”协商和互动“的清晰转型.

四、突发事件网络信息互动模式初现端倪

前已述及,突发事件网络信息互动模式,应为危机传播的双向对称模式.目前,这一模式在我国已初现端倪.

1.双向传播形成

双向传播的形成,得益于压力模式与窗口模式的相互作用.

①窗口模式

所谓窗口模式.指通过政府与公众发生直接联系的政府部门,实现政府与公众直接交流的单向传播模式,通常包括信访部门、宣传部门以及同公众直接交流的职能部门.

据李希光先生分析,这种传播模式的缺陷在于:首先,政府的窗口部门未必就是决策部门,因此.公众与窗口部门之间的直接传播往往收不到应有的效果,传播效率低下:其次,作为非决策部门的信访部门,对于公众的质询不能及时给出权威答复:第三,公众对非窗口部门缺乏反馈渠道.

⑦压力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社会群体利益日益多元化,公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他们通过各种直接与间接的手段,对政府提出不同的诉求,甚至要求变革,从而形成了压力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压力最初来自公众,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在特定事件的诱发下,由潜在舆论转变为显性舆论,甚至出现行动舆论,正式进入政府和公众视野,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产生舆论压力,从而影响政府行为.

正是压力模式与窗口模式一起.形成了双向传播.或者说,正是由窗口模式向压力模式的转变,促使原来占主导地位的单向传播,逐步转变为相互作用的双向传播.

以往中国政策传播中压力模式比较少见.随着网络的兴起和社会深层变化,压力模式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从而改变了政府和公众之间的直接传播关系.其中作为诱因的特定事件,往往就是各种类型的突发事件.

2.对称模式出现

有业界人士认为,如果说,webl.0的本质是联合,那么.web2 0的本质就是互动,它让网民更多地参与信息产品的创造、传播和分享.

基于经济学“对称交易论”的研究,我们可以视网络互动为双方理性选择的“交易”过程,互动双方在信息与资源方面的交易互动.经济学认为,市场交易的成功,取决于交易双方在资源上的对称与一致.就网络互动中的交易而言,测量交易资源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交易资源的真实性,二是交易资源的充足与缺乏.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网络互动由双方依靠文字等在网络中进行,所以网络互动起关键作用的是双方在信息中的交易.由于双方都只是对己方的信息掌握充分,而对对方的信息知之甚少,所以,从本质说,网络互动双方在信息交易上是平等的.

网络的出现,大大颠覆了原有的突发事件传播模式,尤其是网络媒体参与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充分利用其丰富的信息来源、即时传播速度和无边界的传播范围,舆论呈现多元化之势,大大减少和消除了原来存在于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局面.”这种舆论的多元化主要基于互联网的传播平台来完成的.论坛、博客、播客等充分发挥其参与互动的功能,对同一风险事件做出不同解释,发出不同反馈.”

实际上,政府传播所构建的,恰恰是消除信息不对称、消除公权异化的公共选择平台和社会交互机制.因此,政府要善于利用媒体力量.

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资源,介于政府和公众之间,既受政府制约,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既引导公众心态,又必须适应公众需求.因此,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政府要充分认到媒体在应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善于有效地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及时通报各种信息,增加政府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争取舆论主动权.

甚至有人认为,衡量突发事件信息传播是否成功的终极标准,正在于是否真正减少或消除了政府与公众之间在突发事件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局面.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大众传播学03 传播过程记表现模式

3.突发事件信息互动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公众与政府及其部门(包括窗口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既可以直接互动,也可以通过媒体间接互动,其目的或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减少或消除突发事件信息不对称局面.

政府能否与公众形成良性互动,直接关系到网上舆论的走向.目前网上各类民意的表达,实际上是公众期待与政府形成互动,期盼得到政府的反应,是公众为政府设置的”议程”.政府应充分利用公众议程引导舆论,而互联网也为政府设置议程提供了多种灵活的渠道.利用论文范文网站向媒体和公众发布信息,是最方便快捷的更新信息方式,透明度高,便于各种资料的归档和整理.可迅速而集中地纠正各种谣言与传闻,集中解答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突发事件中,危机信息通常由政府掌握.政府有采取合理手段发布信息的权利与义务,承担着保障公民知情权的责任.但基于情境意识,突发事件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并可能引发以公众为主导的新的危机,所以政府需要通过与外部的危机沟通,在公众、政府、媒体三者之间建立信息良性互动关系,从而进一步收集危机信息,并通过与危机信息的沟通,对公众的情绪进行有效控制.

当然,“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如何发挥媒体作用及采用何种传播模式,要从实际出发.构建政府及公众与媒体之间良性互动关系.

总之,”在信息开放的网络时代,政府必须找到与民众公开良性互动的有效途径,探求大家都能接受的游戏规则,懂得协商、谈判、理性发声,懂得要共存共荣而不是此消彼长.这是保持社会长治久安、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本文系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突发事件网络信息互动模式应急管理研究”(G09-All)成果之一.】

注释:

①⑥高波:《政府传播论一社会核心信息体系与改革开放新路径》,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P170, P255

②岳丽君:《网络互动的社会功能分析》,《学术交流》,2004.4

③谢宝婷:《浅析网络互动内涵》,《社会》,2002.7

④祝建华:《网际互动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分析》,《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

⑤⑩唐承沛:《纵论媒体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光明日报》,2007.8.6

⑦[美]约翰·费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第二版)》,论文范文出版社,2004年版,P141

⑧见强月新 张明新著:《转型社会的媒介景观》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P199

⑨李芳:《政府网站信息公开的互动性研究》,《现代视听》,2009.4

⑩陈力丹:《传播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P41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新闻系

总结:该文是关于模式传播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引用文献:

[1] 大众传播心理学论文题目推荐 大众传播心理学论文题目哪个好
[2] 新颖的大众传播心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大众传播心理学专著类参考文献有哪些
[3] 大众传播心理学论文提纲格式 大众传播心理学论文提纲怎样写
《突发事件的网络互动模式》word下载【免费】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相关论文范文资料